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2024-01-05·13页·1.1 M

西南大学附中 2022—2023 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

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

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

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

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

的同时,他们尝试摆脱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

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

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

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

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

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

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

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

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

高一语文 第1页(第10页)

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

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

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

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

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字。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

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

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

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

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

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

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

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

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

的完全对立和脱离不仅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

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

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

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义并

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

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

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

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

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

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

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高一语文 第2页(第10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 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 )(3 分)

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

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他俩又吵架了。

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

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

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

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

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

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

高一语文 第3页(第10页)

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摔在地上。老婆子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

水渍,老婆子气得冲着老头儿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

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

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

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

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

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

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

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

穿上外衣,从门后的挂衣钩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子去了。

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料,把所有树枝都复勾

了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

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一看到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

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

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

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

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

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

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

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

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击她的心?

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

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

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

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高一语文 第4页(第10页)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

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

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

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之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

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再煎上两个鸡蛋……

(有删改)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选择一对老夫老妻作为写作的对象,选择“吵架”这一件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

是要歌颂平凡人真挚感情的可贵。

B.老婆子出门时“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这个貌似不经意的细节,

彰显出她对老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

C.老婆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

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了这一点。

D.老头儿性情急躁却不记仇,这一点从老婆子外出寻找老头儿时的回忆以及文末老头儿

回家后的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主要以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

感情细腻丰富,叙述自由灵活。

B.小说多用心理描写,比如老婆子气得想跟老头儿离婚,希望老头儿已经回家等心理刻

画,准确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用插叙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说明他们有很

好的感情基础,从而为和好做铺垫。

D.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不仅人物做着朴实的事,

说着朴实的话,叙事语言也很朴实。

8. 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先是愤怒,然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结合文中第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 第5页(第10页)

二、诗文阅读(42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1014 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少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

府,每共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 坟素 悉与仲宣 ,吾当希彼蔡君,足下

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州举秀才..,射策高第。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

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

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寻遭母忧..,哀毁过礼。时天下丧乱,皆不能终三

年之丧,唯奂在寇乱中守持法度,以孝闻。及景平,司徒王僧辩先下辟.书,引奂为左西曹掾。

梁元帝于荆州即位,征奂及沈炯并令西上,僧辩累表请留之。帝手敕报僧辩曰:“孔、沈二士,

今且借公。”其为朝廷所重如此。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

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

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

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

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时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令管记陆瑜言之于奂。奂

谓瑜曰:“江有潘、陆之华,而无园、绮之实,辅弼储宫,窃有所难。”瑜具以白后主,后主

深以为恨,乃自言于高宗。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 “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

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其梗正如此。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赠

散骑常侍,本官如故。

(节选自《陈书孔奂传》)

【注】蔡伯喈:蔡邕,字伯喈,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坟素,泛指古代典籍。

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

若/无所下/

B.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

若无所下/

C.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

自若无所下/

D.时侯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

若/无所下/

高一语文 第6页(第10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深相叹服”与“寻以相付”两句中的“相”都表示两者当中偏指一方,二者含义相同。

B.秀才,指隋以后科举考试中通过院试获得入学资格的生员,文中“举秀才”正是此意。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辟,指公府州郡自上而下擢用人才,再向朝廷推荐。文中司徒王僧辩先于皇上擢用了

孔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孔奂少而好学,擅写文章,并且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沛国人刘显以蔡邕赠书王仲宣

的旧例表示孔奂也应该得到蔡邕的赠书。

B.孔奂为人恪守孝道,母亲去世时,他伤心过度,毁伤身体,超过了常礼。当时天下大

乱,人们都不能服满三年丧期,而他却遵守礼法。

C.王僧辩多次上表请求留用孔奂和沈炯,梁元帝亲自写诏令回复,说明自己只是暂时将

孔奂、沈炯二人借给他,足见朝廷对孔奂的器重。

D.孔奂行事耿直,他上奏高宗,认为江总是文笔华丽之人,皇太子文笔本已不错,不用

再跟从江总学习,应该选择老成持重之人来辅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瑜具以白后主,后主深以为恨,乃自言于高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孔奂被列为“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代表人物之一,孔奂的“廉”有哪些具体表现?请

简要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发银树林

杨万里

莫过溪桥银树林,溪深未抵路泥深。

清风一阵掠人面,晴色半开关客心。

远岭惹云秋里雪,淡天刷墨晓来阴。

几多好句争投我,柳夺花偷底处寻。

高一语文 第7页(第10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感叹道路泥泞难行,路上泥水的深度甚至超过了溪水。

B.颌联写清风拂面送来清爽,天气转晴,引出了异乡之客的思乡之情,融情于景。

C.颈联中的“惹”字突出了云的动感,“秋里雪”“刷墨”写出云色、天气之变。

D.诗人以热爱自然之心于常见事物中发掘出盎然诗意,用语活泼,通俗晓畅。

16. 有评论说杨万里的诗“常于结尾处逗出奇趣”,请结合本诗尾联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

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稀”指的情

绪上涌,眼里泛起稀疏的泪光。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

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

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18.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二联里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 第8页(第10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足准

备,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之志,也难免会“_________________”。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 白 居易《 琵琶行》 中用侧面描写烘托了琵琶女技艺高超、容貌美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3 题。

20. 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

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

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C.末代港督彭定康再次对香港政府耳提面命....,妄称英国对香港仍有义务,企图干预香港

特区政府施政的每个环节。

D.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

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2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音乐剧是 19 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

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B.国产大飞机 C919 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

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

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 3D 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

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高一语文 第9页(第10页)

2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

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

系的江淮官话。黄梅戏妆容不同于其他剧种那样力求色彩艳丽旖旎,而更带有一种氤氲山

岚般的清秀淡雅、缱绻万千。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23.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

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中国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前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前句构成

排比。(4 分)

例: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 21 世纪的当下,当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世人见仁见智。芹溪曹公在

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两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

诗句无疑能给我们启迪:

宝钗咏柳时有曰:“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黛玉葬花时吟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

陷渠沟。”

薛诗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句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历来对她

们的诗句多有解读,今天,请你从两诗寓意出发,谈谈你对“以何种态度对待我国的传统

文化”的看法。

要求: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人:张小华 审题人:范志峰)

高一语文 第10页(第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