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统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12·7页·666 K

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统测

语 文

命题人:夏振航 蒋慧 任水莲 审题人:许萍萍

本试卷共8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绝不是

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从“吉尼斯对你很好”到空姐的微笑及有些

自动售货机的道谢声,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美妙的热心服务包围着,被奉献和善意的组合包围着。即使小到

一块香皂,那也是一群专家为使您皮肤光滑而进行了几个月的研究思索后的成果。

今天没有任何东西是单纯地被消费的,即被购买、被拥有,而后就这样被耗尽。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是

为“您”服务的,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您”这一直接宾语,没有这套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那么消费

只会是消费而已。正是这种额外赠品、这种个性效忠的热情为它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满足。当

代消费者们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

这种额外赠品和关切的机制,在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中,都有其官方支持,即所有的社会再分配

制度(社会保障、退休金保管、多种津贴、补助、保险、证券交易),就像F.佩鲁所说:“当局发放社会津

贴,目的不在于酬劳生产服务,而是满足需求,来纠正权力的过分垄断。”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再分配的真实效

率及其经济机理,我们感兴趣的是它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由于其财产的提取和拨付,已建立的社会秩

序提供了一种宽厚慷慨的心理利益,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愿望。指称这些制度的完全是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

色彩的词汇:社会保障、保险、保护儿童、保护老人、失业津贴。领薪者非常高兴能收到以赠予或“无偿供

给”形式出现的、他以前被剥夺的财富中的一部分。简要地说,这便是 J.M.克拉克所指的“伪市场社会”。

除了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外,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关系中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一种更加非官方、非

制度化的系统。那就是一整套“个性化”交流网络侵入了消费的日常性。因为它意味的确实是消费——对人

际关系、对团结、相互性、热情以及对以服务形式标准化了的社会参与的消费——这是一种对关切、真诚和

热情的持续性消费。这种符号化的关系对于身处一个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紧张已成为客观规律的体系中的个

体来说,比起生理上的进食来,更是他维持生活所需要的。

自发的、相互的、象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是西方社会的基本事实。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参加了使人际

关系重新回归到社会循环轨道上去的系统过程,并参加了对这种符号化关系、人际热情的消费。迎宾小姐、

社会福利员、公共关系工程师、广告女郎,这些职员都把额外赠品、把通过制度化微笑来为社会关系上点润

滑油当作现世使命。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告在摹拟那些近似的、亲密的、个人的交流方式。它试图用家庭主妇

们面对面交谈的口气对家庭主妇讲话,试图用老板或同事的口吻对干部或秘书讲话,试图像朋友,或内心声

音一样,以一种反省的方式对我们每个人讲话。它就这样通过一种真实模拟过程,在没有亲近的地方,在人

们之间或者人们与产品之间,轻松便捷地营造出了亲近的氛围,而这是属于广告中被消费的东西(可能是首

先被消费的)。如果要请公认的社会心理学家来使黑暗的人际关系重新回到团结、交流的轨道上来就需要支付

很昂贵的费用。

整个服务行业都是如此:商人、银行职员、商店售货员、商务代表、咨询服务、促销服务,所有这些调

节、销售和推销人际关系的职业,以及社会学家、采访记者、经纪人和推销员,这些人的职业规律要求他们

与他人“接触”“参与”,对他人的“心理感兴趣”——在所有这些职业和角色当中,相互、“热情”的内涵都

被包括在规划程序及职能实施里了。

这一巨大关切机制的存在是一种全面的矛盾。它不能掩盖的不仅是商品社会铁的规律、社会关系的客观

真相——竞争,随着城郊和工业集中而增长的社会距离感,更是日常性及最私人的关系之中交换价值抽象化

的普遍趋势。这一机制,不管其表象如何,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机制,它生产交流、服务的人际关系,它生产

社交性。然而,作为生产机制,它只能和物质财富生产方式服从同样的规律,它只能在其运转中再生产出它

原想要超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生产关系,却必定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出距离感、交流障碍、昏暗和严

峻。

(摘编自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没有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带来的额外赠品、个性效忠的热情,物品就只是被购买、被拥有、

被耗尽。

B.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决定了对关切、真诚和热情的持续性消费,侵入了我

们的日常生活。

C.比起生理上的进食,对符号化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处于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紧张体系中的个体维持生活

更需要的。

D.作者认为关切机制作为生产机制,它要生产交流、服务的人际关系,但在运转中又不能避免距离感、交

流障碍、昏暗和严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第一、二段可以看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获得极大的满足往往不仅在于物品本身,还在于感觉自己

被热情地服务着。

B.用充满保护色彩和母性的词汇来描述社会保障、失业津贴等社会制度,可以传递出国家、社会宽厚慷

慨、乐于助人的信息。

C.迎宾小姐制度化的微笑是商家对符号化关系、人际热情的消费的灵活运用,大众也参与了对这种关系、

人际热情的消费。

D.广告只要摹拟近似的、亲密的、个人的交流方式,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顺

利卖出商品。

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文中“额外赠品和关切机制”的一项是(3 分)( )

A.某著名品牌火锅连锁店在顾客等位的时候,会送上小零食,还提供美甲、美发等服务,让人感受到商家

的热情周到。

B.为了体现对民众的关怀,不少国家出台了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政策,规定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纳税人享

受优惠。

C.近年来,海外留学服务行业竞争激烈,咨询服务趋向精细化,咨询师会根据咨询者的个性化要求提供相

应的指导。

D.春节来临之际,商家纷纷推出促销活动,“买三送一”“满千减二百”等优惠措施让消费者能以同样的钱

购买更多的商品。

4.请简要说明“伪市场社会”的特征。(4 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消费社会”存在有其合理性?请根据文本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 题。

北方的河

张承志

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眩目的阳光直射着这个河岸台地上的小镇。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啦,他惊

奇地想。他完全回忆不起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什么景物。那时我急得心火上蹿,因为我连自己被大卡车

拉到了哪里全都不知道。他感慨地走在一条土巷子里,默默地想着。那天,为了避免暴露扒车者身份,他只

是查对着一本薄薄的《革命串联地图》,猜测着卡车前进的方向。他只猜对了一点:这车从绥德东关一钻出

来,就根本没有去什么军渡或宋家川,而是一头向东南扎下去,顺着无定河的大深沟,顺着“曲流宽谷”。

街巷上小饭棚、小客店鳞次栉比。他买了些白荞麦面皮的、包着粉条、菜和一点清油的馅饼。那饼炸

得又黄又脆,他香甜地边走边吃。

接着这卡车将要开到黄河边去,顺着无定河最后的一段河谷一直开到黄河西岸。这辆解放牌卡车马上

就要登上那段路程。那段路他曾经饿着肚子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觉得有些心跳,有种苍老的、他觉得不是

自己该有的慨叹般的情绪在堵着胸膛。当卡车在山嘴上头换了挡,发出一种均匀的吼声时,他的眼睛亮了:

他认出了这个地方。

真是这里,他默念着,真是这条路。我全认出来啦,我想起来啦。十几年前,他就是从这个山嘴转过

来,一步步踏上被暴雨冲得沟渠纵横的道路的。他把最后一块白荞麦粉条馅饼塞进嘴里,用两只手握牢车厢

板,开始专注地望着渐渐向前方倾斜下去的高原。

“喂,喂!”他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唤着他。他转过身来。“喂,你是去河底村么?”那女的轻轻问

他。他觉得她满口典型的北京知识青年腔。

他和她互相谈了一会儿。她告诉他自己是某小报的摄影记者;他也介绍说,他是新疆大学的应届毕业

生。

“我想拍几张新鲜点的黄河照片,”她解释说,“就上了这趟车。河底村那儿的黄河和无定河相汇,我

想可能比壶口啦,风凌渡啦,三门峡啦新鲜点。”

“放心。用得着的时候,我会帮你忙。”他结束了谈话。

他又转身抓住车厢板。就是这条路,可是现在看着却这么陌生。岁月真能消蚀一切哪,饿着肚子走了

半天的路,居然也会被忘掉。那时你才二十岁,衬衣口袋里只有不足十块钱。你从青羊坪小镇子下了车就走

上这条土路,不但没吃白荞麦面的素馅饼,而且从清晨就滴水未下肚。你走了那么久,翻过一架又一架黄土

老帽,见一个人就问一句“嗑[注]黄河还有多么远?”陕北的里程和阿勒泰草原的里程一样,越走越大,一

会儿一个数。从三十里到四十里,从二十里又到四十里。现在看来可能是一共四十里,因为你走了半天整。

你的球鞋里灌进了细细的黄土末,你一路喝清亮些的渠水。后来你在一个山梁上看见一个老汉在毛棚下卖西

瓜,你咬咬牙掏出五毛钱买了一个。你和那老汉聊天,说你从延安来,还到过延川和延长的油矿。老汉说: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三延的女子没人看。”你觉得蔫了半截。不过那瓜真甜。后来你一路摘没熟的枣子

吃,因为这种枣沿着黄河西岸长,所以叫河畔枣。那时节的河畔枣又青又涩,吃得你肚子发胀,可是你一点

儿也不饿了。你快活得唱着“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那时你像一只鸟儿一般轻捷,敢从高高的山崖上跳下去

抄近路。你还追赶过一只野兔子,那青灰色的兔子在这黄土世界里显得鲜明而刺眼。可是你没追着,累得满

头大汗地躺在又干又烫的黄土上喘气。等到你爬一座大山时你累了,那段公路又酥又软,上面结着开裂的硬

皮儿,下头是软陷的松土。你咬紧牙往上爬,白花花的毒日头晒得你嗓子冒烟。你后悔没有省下半个瓜带

着。可是那时你的生命像刚点燃的一簇火,你的四肢都弹性十足。你知道你的心脏特别健康,脉搏又沉又

稳。所以你赌了一股狠劲儿要和那座黄土山比一比,你决定不停步一口气爬上山顶。你信心十足地踏住龟裂

的黄土硬皮,然后有力地蹬直膝盖的关节,一步步地攀登着。后来,后来——在爬上山顶的那个时刻,你看

见了黄河。

他突然听见那姑娘尖叫起来:

“快看!黄——河!”

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解放车正登上山顶。这一定就是那座黄土高山,你全忘啦。他轻轻地责备

着自己,屏住了呼吸。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

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

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

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蓝青色的山西省的崇山如一道迷朦的石壁,正在彼岸静静肃峙,仿佛注视着这

里不顾一切地倾泻而下的黄土梁峁的波涛。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

的大自然。潮湿凉爽的河风拂上了车厢,他已经冲到了卡车最前面,痉挛的手指扳紧拦板。

这个记忆他可没有遗忘。这个记忆他珍存了十几年。他一直牢牢记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

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

刻。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

(有改动)

【注】嗑:方言,意思是“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他一下车就觉得眼花缭乱,是因为眩目的阳光,也有对当年这里有些什么建筑和什么景物竟然一点都回

忆不起来。

B.来到珍存了十几年的回忆之地,苍老的、慨叹般的情绪堵着他的胸腔,这表现了他意识到重回旧地时无

法言说的激动。

C.面对黄河磅礴壮观的景象,年轻时的他目瞪口呆,惊惶失措,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和个体生命的渺小。

D.黄河是主人公梦想萌发的地方,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王国的过程交织着对理想的追寻和对民族历史文化

的热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双线交织,明线是“他”坐车去看黄河,暗线是途中“他”回忆自己过往的人生。

B.小说夹杂着方言俚语,还多次描写当地的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西北文化特色。

C.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写出了黄河辽阔浩莽的景象。

D.小说以时间交错与空间交错的方式叙述,塑造了主人公坚定执著、顽强不息的形象。

8.文中第段为什么如此详细描写“他”寻找黄河的经过?请联系全文阐述。(4 分)

9.小说叙述故事运用了“我”“你”“他”三种人称,这分别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游虞山记

[清]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

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

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

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

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

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

径而南,益露奇境。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

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

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

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

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有删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僧指南A为B 太公C石D室E南F 而西G为H 招真宫I为J 读书台K 西北L为M 拂水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复如江阴”中的“如”指到达,与《鸿门宴》中的“沛公起如厕”的“如”含义不同。

B.“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经穿过。

C.碑碣,碑刻的统称,长方形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为领会到,与《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于己”的“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沈德潜曾经前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种种原因,如船夫的欺

骗,最终没能成行。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为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且装备已置办齐全,于是不顾

天气,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曾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并想游尽它,但是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最终

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虞山,貌似得偿所愿,但是也只是稍微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未能全面地深入探访那些幽深

之处,因此心有不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4 分)

(2)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4 分)

14.作者游历虞山,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

注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因友获罪。著有《卢

户部诗集》。云门:周六乐舞之一,相传为黄帝时所作。一说为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夜雨复秋风”,既渲染了古木所处的环境,又照应了前一句的“萧索”。

B.第四句中“断蓬”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都是诗人自喻。

C.五六两句视觉和听觉结合,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

D.“此地何人到”表明此地少有人至,意即古木生长在深山之中,无人欣赏。

16.林庚在《说“木叶”》中对“高木”和“高树”进行比较,极言各自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首联

中“高木”一词的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恋爱中女子躲藏起来,男子挠着头、徘徊

不安的细节,十分生动。

(2)《石钟山记》中,苏轼批评士大夫不亲身考察,仅凭主观推测就下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好的比喻往往取于生活,巧于运思,如《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喻学习之效;

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19 题。

赵永新的新书《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细细描摹了7 位科学女性,她们无不听从内心召唤,

做想做的自己。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校读博?学习成绩一路领先的黄芊芊,眼看周围同学在考托福、GRE,不禁抑制不住

心生疑惑。权衡再三,她决定留下来,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元器件研究。如今,三十出头

的她已成为国际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学术明星。难道 地进入人生预设的轨道,衣食无忧地过一辈

子?不,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已到单位报到的付巧妹打道回府,插班高二、考大学。此后,她多次“改

道”,最终如愿以偿,师从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斯万特帕博教授,在古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脱颖而

出……

当然,她们并不是只知道工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汉子”。她们在科学上破茧成蝶甚至羽化登“仙”;

她们亦享受着一本书、一杯咖啡、一场电影带来的“小确幸”。她们一路走来,真实如邻家女孩,普通如隔壁

大姐。尽管她们也面对过山穷水尽,但总会有 。她们做自己喜欢乃至迷恋的研究,你能感觉到她

们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沉浸在这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大家会觉得她们的成功是 的。

本书的叙述,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感受“她”力量的坚韧与从容,发掘“她”思想中的闪光

点、启发点,体会女科学家的热爱与优雅,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位读者更加乐观、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成为独

一无二的自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标点和表达上有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022 题。

江南多梅雨。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庾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

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

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 ,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

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 ,待你连

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

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四十

五日无日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 ,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

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

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1.下列四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霉”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

B.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合作”的问题。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岂不冤枉!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等,谈谈为什

么要这样表达。(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的“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是当代许多青少年追求的目标;而有趣又发人

深思的是,绝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又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学习的榜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