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24·12页·665.7 K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 届高考适应性考卷(四)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

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哲学把希腊理性发展到了顶峰,在他的哲学中人类的理性与世界的本质达到了

形而上学划一整合的相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使真、善、美融合为一,理性不仅

肩负着解释宇宙的意义,也负载着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意义。虽然古希腊的理性主

义极力用科学来解释世界,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足以解释心灵的构造,不足以解释灵

魂(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一句话:弄不清理性的真正本质和奥秘所在。

随着古代社会的衰落、奴隶制日益腐朽、社会激剧动荡的现实使人们对同一个世界和同一的

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看法,许多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怀疑,对理性的作用和功能

产生了动摇,于是在古希腊的晚期和罗马时代,各种怀疑主义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应运而生。这些

怀疑主义和神秘主义与在罗马帝国晚期崛起的宗教意识合流,造成了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希腊理性的

异变。宗教哲学家利用和歪曲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神的存在、上帝的存在。人类的理性被上帝褫夺

,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上帝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和宇宙的本体,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上帝“至

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无所执持,不

变化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随着上帝的理性化,“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

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理性神学把哲学变成了

它的婢女,哲学成了经院哲学,成了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工具。而人,由于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

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被放在理性神学的祭坛上煎烤。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 14、15 世纪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发

语文第1页(共 10页)

展起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人类理性必然向宗教信仰宣战,人类必然要从上帝那里夺回本来

属于自己的理性。十六世纪初,德国爆发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严重地打击和

动摇了作为封建势力基础的天主教统治。这次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人类理性对信仰的公开反叛。

路德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德文,并主张教徒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圣经》。这样就使

普通人的理性获得了解释《圣经》的权利,反对盲目的信仰,使理性成为一切宗教论争的最高

裁夺者。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的重大特征首先是把矛头指向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的蒙昧主义

,提倡科学理性,大胆思索,鼓励人们对宗教经典和神学教条大胆怀疑。其次,文艺复兴和启

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企图在一切领域贯彻科学理性,锻造

人们支配自然的武器。第三,在道德伦理方面,启蒙思想家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反对宗教

神学把人当作只有原罪的宗教奴婢,其本质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但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局限性。第一,

他们把反映自身生活的时代理性绝对化,鼓吹一种超时代、超民族、超文化的抽象理性,把在

历史中发展变化着的理性僵化。第二,为了反对神恩和天启,启蒙思想家弘扬人的理性,但为

了抗衡宗教的禁欲主义又要伸张人的感性,抬高人的原欲。这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必然造成

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孕育着、产生着理性自身的内在分裂。

(摘编自姚定一《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

材料二:

近代科学的确立和划时代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但也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的和谐关系。这勾起了一些人对富有诗意的田园生活的怀旧情绪,

同时也引起了一些思想家对科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的警觉。颇为有趣的是,几乎在培根满怀激

情地描述他的科学乌托邦的同时,欧洲大陆的卢梭却因一篇反科学的论文而获得 1750 年的第戎

学院奖金,进而兴起了返回自然的思潮。从牛顿时代到 20 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其主调都是强

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而对人的这种活动的社会后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缺乏重视

,致使许多人沉湎于对科学的乐观幻想中。他们极端崇拜科学理性,认为科学理性的大旗终将

插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未知领域。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

合理性是西方社会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社会追求的是以合理的手段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但是,如果跳出传统的视野,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

其不合理性。这一点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在各方面表现得愈来愈明显。

20 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和破坏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再生和调节能力,使人

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危机。自然界的失衡还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忧思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认为,随着人对自然界控制能力的提

高,人就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这种实现人对自然统治的工具。由于抽象的理性贯穿和

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方面,使人的目的和手段倒置,人沦为物——机器的奴仆,成

为无感情、无灵魂的工具。他们认为,要同自然和解而不是对其进行统治,就要摆脱逻辑

和数学的“专制主义”。这表现了他们反理性主义的浪漫色彩。该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

人物马尔库塞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理性本身,断言理性必然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在

科学理性基础上建立的现代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

,而社会的技术化是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但在该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理

论著作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这两种主要的思想倾向,实质上已汇合在一起”。他

提出必须在社会批判理论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摘编自姚庆海等《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世纪时期,在宗教哲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理性异变成了上帝的理性,亚里士多德

哲学也荡然无存。

B.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提倡科学,反对蒙昧,质疑宗教和神学,企图用科学

来主宰一切领域。

C.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过于绝对化,这种对理性僵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理性

自身内在的分裂。

D.阿多尔诺、哈贝马斯等人对科学理性的反思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完成了科学主义与

人本主义的融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世纪,人被褫夺了理性,成了仅仅拥有感性原欲的动物,意味着人被剥夺了自主辨

别真、善、美的权利。

B.马丁路德主张教徒可以自行解释《圣经》,使理性成为宗教论争的最高裁夺者,让

上帝理性受到重创。

C.卢梭反科学的论文获得 1750 年第戎学院奖金,表明当时有些人已经认识到了极端崇

拜科学理性的危害。

D.韦伯认为西方社会向工业化迈进的基础是合理性,作者则认为韦伯的观点缺乏事实依

据,具有不合理性。

3.下列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材料二的观点最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

B.《变形记》——卡夫卡

C.《老人与海》——海明威

D.《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语文第3页(共 10页)

4.“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功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20 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理性”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该如何评价“科学理性”?请结合

材料一、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汪曾祺

香港多高楼,无大树。

中环一带,高楼林立,车如流水。楼多在五六十层以上。因为都很高,所以也显不出哪

一座特别突出。建筑材料中钢筋水泥已经少见了。多是飞机钢、合金铝、透亮的玻璃、纯黑

的大理石。香港马路窄,无行道树。寸土如金,无隙地可种树也。

这个城市,五光十色,只是缺少必要的、足够的绿。

半山有树。

山顶有树。

只是似乎没有人注意这些树,欣赏这些树。树被人忽略了。

海洋公园有树,都修剪得很规整。这里有从世界各地移来的植物。扶桑花皆如碗大,有

深红、浅红、白色的,内地少见。但是游人极少在这些过于鲜艳的花木之间流连。他们到这

里来的目的是乘坐“疯狂飞天车”、浪船、“八脚鱼”之类的富于刺激性的、使人晕眩的游

乐玩意。

我对这些玩意全都不敢领教,只是吮吸着可口可乐,看看年轻人乘坐这些玩意时兴奋紧

张的神情,听他们在危险的瞬间发出惊呼。我老了。

我坐在酒店的房间里,想起北京的大树,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坛的柏树,北

海的白皮松。

渡海到大屿岛梅窝参加内地和香港作家的交流营,住了两天。这是香港人度假的地方,

很安静。海、沙滩、礁石。错错落落,不太高的建筑。上山的小道。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

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

要清闲。

古华看看大屿山,两次提出疑问:“为什么山上没有大树?”他说:“如果有十棵大松

树,不要多,有十棵,就大不一样了!”山上山下是有树的。台湾相思树,枝叶都很美。只

是大树确实是没有。

语文第4页(共 10页)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然而没有乔木,是不成其为故国的。《金

瓶梅》潘金莲有言:“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大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至少在

明朝的时候,北京的大树就有了名。北京有大树,北京才成为北京。

回北京,下了飞机,坐在“的士”里,与同车作家谈起香港的速度。司机在前面

搭话:“北京将来也会有那样的速度!”他的话不错。北京也是要高度现代化的,会

有高速度的。现代化、高速度以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起那些大树,我就觉得安

心了。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

文本二:

留住城市的时代芳华(节选)

肖复兴

那几年,我常常游走于城南这些大街小巷,完全像一个“胡同串子”。有时候,

会遇见不少逛胡同的北京人,他们都很年轻,成群结队,背着专业的相机,拼命地为

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北京景象拍照留档,他们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将这些照片传到网上

,让更多关注北京的人看到。有时候,也会碰见外国人,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背着

旅行包,他们大都不会说中国话,我们只能相视一笑。那些有些年代感的胡同和院落

,让他们觉得还像老北京。有一次,我碰见一些来自美国的大学生,会说一些中国话

,他们对我说,以前门楼子为中心,东西两边的胡同,他们都去看了一些,觉得西边

拆得少,更像他们读过的老舍写的《骆驼祥子》里的老北京,东边不像了。

游走在这样的老街,碰见这样的新旧朋友,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有一种仿佛在往

昔时光中穿越的感觉,回忆和现实、幻觉和错觉,交织一起、碰撞一起,常让我感到

似是而非而无所适从。我想起梁思成先生 1947 年写的《北平文物必须整理和保护》文

章;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他又多次陈情相告:北京城的整体形制,既是历史上可贵的

孤例,又是艺术上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

,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他特别强调,承继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笔古今

中外独一无二的遗产,需要做的是整体保护这一文物环境。

加拿大学者雅各布斯曾写道:“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的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了它

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失去活力。”她特别强调:“必须保留一些各个年代混合的

旧建筑。保留这些旧建筑的意义绝不是要表现过去的岁月在这些建筑上的衰败和失败

的痕迹……这些旧建筑是不能随意取代的,这种价值是由时间形成的。”她说,这些

旧建筑“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街区而言,只能继承,并在日后的岁月里持续下去”

如今走在北京,簇新的建筑比比皆是,即使走在旧城老街区,那些雅各布斯所说的

“老建筑”“旧建筑”,也已经所剩无几。随着这些“老建筑”“旧建筑”的消失,

更可怕的是和它们连在一起的记忆,也一并消失,以为新改造完成的城市空间,就是

以往老

语文第5页(共 10页)

北京历史的倒影和地理的肌理。如果这样,老北京真的就彻底消失而无可追回了。北京城的

时代流动与历史变迁的影子和轨迹,也就荡然无存了。

古诗说: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更何况北京

经历过的岁月漫长,其中的发展变化是极其正常不过的。但重要的是,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古

都,不要忘记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在这样的变化之中,寻找到有规律的变法,

要依据历史的罗盘,还要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以及在回家的路上扑面而来的浓烈的乡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香港“高楼林立,车如流水”,既表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和高度现代化,也表现了这

里的生活节奏之快。

B.汪曾祺在酒店联想到北京的大树,采取了一一列举的形式,传达出对这些树真切的想念

和如数家珍的自豪感。

C.汪曾祺通过写自己在香港看树,古华发出关于树的疑问,表达出本文的主旨:香港作为

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应该有大树。

D.“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原意是说明故国与大树无关,文本反用其意,认为

大树是构成“故国”的重要元素。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我”串胡同的经历,为后文关于城市发展的思考作了铺垫。

B.引用中外学者的论述,是为了说明北京的老建筑值得也应该保留。

C.“回家的路”是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留存。

D.文章描写了北京建筑的过去与现在,表达出了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8.文本一反复写到香港的树,有怎样的用意?(4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画线句中,两位作者对北京发展看法一致,心态不同,请就此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红线

袁郊

红线,潞州节度使薛嵩青衣,通经文,嵩乃俾掌笺表。

至德之后,上以釜阳为镇,命嵩固守,控压山东,并遣嵩女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男。

语文第6页(共 10页)

田承嗣常患热毒风,遇夏增剧。每曰:“我若移镇山东,纳其凉冷,可缓数年之命。”乃募军

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号“外宅男”,而厚恤养之,卜选良日,将迁潞州。

嵩闻之,日夜忧闷。时夜漏将传,辕门已闭,杖策庭除,唯红线从行。红线曰:“主自一

月,不遑寝食,意有所属,岂非邻境乎?”嵩曰:“事系安危,非汝能料。”红线曰:“某虽贱

品,亦有解主忧者。”嵩乃具告其事。红线曰:“易尔,不足劳主忧。乞放某一到魏郡觇其有

无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复命。”嵩大惊曰:“不知汝是异人,我之暗也。然事若不济,反速其

祸,奈何?”红线曰:“某之行,无不济者。”再拜而倏忽不见。

嵩乃返身闭户,背烛危坐,忽闻晓角吟风,惊而试问,即红线回矣。嵩喜而慰问曰:“事

谐否?”曰:“不敢辱命,但取床头金合为信耳。”又曰:“某子夜前三刻,即及寝所。闻外宅

男止于房廊,睡声雷动。见中军卒步于庭庑,传呼风生。乃发其左扉,抵其寝帐。见田亲家翁

枕前露一剑,剑前仰开一金合,遂持金合以归。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

期。所以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冀减主忧,敢言其苦。”

嵩乃发使遗承嗣书曰:“昨夜有客从魏中来,云自元帅床头获一金合,不敢留驻,谨却封

纳。”

使者请见,承嗣遽出,以金合授之,捧承之时,惊怛绝倒。遂驻使者止于宅中,狎以宴私

,多其赐赉。明日遣使赍缯帛三万匹之潞以献于嵩曰:“某之首领,系在恩私。便宜知过自新

,不复更贻忧戚。专膺指使,敢议姻亲。”

事毕,红线辞去。嵩曰:“汝生我家,而今欲安往?”红线曰:“昨往魏都,以示报恩。两

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

嵩知不可驻,以歌送红线,不胜悲。红线拜且泣,遂亡其所在。

(选自《唐宋传奇》,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乞放A某B 一到魏郡C觊D 其有无E 今一更F 首途G 三更H 可以复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用火烧龟板,再根据上面的裂纹推断吉凶,是古代占卜的一种形式,与《氓》“尔

卜尔筮”中的“卜”意思相同。

B.漏,与“晷”一样,都是古人常用的计时工具,文中“夜漏将传”和“夜漏三时”的表

述传达出时间的变化。

C.危,意为“端正”,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之“危”意思相同,与《蜀道难》中

“危乎高哉”之“危”意思不同。

D.赍,在此处为“赠送”之义,其与《孔雀东南飞》中诗句“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的“赍”字意思相同。

语文第7页(共 10页)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嵩因红线通经文,让她掌文书,面对田承嗣对山东的野心,主动将实情告知红线,

最后凭借红线之力保全了所辖藩镇及百姓性命。

B.薛嵩虽然对自己不了解红线本领一事表示自责,但还是担心如果红线不能成事,反而

会招致祸患,可见他对红线的能力尚存疑虑。

C.红线身有异能,不为人知,文章对其特异处着笔不多,但通过红线“突然不见”“三

个时辰行七百里”等细节,读者可以明确感知。

D.薛嵩派使者把田承嗣放置于枕边的物品送还给他,表面上谦恭地说自己不敢留下,实

际上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警告甚至威胁田承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主自一月,不遑寝食,意有所属,岂非邻境乎?(4分)

(2)承嗣遽出,以金合授之,捧承之时,惊怛绝倒。(4分)

14.《红线》一文在《太平广记》中被收入“豪侠”类,请指出红线之“侠”体现在哪些方

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二)

杜甫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杜甫在上元元年(760)修建浣花草堂的同时,修建了供观赏垂钓的水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以“江槛”点题,并以“夜雨”与“朝晴”的对比,突出了明朗天气的可爱

B.颔联由景及人,上句侧重写景,下句重在抒写感受,结构上自然过渡到诗歌后半部分

C.颈联以“何得”与“不堪”表示程度之深,强调诗人如今老迈多病的状况,语气强烈

D.诗人斟酒慢饮,寄情于酒,所抒发的情感与前两联所写的清润之景和干爽之感相契合

语文第8页(共 10页)

16.题目虽曰“遣心”,但其实诗人仅得“一时的陶醉与安闲”。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

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诗词常常利用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静女》中“”刻画了个憨态可掬的男子形象

;《临安春雨初霁》中“”通过描写玩茶、品茶,刻画了一个百无聊赖、满怀感慨与牢骚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左丘明、孙膑等古代圣贤著书立说的目的是“,”。

(3)“楼”是一种别致的建筑,作为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其所构建的意境迥然相异:“楼

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营造出高远阔大的意境,“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营造出清

新宁静的意境,“,”营造出凄清沉婉的意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但再怎么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

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习得。过好“新集体生活”,

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营造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

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

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今天,中国人的网络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了“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

巨,今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防范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

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或四字词语。(3分)

19.请具体谈谈文中加点词“最美和声”妙在何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为了让基因传递下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灵长动物、类人猿和人类祖先必须找到一

些让人愉快的“胡萝卜”,比如容身之所、食物。与此同时,也要远离那些带来痛苦的“大

棒”,比如食肉动物、饥饿以及其他种族的侵袭。,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决定性的区别。

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大棒比胡萝卜更紧急,影响更大。如果你今天没

语文第9页(共 10页)

找到胡萝卜,明天还有机会继续找;,以后就再也吃不到胡萝卜了。野外生存的头

号法则就是:吃午餐,别成为午餐!几亿年来,这始终是一个事关生死的大问题,

,对其做出激烈的反应,强化自己的记忆,久而久之,你对大棒变得越来越敏感。最

终大脑进化出了一种固有的消极偏见。尽管这一偏见出现时的环境远比当下严酷得多

,但至今仍在我们体内持续发生作用。为了帮助你生存下去,大脑时刻准备着启动它

,以替你留意潜在的危险或损失。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那些警觉性高、生存欲望强

且总是抱团而居的动物,更容易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且这种倾向现在已经植入

了我们的 DNA 当中。即使在你感觉快乐、放松,与别人有某种情感联系的时候,大脑也

在巡视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失望以及各种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西方新闻界有句俗语叫“流血的新闻有卖点”,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一现象产生

的原因。(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谋定而后动。”

——《孙子兵法》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第 10页(共 10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