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静海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25·25页·1.6 M

静海一中2023-2024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2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卷基础题(82 分)和第卷提高题(15 分)两部分,共分。3 分卷面

知识与技能 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辨 材料应用

中国古 中国近

内容 世界史 析、反思与 与要点寻

代史 现代史

巩固 找题

分数 35 37 25 20 20

第卷基础题(共8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 复旦大学孙磊教授指出,周代作为宗法意义上的“家”文化从一开始的立法制度中,就不能简单地被等

同于血缘之私,而必须从维护共同体文明的凝聚力的公共意义上来理解,此乃“殷道亲亲,周道尊尊”所

强调的尊尊大义。其意是指周代( )

A. 建立宗法制旨在凝聚亲情 B. 官僚政治已基本取代贵族政治

C. 具有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D. 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

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戊人。徙谪实初县。”同年,“发诸尝逋

亡人,赞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一行为( )

A. 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 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C. 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D. 有助于加强对边疆控制

3. 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

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社会秩序的重建

C. 区域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的巩固

4. 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地区地狭人密,山地较多,可耕地非常有限,农民不惜冒着犯法的风险,将稻田改

种甘蔗,并且制取蔗糖以牟取利益。这一现象反映( )

A. 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 B. 经济作物全面推广

C.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 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第1页/共8页

5. 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大多采用由皇帝直接下令决定某人入阁的形式,叫“特简”。后来,也可以由阁

臣会同非内阁的廷臣推荐候选人供皇帝选择;皇帝若拿不定主意,可以抽签决定,叫“枚卜”。从阁臣的

产生可以看出( )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内阁辅臣德才兼备

C. 内阁辅臣权力膨胀 D. 利于皇帝控制内阁

6. 明清时期,大凡在县一级城市和一些重要的集镇,都曾经有过万寿宫(江西会馆)的建筑。各地开中药

铺的商人,十有八九来自江西樟树,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这说明当时( )

A. 长途贩运的发展 B. 市镇经济的繁盛

C. 垄断贸易的兴起 D. 商帮组织的壮大

7.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指出:“西方国家,将学习政治放在首位。横向的去学习公理和公法、纵向的去

学习希腊罗马的古代历史,并将这些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当下的政治事务中,学成者可以担任政治事务,这

是西方国家立国的重要前提。”其主要目的是( )

A. 通过教育改革推动变法运动 B. 反思传统教育的 不足之处

C. 呼吁青年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 剖析西方教育的本质问题

8. 1915 年 4 月,《申报》版面中商品信息和广告的面积已超过新闻面积,刊登商品信息和广告所得成了报

纸的主要收入。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登的多是民族制造业、工商业、服务业的商品信息和广告,“请用国

货”“著名国货”“精良国货”等广告语在报纸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重工业取得了突破 B.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 广告营销迎合时代潮流

9. 这一事件从一开始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是断言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干

扰,中断了新文化运动,即所谓的救亡压倒了启蒙;其二是指责它在政治上引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

的、特殊的民主革命,造成社会的长期动荡和不宁。“这一事件”( )

A. 粉碎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0. 1936年8 月,毛泽东曾在给傅作义的信中说:“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国奋战则

存。弟等频年呼吁,要求全国各界一致联合……组织国防政府。”该信件( )

A. 促成了北伐战争的基本胜利 B. 反映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

C. 推动了战略决战的胜利进程 D. 受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

11. 1945 年 8 月 28 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柳亚子写诗称赞毛泽东是“弥天大

勇”。也有民主人士评论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

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第2页/共8页

A. 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力

B. 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C. 顺应国内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D.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12. 如表是 1955年 10月 30 日的《北京日报》刊登的《红星合作社的生产规划》的部分内容。据此推知,

当时( )

内容简介

第 现有的生产内容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生产的需要,劳动力

一 有了剩余,必须增加新的生产内容,以提高劳动效率和产

条 出率

第 合作社规模的扩大,领导合作社不能只靠月、季、旬、日

二 的短安排,……以减少因安排不当而导致的窝工和劳动力

条 浪费

改革农业技术,发展多种经营,挖掘资源潜力,改良土地

水利等措施都需要总体规划

把农村经济和国家计划统一起来,把短期计划和长期建设

结合起来,给农民指示了生产方向和建设远景

A.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普及

C. 农业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D. 合作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13. 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

的中国立场》,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 12 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

可。这体现出当代中国( )

A. 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 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 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

14. 早期罗马帝国的“国家邮驿系统”是一个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据图可知,罗马“驿站马车”

第3页/共8页

的设立( )

“为了每个行省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得到更快的报告,他(奥古斯都)先在军

用大道的沿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配备年轻人传递消息,后来设置了驿站马车,现

在可看出后者是更为方便的做法,因为如果情况需要,人们可以直接询问从事

地点带来紧急公文的同一个赶车人。”

——苏埃托尼斯《奥古斯都》

A. 具备了国家运输的基本职能 B. 确保了日常信件传递的效率

C. 保证了邮驿系统的有效运作 D. 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

15. 12至 15 世纪,西欧市民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当时教堂已成为城市公共

生活的中心、市民大会堂和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

场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城市发展助长教会势力提升 B. 教堂建造代表城市经济水平

C. 教会的世俗化趋向日益增强 D. 市民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16. 学者曾说,“这场运动的推动力。以意大利为首,但不限于意大利,艺术方面,把原来的保守、严格、

枯燥、忧郁转而为进取、快乐、自由奔放、极富变化,也就是平民化及个性的发挥。”因为这场运动( )

A. 强调自由,主张“因信称义”

B.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17. 恩格斯称赞法国启蒙思想家:“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

命的。”对启蒙思想家“非常革命”的理解正确是( )

A. 主张以革命方式建立新政权

B. 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 反对专制和教会特权,主张用理性完善社会

D. 主张开展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 明治维新后,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男人修

剪发髻,剪成西式短发。一千多年前,仿照唐朝长安建造了奈良,日本又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

仿照欧美街市。这说明日本( )

A.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全面推行西方教育

第4页/共8页

C. 学习西方生活方式 D.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9. 1623 年,英国政府《垄断法》的颁布催生了英国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高潮;1688 年以后,英国

政府公布了大量法令公开支持圈地;18 世纪,英国议会又通过《公有地围圈法》这些法令的施行( )

A.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 使得垄断组织大量形成

C. 践行了自由主义的思想 D. 为工业革命积累了条件

20. 如表是 19 世纪四国人口密度表(单位:人/平方公里)。这一变化( )

法 意大

年代 德国 英国

国 利

51.

1800 69.6 43 60.1

3

66. 100.

1850 85.2 80.7

2 8

73. 158. 151.

1900 108

8 4 6

A. 根源于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 B. 表明欧美国家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C. 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D. 印证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地区人口流动

二、判断对错并改正:(本大题共5 小题,共10分)

21. 东晋的士族专权是自三国、两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

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所依托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

22. 程朱理学提出格物致知,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 天理,往往被私欲蒙蔽,需要重新、

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3. 《马关条约》中所规定的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属于商品输出的侵略方式。

24. 南昌起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向了建立农村革命格局地,以农村

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5. 商业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

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经济濒于解体。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47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5页/共8页

材料一 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从英国进口了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

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1830 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法国经济中

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机器为大工业的贡献除了军工以外并不很多。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

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通运

河,大力兴建铁路,兴修水利。以至于在其统治的 20 年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 倍,生铁近2 倍,钢近3

倍,钢轨近5 倍。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农业人口开始低于域市人口。重

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

——摘编自蔡文林《近代法国近代化新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

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

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

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

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

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8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法国与中国工业化中得到的 启示。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舂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

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

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

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

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

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

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

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

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

第6页/共8页

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

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

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材料三 中国五四运动更多地表现出对以往文化的批判性,这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文化的自我

批判。文化的自我批判当然也不是五四时期特有的思想现象,事实上,明清之际便已从不同方面呈现文化

的自我批判意识,但是,五四运动自我批判和明清之际的文化自我批判之间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主要

表现在: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首先是面向过去,其目标是从所谓理学回到经学,或者说,从宋明时期的新

儒学(理学)回归原初的儒学。比较而言,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新的观念

世界。由此,以往历史传统和近代的观念、过去和现在、古与今、新和旧交织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之间形

成了种种复杂关系,其中存在多重意义上的思想张力。

——摘编自罗志田《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与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区别,并分析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影响。

第卷提高题(共15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4 年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

1—2 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充分肯定试办经济特区和对

月 外开放的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福建 55 位厂长的

3 月

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要求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

4 月 中国开始颁发第一代身份证,职业等没有成为身份证内容

5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

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放宽落户政

10 月 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了党在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规定

第7页/共8页

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

11 月 上海飞乐音响发行股票

年终盘点:我们都下海吧成为民间热词,中国现代企业诞生和企业家创业最为集中的一年,

12 月

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84 年)》编制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释放的活力为题,对这一年的改革开放大事记写一个历史述评。(要求: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第8页/共8页

静海一中 2023-2024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12 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卷基础题(82 分)和第卷提高题(15 分)两部分,共分。3 分卷面

知识与技能 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辨 材料应用

中国古 中国近

内容 世界史 析、反思与 与要点寻

代史 现代史

巩固 找题

分数 35 37 25 20 20

第卷基础题(共8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 复旦大学孙磊教授指出,周代作为宗法意义上的“家”文化从一开始的立法制度中,就不能简单地被等

同于血缘之私,而必须从维护共同体文明的凝聚力的公共意义上来理解,此乃“殷道亲亲,周道尊尊”所

强调的尊尊大义。其意是指周代( )

A. 建立宗法制旨在凝聚亲情 B. 官僚政治已基本取代贵族政治

C. 具有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D. 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周代作为宗法意义上的‘家’文化从一开始的立法制度中……必须从维护共同

体文明的凝聚力的公共意义上来理解”可知,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要从维护国家统治和文明凝聚力方面去

理解,体现了将宗法观念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反映了当时家国同构的特点,C 项正确;根据材料“维护共

同体文明”可知,材料强调宗法观念对维护国家统治的意义,并非凝聚亲情,排除 A 项;官僚政治确立于

秦朝,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宗法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

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戊人。徙谪实初县。”同年,“发诸尝逋

亡人,赞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这一行为( )

A. 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B. 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C. 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D. 有助于加强对边疆控制

第1页/共 17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通过材料中

的“斥逐匈奴”“使蒙恬渡河取高阙”“略取陆梁地”“以适遣戍”等能看出来秦始皇在统一之后北击匈

奴,修驰道、长城,加强了北部边防;平定岭南,修筑灵渠,设郡实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平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所以上述行为有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对

边疆的管理,并不能完全体现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排除A 项;材料中并不只针对北方民族交融,还涉

及到了南方地区,排除B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依法治国的思想,排除C 项。故选项。

3. 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

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社会秩序的重建

C. 区域经济的发展 D. 中央集权的巩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屯田或其他惠农政策,有利于广大农民在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的乱世中

重新安定下来,同时推动了不同区域的开发,C 项正确;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A 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

A 项;三国之间的战争仍较频繁,屯田具有较强的军事色彩,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的重建,排除B 项;题干涉

及时间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国家处在分裂时期,中央集权很难巩固,排除D 项。故选C 项。

4. 史书记载,宋代福建地区地狭人密,山地较多,可耕地非常有限,农民不惜冒着犯法的风险,将稻田改

种甘蔗,并且制取蔗糖以牟取利益。这一现象反映( )

A. 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 B. 经济作物全面推广

C.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 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福建地区农民将稻田改种甘蔗,制取蔗糖

以牟取利益,说明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C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没有体现粮食作物

经济效益低,排除 A 项;材料只说了种植甘蔗这一种经济作物,不能反映出经济作物全面推广,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治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大多采用由皇帝直接下令决定某人入阁的形式,叫“特简”。后来,也可以由阁

臣会同非内阁的廷臣推荐候选人供皇帝选择;皇帝若拿不定主意,可以抽签决定,叫“枚卜”。从阁臣的

第2页/共 17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