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19·10页·959.5 K

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11月 28日9:00—11:30】

昆明市第一中学郑重声明:严禁提前考试、发放及网络传播试卷,违反此规定者取消其联考资

格,并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于首位举报者,经核实奖励 2000 元。举报电话:0871—65325731

昆明市第一中学 2024 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

语文试卷

命题人: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赵露语文名师工作室

审题人: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赵露语文名师工作室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 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

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

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

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

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

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

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

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

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

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

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颠覆或吞噬。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 100 多次智能手机,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

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

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

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

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摘编自《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

材料二:

2019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抓好网络空间道

德建设。这意味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已将网络空间视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场域,网络空间公

民道德建设的问题已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素养

便作为新的概念进入理论研究的范畴。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愈发密切。可以说,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加

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截至 2020年3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 64.5%,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则在 2019 年就已达到 93.1%。网

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成长的重要场域。青少年作为网络行为主体,能否在网上做到文明自律,取决于他

们是否具备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中获得信息、理解信息、辨别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网络使用中的自我

管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即是否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由此而言,加强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

促进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技术的迭代发展带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各行各业深入结合,改变了人类

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模式,促进了社会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与此同时,

网络空间的诸多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空间泛娱乐化与低俗化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刻不容缓。2020年7 月,共青团江西省委宣传部、学校部联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

于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现状的调查。相关情况如下表:

表 1 青少年每日上网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A.看新闻、浏览国内外最新资讯 3761 18.02%

B.玩游戏、聊天等娱乐 12105 58.01%

C.学习 3322 15.92%

D.购物 560 2.68%

E.其他 1120 5.3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868

表 2 造成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

选项 小计 比例

A.网络监管不到位 18765 89.93%

B.相关法律欠缺 17856 85.57%

C.青少年自律性差 17607 84.38%

D.学校引导和教育缺失 15332 73.48%

E.家庭原因 12599 60.38%

F.其他 491 2.3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20866

网络空间既是一个展示的舞台,也是一个潜在的漩涡,各种观念真假难辨、善恶难分,网络暴力、网络谣

言、侵犯隐私等行为更是时有发生,令人深恶痛绝。“互联网+”时代,网络与各行各业各事深入结合,网络

空间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对青少年的影响愈加恶劣,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媒介使用的规范意识迫在眉睫。

此外,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网络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必要内容且体系完备,但网络道德建设直到 2019年

才被正式提出,目前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除了青少年努力

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之外,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摘编自张雪黎、丁艺龙《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集体生活”依托网络空间,让人享有脱离现实社会的平等与自由,人们参与度高,交流性强,生活空

间得以拓展。

B.“人人都有麦克风”指在网络交流中,人们有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大家在互联网上声气相通,不被现实

空间阻隔。

C.“网络媒介素养”关乎未成年人的文明自律,它包含但不仅限于在网络中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

力。

D.“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需要人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它的缺失,将影响公民

的媒介素养。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模式改变了“互联网+”时代,促进了社会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人类文明的进步。

B.从造成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行为失范原因的数据占比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效的网络监管和完善的法律

规范,也需要提高青少年的自律性。

C.调查显示,青少年每日上网时间的 58.01%消耗在“玩游戏、聊天等娱乐”项目上,表明网络空间已经呈现

出泛娱乐化的趋势。

D.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已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少年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应

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入手。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就事论理,有鲜明的导向性,旨在涵养人们在新集体生活中的媒介素养,引导读者共同创造和谐共

生的网络舆论新环境。

B.材料一将曾经只能个人绝唱的时代与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进行对比,凸显了当下集体生活的新

特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C.材料二行文有序,论证严谨。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关系引出论题,之后点明青少年

是网络行为的主体。

D.材料二引用科学可靠的调查报告及真实可信的数据等道理论据,使文章的论证更有说服力,论述更深入。

4.两则材料都针对现实问题明确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但语言特色各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谈谈青少年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涵养网络媒介素养。(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静虚村记

贾平凹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

近,就更其为难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

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

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

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

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

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

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

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

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

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昧,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画画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

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

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

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缩。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

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

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

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

种染指甲的花。

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

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时,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

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虽然不敢说我的槐树上有三个喜鹊窠、

四个喜鹊窠,但我的茅屋梁上燕子窝却出奇地有了三个。春天一暖和燕子就来,初冬逼近才去,从不撒下粪来,

也不见在屋里落一根羽毛,从此倒少了蚊子。

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

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

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需天天去

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

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当年眼羡城里楼房,如今想来,大可不必了。那么高的楼,人住进去,如鸟悬窠,上不着天,下不踏

地,可怜怜掬得一抔黄土,插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了。殊不知农夫有农夫得天独厚之处。我不是农夫,

却也有一庭土院,闲时开垦耕耘,种些白菜青葱。菜收获了,鲜者自吃,败者喂鸡,鸡有来杭、花豹、翻毛、

疙瘩,每日里收蛋三个五个。夜里看书,常常有蝴蝶从窗缝钻入,大如小女手掌,五彩斑斓。一家人喜爱不已,

又都不愿伤生,捉出去放了。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儿,声又起。心想若

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掏高价购买了。

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里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却鸟鸣声不绝,尤

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

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并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

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

是我呢。

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呀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

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

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

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

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

月暝,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有删改)

文本二: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

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

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

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

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

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

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

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

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

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

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写静虚村房屋、树、巷道、人、槐树、井,描摹村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村人的自然生动的生活

状貌。

B.村人住的都是茅屋,但我家茅屋撑得最高;村人吃饭就地而蹲,只有我一人站着吃。可见我从本质上无法

融入村人。

C.人住进高楼,如鸟悬窠,用少得可怜的黄土栽种几株花草,自以为风光宜人,写出城市空间狭隘逼仄的情

形。

D.村里人谈天说地后,“我”一个人回家捻灯正坐,记录下一段文字。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见作者写作的兴

致。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通过对比写出生活中需要寻找清静、古朴的地方很困难,为下文写作者到静虚村居住并喜欢这里作

铺垫。

B.文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第四段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从多个侧面生动形象地说明静虚村古朴、浑拙

的特点。

C.文本一与《秦腔》的语言都富有音乐美,都大量运用短句,再以长短句巧妙搭配,语言浓墨重彩,生活气

息浓重。

D.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用槐之落蕊写秋之清净,文本借槐花这一意象写出农家田园烟火之乐,二者风格

迥异。

8.文本一选取了村中一些热闹鲜活的场景,作者却将其称为“静虚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 分)

9.《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静虚村是陕西西安北郊未央区的一

个自然村落,它是否具有“乡土性”,请结合两则文本说说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

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

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

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

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

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

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

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材料二: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

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

祸福之应也。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

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

所共见也。

(节选自贾谊《治安策》)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刑罚积而民怨A背B 礼义积C 而民和亲D 故世主欲民之善E同F 而所以使民G 善者H 或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威利,偏义复词,指威严,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异同”用法一致。

B.材料一中的“故宋君见劫”和材料二中的“此天下之所共见也”的“见”字的含义不同。

C.道,通“导”,指引导,与《离骚》中的“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亦可泛指外族、外国。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非子从人臣畏罚贪利的心理出发,强调奸臣会以君主的好恶来治罪或行赏以巩固权势,田常和子罕就是

奸臣的代表。

B.臣子如果掌握了刑罚或赏赐的权柄就容易危害君主,简公和宋君两个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韩非子是借此

来警示当权者。

C.贾谊认为国家的安危是积累的结果,国君要引起重视。这与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的“祸

患常积于忽微”的道理相似。

D.商汤王与周武王因为施用德教对百姓进行引导,王位得以留传子孙数十代;而秦始皇则太过依赖法令刑罚,

最终结局悲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4 分)

(2)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4 分)

14.两则材料都围绕“刑德”展开论述,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 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516题(9分)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

之,因写下此诗。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16.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从《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对于改革会引发广泛的

埋怨指责,王安石其实是有所预知的。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郭橐驼看到的乡里长

官表面上的行为方式及外在效果。

(3)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牛郎织女的相会与人间平凡夫妻的

相守对比,更凸显牛郎织女的情义深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 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2023年9月 17 日申遗成功。自此,中国第 57 项世界遗产落地,填补了

世界遗产中没有茶主题的空白。

千百年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与茶相生相伴,使景迈山成为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两条河流

和陡峭山谷将景迈山三面环绕。120 多万株古茶树、5 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3 片分隔防护林——云雾起时宛

如仙境。在景迈大寨古茶林,傣族祭祀的茶神树及 10 余棵高 30 米以上的古老茱萸树诉说着茶园悠久的历史。

漫步林中,仰头有高大乔木,为茶树提供漫射光,脚下有草本植物养护土壤, 为茶树提供滋养。乔木

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为茶树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自然生态

系统成为景迈山高质量有机茶叶可持续产出的“自然法宝”。

将“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景迈山上,傣族、布朗族人民长期在此繁衍生息,靠的就是这草

木间的生态智慧。他们感恩大山的恩惠。寨子围绕大山而建,村寨规划也秉持集约用地的原则,人们有序建造

房屋,把更大、更好的土地留给茶树,在水源充足的低海拔处开垦农田,在古茶林外新辟现代生态茶园,让古

老悠久的景迈山至今仍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在景迈大寨古茶林,傣族祭祀的茶神树及古老茱萸树彰显着茶园悠久的

历史”,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成语“泾渭分明”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

不混,像极了两个事物之间的互相独立,或者某件事没有什么争议之处。这个词在引入社会生活场景后,多用

于比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有两条河流在那里交汇。一条叫泾河,河里泥沙很少,水很清;另一条叫渭河,河里

泥沙很多,水很浑。这两条河流到一块后,有很长一段 、界限分明。这个现象的制造者,是水文中一

个重要研究对象——泥沙。

泥沙是颗粒状的,很细小。其中个头最小的,常常得意洋洋地悬浮在流动的水中,是把河流弄浑的家伙,

被称为悬移质。还有一种个头稍大,但却比较“懒惰”,老是趴在河床上,水推一下,它才向前移动一下,被

称为推移质。水流裹挟泥沙往下流去,随着流速减少,渐渐沉积在河床上。特别是下游平原河口,形成了大片

河滩,营造了肥沃的土地,滋养了生物,催生了农业,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

。常见的危害有河流改道、水库淤积、工程报废、航道不畅、船只搁浅等。所以自古以来,作为华夏文

明的“母亲河”,黄河泥沙研究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好在我国的泥沙研究水平是世界领先的,近 20 多年来,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卓著,进入黄河的泥沙已经大量减少。或许不久之后,“泾渭分明”就将成为历史的过

去时了。

20.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加点部分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

经永远地睡着了。

C.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

中在一个人身上。

D.文章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

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语言文字运用里提到申遗,我们可以守住茶山、手艺等物质或非物质的“遗产”,更可以守住规则、行

为、品格……之所以守护,一定有某种不可舍弃的珍贵成为坚定理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