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13·13页·658.2 K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出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

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

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

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

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

它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 21 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

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

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

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

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

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

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

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

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

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

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

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

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

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 18 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

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 20 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

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 21 世纪的文化建设和

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

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

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

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

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

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

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

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

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

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

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

“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

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

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

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

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

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

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

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

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

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

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

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

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

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

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

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3 分)( )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内容上的联系。(4 分)

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文本一:

雄狮献瑞

练建安

“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听闻这熟悉的锣鼓,增发按捺着内心的激动,不动声

色,专心地经营他那摊“杭川牛肉兜汤”。

大年初五,是闽粤边的武邑岩前镇请客的日子。客家村寨春节期间请客的日期,都有定日。坐落在狮

子岩的均庆寺,是定光古佛的祖庙。此日,格外热闹。

杭川,是闽西上杭县的雅称,此地与武平县山水相连,声气相通,同时于宋淳化五年建县,因此,百

姓互称老友。“牛肉兜汤”是杭川风味名小吃。

增发的生意不错,一大早,卖了三五十碗。五文一碗的牛肉兜汤,每碗可赚一个铜板。照这个样子,

十斤牛肉很快就可以卖完了,赚个百十文不成问题。

“初一落雨初二晴,初三落雨烂泥坪。”闽西正月多雨,昨夜下了一场连绵不断的“冷浆雨”,均庆寺

前的石坪低凹处水汪汪的。阳光照射下,闪着金光,北风吹来,寒气逼人。

摊点冒着丝丝白雾状的热气,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前来均庆寺游玩的客人,就有好些人被吸引了

过来。

“牛肉兜汤”做法简易,以上等牛肉切成薄片,裹以薯粉,调以姜末、茴香、八角、酱油、鱼露等

物,放入木鱼干、猪骨头熬制的滚汤中稍煮片刻舀出,洒上葱花、姜末。这样的天气,喝口浓稠爽滑的兜

汤,正合适。

增发是上杭城肚里郭坊人,是“南狮”的师傅头。传说他打单狮可以轻轻松松地“缩”上两张层叠的

八仙桌。前些年“杭川狮会”夺魁,得了金牌,名声很大。之所以来到一百三十里外的岩前古镇摆“牛肉兜

汤”小食摊,说来也与“牛”有关。增发好赌,手气差,一次豪赌,急红眼了的他牵来大哥家的一头水牛,

又赔了进去。他恨不得剁了双手,拈脚就走了,发誓要“以牛还牛”,赚回了牛本钱,再回杭川。

这一天,均庆寺也办狮会,号称“闽粤赣三省狮王争霸赛”。汀江木纲老板练大炮悬赏一千两银子的花

红,奖励优胜者。这下可热闹了,周边客家地区来参赛的青狮足有十八只,都是各县身怀绝技者。

百十丈外,是均庆寺。石坪上,人头攒动,锣鼓声声。这一边,增发指望快一点卖尽牛肉兜汤,收摊

寄存在阿三哥的日杂店里,自家悄悄地挤入人群中瞧上几眼,解解馋。二十余年的拳脚功夫,都被那些南狮

锣鼓催醒了,发痒发麻。

(11)一位老阿婆牵着小孙子过来了,叫了一碗。增发问阿婆要不要也尝一口,天冷,喝了驱寒。阿婆

使劲咽着口水,说:“吃过了,过年喽,鸡汤都喝怕啦。”说着,抖抖索索地从上衣上摸出一块旧手帕,拣出

五块铜板,反复数过,递到增发手上。小孙子喝完了,捧着空碗,舌尖舔着嘴唇,盯着老阿婆看。增发给他

添上了半勺浓汤。小孩子乖巧地说:“阿叔新年发大财。”增发笑了。

(12)均庆寺外石坪,十八只青狮跃跃欲试。场中,竖立着一根一丈八尺的桅杆,上头,以红绳悬挂一

束雪里蕻。六张八仙桌依次按三、二、一的阵式叠好。哪一只青狮采下雪里蕻,哪一只青狮就是赢家,就是

优胜者。一丈八尺的桅杆实在是太高了,往常,“缩”上两张八仙泉高度表演的青狮,就算是方圆百里的高手

了。三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要么怎么叫狮王争霸赛呢?主办方为安全计,在桅杆的四周铺设了一层层

谷笪,谷笪下铺垫有厚厚的稻草。

(13)主事宣读完规则,鞭炮炸响,接着就是一下重锣。赣南远客为先,六只青狮在锣鼓声中一跃奔

出,翻滚跌扑,煞是好看。不料,来到谷笪处,纷纷栽倒,折腾了半炷香工夫,就是挨不近八仙桌,只得退

场。粤东也是六只青狮,无意上八仙桌采高青,成双结对表演了一套“雄狮献瑞”连贯动作,吐出“国泰民

安”“风调雨顺”的红布条幅。锣鼓停歇,恰好回到了原处。现在轮到闽西的了,也是六只。先出四只,舞到

谷笪上,也接二连三地栽倒了,退了回来。剩下的两只,一只是当地的,一只就是杭川郭坊的。郭坊的锣鼓

敲起,有些乱。增发拨开人群,来到狮头旁,抚摸着狮子耳朵。狮头移开,露出了他大哥的脸。大汗淋漓的

大哥又惊又喜,说:“好你个发狗,躲在这里修仙哪!”增发说:“大哥,我来,赢钱还你水牛。”

(14)说话间,锣鼓声响了,岩村青狮已经奔跳出去老远。郭坊青狮欢快蹦达,一会儿工夫,就追了上

来。岩村青狮上谷笪了,摔倒、爬起、摔倒、爬起,一副不屈不挠的架势。郭坊青狮在谷笪外停了停,嗅了

嗅。鼓点骤响,郭坊青狮一跃而起,落地生根。每走一步,大吼,四脚齐齐发力,顿一顿,似有千钧之势。

围观者听得谷笪下面发出脆响,仔细听听,是谷笪下滚动的圆竹杠破裂的声音,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围观者

大声喝彩,一浪高过一浪。岩村青狮伏地不动了,狮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冷汗湿透了后背,手脚发抖。他

想,看不出这卖牛肉兜汤的,功夫竟是那样的高深莫测。

(节选自练建安《雄狮献瑞》有删改)

文本二:

“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看似有“民间故事”色彩,实则是较为高超的“模仿”作品。作者或从民间故事

中吸其内核加以综合演绎,或以独特构思演化为“民间故事”,升华思想内核使小说故事更隽永深邃。其结构

精致,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却叙事从容。小说中高手深藏不露,读者很难一眼看穿,掩卷思考,才恍然大

悟。作者深受传统文法影响,擅长白描手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客家民

系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内涵丰厚,其中,客家乡土侠义精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者

善于借助客家特有的活动背景来塑造一些客家民间社会的小人物,心理素质出奇的镇定,临危不惧,身手不

凡,却不到关键时刻,绝不一争高低,颇具客家乡土侠义精神。

(节选自练德良《客家乡土多侠义——练建安“客家乡土侠义小说”系列作品浅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写增发听到“熟悉的锣鼓,按捺着内心的激动”,暗示他与舞狮有不一般的情感,与结尾写他在狮王

争霸赛中的出色表演相呼应。

B.文章写“牛肉兜汤飘出阵阵香味”“牛肉兜汤的做法”,与写当地的狮会一样,都体现了杭川一带具有地

方特色的民俗及其传承。

C.文章第段写增发一个舞狮金牌得主,却落得到岩前古镇摆“牛肉兜汤”小食摊的缘由,意在告诫世人

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

D.文章第(11)段写增发与阿婆祖孙俩的相关情节,不仅可以看出阿婆经济的不宽裕,也体现了小说主人

公增发人性的美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咚咚恰,咚咚恰,咚恰,咚恰,咚咚恰……”欢快的锣鼓声开头,渲染气氛,为后文写增发在

狮王争霸赛中取得好成绩蓄势。

B.第段写“百十丈外的石坪上,人头攒拥,锣鼓声声”的热闹场景,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

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

C.文章最后一段通过对岩村青狮“摔倒,爬起”两个动作的反复描写,以岩村青狮的“不屈不挠”来衬托

郭坊青狮赢得比赛的不易。

D.作者重视语言感受,用词生动传神,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冷浆雨”“缩”“城肚里”“谷笪”“落雨”等

词语的使用,颇有客家语言风味。

8.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小说《雄狮献瑞》是如何塑造增发这一人物形象的。(4 分)

9.作品是怎样叙述增发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

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

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

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

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

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

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

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

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

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

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

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

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

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

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先王者善A 为民除害B 兴利C故D 天下之民E 归之F 所谓G 兴利者H 利农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被,指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词义不同。

B.胡,指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词义不同。

C.过,指超过,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的“过”词义相同。

D.奸巧,文中指奸诈的人,与《墨子》中“小人见奸巧,乃闻不言也”的“奸巧”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

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

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

除害”则能使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

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4 分)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4 分)

1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三段和材料二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清璧,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龙蛇:指璧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樏,泥行乘橇。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开门见山,描写禹庙坐落在寂寞的空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更添荒凉,显出禹庙的

庄严肃穆,巍然独峙。

B.颔联写庙内之景,庭中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使原本凄清冷落

的荒庭古庙焕发出生机。

C.诗歌前三联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禹庙内外的景象;尾联以景结情,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后世的

丰功伟绩。

D.本诗借参谒古代圣贤祠庙以表达诗人的敬仰之情,暗含讽今之意。这与作者的另一首律诗《蜀相》有异

曲同工之妙。

16.本诗颈联“云气嘘清壁,江声走白沙”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17.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

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

“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_________”;

而北望故都,又“_____________________”,视线常被遮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褶皱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

总要在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

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

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

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有一些奇

怪的凹凸,越来越多,终于构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我猜了很久,又走近前去蹲下身来仔细观看,最后

得出结论:那全是远年的古战场留下的坟堆。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随之,更多的图像接连而来。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国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

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而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9.文中“烟迹”与“烟尘”都用到了“烟”字,意蕴却全然不同,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4 分)

20.有时标点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胃里面用来消化食物的是胃液,包含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等成分。胃液里面含

有的盐酸浓度很高,盐酸是腐蚀性很强的酸,甚至能把金属锌溶解掉。那么很多人就有疑虑了,胃的消化功

能这么强大, ?

真相是,强腐蚀性的胃液确实在不断地分解着我们的胃。我们的胃之所以还在,因为, ,它通

过时时刻刻地再生以补充被自身消化掉的细胞。但是, ,一般只需几小时就能把整个胃消化掉,所

以胃仅仅依靠自身强大的再生能力也弥补不过来。除了保护自身:胃还生长出二种特殊“装备”,即胃壁上覆

盖了一层厚厚的屏障,叫作胃黏膜上皮细胞。胃黏膜上皮细胞能把腐蚀性比较强的胃液和胃壁隔开,使其不

能渗入到胃壁内层。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3 年的夏天,北大教授姚洋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毕业的北大学生说:“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

现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答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1.(3 分)【答案】B【解析】B.“中和之美……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错误。材料一第

二段原文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这里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

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

2.(3 分)【答案】B【解析】A.“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说“使世界文化可以

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C.“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是说“把它的基

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D.“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错误,材料二第二段文中说的是“使

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且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说“这种感染力的

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

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3 分)【答案】D【解析】A.园林艺术使用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

展现出虚虚实实的景致,这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B.“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

双宿双飞”,这是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体现了

“中和之美”。C.《唐宫夜宴》是将“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也体现了“中

和之美”。D.《思想者》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审美观,并没有表现具有和谐审美观的中和之美。

4.主题一致。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主题相同。内容互补。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对

当今的现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两者可以互相佐证。(每点2 分,共4

分)

5.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 21 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

发,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每点2 分,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6.(3 分)【答案】C【解析】C.“意在告诫世人赌博害人、好赌必输的道理”错误。写增发到岩前古镇摆摊

的缘由,是为了塑造增发的人物形象,而非告诫世人赌博害人这一道理。

7.(3 分)【答案】B【解析】B.“与牛肉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增发卖牛肉兜汤的生意难做”错误。

此处没有对比,更不是为了突出生意难做,只是体现了增发急于卖完兜汤,想去看舞狮比赛。

8.通过较为曲折的情节——增发跌宕的人生经历,在从容的叙事中,塑造增发身手不凡又深藏不露的形

象;通过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叙述增发为还大哥水牛去摆摊,和与阿婆交往的片段,塑造增发知错

能改、善良有爱的形象。通过特定的背景“买卖牛肉兜汤”“客家狮会”等,塑造增发具有客家乡土侠义精

神的形象。

(每答对一点给2 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共4 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9.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有利于深入人物内心,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便于读者全方位把

握情节内容。文章多处使用插叙的手法。比如第段写杭川历史、第段写牛肉兜汤的做法等,丰富文章

内容,有助于情节的展开。文章层层铺垫,比如第段写增发的心理感受,第段写增发曾经的经历,第

段写比赛规则的苛刻等,让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以“狮王争霸赛”为线索组织材料,故事

主要围绕“狮王争霸赛”展开,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每答对一点给2 分,

共6 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10.CFH

11.(3 分)【答案】D(D 项,“奸巧,文中指奸诈的人”错误,“奸巧”在文中指奸诈的事,“小人见奸巧”

中的“奸巧”也指奸诈的事。)

12.(3 分)【答案】C(A 项,“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错误,材料一分析的是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

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没有分析汉代政策。B 项,“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错误,《汉书食货志》一

文的观点是“夫积贮考,天下之大命也”。D 项,“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错误,两篇文章都是从正面提出

自己的观点,没有驳论。)

13.(1)生产的人极少,而浪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靡”“何德”“蹶”各1 分,句意1 分)

(2)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原因)是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仓廪”

“鬻”“术”各1 分,句意1 分)

14.聚物,富国。安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使人民归附。(每点1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

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

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

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

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

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浪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

安;年景不好,百姓没有收入,就要出卖官位和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有所耳闻了,哪里有治理天下面

临危险像这样但皇上仍不震惊呢?世上有灾荒,这是上天的安排,大禹、商汤已遭受到了。假如不幸有纵横

二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作

为粮饷?假若战争和旱灾同时发生,国家财富极其缺乏,有勇力的人聚众闹事,疲惫的男子、衰弱的老人交

换孩子而咬他们的骨头。政治不一定行得通,远方的和君主相比拟的人一同争着起事,于是惊骇着去图划这

件事,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累贮藏,是天下的大命。如果粮食多且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

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坚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胜利。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集什么而不来呢?现在

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归农业,都附着于根本,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

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可以使国家富足安定,却形成这样一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