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11·16页·783.8 K

郑州市2024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 19 世纪至 20 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

叶芝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

便地找到电子书。这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

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

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

人兴趣的阅读,而是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

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

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

,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

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

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登堡星系”

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

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

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

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

助手段,如在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

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

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

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

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

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

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

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 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

摄影使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

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

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

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

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

读。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

志箴言等。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

、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

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

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

网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

选择略过,而这种阅读习惯会影响人们深入阅读的能力。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认

为,注意力的迅速转换是发生在思维线路中的一种实在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无法集

中注意力。

对于这些说法,我持怀疑态度。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

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因为大脑具有很强的

适应性,时时都在发生着这样无关紧要的变化。

不过,虽然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否意味着它会接受网络阅读注意力的频繁转换

导致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况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思维的基本架构是无法彻底

重建的,认知系统各部分(视觉、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相互依

赖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一个部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失去了专注于一件事的能

力,那么这种变化会通过串联整个认知系统,影响思维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架构。实际

上,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换个角度

看,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那么人们阅读较长文本的兴趣就会降低,阅读理解能

力就会下降,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成就,以及许多依靠注意力的高级认知功能

都会受到影响,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知道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年轻一代在维持注意力方面要比父辈更

困难。他们可以像其父母一样,在观看诸如《泰坦尼克号》之类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

时,全程集中注意力,也能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比如《壁花少年》时集中注意力。所

以,我对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样的说法是不相信的。

(摘编自丹尼尔T.威林厄姆《心智与阅读》,梁海燕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学头一天就对学生提出要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这是因为

他认为阅读实体书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B.深度阅读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培养良好思考习惯、增强辨析能力,还有助于阅读

者逐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见解。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网络阅读、网上冲浪、买汽油等行为能改变大脑的思维构架,

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

D.对于网络阅读是否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大不相同,

但相比之下,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专门的电子书阅读器有画线、圈点、批注功能,那么在阅读电子书时使用这些

功能,是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

B.材料二中所提及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关于网络阅读的看法,可以作为论据

来论证材料一第四段的相关观点。

C.虽然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并且在阅读方式上与深度阅读也有所不同,但这

两种阅读都有获取信息的功效。

D.材料二中提到,年轻人在阅读喜欢的小说时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这一现象表明注

意力涣散的原因或许是兴趣不足。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开篇,这种方式既为严肃的学术思考设置了生动轻松的入口

,又彰显了文章所谈问题的现实意义。

B.文章引用鲍尔斯《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的话语,意在强调深度经验对人类的重

要性,进而论证深度阅读的重要价值。

C.文章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类比电子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的关系,表明电子阅读可

能帮助纸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

D.文章先引出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的话题,然后深入剖析各自存在的利弊,最后提出

通过分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的设想。

4.材料一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5.材料二中针对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这一看法,作者是怎样逐步反驳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收脚印

肖曙光

萧家冲有个传说,一个人临死前,会去曾经到过的地方,把留在那里的脚印收回去,

不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傍晚时,阳气低的小孩,在暗淡的夜色里能看见那人的影子

不管这是不是迷信,徐大娘是相信的,因为小时候,她就经历过这样的事。那天,晚

饭后,她走出屋子,向暮色中的田垄望去,她盼望能见到当老师的父亲,

但这天不是星期六,父亲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一定会给她带芝麻饼、柚子糖之类的

零食。

她有点失望,正要进屋,忽然,瞥见一个影子在田垄中,虽然模糊不清,但从身形看

像父亲。她擦了擦眼,那影子慢慢向她走来。是父亲!她惊喜不已。进了屋,连忙告

诉母亲。母亲哪里肯信。她拽着母亲出来,打眼一望,田垄陷在一片昏暗中,不见父

亲的身影。看花眼了。母亲斥责道。到了半夜,就接到父亲不幸坠楼的消息。

父亲是回来收脚印的。徐大娘一直这样认为。

那么这回,他是来收脚印的吗?徐大娘不敢信,也不愿意信。

徐大娘认识他纯属偶然。那天,她在家里做饭,一个人风风火火闯进来,说,到您这

里搭伙,行吗?

徐大娘答应了。两人聊起了家常。徐大娘告诉他,村里穷,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了,

儿子媳妇两年了也没回来过。

上面没派人来帮你们?他问道。

来是来了,只到村里转一转,乡里接待吃顿饭就走了。徐大娘说。菜炒好了。一碗酸

菜。一碟豆腐。

太寒碜了。徐大娘有点不好意思。好吃!香哩。他竟然吃得津津有味。

徐大娘笑了,你是第二个夸我家饭菜香的人。第二个?第一个是谁?

第一个呀,好多年了。徐大娘说,听我婆婆说,是土改的时候,搞土改的干部来我家

吃饭,他们夸我家的饭菜香,我婆婆经常提起哩。

那个时候,老百姓把自家最好的粮食拿出给干部们吃。干部呢,把饭菜偷偷地倒进锅

里,或者拨到主人家儿女的碗里。他感叹道,那时干部不搞特殊化,实心实意帮群众

,干群关系融洽。

是哩。徐大娘应和道,又问他,你咋知道这些?

我爷爷曾是名土改干部,经常跟我讲那些事。他说。

正吃着饭,乡长推门进来。看见他,乡长眼神有些慌乱,您咋在这里

?那边,我们都准备好了。

不去。不去。他摆摆手,又埋头吃饭。

乡长红着一张脸站在那里,表情很尴尬:招待不周到,您多包涵。

你们呀,一边扶贫一边铺张浪费,太不应该了。贫困群众需要扶贫,干部这里出了问

题,也需要扶贫。他一脸严肃地用手指一指脑袋说。

吃完饭,他留下饭钱就走了。徐大娘后来才知道,他是来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的。临近

中午,乡里安排吃饭,被他拒绝了。

在他的帮助下,村里百亩果园建起来了,满山满坡种上了柑橘、樱桃、水蜜桃树。观

光农业开办起来了,吸引城里人来这里休闲旅游。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每家每户的

土特产,可以通过合作社的网络平台销售。徐大娘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回来办起了养

鸡场。

他来养鸡场,徐大娘特意宰了只鸡,想请他吃顿饭。上回那顿饭太不像样了。徐大娘

满是歉意。

他哪肯吃,说,您的生活好了,我吃啥都开心。

徐大娘偷偷往他车里放了两盒土鸡蛋。几天后,他竟然把钱给了她,说,我是名党员

领导干部,不能坏了规矩。

这天傍晚,孙子悄悄告诉她,看见张伯伯了。徐大娘一惊,他不是回去了吗?怎么又

回来了?

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安静寂寥,哪里有他的影子?但孙子语气很肯定:在山坡上见到

他。

按说也不奇怪。好几次,徐大娘看到他在山岗上、田垄里、果树旁转悠。村里角角落

落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大娘寻了一个遍,还是没见到他。问村主任有才,有才说,晚上有一个会,他早就

回去了。

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徐大娘心神不定,一夜没睡好。天亮时,又问有才,有才打了几

次电话,他都没接。出啥事了?徐大娘心里很忐忑。

这时有才告诉她,微信里说县城方向昨晚出了车祸。天啦,不会这么灵验吧?徐大娘

悲伤地说,难道怎么了?有才问。

难道张副县长昨晚是来收脚印的?徐大娘声音里带着哭腔。

不是,不是,有才喃喃道,不要迷信。良久,又指了指心窝说,他的脚印是收不走的

,早就留在我们这里,是吧?

徐大娘点点头,眼眶里满是泪水。

正说着话,一辆轿车冲破晨雾,向村里驶来。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徐大娘的眼里清晰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两次到徐大娘家,第一次提出搭伙,第二次来看养鸡场并拒绝吃饭,这些都

体现了“他”贴近群众、清正廉洁的形象。

B.“一碗酸菜。一碟豆腐”中“碗”“碟”两个量词,暗示酸菜多豆腐少,含蓄地表

现了“他”来扶贫前徐大娘家生活的贫困。

C.文中大量使用“他”来指代张副县长,这样安排能够突出人物的代表性,表明“他

”是扶贫干部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D.徐大娘相信“收脚印”的传说,源于亲身经历,而村主任有才说“不是,不是”“

不要迷信”,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展现“他”的扶贫成果时,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徐大娘家的生活

变化,而且整体概写村庄新貌,凸显扶贫意义。

B.本文除了直接对“他”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描写外,还用土改干部的形象正面衬托

“他”,用之前的扶贫干部与乡长的形象来反面衬托“他”。

C.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徐大娘希望张副县长平安的强烈意愿

,既把这种意愿表达得深沉有力,也深化了主旨。

D.本文大量运用短小的段落,既让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又让时间跨度大的几个情节快

节奏地推进,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徐大娘在傍晚听到孙子说“看见张伯伯了”之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

概括。(4 分)

9.本文开篇讲述萧家冲“收脚印”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

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

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

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

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

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

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

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

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

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

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

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

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

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

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罪大恶 A 极 B 诚 C 小人矣 D 及施恩德 E 以临之 F 可使 G 变 H 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太宗认同魏征的王政理念,宽厚仁慈,使用刑罚格外慎重,因此出现了贞观四年

极少人被判处死刑和贞观六年纵囚返家的佳话。

B.视死如归是连恪守信义的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但那些被判处死刑的小人却轻而易举

地做到了,欧阳修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合人情的。

C.材料二认为,虽然太宗施政六年没能使恶人不犯重罪,但纵囚之举却感化了他们,

使他们重拾信义,此举体现了太宗施恩德的成效。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

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违背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对“太宗纵囚”一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刘辰翁注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

兴,风起木飕飕。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

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

壁,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

注刘辰翁:号须溪,南宋遗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开篇写明月普照,作者渴望在中秋之夜与异地的友人共沐清辉,表达了对离散

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

B.上阕三、四句作者感慨如此良夜,古往今来不曾为谁而停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一

去不返的伤感之情。

C.上阕五、六句写胡笳声传来,尚有未尽的欢乐,借景抒情,与第七句抒写萧瑟凄清

之意的景物描写形成反差。

D.下阕艺术手法多样,情感丰富复杂,熔对与朋友欢聚的渴望、对皓月的赞美和对故

国的眷念于一炉。

16.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须溪词风格似稼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便是化用自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和弘扬“九德

”,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治理好国 家就是

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3)复兴中学举行古典诗词大会,张老师让学生抢答高中教材中运用典故来借古讽今

的古诗词,小李同学脱口而出,吟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

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

,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

是事实上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

“新客”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

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得有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____A___,因为

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

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

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两个条件并不容易,因

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同意,很不易把土地

卖给外边人;婚姻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但已经住入一个地方的“外客”

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做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

因此, ___B____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不被视为自己人,不被人所信

托。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19.文中标出序号的语句存在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上的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

修改,使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