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13·10页·438.5 K

山东省济宁市2024 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晚清科考政策发生变化,除了诗文,还新

增时务、天算、舆地等内容,为适应这种变革,吴江乡间有贾家三子开始接触上海报纸以补

充新知,兄弟三人通过报纸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两三个时辰用在报

上。眼界开了,行动也就开始,他们托人在洋货店买回来一盏火油洋灯,一亮如同白昼,油

灯那点摇曳之火就显得可怜无比。自此三兄弟更加留心看报,凡见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

购买。仅此仍不解渴,他们想去上海见见世面。谋划再三,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条船,半夜时

分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这是一段史实,按照现有的研究思路,我们会关注什么呢?或许是当时的吴江

乡下已经可以看到多少报纸,都是些什么报,它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或许是当地读

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读什么,报纸对他们产生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分析报纸在上海向周

边辐射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的一些研究都从各自不同层面触及报纸及

其影响,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这些研究相加,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

意。比如为什么是读报让人知道外面的事?为什么报纸可以是购买洋货的指导?报纸的这种

诱导力量来自哪里?总而言之,如果没有报纸的话,这一切就不会发生。那么,报纸是什么

呢?

很遗憾,在我们的研究中的确没有人去追究报纸是什么,而是把报纸当作了一个不

证自明的物品。这不仅把报纸常识化了,而且也难以切实把握研究者惯常重视的报纸内容及

其作用(比如与书籍有何不同)。这种所谓的报纸历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实,实际上是没有“报

纸”的报纸研究。历史学家达恩顿就曾表达过类似意思,他说,研究者们总是希望通过考查

印刷的世界,就能打开一扇透视法国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们从来没有打算了解这种主要传

播工具是如何贡献于现代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可以说,这场大革命如果没有印刷报刊,就不

可能推翻旧的君主专制。

报刊与历史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绝不是历史研究独家的问题,无论是社科还是人文

学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状况。其中一些研究者在关于媒介的构成、历史及影响研究

方面,路径固然不一,但在关注媒介内容、角色和传播的知识及其构成,而轻视乃至忽视媒

介本身上,则是大同小异。如果我们转变研究视野,将媒介看成一种改变时空和社会关系的

新的传播方式,而不是当作一个空瓶,我们的研究——比如关于上面提到的吴江贾家兄弟

故事的研究——还会只是围着其内容打转吗?

报刊是一种媒介,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没

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如何理解媒介,总是与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关。当把媒介看成

负载内容的一块白板,一个透明的玻璃缸时,除了紧盯“媒介内容”这一片“滋味鲜美的

肉”,就不可能还会想到其他什么东西。且不说这种“工具论”的媒介观,已经受到越来越

多的质疑,就是从今天我们自身的媒介体验(比如手机的使用)来看,这一观念也是完全不适

用的。由此及彼,当能刺激我们反思现有媒介与历史研究中的媒介观,借此重新理解媒介,

从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个考察媒介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

直白地说,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无须厘定的,因为它已经是明摆在那里的一个个

实物——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或者说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个社会机构,虽然二

者都有处于中间位置之义。

就每个具体研究而言,这样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若稍作追究,就会发现事

情不那么简单。报纸、广播、电视差别很大,其制作、传递、呈现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样,为

什么都一概称之为媒介,其依据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被称为媒介,什么样的研究可以被认

定为媒介研究?当我们一提媒介,本能的反应就是手中摊开的报纸,与家人一起围坐观看的

电视机,飘扬出悦耳声音的收音机,黑暗中人影晃动的银幕的时候,我们的理解就已经失落

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之义——亦即在学术上理解媒介本该具有的“恰当的方式”。所以,

记住下面这句话就显得十分关键:理解媒介,不仅指理解单个的媒介形式——电、打字机、

纸张、网络——而是要从媒介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媒介角度”即意味着媒介不仅仅是一

个物品、一个对象,更是一个考察社会、人乃至世界的站点。这一“角度”或者视角,就是

媒介的“居中”或“中间”位置。报纸、广播、电视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们共同的

“媒介性”——处在中间位置的“调节机构”,更为切近的表达即“交转性”。

(摘编自黄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识媒介与历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吴江贾家三兄弟来说,报纸不仅是增加新知识、了解外界事情的窗口,而且也成为购买

洋货的诱因。

B.没有“报纸”的报纸研究是指研究者没有关注报纸本身究竟是什么,而是注重研究报纸内

容及其作用。

C.研究者希望通过考查印刷的世界,对法国大革命有新发现,其实忽视了媒介本身,是 “媒

介盲”的表现。

D.认为围坐观看的电视机是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种理解失去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间”

之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现有研究思路“让人觉得仍未击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命意”,是说研究者们未真正

理解李伯元在书中记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

B.如果从新的视角考察媒介,我们对媒介的理解与传统就会有所区别,可以深入认识媒介是

什么,也可能扩大媒介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C.我们本能地把手中摊开的报纸当作媒介,是因为我们认为报纸和广播、电视一样都可以向

我们传递信息,它的媒介性质毋庸置疑。

D.虽然人们有时候把媒介界定为一种自然媒介物或一个社会机构,但是二者的“居中”或

“中间”位置并未因这种不恰当的理解而改变。

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媒介“中间”含义的一项是(3 分)

A.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以“视觉性”为脉络,把艺术、图像、广告、肥皂剧等全都纳

入研究的范围。

B.电视剧《人世间》在讲述故事与塑造人物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重大现实题

材电视剧创作的新高度。

C.通过研究《新青年》杂志作为公共交谈平台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容的形成,透视当时社

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轨迹。

D.手机既能接收音频、视频,又能接收图文、数据,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

媒介融合能力。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为什么把媒介称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4 分)

5.为了让读者理解“媒介的‘中间’之义”,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追 猎

贾月珍

深秋的上窝铺层林尽染,湛蓝如洗的晴空下,山花悄无声息地散发着香味,引来翩翩蝴

蝶驻足,不肯离去。云雀扇动翅膀,冲向九霄,去舔尝白云的味道,一翻身,在海一样的天

空中洗起了澡。

达尔罕抬起猎枪瞄向云雀。在 10 岁的孩子中,他的个子有点小,枪托不时磕碰着腿肚

子。

那是支老猎枪,枪托磨得油光锃亮,枪身上锈迹斑斑。

达尔罕想象着子弹从枪膛飞出,像火箭一样蹿上云端,击中那高空盘旋的大雕。

“爷爷,您打到的最大猎物是啥?狼?”

爷爷没有回答。

他们走进白桦林。

“到了。”爷爷说。

达尔罕看见前方树林中有座木屋,只是没有窗玻璃。

爷爷是护林员。年轻时,爷爷一边护林一边打猎。达尔罕从没见爷爷带着猎物回去。不

过,爷爷的猎枪却一直保留着,就放在房子的梁上。达尔罕一直希望爷爷用它打只猎物回来,

于是,这次就央求爷爷摘了下来,带它进山。

爷爷忙着找纸把窗糊上。达尔罕一直抚摸着那支猎枪。

爷爷招呼:“走吧。”

达尔罕惊喜地问:“打猎吗?”

“巡林。”爷爷说。

“要是有坏家伙破坏树,用猎枪打他吗?”达尔罕多希望猎枪派上用场啊。

爷爷有固定的巡视路线。看见草丛里有脚印就停下仔细察看,有时候会循着走一会儿。

太阳偏斜,橙黄的光透过叶隙照进林间。巡视完,他们就回木屋了。

达尔罕盼着有事发生,一只突然钻出来的野兔,甚至罕见的狐狸。它们不就在丛林里吗?

怎么还不出现呢?

吃完饭,他们躺在床上。屋子里漆黑一片,达尔罕瞪大眼睛,仍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静

静地听。山风时而嗷的一声长鸣,像谁在吹哨子。

突然,咔的一声响,达尔罕一激灵坐起来。爷爷也坐起来。他们一齐朝窗户看。

窗户上的纸裂开了,一缕夜光打进来,撕裂的纸洞处,有双黑眼睛滴溜溜转。

爷爷立刻打亮手电筒照去。

黑眼睛迎着光,眯了起来,并没有逃。

爷爷轻轻下床,朝那双眼睛走过去,快到窗户时,眼睛消失了。

达尔罕跟在爷爷身后,打开门察看,只见一个黑影闪进草中。

爷爷晃着手电筒在草中照了几次,又往树林深处照了照:“是狐狸。”“狐狸!”达尔

罕立刻精神一振,“我们去追吧!”

“早跑了。”爷爷说着,进屋又找了一张纸重新糊在窗户上。

达尔罕叮嘱爷爷:“要是再来,一定抓住它。”

“这东西精明得很,肯定不再来了。”

达尔罕多希望那是一只没有记性的狐狸。

如他所愿,第二天,狐狸又来了,仍然是咔的一下把窗户纸抓开。达尔罕动作又慢了,

因为他没想到这真的是一只不长记性的狐狸。

第三天夜里,达尔罕一点也没睡着,瞪着窗棂,一缕夜光透过木缝打进屋里,眼睛不再

“失明”,只要有影子出现立刻就能看见。

深夜降临,狐狸果然来了。它趴在窗棂上向里望,两只眼睛滴溜溜地转,达尔罕轻轻地

举起枪瞄准,搂着扳机的手有点哆嗦,他希望打中它,又害怕打死它。

正犹豫着,狐狸跳了下去,木门刷刷响,是指甲抓挠而发出的声音。

“爷爷,狐狸挠门呢。”达尔罕握着枪的手出汗了。

爷爷起身,走到门口,侧耳细听。

仍然是咔哧的挠门声。

达尔罕兴奋地端起枪跟去,把手搭在扳机上,准备等爷爷一打开门就开枪。

爷爷轻轻地把门推开一条缝,夜色中,一只狐狸蹲坐在门口,喉咙里呜呜作响。

达尔罕一个箭步冲过去,从爷爷的臂弯下探出头,对着狐狸扣动扳机。

“啊,没有子弹!”达尔罕恼怒地大叫。

就在扳机扣动的一瞬间,狐狸受到惊吓,掉头就跑。

“追!”爷爷说着就迈开步子。

达尔罕也追上去,仍然紧紧握着那支枪,尽管枪里没有子弹,但他觉得只有背着枪才像

真正的猎人。

狐狸跑进密密的丛林,身子忽隐忽现。达尔罕和爷爷紧紧跟随。狐狸跑着,不时回头看

看祖孙俩。

作为老猎人的爷爷似乎明白了:“它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去哪儿?”

“跟去就知道了。”

达尔罕想到狐狸精。他既惊恐又好奇。

跑了一阵,狐狸在桦树下停住了。

爷爷慢慢走近,狐狸并没有逃,它不时低头嗅嗅。

爷爷用手电筒朝低处照去,只见狐狸身旁的石洞下,躺着一只小狐狸,直挺挺的,不知

是否活着。

达尔罕也凑过去看,那只小狐狸紧闭眼睛,它的尖嘴上套着一个饮料瓶。

“这小东西的嘴被箍住了。”爷爷从腰间摘下尖刀,塑料瓶很容易就拿下来了。

可是,小狐狸仍然一动不动。毕竟过去好几天,至少,从大狐狸第一天把纸抓开,它的

嘴就被套住了,很难想象,大狐狸这几天是怎么喂它食物,帮它活下来的。

爷爷摸摸小狐狸:“还活着,我们得把它抱回去。”

“好,我来抱。”达尔罕忙蹲下身,向小狐狸伸出手。可大狐狸突然虎视眈眈地瞪他,

还不时恐惧地看他背后的枪。

“你还是站远点吧。”爷爷说着抱着小狐狸离开。大狐狸一直跟随其后。达尔罕无精打

采的,枪托磕碰腿肚子时,恨不得扔掉。

小狐狸渐渐地苏醒了,跑出去,紧紧偎依在大狐狸身边。这期间,大狐狸一直守在门口,

一刻也不曾离开。小狐狸像个小影子一样跟着大狐狸跑进丛林里去了。

达尔罕知道它们在那树下的石洞里,有时很想看看小狐狸怎么样了,可一直没有去打扰

它们。有时巡林,偶然相遇,那一大一小定定地站着,望着这边的祖孙俩,抖抖耳朵,达尔

罕则吹一声口哨,挥挥手,而不是举起枪,因为,他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枪托磨得油光锃亮”,说明爷爷曾经常使用这把猎枪;“枪身上锈迹斑斑”则暗示

这把枪已经很久没有使用。

B.文中的爷爷说话简短,他甚至没有回答达尔罕关于“打到的最大猎物是啥”的问题,说明

爷爷有沉默寡言的个性。

C.文中达尔罕面对期盼已久的猎物,“从爷爷的臂弯下探出头,对着狐狸扣动扳机”,写出

了达尔罕兴奋紧张的心理。

D.达尔罕曾把自己当做真正的猎人而手不离枪,后来却“早已把枪挂到了房梁上”,小说以

此前后呼应,并暗示主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头描绘了山中的美丽景色,与《哦,香雪》对香雪归途中小溪欢腾景色的描写作用

相同,都烘托了人物兴奋欢乐心情。

B.文中提到木屋没有窗玻璃,同《百合花》所写的枪筒里的野菊花一样,都是重要的细节描

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爷爷是护林员”一段,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救助李小二的情节同属于插叙,

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曲折有致。

D.本文中狐狸“虎视眈眈”的眼睛,同《复活》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一样,都是神态描

写,表现对主人公的不信任。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狐狸出现之后达尔罕追猎的心理变化过程。(4 分)

9.评论家认为,儿童文学最常见的三大母题是“自然”“童心”“爱”。如果从中任选一个

作为关键词写一则文学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凡与敌人相攻,若雨雪不止,觇敌无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曰:“攻其所不

戒。”

唐遣节度使李愬讨吴元济。先是,愬遣将将二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与战,擒之。士

良,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士良无惧色,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

以报其德,愬置为捉生将。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城栅,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进者,

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光洽被执,

秀琳果降。愬延秀琳问计,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祏不可。”祏,贼健将也,有勇

略,守兴桥栅,每战常轻官军。时祏率众割麦于野,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诱而擒

之以归。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愬力不能独完,乃械祏送之

京师,先密表曰:“若杀祏,则无成功。”诏以祏还,愬见祏大喜,署为兵马使,令佩刀出

入帐中,始定破蔡之计。令祏以突骑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以监军三千为中军;李进

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且东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卒,敕士少休。时大雪,旗旆

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诸校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众皆

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祏奸计。”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盛,分轻兵断贼朗山之援;

又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初蔡人拒命官军三十余年不能至

其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祏等攀城先登,众从之。鸡鸣雪止,遂执元济,监送京师,而淮西

悉平矣。

(节选自《百战奇略雪战》)

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初A 蔡人B 拒命C 官军D 三十余年E 不能至F 其城下G故H 蔡人I 皆不为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雨雪,指下雪,与《苏武传》“天雨雪,武卧啮雪”的“雨雪”意思相同。

B.延,意为邀请,与《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词义相同。

C.表,意为上表,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的“表”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D.少,意为稍微,与《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愬在抓获丁士良后,本来已决定将其杀掉,但因为丁士良面无惧色,于是将其释放并任

命为捉生将。

B.丁士良向李愬提出建议,如果降服吴秀琳就要先擒拿陈光洽,并主动请求出战,战事的结

局如其所料。

C.李愬自己无力保全李祏性命,便一方面将李祏押送京城,一方面又暗中奏请皇帝不要杀他,

留作大用。

D.行军时天降大雪,冻死的人马到处都是,将士们心生绝望,李愬下令继续向蔡州进军,最

终取得大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祏,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每战常轻官军。

(2)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

14.第一段提到“若雨雪不止,觇敌不备,可潜兵击之”,简要概括李愬是如何实践这个战

略的。(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回溪道中

杨公远

山束溪流窄径迂,眼前景物入诗无?

田中蝌蚪古文字,柳下舂锄新画图。

巨室储茶供客贩,小旗夸酒诱人沽。

行行不记几多里,回首林端日又晡。

【注】杨公远:宋末元初画家。舂锄:指白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束”字平中见奇,不说溪流出山间,而说山峰“束”溪流,别具情趣。

B.次句以问句的形式,肯定眼前的景物值得入诗,从而表达了喜爱和赞美之情。

C.尾联写诗人忘记所走路程,行走之间不觉日已偏西,暗示了此行的曲折辛苦。

D.全诗围绕题目“回溪道中”铺展内容,从空间开始,用时间收束,首尾圆合。

16.元人方回评价本诗“熟而不腐,新而不怪”,请据此赏析中间两联。(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以“,”两句,描写李渤探求石钟山命名缘由时,扣击南北山

石发出的不同声音。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以白绢喻清澈的长江,以箭头喻林立的

山峰,表达对金陵山水的赞美之情。

(3)“冰”洁白晶莹,古人常在诗词作品中用它象征高洁无暇的品格,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

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

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

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同时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

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

字,________,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

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

宋人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晏几道《临江仙》:“风吹

梅蕊闹,雨细杏花香。”黄庭坚《次韵公秉、子由十六夜忆清虚》:“车驰马骤灯方闹,地

静人闲月自妍。”陈与义《舟抵华容县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初夏

闲居即事》:“轻风忽起杨花闹,清露初晞药草香。”……从这些例子证明,方中通说

“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

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听觉里获得了视觉的感受。

这类“闹”字的用法,不仅常见于古诗文,________。例如《儿女英雄传》三八回写

一个“小媳妇子”左手举着“闹轰轰一大把子通草花儿、花蝴蝶儿。”形容“大把子花”的

那“闹”字被“轰轰”两字申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也足以证明近代白话往往是理解古代文

言最好的帮助。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18.下列句子中的“再”与文中加点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天色已晚,再不加快速度就赶不上末班车了。

B.在这么多字帖中,没有比这本再适合你的了。

C.他早已有了成见,你跟他再解释也没啥用了。

D.新疆真美,我已做好明年再去一次的打算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含标点),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21.请对李渔、方中通有关“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见解,分别作出点评。要求每

人不超过 30 个字,句子简洁流畅。(4 分)

22.参考文意,从第三段包含“闹”字的诗句中任选其一,并从“通感”的角度赏析其表达

效果。(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仪式感”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热词。如何认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仪式?有人说:“仪式

能够标记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让我们更加珍视和铭记。”也有人说:“必须严格避免任

何仪式性的东西,因为它们很快就会腐烂。”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7 分)

1.D(“认为围坐观看的电视机是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说法错误。根据文意,作者并未否

认报纸、广播、电视机等是媒介)

2.A(“未真正理解李伯元在书中记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与文意不符)

3.C(A 强调研究媒介的范围,B 项强调电视剧作品的价值,D 项强调手机的功能,均未涉及

媒介的“中间”含义)

4.两个句子分别把媒介比作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媒介内容自然就是瓶子或玻璃缸里盛

放的东西。以瓶子的“空”和玻璃缸的“透明”形象说明人们注重媒介内容,忽视了媒介

本身的现象,使“媒介盲”“工具论”等术语更为通俗易懂。(4 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5.通过引述前人记载的故事、历史学家的观点,引导读者思考报纸是什么。批评当前媒介

研究中存在的“媒介盲”和“工具论”的媒介观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考察媒介的新视角。

列举报纸、广播、电视等单个媒介,启发读者思考媒介的“中间”之义。(6 分。每答出

一点给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8 分)

6.B(“说明爷爷有沉默寡言的个性”错误。根据文意可以推知,爷爷不回答孙子的问题缘

于他对曾经打猎的经历不愿提及)

7.D(A“都烘托了人物兴奋欢乐心情”错,本文没有烘托人物心情;B“都……具有推动情

节发展的作用”错,《百合花》中枪筒里的野菊花没有这一作用;C 本文的插叙谈不上“使

文章曲折有致”)

8.狐狸第一次出现,充满兴奋和期待;狐狸第二天来的时候,感到意外。狐狸第三次来

的时候,紧张、害怕、兴奋,还有发现没有子弹后的恼怒。爷爷救助狐狸的时候,心生悔

恨。(4 分。每答出一点得1 分。意思答对即可)

9.自然:故事发生在自然(山林)中,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狐狸)的关系;主人公是与自然

息息相关的护林员爷爷和他的孙子达尔罕;表达了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主题。

童心:主人公是作为儿童的达尔罕;主要从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儿童达尔

罕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爱:爷爷在巡林中,促使达尔罕成长,体现对孙子的大爱;爷爷和达尔罕救助小狐狸,

体现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爱;大狐狸冒险向人类求助,体现动物的母爱。(6 分。每答

出一点给2 分。要点恰当、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10.ACG(标点为:初,蔡人拒命,官军三十余年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比不为备。)

11.C(文中的“表”是动词,《陈情表》中的“表”是名词)

12.A(丁士良被任职是因为其“请尽死以报其德”)

13.(1)李祏是贼军的一员健将,有勇有谋,他守卫在兴桥栅,每次作战常常轻视官军。

(4 分。判断句式、“有勇略”“轻”各1 分,句意1 分)

(2)将士们争相请求杀掉李祏,只有李愬用待客之礼对待他,又时常与他交谈,各位将领

都不高兴。(4 分。“争”“待以客礼”“与语”各1 分,句意1 分)

14.士气低落时,李愬坚持雪夜进攻蔡州;李愬利用鹅鸭的叫声掩盖行军的动静;利用

蔡州人疏于防备的心理。(3 分,每点1 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15.C(“暗示了此行的曲折辛苦”错误,应该是诗人因心情愉悦而忘记了行程和时间)

16.这两联虽描写了蝌蚪、白鹭、茶行、酒肆等乡间熟见风物,却视角独特,不落熟套。诗人

将蝌蚪比喻为古文字,以拟人手法写小旗夸酒,新颖别致,清新自然。两联所写景物“熟

而不腐”,表现手法“新而不怪”,描绘了一幅充满野趣的乡村风情画卷。(6 分。每答出

一点给2 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1)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6 分。每分1 分,错1 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B(B 项与文中加点的“再”都表示在比较中程度加深,有更加之意。A 项表示如果继续

下去会怎样。C 项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D 项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

19.不能形容其红之多 也见于后世的白话作品(4 分。每写对一句给2 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语句:;修改为“从这些例子来看”,或删去“从”。

语句:;删去冒号,或将句号置于后引号之前。

语句:;修改为“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6 分。序号准确各给1 分,修改正确各给1 分)

21.李渔:对“闹”字的通感特点完全没有认识;一味采取嘲笑的态度。

方中通:认识到“闹”字的表达效果;但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

(4 分。每答出一点给1 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子流畅给1 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一:“风吹梅蕊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传神地写出了梅花在风中轻摇、

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示例二:“车驰马骤灯方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将夜晚灯火璀璨、热闹非凡的景

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示例三:“三更萤火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形象地描写出夜半时分萤火虫乱飞的

独特景观。

示例四:“轻风忽起杨花闹”的“闹”字,用听觉写视觉,生动描绘了杨花在风中漫天飞舞

的晚春景象。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60 分)参考 2022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与敌人相攻战,如果遇到下雪不止的天气,侦察确悉敌人麻痹不备时,那就可以偷偷派

兵袭击它,敌人的阵势便可被我军打破。诚如兵法所说:“进攻敌人要乘其疏于戒备之

时。”

朝廷派遣节度使李愬率军讨伐吴元济。开始,李愬派部将率两千多骑兵巡逻,路遇敌将丁士

良,与丁士良作战,官军将他擒获。丁士良是吴元济的一员猛将,经常是东边的祸患,众将

请求剜他的心,李愬同意了。丁士良面无畏惧之色,李愬便叫人为他松绑。丁士良请求以死

来报答李愬的活命之恩,李愬任命他为捉生将(一种低级军官的名称,和特种侦察兵类

似)。丁士良向李愬建议说:“吴秀琳据守文城栅,他是吴元济的左膀右臂,官军之所以不

敢进攻他,是因为有陈光洽给吴秀琳出谋划策。然而,陈光洽勇猛而轻率,喜欢孤军出战,

请允许我前去把他抓来,那么吴秀琳将会自动投降。”陈光洽被活捉以后,吴秀琳果然投降

了官军。李愬请来吴秀琳询问征服吴元济的计策,吴秀琳回答说:“将军如果一定要击破吴

元济的话,非得到李祏不可。”李祏是贼军的一员健将,有勇有谋,他守卫在兴桥栅,每次

作战常常轻视官军。此时李祏正率兵在田野里收割小麦,李愬派遣部将史用诚带领三百名壮

士埋伏在附近树林中,引诱李祏并活捉他,带回军营。将士们争相请求杀掉李祏,只有李愬

用待客之礼对待他,又时常与他交谈,各位将领都不高兴。李愬单凭个人力量无法保全李祏,

于是便给李祏戴上刑具,押送京师,事先秘密地上奏皇帝说:“如果杀了李祏,那么讨伐吴

元济不可能成功。”皇帝下令将李祏送还回来,李愬见李祏回来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兵马使,

准许他可以佩刀出入军帐,开始制定进攻蔡州的计划。李愬命令李祏率领三千突骑为前锋,

李忠义为副将;李愬率领三千监军为中军;李进诚率领三千人作为后军殿后,李愬下令:“暂

且向东前进!”夜里到张柴村,把那里的士兵全部杀掉,命令部队就地稍事休息。当时天降

大雪,(寒风刮得)军旗撕裂,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官军都认为必死无疑。众将请示下一

步的行军方向,李愬说:“攻入蔡州,取吴元济的首级。”众人都惊惧失色,相对哭泣说:

“咱们果然中了李祏的奸计了。”可是大家都畏惧李愬,没有人敢违抗命令。到了半夜,雪

下得更大,李愬派遣一支轻装部队切断朗山敌人的增援道路;又切断洄曲以及各道路上的桥

梁。城池旁边都是饲养鹅鸭的池塘,李愬下令士兵击打鹅鸭,来扰乱进军的声音。自从最初

蔡州人抗拒朝廷的命令,唐军已有三十多年不能进至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都不加防备。李

祏等人首先登上城墙,众人紧随其后。鸡鸣时雪已停止,官军于是活捉了吴元济,押送京师,

淮西地区完全平定。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