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禅机,抑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千姿百态,无非困境
2024 届高三1 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I 卷) 抒发,情景合一。
语 文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
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
注意事项:
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分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渭渭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材料二: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 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
材料一: 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是在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 王维有些诗强调自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
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 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的合而为一。所以,王维
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体悟的性空或心空,实际上还是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的, 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
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 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
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 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成,也有不少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
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 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这种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
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 种空静而已。
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 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这在山水诗里得到了集中的反
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 映。因此,了解中国山水诗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山水诗中所含哲学意趣的理解,把握中
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 国山水诗追求清朗空静的意境的原因,而且可以从这一个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
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 人的文明素质,改变生存环境也很有意义。
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 (摘编自葛晓音《澄澈诗心中的大自然——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追求》)
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在自然万象上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 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
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 B.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模
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 仿。
… 学校: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题 第1 页(共8 页) 语文试题 第2 页(共8 页)
……………… ……………… 外 ……………… ……………… 装 ……………… ……………… 订 ……………… ……………… 线 ……………… ……………………………… ……………… 内 ……………… ………………装 ……………… ………………订 ……………… ………………线 ……………… ………………
……………… 线 ……………… ……………… 订 ……………… ……………… 装 ……………… ……………… 外 ……………… ……………… ………………
……………… 线 ……………… ……………… 订 ……………… ……………… 装 ……………… ……………… 内 ……………… ……………… ………………
C.中国人重视心与物交互作用,既能从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表达现实感受。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
D.盛唐山水诗人以静照忘求的方式营造清朗空静的意境,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特 着说:
质。 “冷得怪呢,这房子!” 封 密 不 订 装 只 卷 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
盛些家具。”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方式不同,但是核心观点一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
致。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
B.西方古典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缺乏对艺术内在生命的深度
“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
挖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山水文学的长远发展。
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
C.盛唐山水诗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最大限度体现出清朗空净的意境之美,进而形成了澄怀观道、静照忘求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
的审美观照方式。
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D.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所借鉴。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3 分)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A.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
B.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C.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王夫之《姜斋诗话》 他向我说:
D.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 分)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
5.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请结合材料谈谈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成为名篇的原因。 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6 分)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邢兰没表情地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
邢兰 孙 犁
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
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雪,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
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
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去的。
语文试题 第3 页(共8 页) 语文试题 第4 页(共8 页)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 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
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 张的生活性的。(6 分)
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材料一: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 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
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昶叹赏之自以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余,爽诛,太傅及大将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
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
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
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
苏门生逌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
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
所仇疾。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以寿终。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
(节选自《魏氏春秋阮籍传》)
会续写下去的。
材料二:
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
【注】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
A.“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邢兰,“我”就忍不住发牢骚,表明“我”因住宿条件简陋 “没心 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则犹此意也。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
情”,感到委屈。 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
B.“我”是一名八路军干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 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
【注】阮籍,字嗣宗。广武,城名,楚汉相争遗址。
C.“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表明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 分)
做好了准备。
兖州刺史王昶请 A 与相见 B 终日 C 不得 D 与言 E 昶叹赏 F 之 G 自以不能 H 测也
D.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任怨。
A.而,译为“但是”,和“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一样,两个“而”意义用法都相同。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显崇,“使……显扬尊崇”,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用法不相同。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C.疾,在文中是仇恨、憎恨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疾恶如仇”的“疾”意思相同。
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D.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与《项脊轩志》中“先妣抚之甚厚”的“先”意思相同。
C.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阮籍做官只是为了获取俸禄罢了,他之所以谋求步兵校尉一职,经常纵酒大醉,也有借此来回避世俗之
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 A
事的意思。
下去。
B.阮籍前往苏门山,与苏门生“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然而苏门生从始至终只是淡淡地
8.小说中,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
一笑,并不回应。
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C.苏轼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等人的遗迹,于是有感而赋诗,抒发了与阮籍登上广武城类似的慨
… 学校: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9.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考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
语文试题 第5 页(共8 页) 语文试题 第6 页(共8 页)
……………… ……………… 外 ……………… ……………… 装 ……………… ……………… 订 ……………… ……………… 线 ……………… ……………………………… ……………… 内 ……………… ………………装 ……………… ………………订 ……………… ………………线 ……………… ………………
……………… 线 ……………… ……………… 订 ……………… ……………… 装 ……………… ……………… 外 ……………… ……………… ………………
……………… 线 ……………… ……………… 订 ……………… ……………… 装 ……………… ……………… 内 ……………… ……………… ………………
D.读了李白《登古战场》诗后,苏轼才知道李白对阮籍所说的话的理解和亡友史经臣一样,苏轼认为他们 世的烦忧也被清新的花香荡涤。在远处,你注意不到一朵朵细小的花,平实是枣花的特点,只有走近细看,才
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见叶子下密密麻麻的全是花,它们 地藏在叶间,就如一群羞涩的小女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封 密 不 订 装 只 卷 此
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莲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在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
(1)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
(2)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
14.对于阮籍“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的解释,苏轼与史经臣、李白有何不同?(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 地孕育果实,没有丝毫保留,过不了几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
访中洲 姚 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不合逻辑之处,请指出并说明。(4 分)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
【注】姚镛:南宋人,擅诗词,绍定元年(1228)为吉州判官。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代称学术探讨。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9 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A.诗人不于晴日访友,反“踏雨”前来,可见诗人颇有闲情逸致。 甘露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
.“竹下”“荷香”“绡裙”写出诗人敲门所见,有一种天然野趣。
B 其甘如饴”,吃了能长寿,所以被封建帝王、王公贵族称为“天酒”“神浆”。然而,所谓甘露,不过是蚜虫
C.被访者住在竹下,周有荷塘,环境幽雅,可见其高雅的生活意趣。
的排泄物。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专靠 为生,是危害农业的害虫。植物遭到蚜虫的伤害,
D.全诗记叙有情节变化感,描写有画面感,语言通俗,却蕴含深意。
有的患上卷叶病、黄萎病,有的患上肿瘤病、黑霉病, ,严重的还会大片枯死,造成灾害。蚜虫吸取了植
16.诗论家说:“诗人善道没要紧语。”意思是在一般人看来是没要紧的事,在诗人看来却为要紧。请结合此诗,
物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了其中的蛋白质和糖分,然后把多余的糖分和水一起排泄出来,洒在植物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的枝叶上,有的“其凝如脂”,有的“皎莹如雪”,这就是所谓“甘露”。蚜虫的排泄物确实含有较多的转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糖、甘蔗糖和松子糖,说它有滋养作用,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一泡虫尿,竟被那些昏庸的封建帝王当作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实在荒唐可笑!
(1)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 , ”。
(6 分)
(2)《陈情表》中作者从年龄的角度说明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 , ”。
22.请结合文章内容,给“甘露”下定义,不超过 50 个字。(3 分)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
四、写作(60 分)
“ ,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23.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文。(6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长得酷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
人的香气。它总是 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星稀的夜晚,
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
说来惭愧,我酷爱吃枣,也曾攀枝摘过枣,但从未细看过枣花,也没听到别人谈论过枣花。只记得有句农
谚:“麦子黄,枣花香。”
有一次出差去山东,正值麦梢发黄的时节。路过一片枣林,我嗅到了枣花的香气,无比喜悦。于是在路旁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停车,走进枣林。此时的枣花正挤挤挨挨地开着,举目远眺,一片枣林一望无际。幽香阵阵飘来, ,尘
语文试题 第7 页(共8 页) 语文试题 第8 页(共8 页)
2024 届高三1 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II 卷)
语文全解全析
1 2 3 6 7 10 11 12 15
A C C A B BEG A B B
1.A【解析】A 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错。根据材料一第二
段“‘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可以看出,直接影响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并非“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选项的说法张冠李戴。故选 A。
2.C【解析】C 项,“……进而形成了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错。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根
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这种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
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
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
方式是原因,盛唐山水诗清朗空净的意境之美是结果。选项的说法因果颠倒。故选 C。
3.C【解析】A 项,此句意为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
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作者通过自然万物的变化来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表
达出他对春天和秋天的不同情感。写出了情与景两者的互通,能体现观点。B 项,此句点出了作诗时情与
景的紧密关系,即两者结合才能写出好的诗作,能体现观点。C 项,“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强
调写景是抒发情感的基础,不能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D 项,
此句意为春秋四时往复更替,冷季昏暗暖季舒朗,景物之变化,叫人不觉心旌摇动,受到感染。写出了情
景两者的互通,能体现观点。故选 C。
4.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重点突出。结构上采用层进式结构,从提出观点到分析原因再到总结意义,层次
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中国艺术
所秉持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更有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修饰词语(“其中一个”“更主要”“更经常”等)
的大量使用,体现了学术类文章的严密性。(每点 2 分,共 4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从论证结构角度分析,材料一共五段。文章首段说“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情景交
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开头亮出本文的观点——“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是中国山
水文学发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根据第二段中“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
的,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
语文全解全析 第1 页(共8 页)
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可知,第二段分析“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
是中国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根据第三段中“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
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分析,
第三段总结“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对中国山水文学发达的意义。综上分析,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从
观点的提出,到分析原因,再到总结其意义,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2)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根据“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的,视人为自然的一
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西方艺术被
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等分析,材料一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将西方艺术
与中国艺术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中国艺术所秉持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更有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
(3)从论证语言角度分析,由“‘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更主要、更经常地
却是指自然的景物”可知,文中“其中一个”“更主要”“更经常”等修饰词语的使用,体现了学术类文章
语言的严密性。
5.“入”字展现了诗人主动亲近自然的姿态,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精神。诗歌秉
持着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既重景,又重情,作者将自己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结合,构建了完整统一的艺术
境界。作者将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结合,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寺里的空
潭、钟声等,使人进入一种虚静空寂的境界,由此而领悟大道,使作品具有理趣,有了禅的意境。诗歌
营造清朗的意境,实际是为了抒发自己的隐逸情趣,可谓工于造意,妙在言外。(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出
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清晨入古寺”,句意:清晨我进入这座古老寺院。“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也展现
了诗人主动亲近自然的姿态。结合材料二中“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
的重要传统,而这在山水诗里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分析,“入古寺”这一行为体现出诗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
和谐的人文精神。(2)颔联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后禅院花木繁茂,
清香扑鼻,由此含蓄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颈联写诗人举目四望,山中明媚景色
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结合材料二“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
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间两联秉持着情景交
融的美学原则,既重景,又重情,作者将自己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结合构建了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3)颈
联的山光物态、小鸟欢飞、潭影空明,暗示着禅味佛理能净化灵魂。结合“自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
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
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的合而为一”“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到生命与大自然的
融合”分析,作者将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结合,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寺里
语文全解全析 第2 页(共8 页)
的空潭、钟声等,使人进入一种虚静空寂的境界,由此而领悟大道,使作品具有理趣,有了禅的意境。(4)
结合材料二中“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其根
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这种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
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
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分析,这首诗最后两联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
神悦志的作用。全诗营造清朗的意境,实际是为了抒发自己的隐逸情趣,可谓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6.A【解析】A 项,“‘我'因住宿条件简陋‘没心情’,感到委屈”理解错误。“我”“没心情”指的是没心
情看太阳,是因为要堵上房子无处不在的漏风的地方,让这小房子不至于那么寒冷,不是因为住宿条件简
陋而“没心情”。故选A。
7.B【解析】B 项,“粗犷简洁的笔触”错误,应为“细腻委婉的笔触”。故选B。
8.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的口琴,还熟稔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
的对比,使情节更丰富。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兰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了刻板生硬的先
进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
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每点 2 分,共 4 分,答出其中任
意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由“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
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
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
没长高,气喘咳嗽……”“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可知,虽然鲜姜台环境恶
劣,邢兰家境贫寒,但是他依然爱好音乐,吹奏着自成的曲调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这些情节与前文
邢兰贫寒的家境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丰富。邢兰一心支持抗战工作,他不善言辞、踏实肯干、思想觉
悟高,这些是常见的先进农民形象;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说明他还有艺术爱好,有不一样
的精神生活,形象更为丰满。邢兰正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民,才会满怀热忱地全力投入到抗战
工作中,突出了文章主旨。
9.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了的先进分子的平凡小事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小
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描绘了抗日根据
地百姓的生活实际。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
境,显示出抗日根据地鲜明的地理特色。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日
常生活的写照。(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在邢兰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炮火纷飞的战争,作者通过描
语文全解全析 第3 页(共8 页)
写琐碎的日常小事表现根据地人民对抗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展现了亲密淳朴的军民鱼水之情。小说人物
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然后默默退出去;邢兰在屋
中蹲着引火时,说着最朴实的乡里话:“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这些细节充满了真挚与恳切,让人感到融
融暖意。小说环境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 “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
这些艰苦的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见面的寒暄,“冷得怪呢,这房子”等
方言的使用,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10.BEG【解析】句意:兖州刺史王昶请求和他见面,竟然整天无法和他说上一句话,王昶非常赞赏他,
自认为无法揣测。“请”的宾语为“与相见”,中间不能断开,应在“见”后B 处断开;“昶”为“叹赏之”
的主语,应在主语“昶”前E 处断开;“叹赏”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G 处断开。所以应在 BEG
处断开。
11.A【解析】A 项,“意义用法都相同”错误。“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表修饰,地。句意:但是哀
毁过度,几乎丢了性命/我曾经整天地思考。B 项,正确。“显崇”,使动用法,使……显扬尊崇;翼,名词
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句意:想要使他得以显扬尊崇/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蔽保护沛公。C
项,正确。句意:所以深受遵循礼法的何曾等人憎恨/指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D 项,正确。故
选 A。
12.B【解析】B 项,“从始至终只是淡淡地一笑,并不回应”错误。“苏门生亦啸”是对阮籍长啸的回应。
故选 B。
13.(1)时常独自随意驾车,不按照道路乱走,(直至)车轮痕迹都没有的地方,就大声痛哭而返回。(4 分)
(2)因为魏晋之间变故不断发生,所以借酒放纵,哪里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4 分)
【解析】(1)“由”,按照;“所穷”,穷尽的地方;“反”,同“返”,返回。(2)第一个“故”,变故;“放”,
放纵;“何”,哪里。每个得分点1 分,句意 1 分。
14.史经臣、李白的解释:“时”指楚汉争霸之时,“竖子”指刘邦、项羽。苏轼的解释:“时”指阮籍所处
的时代,“竖子”指魏晋时期的人。(答出一点得1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由原文“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
子乎?’”“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
友之意无异也”可知,史经臣、李白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竖子”指的是刘邦、项羽,那么“时”就是
指楚汉争霸之时。由原文“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可知,苏轼认为,“时”
指阮籍所处的时代,“竖子”指魏晋时期的人。
【译文】材料一:
阮籍为人心胸开阔达观洒脱,不受礼俗拘束。生性非常孝顺,服丧期间虽然不遵循寻常的约束,但是哀
语文全解全析 第4 页(共8 页)
毁过度,几乎丢了性命。兖州刺史王昶请求和他见面,竟然整天无法和他说上一句话,王昶非常赞赏他,自
认为无法揣测。太尉蒋济听说后征辟他,后来官至尚书郎、曹爽参军,因病辞官还乡。一年多,曹爽被诛杀,
太傅和大将军就让他做从事中郎。后来朝廷议论,认为他的名气大,想要使他得以显扬尊崇,(然而)阮籍认
为世事多变故,只是为食俸禄而做官罢了,听说步兵校尉一职有空缺,那里伙房有很多美酒,营人善于酿酒,
阮籍请求做校尉,于是常纵酒大醉,遗忘弃置世俗之事。阮籍曾经登上广武城,观看楚汉交战的地方,于是
感叹说:“当今没有英雄,才使那些小子成就名声!”时常独自随意驾车,不按照道路乱走,(直至)车轮痕迹
都没有的地方,就大声痛哭而返回。阮籍年轻时曾经游玩于苏门山,苏门山有个隐者,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
居处只有数斛竹米、臼杵罢了。阮籍跟随他,和他谈论太古无为之道,以及谈论五帝三王的道义,苏门隐者
悠悠然不以为意。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声音清雅和谐悠长响亮,苏门隐者淡淡地一笑。到阮籍下山后,苏
门隐者也长啸,长啸声像是凤凰的鸣叫。阮籍从不谈论别人的过错,为人自然淳朴、高雅脱俗,所以深受遵
循礼法的何曾等人憎恨。大将军司马昭常常保全扶持他,得以寿终正寝。
材料二:
从前,亡友史经臣对我说:“阮籍登上广武城而慨叹说:‘时代没有英雄,才让小子建立名声!’莫非他
认为刘邦是小子?”我说:“不是,他悲伤其时没有刘邦、项羽,小子是指魏晋之间没能出现这种英雄。”
后来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梁武帝、李德裕的遗迹,我有所感而赋诗,大略说:“四位英雄如龙
虎,遗迹仍存未湮灭。他们强盛时,多少争夺岂肯停?失败兴盛由天定,世事转变谁控制?何况那些无能
庸碌人,妄想冲破大难建大业。当年阮籍登上广武城所叹息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以及往昔雍门
子弹琴难得遇到孟尝君那样的知音。”这诗反映的也是这一意思。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醉时
高呼刘邦是小子,酒癫乱评不公正!”才知李白亦误会阮籍的话,与亡友意见相同。阮籍虽然放浪不羁,本
来有志于救世,因为魏晋之间变故不断发生,所以借酒放纵,哪里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
15.B【解析】B 项,“‘绡裙’写出诗人敲门所见”错误。“绡裙”是比喻手法,将荷花比作裙子,因此“绡
裙”并非眼前所见之景。故选 B。
16.诗人冒雨来到友人家的目的是和友人探讨学术问题,结果到了后,正事不干,而是先拉友人到水边
欣赏白云,表现了诗人的闲趣。(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踏雨来敲竹下门”可知,诗人在下雨天来拜访朋友。“相逢未暇论奇字”写到两人见面还没来得
及讨论学术问题,说明诗人冒雨前来拜访友人的目的是和友人探讨学术问题。“先向水边看白云”写诗人
与友人见面之后还没来得及探讨学术问题,就先拉友人去水边欣赏白云,可见诗人颇有闲情逸致,表现了
诗人的闲趣。
语文全解全析 第5 页(共8 页)
17.(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3)无边落木萧萧
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每句1 分,
共6 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则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古诗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覆、隔、陛、萧、浔、荻、瑟、渔。
18.示例:悄然无声 沁人心脾 羞羞答答 竭尽全力(每空 1 分,共 4 分)
【解析】第空,对应“生怕惊动了谁”,此处指枣花开放时很低调,没有声息,可填“悄然无声”。悄然无
声:一点儿声音也没有。第空,此处指枣花香对人的影响,根据“尘世的烦忧也被清新的花香荡涤”,可填
“沁人心脾”。沁人心脾: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的饮品使人感到舒适。第空,此处形容枣花的状态,
结合“藏在叶间,就如一群羞涩的小女孩”可知,是说其羞涩的状态,可填“羞羞答答”。羞羞答答:形容害
羞。第空,对应“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可知短短几天枣花竭尽全力结出果实,可填“竭
尽全力”。竭尽全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
19.“莲花闹嚷嚷”不合逻辑。(1 分)“桃花艳”“梨花白”一般在阳春三月,莲花花期在夏季,所以“莲花闹
嚷嚷”与“桃花艳”“梨花白”同时出现不合逻辑。(2 分)“莲花闹嚷嚷”与“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同时出现
也不合逻辑。(1 分)
【解析】“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莲花闹嚷嚷时”中,“莲花闹嚷嚷”不合逻辑。根据植物花期可知,“桃花
艳”“梨花白”一般在阳春三月,莲花花期在夏季,所以“莲花闹嚷嚷”与“桃花艳”“梨花白”并列,同时
出现不合逻辑。且枣树长叶子也是在春季,“莲花闹嚷嚷”与“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同时出现也不合逻辑。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红枣比作红玛瑙,(1 分)生动地表现出红枣色泽的光亮,也与前文“满树的枣子
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相呼应。(2 分)
【解析】“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中,本体为红枣,喻体为红玛瑙。红玛瑙,红色透明,色泽光
亮。将红枣比作红玛瑙,生动地表现出红枣色泽的光亮,与前文“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
满目的明珠”相呼应,突出红枣的颜色。
21.示例:吸取植物的汁液 不仅无法正常生长 “天酒”“神浆”(每空2 分,共 6 分)
【解析】第空,根据后文“蚜虫吸取了植物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可知,此处蚜虫为生的手段是
吸取植物的汁液,应填“吸取植物的汁液”。第空,根据“严重的还会大片枯死”可知,此处所填的内容
应为植物生病的后果,但程度要比枯死轻,使前后文构成递进关系,所以,可填“不仅无法正常生长”。第
空,根据前文“被封建帝王、王公贵族称为‘天酒’‘神浆’”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为“‘天酒’‘神浆’”。
22.示例:甘露,就是蚜虫吸食植物的汁液后,经过消化,排出的含有较多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的粪
便。(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语文全解全析 第6 页(共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