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
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
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
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
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
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
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
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
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
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
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
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
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
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
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
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
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
第 1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
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
“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
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
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
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
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
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
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
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
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
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
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
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
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
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
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
第 2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
道的思想。
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
立的“国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
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
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
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和主要走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6 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伏击(节选)
徐贵祥
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
服。
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
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
第 3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
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
他。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
三条山战役,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务团,那个特务团打得惊
天地泣鬼神,团长凌云峰同志率领部队在敌人的阵营里三进三出,反复绞杀,直至将马家
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红军在哪里,稀里糊涂地乱冲乱撞,
导致自相残杀,从而迟滞了对于三条山正面的进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条山主峰阵地的防御,
掩护了军部和本师主力转移。这个英雄的特务团的团长是谁呢,他就坐在我们的中间,请
凌云峰同志站出来,让同志们看看……
易水寒在那一瞬间几乎晕了过去,他没有想到乔东山会在这个场合把凌云峰的名字点
出来,还让他站起来亮相,一旦有人认识凌云峰,他马上就会原形毕露,马上……他不敢
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来。
他控制住一触即发的情绪,软绵绵地站了起来,苍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千笑,结结巴巴
地说,没什么,乔科长过奖了,我们没有做什么……讲完这句话,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
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
学习班主任肖南发现他神情不对,走到他的面前问,凌云峰同志,你怎么啦,病了吗?
他说,不,哦,是的,头晕,晕得厉害。
肖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说,那好,你坐下休息吧。
又对乔东山说,你继续。
易水寒坐了下来,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陈达送给他的那几句话拿出来,放在心上,
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
乔东山说,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凌云峰,我们的英雄。昨天夜里,我们聊起三条山
战斗,我很惊讶他能死里逃生。他告诉我,他已经倒在死人堆里了,是一场大雨把他的战
友浇醒,那位战友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们知道吗,古莲城地处西
北黄土高原,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么可能在冬天下一场大雨呢,大家相
信吗?……
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易水寒的头皮一紧,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
枪。他闭上了眼睛,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就来吧,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
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
第 4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听见乔东山说,昨夜,当凌云峰跟我说那场大雨的时候,打死我
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会工夫对他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的脑子被枪炮震坏了……
易水寒提到嗓门上的一颗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里,紧接着又被重新提了上来。乔
东山说,我甚至对他的经历和身份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不是凌云峰,我打算继续暗中注
意他,调查他……
霎时,易水寒的额头上就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一下周围,似乎看
见黑压压的人群向他逼来,无数根指头指着他,耳畔一片轰鸣——假的,特务,冒牌货,
拉出去公审,枪毙……
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来,握紧双拳,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可是,他很快就发
现,他的腿根本不听他的使唤了,他颓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木知的结局
好像过去了很多年,也许有一百年吧,他睁开眼睛,看见乔东山的嘴巴还在台上嘴动。
乔东山说,同志们啊,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奇迹啊。今天早晨,我借阅了一份资料,
我找到了三条山战斗的一则报道,“是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古莲百年不遇”,是我
们的特务团感天动地,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
易水寒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乔东山就从台上跑下来,泪花闪烁,抱住易水寒激动地
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
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
管,颤抖了一下,在乔东山的背上拍打两下说,谢谢你乔科长,你把我们特务团说得太神
奇了,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袤尸在所不辞……
(选自《当代》2020 年第 1 期,有删改)
【文本二】
在《伏击》中,易水寒是徐贵祥着力刻画的人物。从外在角色意义上,易水寒具有双
重身份,他首先是国民党的特殊人才,受过专门的特务训练,接受潜伏任务后,身份就成
了英雄的红军团长凌云峰。对失散归队的红军人员,当时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学习班”
的培训既是审查甄别的过程,更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易水
寒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洗礼,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凌云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
他为了潜伏伪装,需要深入了解凌云峰的人生经历、成长过程和作战艺术,更有红军对凌
云峰这一传奇英雄的解读和崇敬。易水寒渐渐地被凌云峰的理想所感召,为凌云峰的人格
所折服。这一过程是艰巨的、痛苦的,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
展现了这一过程,完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 5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通过
对比表现乔东山和易水寒不同的精神状态。
B.肖南这个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但通过他与易水寒的对话,起到了延宕故事情节,为
高潮到来蓄势的作用。
C.文中乔东山这一人物不可或缺,他证实雨的真实,暗示易水寒的假冒成功,形成情节
的陡转,增强了阅读体验。
D.小说场景较为复杂,历史与现实相交织、过去与现在相交织,文中乔东山的讲述内容
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伏击”为题,既是指现实中发生的易水寒假冒凌云峰潜入红军的事件,也暗
示易水寒在红军中的遭遇在其心理上的一系列剧烈变化,可谓是一语双关。
B.本文呈现的是连贯的叙事时间,故事中的时间与现实时间或者历史时间相一致,故事
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与现实时间一致,呈线性表现,传统小说一般是这样。
C.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是明线,易水寒的心理
活动及情感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有条不紊。
D.本文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最后时刻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8.文本二中提到“小说借助内心独白,动作神态暗示等心理描写形式展现了这一过程,完
成了对这一复杂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4 分)
9.小说以易水寒在学习班激动的表态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两个文
本进行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县山东,为掌书记,
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
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救民兵,议屯田。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
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
第 6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
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
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被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
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辛弃疾豪爽尚节气,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
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
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
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之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
吴交如死,无棺殓,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
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作《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
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B.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
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C.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
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D. 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
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
年,升为司家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
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处理福州盗贼之事还未实施就被台臣王蔺弹劾,说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
草芥,早晚会端坐在闽王殿上称王。
D.辛弃疾在长沙为帅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颇有感叹并赠送财物帮
第 7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助办了丧事后,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13.辛弃疾是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文本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阅读上述文本选出对上述文本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文本一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B.文本一下阕写道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其中意外的转折蕴含着
深奥的哲理,也饱含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进一步反映诗人壮志难酬。
C.文本二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
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D.文本二“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不惧艰险,以
“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15.两首诗词牌名同为“定风波”,取此名又有平定叛乱的意思。请你根据上述提示,简
要分析两首“定风波”的异同。(6 分 )
第 8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辛 弃 疾 在 《 永 遇 乐 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中 , 借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仅用“ ”七个字,就点出与客人送别的地点、
时间和人物,又以“ ”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3)在古典作品中,面对永恒浩瀚的宇宙,作者常容易产生盛衰无常、人生短促和个体渺
小之感。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苏轼便用比喻的
手法表达出上述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
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
读书的整个目的。这种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
体上的丑陋。____A____,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
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
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
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颅中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
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
是____B____。除此,谈吐也需要用读书来修养。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可以从他的
读书方法上略见一斑。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
来;如果他的谈吐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表现出来。依黄山谷的说法,这
种旨在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18.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第 9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
这山村的夜雨和竹林一同环绕着木屋,你听,那瓦片上撒豆瓣般的雨点声,唰地一下
子就摊开,不一会儿便如小珠落玉盘似的嘈嘈切切了。你还在静听时,它们又从瓦片的沟
槽里溜到屋檐边,接连不断地砸在屋后的水沟里,哗哗交响。山村的夜雨啊,你是要用这
种方式聊表欢迎吗?还是担心异乡的我们无法入睡,特地奏响一首长长的安眠曲呢?
听雨声,好入眠。一夜了无痕,朝日早在虫鸣和鸟啼声中欢腾。提起木插销,拉开木
窗,窗外的翠绿向我扑来。那些经过雨洗礼的竹子像涤去纤尘,从头到脚都是青春的模样。
好不容易除好草的埕被雨水倾情灌溉,残存的草根大有破土再出之势。我在想,兴许有的
草根就在泥土中醉生梦死了,而那些正在潜滋暗长的,是要悄悄地铺成一地细小的绿,和
微风轻拂的竹尖照个面,然后在我回望的某个时刻,给我一个假意叫苦的惊喜吧。这是雨
和它们的暗语吗?可以这么认为,当然也可以不这么认为。
一个多小时的水沟清理后,盛情的杨老师把我们邀到隔壁的小屋里去。小屋的木桌已
备好土猪肉、咸菜干、苦菜汤,热气腾腾。一切顺势而动——吃菜,对酌,谈笑风生,至
微醺。直到天色暗了下来,已是准备晚饭的时候了。
19.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一处画横线部分,请分
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6 分)
20. 杨老师邀请作者为高一学生作“青春的模样”主题报告,请你依据文本第二段,为报
告拟写三个发言要点。(6 分)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
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QQABZYgAogCgAhAAABgCUQX4CAOQkBAACAoOABAEoAABg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