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试题+答案

2024-01-10·10页·1.3 M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五)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 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这种不同

记载( )

A. 说明客观真实的历史不可企及 B. 源于夏朝未得到科学考古证实

C. 表明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走向 D. 反映制度转型可能比较曲折

2. 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

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

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 )

A. 士族专权膨胀 B. 士庶区分严格

C. 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

3. 下图为天宝六年(747 年)在今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份文书,据此可知( )

户张阿苏剩退壹段壹亩永业常田城西拾里武城渠 东至渠 西张伯 南至道北

靳阿惠

查段叁亩永业常田 城东肆拾里柳中县屯续渠 东

范西至渠 南至渠 北至渠

(后 缺)

(大谷第二八五四号退田文书)

A. 均田制已经崩溃 B. 两税法效果明显

C. 政府掌握土地不足 D. 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第1页/共 10页

4. 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

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反映出程朱理学

( )

A. 具有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 B. 首次把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规范

C. 先正心诚意再致知格物的修行原则 D. 突破先秦儒学重视章句训诂的束缚

5. 从以下玉米图的变化可推知( )

《本草钢目》中所附玉米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A. 玉米传入中国途径的多样性 B. 明朝时玉米还未作食用栽培

C. 玉米种植的地域性明显 D. 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

6. 清政府 1884 年在新疆建省,1885 年在台湾建省;1907 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

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

A. 遏制了地方叛乱势头 B. 平稳度过了边疆危机

C. 明确了边疆主权归属 D. 维护了宗藩朝贡体系

7.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呼吁:“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

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份宣言( )

A. 表明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B.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

C. 旨在抵制“二十一条”要求 D. 抨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8. 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在山东省发行的日文传单《日本兵的苦恼》。该宣

传单旨在( )

第2页/共 10页

(画面背景文字的主要内容:“父亲,怎么办啊?当官的说谎,出征慰问金一分钱也没发,阿菊的病看不

好,就把孩子托人照看,这种无聊的战争得草草收场。”)

A. 打垮在华日军侵略意志 B. 掌握国统区宣传领导权

C. 揭露日本侵华未得到其国民支持 D. 鼓励我国军民坚持抗战必将获胜

9. 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

A. 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B. 表明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

C. 结束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D. 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10. 毛泽东同志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

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该理论( )

A. 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C. 阐释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D.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1.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

有可能出自( )

三、……一枝独秀 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 黄金时代的来临

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四、人民公社:告别历史 风暴骤来 公社病大流行 悄然

退场

第3页/共 10页

五、…… 厂长(经理)负责制 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开

先河

A. 《意气风发——1956 年的 中国》 B. 《春潮涌动——1984 年的中国》

C. 《伟大转折——1978 年的中国》 D. 《迎风破浪——1992 年的中国》

12. 从 1961 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 1958 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

到 1963年7 月,全国减少职工 1887 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 2600 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 1960 年的

263 亿元,降低到 1963 年的 214 亿元。党和政府此举( )

A. 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B. 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

C.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 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3. “茶” 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 B. 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

C. 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 D. 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14. 19 世纪上半期,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19 世纪中后期,

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以上变化的主要因

素是( )

A. 亚洲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涨 B. 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

C. 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 变化 D. 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

15. 1933年3 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

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10 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

量。第二年,国会又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 30 亿美元。这些措施( )

A. 确保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B. 有利于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

C. 有利于美国拓展国际市场 D. 维护了美国的金本位制度

16. 1975 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共计 62.39 亿美元,1981 年增加到

第4页/共 10页

84.66 亿美元,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1.93%,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的,

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应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0.7%的指标。这表明(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B.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 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52 分,其中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

17. 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 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 年)最后定

稿,历时 94 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 出发时间 返回时间

第一

永乐三年(1405) 永乐五年(1407)

第二

永乐六年(1408) 永乐九年(1411)

第三 永乐十三年

永乐十年(1412)

次 (1415)

第四 永乐十四年 永乐十七年

次 (1416) (1419)

第五 永乐十九年 永乐二十年

次 (1421) (1422)

第六 永乐二十年

次 (1422)

第七

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 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

六年(1431 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

第一次

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

第5页/共 10页

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

第二次

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

第三次 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

归本国。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

第四次 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

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

第五次

贵捧金叶表文朝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

第六次

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

第七次

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18.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培林《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

第6页/共 10页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

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

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

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

——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1)结合材料,列举一项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分析该制度的变迁动阻力机制。

(2)结合材料,根据制度变迁逻辑,自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第7页/共 10页

长沙市一中 2024 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五)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题答案】

【答案】D

【2 题答案】

【答案】B

【3 题答案】

【答案】C

【4 题答案】

【答案】A

【5 题答案】

【答案】D

【6 题答案】

【答案】C

【7 题答案】

【答案】B

【8 题答案】

【答案】A

【9 题答案】

【答案】C

【10 题答案】

【答案】B

【11 题答案】

第8页/共 10页

【答案】B

【12 题答案】

【答案】A

【13 题答案】

【答案】A

【14 题答案】

【答案】C

【15 题答案】

【答案】C

【16 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52 分,其中17 题 16 分, 18题 18 分, 19题 18 分)

【17

【答案】(1)材料二更加可信。

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

(只作判断)

(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

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

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

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

【18 题答案】

【答案】18. 1949—1960 年增长较快,水平较低;1960—1978 年几乎停滞,甚至下降;1978 年,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快速增长,水平提高。

19. 特点: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

较低。原因:二战后经济恢复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地区二战前已经完成工业化,

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二战前发展中地区受到殖民压迫,工业化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

家大规模工业化。

【19 题答案】

【答案】19. 近代教育制度,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权力结构变化,汉族权臣重用,在洋务派官员的推动

下,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第一批近代学堂产生,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0. 示例

第9 页 /共 10页

论题: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

论述:1949 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政权,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在中国建立了计划指令性的社会治理

体制。这一时期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样貌,以“计划”为中心、配合计划经济体制。1978

年改革开放后,政府转变工作重心,充分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在市场高效率的压力下计划性社会治理

体制日益松动,从而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促使社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

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日益完善,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

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在关键节点受到冲击时,能够自我创新、自我管理,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推

动制度变迁,实现制度创新。

其余论题示例:

论题2:制度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

论题3:制度变迁呈现出“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

(其他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

第 10页/共 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