呼和浩特市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
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
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
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般来说,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
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
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
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
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
浓缩为“刮骨疗毒”四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
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
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
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
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
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
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
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
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
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的“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
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
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
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而被人们广泛理解
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
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
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
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类,这是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并接受。
B.典故的意义,一般来说,包含最初生成时、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运用和当下使用的意义三个层面。
C.在典故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D.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而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 分)( )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来说”“严格讲起来”等说法,语言严密,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用“修齐治平”的典故,是为了论述语言类的典故也必须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C.文章用《平“语”近人》和胡适提倡“不用典”的事例对比论证了学习并使用典故的必要性。
D.文章先从典故的分类讲起,再阐述了典故的形成、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论证层层深入。
3.辛弃疾善于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文中对事典和语典的相关论述,判断下列用典情况和其他选项不
同的一项是(3 分)( )
A.“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新居上梁文》),“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表
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B.“进退存亡,行藏用舍”(《新居上梁文》),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进退存亡”出自《易乾文
言》。
C.《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上片末尾袭用孟郊《借车》中的诗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用夸张的
语气调侃自己家境贫寒。
D.“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封狼居胥”借汉代霍去病的典故,表现了
刘义隆渴望如先人一般建功立业的愿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9 月,针叶林木浆价格上涨 13%,阔叶林木浆价格上涨 15%,整个夏天木浆价格上涨了三成。金九银
十,这是传统的用纸旺季,太阳纸业、玖龙纸业、晨鸣纸业等多家公司宣布了价格调整,有的一个月上调了
三次。10 月以后,调价还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纸张要大涨价了?
对纸张涨价的记忆,停留在两次环保事件。6 年前,因为环保趋严,国家严控纸厂的废水排放,自 2016
年 11 月至 2017年2 月,国内各类纸张从一月一涨,到一周一涨。新闻纸价格上涨 40%,从每吨 3800 元涨
到 5300 元,印刷用白卡纸过去一直都保持着 6500元/吨的价格,那时却涨到 1.3万—1.4 万元/吨。后来是
2020 年另一次环保风暴,《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治法》等政策实施,2020 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当年年底实现零进口。对于造纸业这个重资产、长周期、高投
入的行业来说,这又是一场艰难的过关考验,纸张价格再次大涨。
环保风暴过后,造纸业恢复常态,造纸企业却开始卷起来。造纸业的销售毛利率 2019 年曾达到过
21.45%,随后四年连续下降,2022 年为 13.14%,2023 年一季度再度降至 10.8%,可谓是步步退守。具体到
企业,比如维达纸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增长 10%达到 100 亿港元,可净利润下降了八成,只有 1.2 亿港元。
纸巾三巨头中的另两家,中顺柔洁净利润下跌超六成,恒安国际表现相对好一些,但净利润也下跌了 4%。
造纸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纸张是刚需,生活用纸更是刚需,还是高频消费品,再贵也得用,如果消
费者收入提高,高品质的木浆含量高的纸张就会走俏。今年9、10 月间的纸张涨价,其实可以看作造纸业连
续多年利润变薄后的一次集体试探,造纸业试图回到盈利轨道。
利润降低,企业寻求突围的方法之一是高端化,也就是生产更柔、更紧实乃至更为专业化的用纸,比如
可水洗的厨房用纸、羊绒棉的柔韧纸巾,还有云感柔肤纸巾、高端纸尿片等卫生用品。实际上,十几年来厕
纸在纸巾消费中一直是稳定下降的,占比已经从六成下降到一半左右,反而是高端用纸给厂家带来了比较高
的利润。
木浆占到纸张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纵观近十余年来的木浆价格,其实是相当稳定的,只不过疫情带来
了供应链紧张,价格才大幅波动,当供应链稳定后,价格就稳定下来了,只有季节性的供需矛盾带来的短期
上涨。长期看,尽管树木的生长、采伐和全球二氧化碳的控制息息相关,但无纸化办公抵消了部分生活用纸
的需求,木材供应并不存在缺口。
我们观察中国造纸产业的分布状况,主要的造纸厂家并没有分布在森林覆盖率更高的地区,也没有出现
在进口纸浆更便捷的沿海地区,而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两岸。造纸行业每年千
亿元的产值,一半被湖北承包了,其中孝感主打的是生活类纸巾,荆州主要制造的是工业用纸,黄冈主打的
则是办公用纸。处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并没有广阔的森林,造纸原料何来呢?造纸原料并不一定来自于木
浆,长江中下游湖泽密布,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生长在湖泊池沼的芦苇提供了廉价的造纸原料。
造纸业还在寻求另一种突围,即电商销售渠道,体积大、质量重,纸巾自身的特点使之更适合邮寄渠
道。如今有的企业将近一半的产品通过电商销售,这也节省了流通环节的费用,抑制了纸张价格的上涨。联
想到你所使用的纸巾很可能是芦苇捣成浆制作的,而芦苇和树木不一样,一年生,不受环保法规的约束,价
格根本不可能一飞冲天。因而,纸张的提价也是季节性的,并不会如环保风暴后的贵上天际。
(摘编自邢海洋《纸张还会像环保风暴时那样涨?》,《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 11 月)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木浆占到纸张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今年夏天木浆价格上涨三成,所以纸张涨价也是势在必行。
B.环保风暴过后,造纸企业利润连续下降,恒安国际相对于维达纸业、中顺柔洁来说,损失要少一些。
C.造纸业生产高端用纸可以带来较高利润,所以生产高品质的纸张是解决造纸企业利润降低问题的主要办
法。
D.中国造纸产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虽远离广阔的森林,却不缺少原料,拥有廉价的造纸原料芦苇。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关心的问题非常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
论。
B.“环保风暴”的说法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两次环保事件给造纸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严峻挑
战。
C.从利润获得到产业分布,从环保政策到销售策略,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种类,文章内容集中,专题
性强。
D.文章强调纸张是“刚需”,是为了说明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纸张的走俏程度和造纸业的盈利情况。
6.结合本文谈谈造纸业面临哪些困难,如何寻求突围?(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
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
开花,棉花也开花。芍药的花朵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
白。除了白,还是白。
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吗?不是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多,只要成了阵势,照样蔚为大观。谁能
说它们没有让人神思缈远的大美的力量呢?棉花的开放也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银白色的花朵便开满了棉
花的枝头。
那时的地是生产队的地,地块儿不是零打碎敲,每一块土地面积都很大。中秋过后,遍地的棉花呼啦啦
就开了一层。有人半夜里起来,往东边一望,还以为天快亮了呢。定睛再看,哦,原来是棉花开了,东边的
白不是天白,是棉花白。
这天午后,晴跟队里的妇女劳力一起,在东地里摘棉花。她提的是一只竹篮,摘下一朵棉花,就放进竹
篮里。摘棉花摘到半下午,队里安排有一段休息时间。晴没有休息,在继续摘棉花。
她是今年年初才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摘棉花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每人揽两垄棉花往前摘,有人摘到
地头,拐了回来,她连一趟还没摘到头。笨鸟先飞,她不打算休息了,要把进度赶一赶。
妇女队长玉青喊了她,说休息了。她答应了好,但她仍没有休息。玉青越是让她休息,她越不能休息,
越要表现一下自己。摘满了一篮子棉花,她从棉花地里走出来,把棉花倒进停放在地头的大车斗子里,再回
去接着摘。
天蓝得不能再蓝,远得不能再远。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晴似乎连大雁之间小声说话都听得见。黄黄的阳
光照在晴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她觉得浑身都暖洋洋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傍晚收工,在暮色里,晴提着空篮子往村里走,见玉青、小春、桂之、新美她们落在后面,交头接耳,
像是在商量着什么。但她们说的声音很小,晴听不见她们说的是什么。
她们会不会提前行动,到北地里收芝麻呢?她听说过,玉青她们提前行动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两年队里
收麦,她们都是事先约好,三更四更就到了地里。等上工铃敲响,别的社员赶到地里时,她们已把麦子割倒
了一大片。
这个猜测一生出来,晴几乎给自己的猜测打了对号。她们几个都是爱干活儿的人,都是喜欢结伴干活儿
的人,都是以结伴干活儿为快乐的人,得到收芝麻的机会,她们大概不会放过。她决定提前去芝麻地里等她
们。
她到得早,玉青她们还没来。晴仰脸看了看月亮,月亮在东天挂着,还没有走到头顶。这晚的月亮晶亮
晶亮,她刚一仰脸,月光就像清水一样,洒了她一脸。
月亮又升高了一些,玉青她们来了,晴从芝麻地一侧走出来。
玉青看见了晴,问:“谁?”晴答:“我。”玉青听出了是晴的声音,问:“三更半夜,你怎么来了?”几
个姑娘也暂停收芝麻,转过身,看着晴。
晴说,她看见外边一片明,还以为是天明了呢,就赶紧到地里来了。说着把手中的撅头铲子举了一下。
新美说:“天明还早着呢,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等听见铃响再来也不迟。”
晴说:“我既然来了,恐怕回去也睡不着,我跟你们一块儿收芝麻吧。”
玉青同意了。
玉青又问:“你以前收过芝麻吗?”晴说没有,她以前只收过玉米。
玉青说:“收芝麻跟收玉米的办法是一样的。”
她让晴收一棵芝麻给她看看。晴站稳脚跟,左手向后一拐,揽过一棵芝麻,瞅准芝麻的根,手起铲落,
就把一棵芝麻砍倒了。
玉青说:“还行,就是这样收法,撅头铲子吃土越深越好。”玉青还说:“你慢点收,别着急,不要跟她们
几个人比。她们几个都是熟手,一收起来就收不住手。你不睡觉,能跟我们一块儿收芝麻,已经很不错了。”
月亮在天上慢慢走,五个姑娘在芝麻地里快快收。月光在芝麻地里静静洒,五个黑黑的身影如在似水的
月光里激起阵阵波浪。她们谁都不说话,就那么弯着腰,身子前倾,一铲子又一铲子向芝麻的根部砍去。
夜越来越深,村里人都在沉睡。谁会想到呢,在平原深处一块月光下的芝麻地里,一帮风华正茂的姑
娘,正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她们的目标是共同的,要在生产队的上工铃敲响之前,把这
块地里的芝麻全部收了。
晴出汗了,但她的心情是愉悦的。晴想到,当她们把整块地的芝麻收完,当人们数起都是谁在月亮地里
收芝麻时,数了玉青、小春、桂之、新美,还有一个就是她,晴。
村里的雄鸡叫第一遍时,她们如同听到了冲锋的号令,收得更快些。待村里的上工铃声响起,她们把芝
麻全部放倒,五个姑娘正在地头的水塘边洗脸。秋水有些凉,但她们的感觉是,痛快!真痛快!!太痛快
了!!!
月亮还挂在天上,东方有些发白。晴和姑娘们一齐望着东方,在共同想象,等村里的男女社员来到地
里,见一大块芝麻全部收完,不知如何惊奇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依次写到月亮“又升高了一些”“在天上慢慢走”“还挂在天上”,既用月亮反映了当晚时间的推移,
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你还小,先回家接着睡吧”,就表现了新美对晴的关心及新美
内心的和善与美好。
C.小说采取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晴的特写,也有对劳动者群像的描写,目的在于在相互映照中实现个
体与群体的统一。
D.小说最后一段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既有对晴在劳动中融入集体获得成长的赞许,又有对热爱劳动价
值观的认同。
8.小说题目为“月光下的芝麻地”,但文本却先从阳光下摘棉花的场景写起。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 分)
9.有评论家认为“诗化小说拆除了传统小说中情节的堤坝,却把小说引入诗意的清池,使人在诗情画意中流
连忘返”。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诗情画意”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
人”之号。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后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
至,以为妖,群哗而走。入山村,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
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
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若我辈出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弃置之。”问:
“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都城在北去三十里。”
天明,始达都。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
覆目如帘。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此间有热戟郎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揖为上宾。居久之,与主人饮而醉,以煤涂面作张飞。主人以为
美,设筵,邀当路者饮,令马绘面以待。马婆娑歌“弋阳曲”,一座无不倾倒。明日,交章荐马。王喜,召以
旌节。既见,酒酣,王曰:“闻卿善雅乐,可使寡人得而闻之乎?”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
王大悦,即日拜下大夫。时与私宴,恩宠殊异。久而,官僚百执事颇觉其面目之假,所至辄见人耳语,不甚
与款洽。马至是孤立,惆然不自安。遂上疏乞休致,不许。又告休沐,乃给三月假。
于是乘传赴海市,见龙君。龙君乃言:“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
珠玉。”生稽首受命,立成千余言,献殿上。龙君击节曰:“先生雄才,有光水国多矣!”酒炙数行,龙君执爵
而向客曰:“寡人所怜女,未有良匹,愿累先生。”于是拜为驸马都尉。以其赋驰传诸海。诸海龙君,皆专员
来贺,争折简招驸马饮。由是“龙媒”之名,噪于四海。
异史氏曰:“花面逄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
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
耳!”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注释浮海:泛海,航海。此处指到海外经商。乘传:乘驿站的传车。传,传车,古代驿站的公
用车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此间A 有执戟郎B 为先王C 出D 使异国E 所阅F 人多G 揖H 为上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郡庠,明清称“府学”。入郡庠,即经考试合格成为府学生员,俗称“秀才”。
B.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称“上卿”。
C.乞休致,与“休沐”意思相近。同样意思的说法还有:请老、解官、乞身、移病。
D.驸马是官职名称,汉代设置驸马都尉,皇帝的女婿加此称号,后以驸马称帝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马骥游历到罗刹国,在这个国度里,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越丑越担任高官要职,越美反被看成妖
怪。
B.马骥以煤涂面,则人以为美,他唱靡靡之音,则“王大悦”。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与讽刺,表
现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C.马骥外形俊美,又擅长写文章。在海市龙君高度赞扬马骥的文采风流,并表示愿意用贵重的珠玉作为酬
金请马骥做赋一篇。
D.马骥无论在罗刹国还是海市,得到荣宠富贵都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赏识,故事虽然虚构,却表现了专制
社会容易埋没人才的现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2)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客至
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
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
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4.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眼殊明”这个细节生动传神,既为下文书写待客巧妙做铺垫,又体现了宾主情谊深厚。
B.本诗颔联和颈联都具体描写了轻松愉快富有人情味的待客场景,自然亲切又充满情趣。
C.本诗着笔日常小事,尾联“无人”二字表露出聚会的遗憾,但并不影响诗人待客的兴味。
D.本诗融景物描写和叙事抒情一体,语言质朴平实无藻饰,字里行间尽显宾主相处融洽气氛。
15.有人评价,同是写客至,本诗与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
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相比,待客情感相同而待客方式不同,请结合诗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上阙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几个动词塑造了一
个渴望报效国家,驰骋沙场的壮士形象。
(2)荀子在《劝学》中以螃蟹作为反例,说它虽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明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3)庄子《逍遥游》中,描述蜩与学鸠在林中奋飞,遇树而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身处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 ,被眼花缭乱的信息
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让一些人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导致注意力碎
片化。 式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很丰盈,但实质上多是
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浏览或浅阅读。长此以往,无益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追逐流量效应的人,注定行之不远。的确,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可及性,创设了目力驰骋
的出口和自由选择的路口,但最终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人们自己手上。网络纵有千般好,也不能因此
。面对纷乱的信息流,绝不能一味“下沉”,窝在思维的舒适区,拒绝深度、躲避思考,追逐简易、刺
激、戏剧化、图像化的内容,甚至把阅读目标全盘托付给“知识带货商”。在流量化的内容产品面前,必须有
所选择,有所思考,保持理性与定力,抵御低俗,才能成为清醒的阅读者。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4
分)
19.下列对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知识和资讯的来势迅猛。
B.“知识带货商”与“边角料”所使用的引号用法相同,都有特定称谓的作用。
C.“下沉”一般指从水面到水底的沉潜过程,在文中特指懒于思考,只追求感官刺激的行为。
D.“窝”是形声字,上面是形旁,下面是声旁,表现出读者面对纷杂信息流时不思考不辨别的状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归谬法,即归结为不可能法,也就是将墨家的兼爱理论
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 。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
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甲】
【乙】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
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
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人与人之间
。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就是无父,
墨家的兼爱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无差别,
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
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
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
“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 ,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6 分)
21.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三段论推理前提,联系上下文,在甲乙两处补充完整孟子三段论推理前提。(4
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诚如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所言,流量阅读要更有深度,同时,传统阅读也应更有时代感,作为读者,
应在二者之间达致某种平衡。不仅对待阅读如此,我们对待万事万物都要努力把握平衡,达致平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呼和浩特市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9题 36分)
1.B【解析】A 项,不是刘勰界定与分类的;C 项,应该是“故事类典故相比语言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
大,更为简练。”;D 项,条件结果倒置。
2.C【解析】不是对比论证。
3.D【解析】本项为事典,其他三项为语典。
4.A【解析】B 选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纸巾三巨头中的另两家,……恒安国际表现相对好一些”,
原文没有进行三家比较,而且利润降低不能说成损失。C 选项两处错误一是因果不当,二是“主要办法”于
文无据。D 选项偷换概念。原文说“主要的造纸厂家”“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两
岸”。“生长在湖泊池沼的芦苇提供了廉价的造纸原料”说的是湖北,而非“中国造纸产业”。
5.D【解析】“是为了说明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纸张的走俏程度和造纸业的盈利情况”于文无据。
6.生产上:利润降低。生产高端用纸提升利润,生产更柔、更紧实乃至更为专业化的用纸。
原料成本:木浆原料涨价。寻求廉价造纸原料替代。
销售成本:流通费用高。利用电商销售渠道。
(每点2 分,共6 分。内容相近即可得分。)
7.A【解析】没有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8.烘托气氛。烘托了劳动人民团结一致热火朝天在阳光下摘棉花的气氛。(或为全文奠定了积极向上,富
有诗意的感情基调。)
展现了人物形象。晴不休息也要继续摘棉花体现了她热爱劳动、不服输的性格特点。
为下文月光下收芝麻的情节作铺垫。晴的勤劳与对劳动的热爱让她与玉清等人心有灵犀,想在收获的过程
中拔得头筹,使情节合理化。
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两次劳动中晴感受到不同的乐趣,在摘棉花时,她因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满足。(每
点2 分,共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环境描写彰显诗情画意。文章通过描写棉桃子的蔚为壮观以及月光的清澈,将主人公置于极具诗情画意
的活动场景中。
情节设置彰显诗情画意。文章情节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通过晴白天不休息也要摘棉花以及主人公
们夜晚抢收芝麻的情节,描绘了她们团结进取的劳动过程,体现了作者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颂之情。
语言平淡清新富有诗情画意。如把月光比作清水,营造了诗意氛围,极具含蓄美。
(每点2 分,共6 分。如答人物塑造具有诗情画意,要结合分析给分,围绕“晴与妇女队长玉青等人是平凡
的劳动者,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却一共构成了质朴、纯真而热爱劳动的集体,展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10—16题 34分)
10.B E G
11.C【解析】乞休致,指请求辞官,“休沐”是休息沐浴,指短期休假。
12.C【解析】“愿意用贵重的珠玉作为酬金”错,珠玉是比喻美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