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天文学是一门依赖观测的科学,观测台址则是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观测台址经历过四
次变迁:市中心(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远郊(美国基特峰国家天文台、中国
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远山、远海(欧洲南方天文台、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天文台、加纳利群岛
天文台)——太空。天文观测走向太空,这是由太空独有的最佳观测条件所决定的,也是天文学发展的内部
动力所需要的。与传统天文观测相比,航天器提供的不仅仅是观测,它还能游弋到行星际中去,实地采样和
近距离探测。
一门科学的发展,有其内部的运行规律和发展动力(如到大气外去观测,无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只
有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它才会有突破性进展和辉煌成就。
天文学发展的动力有两个:其一是人类已有的认识与天文学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
类不断地去认识宇宙,这是天文学科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天文学取得突破
性进展的关键。历史上,天文学第一次辉煌,是发达的农业社会需要的结果,是为了满足农业季节、历法和
记时的需要。我国古代天文学取得的辉煌成果,是第一次辉煌发展的典型代表。天文学的神秘色彩被统治阶
级用来维护其地位,天文现象常被用于预测重大政治事件和朝代的兴衰变迁。这对天文学获得重视是有利的,
但也限制和束缚了对宇宙天体目标本质的科学研究。天文学的第二次辉煌,是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爱因斯坦关于日心说、望远镜、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建立和发展之中出现的。在现代科技的创建中,
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突飞猛进,充分体现了天文学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贡献,并奠定了发展的
基础,也是冲破神学对天文学(自然科学)束缚的胜利。这一进展带有明显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例如日心说
和地心说的斗争),因此为社会广泛关注。
天文学发展的第三次辉煌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进入了空间科学技术的时代。在此期间,人类
利用空间技术对于行星、地球、月亮、太阳、太阳系(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小行星)、银河系及更为遥远
的天体和宇宙,有了大量崭新的认识,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空间科技的产生,是伴随巨大的政治
和军事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天文学为这个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反过来又借助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天文学
进入全波段天文学的时代,并构成第三次的辉煌发展。
(摘编自艾国祥《空间天文学——当代科学前沿》)
材料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直接源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西方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有同中国相同的一面,
即天文学的出现源于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但它也有自身特殊的一面,古希腊文化是西方科学文化
的源头,哲学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是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中产生的,
是从对自然普遍原理的求索中肇始的。在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对宇宙天象强烈的好奇,对天体运
行规律执着的探求,是西方古代天文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封建社会以前,两地天文学都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中西天文学的运行轨迹
发生了变异。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奴隶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经过魏、晋、隋唐时期的长足发
展,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最终进入了极盛时期。在西方,特别是在 16 世纪以前,基督教成为西方人的主
要意识形态。根据基督教的神学理论,自然界是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来的,地球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
有其特殊的地位。该学说基本上适合基督教神学的说教,因此,托勒密的学说在宗教神权的支持下,成为西
方封建社会天文学唯一不变的内容。
就两地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比较而言,均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中,成就最突出、
最能代表中国天文学特色的是历法。从秦汉到太平天国,中国天文学家们修订的历法包括颁布和未颁布的共
有 94 种,数量占世界第一,其精确程度也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佳境地。历法的内容与沿革大都记载于历代正
史之中而保存至今,延续时间之久也为世界所罕见。西方古代天文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宇宙结构
理论”,即宇宙的中心是地球还是太阳,地球是静止还是运动着的。西方天文学史上著名的宇宙结构理论有托
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16 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理论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哥白尼的理论,不但铺平了西方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辟了整个人类自然科学的新时代。
(摘编自陈刚《简论中西古代天文学及其特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天文学观测台址四次变迁的过程来看,人类天文观测的疆域正在由近及远地不断拓展,目前太空是理
想的观测台址。
B.天文学在历史发展中曾有过三次辉煌,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是第一次辉煌的代表,是发达的农业社会
发展需要的结果。
C.中西方天文学都产生于奴隶社会,都曾出现过初步繁荣的景象,进入封建社会,两者虽发展轨迹不同,
但殊途同归。
D.中西方天文学在历史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同的是中国的成就主要在于历法,而西方则侧重于宇宙
的结构理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的政治力量介入明显,而西方的宗教势力影响较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天文学的发
展。
B.天文学与空间科技发展相辅相承、相互作用,天文学促进了空间科技的发展,空间科技反过来促使天文
学进入全波段天文学时代。
C.假如没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从理论到实践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人类天文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
进程将会延缓。
D.材料二“数量占世界第一”这一表述,既赞美了我国天文学家在历法研制过程中的辛勤付出,也暗含着
作者无比的自豪之情。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西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首次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运动
同季节变化的关系,对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作用。
B.清初梅文鼎认为,天体是浑圆的,用塑像来做模式,就是浑天说;把浑圆的天体画在平面上,就是盖天
说。
C.鉴于太阳活动对人类和空间环境的严重影响,我国在 20012002 年发射了总重 2 吨的卫星,与太阳同步
极轨进行观测。
D.为了解决天文学领域的前沿热点方向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计划于 2024 年
前后发射。
4.材料一中两个括号内画横线的部分,对于文章的论证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下面的文字体现了我国天文学发展的哪些特点。(6 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从产生一直沿用至今。其中的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
到达黄经 180;于每年的公历 9 月 2224 日交节。秋分中的“分”是“平分”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
还指平分了秋季。秋分时棉花吐絮,各种作物渐次成熟,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汉代时秋分被统治阶级定为
“祭月节”,人们借此祈求福佑团圆,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桔梗
熊君红
算起来,桔梗算是白老爷的义子。
行医的白老爷没事就喜欢写写画画。
那天见无人买药,白老爷摊开纸墨练书法。
突然发现干净的纸面上多了个脏兮兮的小手印——这……这!这是咋回事儿?
然后便看到一个脏兮兮、黑黝黝的小男孩正拉着自己宝贝女儿的手——哪里来的小毛贼!白老爷几乎要
喊出声了。抢过女儿抱在怀里,就喊:“轰出去!”
白芷哭着挣脱:“我要哥哥。娘,娘!”听到女儿喊娘,白老爷两眼潮湿,挥手让奶娘带小黑孩下去。
白老爷听不得女儿喊娘。夫人过世早,这是他自己都难治愈的一块心病。
“老爷。”一个稚嫩童音打断了白老爷的回忆。
眼前,一位白白净净的小男孩,白牙一闪算是微笑。
“嗯,是个灵光孩子。”白老爷点头道,“那就留下吧,取名桔梗。”
白芷拉过桔梗的手往后院跑。
“且慢,既入我家,家有家规,即日起,跟我学制药。”
白老爷吩咐奶娘,着人请私塾先生来家。小姐该上学堂了,桔梗也跟着认字。
白老爷看着自己幼小的女儿,不禁长叹一声,又挥笔写道——
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想想不对,自己并非贪财之人,这不是骂自己吗?于是团掉重新再写——
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嗯,有点儿味儿了。不过还不好,再来——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
这气质,这笔法!白老爷终于有点儿自得了。
然后再看一边的桔梗,人家也有模有样写道——
无德者不能为医,有品者方能济世。
——这估计是学堂上从教书先生那里学的。
啧啧,这小子倒是学得快,不过这字还差自己八百里远呢。想到这儿,白老爷的自得又涨了一番。
有一回,桔梗蒸药,多蒸了半炷香工夫。白老爷抬手掀起蒸笼把药抛地上,其中有一坨药飞向作坊门外。
看着珍贵的药材散落一地,桔梗抬脚又止,眼神痛楚。
转眼十年过去。这年农历四月初,白老爷接江西老药户来信,说送药材的伙计病倒,一时半刻请不到人
替换。可这边库房见空。
“咳,咳……”白老爷心一急,差点一口气接不上来。
“老爷,您歇歇!”桔梗把细麻线捆扎好的药包递给来人,倒上一盏茶水递过来。白老爷眼睛一亮,面
前的桔梗像一尊铁塔,浓眉大眼。十年过去,切、研、捣、蒸、晒,桔梗这些鼓捣药材的手法,就连奶娘
看了都不由得直“啧啧”。
桔梗后退一步,单膝跪地,双手抱拳,说:“请老爷吩咐,桔梗定将全力以赴,不负养育之恩!”
白老爷嘱咐一番,给足盘缠。桔梗当日启程。
桔梗走后,白老爷搬着指头盘算归期。人坐柜台内,耳朵朝屋外耸立,一有马蹄声,抬腿奔大门口张望。
夏至已到,仍不见桔梗踪影。四乡突起一种怪病,三五天时间,“积善堂”药铺门口坐坐躺躺好些病人。
白老爷想不起爷爷的爷爷有没有叮嘱过,反正没听到爷爷讲“积善堂”遇到这种病。白老爷把脉把得指尖发
麻。一时间药材吃紧。账房的钱都去了江西。白老爷急得卖田卖地,着人四处寻找救命药。“积善堂”日夜熬
煮药汤分发给病人服下,白老爷吩咐不得收钱。有异乡人专寻“积善堂”来看病,这是后话。
奶娘说:“桔梗该不会自立门户了吧?这一马背的药材……”
白芷听了暗自落泪。打从省城学校回来过端午,她整日惴惴不安,难以成眠。到后来,她连说话都没劲
儿。
转眼小暑到,白芷的病总不见好。白老爷配了三七二十一服药,奶娘熬了六七四十二罐药汤,冰糖燕窝
隔天一盏子,可白芷还是一幅病恹恹画中人的模样。
这天,忽闻来了桔梗音信,白芷从藤躺椅上一跃而起。
“白老爷,江西老表盛传一位郎中救治伤员的义举。”来人说郎中名叫桔梗。押送药材行至九江,遇一场
激战,两军伤亡惨重。桔梗就地架锅熬煮药汤。不分对错,只要是伤者都医治。仗打完,桔梗婉谢红军挽留,
渡江赶路。端午这天,江水浪大,过江时,驮药材的马受惊从船上跃向江面。郎中毫不犹豫跳江捞药救马,
被江水冲跑。
“小姐,小姐,老爷!”
白老爷几步绕过花梨屏风。白芷已晕倒。
大暑,与“积善堂”遥遥相望的山坡上耸立一座如牛卧马驰的新坟,立墓碑曰:良医白桔梗之墓。白老
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点香,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上香,跪拜,再跪拜……”
转年端午,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白芷正和奶娘采收药材,恍惚间一转身,看到一个黑影健步如飞就到了
眼前,还没瞅清楚脸呢,便看到白牙一闪一闪地带着笑意……
“桔梗哥哥——”
白芷颤着音喊,奶娘撩起衣襟擦去眼里蓄满的泪。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因夫人早年去世,所以白老爷非常疼爱女儿白芷,正是顾及女儿对桔梗的态度,白老爷才最终下决心收
留了这个孩子。
B.桔梗写出的那副对联,既道出了为医之人应坚守的品质,也成为下文白老爷和桔梗两人制药行医义举的
真实写照。
C.桔梗懂得感恩,在江西老药户送药困难时主动请缨,为白老爷分忧;渡江时又义无反顾地跳江救马捞药,
勇于担当。
D.江西老表盛传桔梗救治伤员的义举,让白老爷心灵受到震撼,墓碑上的名字表明白老爷心中已把桔梗当
成了自家人。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子感叹号透露出白老爷的吃惊和气愤,问号写出他对脏手印的疑问,极富表现力。
B.句子“又涨了一番”是对白老爷自得的描摹,也为后来写桔梗制药术的高超埋下伏笔。
C.句子通过桔梗的动作和眼神,侧面烘托出白老爷对徒弟严厉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制药态度。
D.句子写桔梗处理药材技艺精湛,这也是后文白老爷放心他独自外出处理事务的原因之一。
8.从听了奶娘对桔梗的猜疑到桔梗归来,白芷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的结尾可以是喜剧,也可以是悲剧。本文的结尾方式引发了读书小组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写皆大欢
喜,有人则认为不如以“白老爷率家人披麻戴孝,望墓高歌”结尾更有震撼力。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
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理由。(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注】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曰:
夫元元之众,莫不悬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此其尤亲于人者也。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
宜重其选。
又古之选用贤良,取其称职,或遥闻而辟召,或一见而任之。是以士修素行,不图侥幸。今天下未必理
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为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所谓末者,吏部条章,动盈千万,刀笔之吏,辨析毫
厘,节制抢攘,溺于文墨。胥徒之猾,又缘隙而起。臣以为始造簿书,以备人之遗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牍,
不急于人才,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去之弥远,可为伤心。
又天下虽广朝廷虽众而士之名贤诚可知也。若使毁称相乱,听受不明,事将已矣,无复可说。如知其贤
能,各有品第,每一官阙,而不以次用之,则是知而不为,焉用彼相?借如诸司清要之职,当用第一之人,
及其要官阙时,或以下等叨进,以故时议无高无下,唯论得与不得,自然清议不立,名节不修,上善则守志
而后时,中人则躁求而易操。其故何哉?朝廷若以令名进人,士子亦以修名获利,而利之所出,众则趋焉。
已而名利不出于清修,所趋多归于人事。其小者苟求取得,一变而至阿私;其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
斯并教化渐渍,使之必然。故于用人之际,不可不第其高下;若高下有次,不可谬干。夫士必刻意修饰,思
齐日众,刑政自清。此皆兴衰之大端,安可不察也?
(节选自《通典卷十七选举五》)
【注】廋:隐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又天下 A 虽广 B 朝廷 C 虽众 D 而士之 E 名贤 F 诚可知 G 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刀笔之吏,指主管文书的官吏,后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使用时有时会带有贬义。
B.案牍,公事文书。该词与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意思相同。
C.知,知道,懂得,与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意思不同。
D.“朝廷若以令名进人”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言多令才”的“令”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论语为政》篇讲述了选拔人才的方法,那就是观察这个人的言行、由来经历,了解他的安心情况。
B.张九龄认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和他的职位相称,而且贤士非常重视自己的品行,不
会只求一时的侥幸。
C.张九龄认为官府创作簿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官员在使用时忘记其中的内容,而不是舍本逐末,只追求
公文精辟。
D.张九龄认为选拔人才一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凭借人情关系获得官位的邪气,那
么就会引发叛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是以亲人之任,宜得贤才;用人之道,宜重其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一《论语泰伯》与材料二最后一段都提到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它们有哪些异同?请简要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鹧鸪天席上吴子似诸友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翰墨诸君久擅场,胸中书传许多香。都无丝竹衔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
闲意思,老风光。酒徒今有几高阳【注】。黄花不怯秋风冷,只怕诗人两鬓霜。
【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载,郦生为陈留高阳贤士,自称“高阳酒徒”,人皆谓之狂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擅场”有压倒全场之意,首句以此展现吴子似等诸位朋友的才华,表达了词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B.上片探讨了吴子似诸友获得诗词成就的原因,一是他们饱读诗书,二是有美酒之乐可构思佳作。
C.“酒徒”句,作者似问实答,以典故中的高阳郦生来类比吴子似诸友,展现了他们的狂放不羁。
D.“只怕诗人两鬓霜”,怕诗人苍老不能再赋诗,婉转地表达出希望今后能再次见到吴子似诸友新的作品。
16.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与该词“闲意思”一句,都包含一个“闲”字,请简要分
析它们各自包含的意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我们常说《春秋》“微言大义”,如果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话来形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礼记大道之行也》中从“盗贼不兴” “夜不闭户”两个角度来描绘大同社会蓝图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达常常利用闲暇的时间学习,同学们夸奖他时,他就用古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成功来自日常的点滴积累,自己仍需不断努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长者食堂,顾名思义,A____________,既包括日间照料中心专门的老年人食堂,也包括为老年人提供
助餐服务的社区食堂。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建设长者食堂,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长者食堂“风景这边独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蹭饭”。对此,有人认为年轻人涌入,B____________,
有“薅羊毛”之嫌;也有人表示普通顾客其实是按原价用餐,未享受老年人专属福利与津贴,并无不妥。
显而易见,上述分歧的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可以进入长者食堂用餐。从长者食堂本身来看,更好地服务
老年群体的确是其初衷,但长者食堂形态多样,并不必然要“圈地自萌”;而且,面向社区,吸引多个年龄层
的顾客光顾,符合打造“15 分钟便民社区”的要求,也是长者食堂未来的建设方向。此外,作为一项民生
工程,长者食堂要持久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扬便民惠民之效。目前,不少地区的长者食堂虽然叫好又
叫座,但运营压力大却是一个通病。从这个层面看,年轻消费群体更多加入,其实长者食堂长久经营
注入了能量。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我平生只被父亲表扬过一次,却一直铭记于心。
那是开始到孟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发了新书。我用平时收存的牛皮纸和旧年画,给新课本包上书皮
儿,然后,用毛笔很潇洒地标明了课本的名称。父亲检查语文课本时,指着封皮上的“语文”两个字,问:
“谁写的?”
我心里嘀咕,低声承认是自己写的。他脸上仍然没有笑意,但语气柔和了一些,说:“这两个字写得还
不错。”我兴奋异常,却不敢显露出来,等父亲走后,反复端详那两个字好在哪里。自己写字的时候,无非是
轻松自如,还有一点儿“玩帅”的意思,远不如平时写“大仿”认真,反而误打误撞地入了父亲的法眼。当
时,我便给语文课本重新换了封皮,将父亲表扬的那两个字珍藏起来,留作纪念。
并非那两个字如何珍贵,而是被父亲表扬实在太难得了。虽然他不过顺口一说,也不是我真做了什么值
得夸奖的事。自我记事起,就没见父亲笑过,随着我渐渐长大,才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21.如果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我心里忖量”,语意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表达效果却不一样。请简要分
析其原因。(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语言文字运用、加点的两个词语,一个是网络流行语,一个是成语,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请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古代用来计时的沙漏里的细沙,隔上一段时间就要换上新沙。为什么要换新沙呢?原来,细沙通过沙漏
窄小的颈口时,由于相互挤压摩擦,时间久了,细沙的棱角就会逐渐消磨掉,变得光滑起来,因而通过颈口
也就容易起来。细沙滴落的速度加快,当然也就无法准确计算时间了。
人刚进入社会时,也是有棱角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棱角逐渐被磨平,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
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实则因缺少真诚、正直、纯真,失去了自我;有的人的棱角却越发鲜明,他们特立
独行、坚持自我、坚守真理,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本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3—2024 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选择的是关于“天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选取本材料,是与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四单元《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相关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了解,熟悉科普类文章
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夯实学生信息性文本阅读的能力。
1.C 解析:“殊途同归”理解错误。中西方天文学当时是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上向前行进。文中并未表述
“同归”。【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辨析能力。
2.C 解析:“从理论到实践”范围扩大,原文只是“从理论上”。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依据重要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3.B 解析:第二段的主要观点是“天文学的发展有着运行的规律与动力”,而要想获得突破性进展和取得
辉煌成就,就要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B 项,文献资料表明的是梅文鼎对“盖天说”与“浑天说”的认识,
并没有表述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内容。A、C、D 三项都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证明观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4.答案:处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市中心的天文台观测台址,让我们对于台址变迁的认识更加具体,增加可
信度和说服力。处补充说明.通过对太阳系内不同天体的补充解释,让我们对于太阳系包含的天体范围有
更加清晰的认识,增强了论证语言的准确性。(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括号内补充信息作用的分析能力。该题为亮点题,既考查括号内材料对于论证
的作用,又把标点符号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摒弃答题套路,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语境,把标点符号的作
用、论证效果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5.答案:天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满足农业季节、历法和记时的需要,我国的历法研究成熟精准且使用
时间长。有关秋分的诸多信息都直接和历法、计时相关,如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 9 月 22
24 日交节;包括秋分在内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秋分时棉花吐絮,各种作物渐次成熟,正是收获
的大好时机”说明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这反映了中国天文学直接源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秋夕祭月”说明天文学被统治阶级利用,使天文学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亦可得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处理信息及应用的能力。
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材料为熊君红的《桔梗》,小说以行医世家白老爷的家庭生活及行医经历为框架,
自然融入其收养的义子桔梗的成长故事,将慈济众生的白老爷,以及善良英勇、知恩图报的桔梗等人物形象
刻画得栩栩如生。文本很好地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
界观。材料随文设题.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从小说的多个角度命制高质量的题目,能够有效检测学生
的文学素养。
6.A 解析:白老爷收留桔梗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女儿对桔梗的态度,二是桔梗是个灵光孩子。由原文
“嗯,是个灵光孩子”“……取名桔梗”可知,白老爷最终下决心收留桔梗,还有他是个灵光孩子的考虑。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7.B 解析:“为后来写桔梗制药术的高超埋下伏笔”分析错误。白老爷的自得和桔梗制药技术的高超没
有
必然的联系。【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重点词句内涵的分析鉴赏能力。
8.答案:伤心忧虑。没有桔梗的确凿消息,白芷“暗自落泪”“惴惴不安”,失眠以至于说话无力。心情
振奋。听到传来桔梗的消息,白芷“从藤躺椅上一跃而起”。悲痛至极。白芷听到桔梗被江水冲跑,再无音
信,因悲伤而昏迷。激动喜悦。转年端午,桔梗意外返回,让白芷既激动又高兴。(每点 1 分,共 4 分。意
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概括能力。
9.答案:示例一:同意喜剧结局。从人物形象看,桔梗死里逃生的喜剧结尾更能凸显他勇敢机智的形象,
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从情节看,桔梗的意外返回,使故事再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作
品更具感染力。从主题看,这样的结尾更能凸显作品弘扬美善的主题,更符合人们企望团圆美满结局的心
理期待。(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示例二:同意悲剧结局。从人物形象看,悲剧结局让桔梗成为一个悲情英雄,好人毁灭的悲壮美更能给读
者留下富有冲击力的印象。从情节看,以白家人对桔梗的祭奠结尾,更能引发读者对桔梗生死命运的怀想,
令人深思。从主题看,桔梗杳无音信的悲剧结局更能激发人们的痛惜之情,深化作品歌颂美善的主题。(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结尾设置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材料分析 文言文节选自《论语》和《通典》,选文尽量避开高考涉及的史书,想开拓一个新的天地,给学
生新鲜感。在内容上,与部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谏逐客书》相关联,重点是谈论关于“人才对于国家
社稷”的重要性。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的探究兴趣。在知
识点上,涉及《劝学》《陋室铭》《孔雀东南飞》等课文,还有成语“刀笔之吏”,目的是夯实学生文言文基础
知识。
10.BDF 解析:“虽广”是“天下”的谓语,故在 B 处断开;“朝廷虽众”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故在
D 处断开;剩下的句子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是一个名词性短语,“诚可知也”为后半句的谓语,故在
F 处断开。【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11.D 解析:两个“令”的意思相同,都是“美好”的意思。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并依据文意判断的能力。
12.D 解析:D 项,“就会引发叛乱”于文无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句意的能力。
13.答案:(1)因此,那些亲近百姓的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任用人才的方法,应该重视它
的选拔环节。(“亲”“宜”“道”各 1 分,句意 1 分)
(2)这和不小心把剑丢在了河中央,却把记号刻在船上有什么区别呢?(“何异”“中流”“记”各 1 分,句
意 1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答案:相同点:品德高.有才能。(1 分)不同点:《论语》强调不能有骄傲心态,不能心胸狭窄。(1 分)
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根据品德、才能分出等级,严格按照次序任用。(1 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
小气,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由来经历,观察他的安心情况,(人的真面
目)难道还能隐藏吗?难道还能隐藏吗?”
材料二:开元三年,左拾遗张九龄上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