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通榆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18·20页·2.8 M

通榆一中202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土地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鲁国实行

了“初税亩”;秦国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 )

A. 根源在于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

C.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旨在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2. 西晋太康时(280289 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 15.62%,扬州

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二个郡。这说明当时

( )

A. 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3. 下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 )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宋朝 45640 135 111

A. 推行外儒内法的 治国理念 B. 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

C. 国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4. 历史学家尹达指出,“到了明朝,尤其是正德以后,私人修史数量浩繁、体裁齐备、内容广泛确是其突

出特点,也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明朝时期的当代史撰修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主流,私家所修的编年

体和纪传体当代史书就有 46 部,当朝人物传记共 108 部。明代私家修史( )

A. 表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盛行 B. 总结了历代的经验教训

C. 利于发挥史学的经世价值 D. 旨在推广新型文学体裁

5. 从 1861 年至 1910 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 亿海关两增长到3.78 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

的比重却从 60%下降至 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B. 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 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有所放缓 D. 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6. 1908 年 8 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中央设立谘议局、资政院;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

宣布宪法;厘定官制、官规;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这一方案的实施( )

A. 有效化解了清廷面临的政治困局 B. 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 延缓了反清革命的历史进程

7. 下图是中共广东省中山党史《农讲所(19241926 年):农民革命大本营》系列漫画中的一幅。以下对

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B. 中共意在唤醒农民的革命觉悟

C. 国共两党确立工农联盟方针 D.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

8. 先谈判后建交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与英国的建交谈判经历曲折。1954 年,英国“承认新中国,

同蒋介石断绝了外交关系,但在联合国又支持蒋介石,不承认新中国的地位。”周恩来说:“英国只同意

我们建交原则的一半,我们就同它建立‘半建交关系’。”即相互建立代办处,不设大使馆。新中国的这

一做法( )

A. 使新中国出现第二次建交热潮 B. 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境地

C. 体现了外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D. 展现了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原则

9. 考古工作者在埃及涅伽达 1610 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约公元前 4000 年公元前 2500 年),发现了

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以眼镜蛇作为其标志);在属于格尔塞时期的一个墓中(涅伽达 1540号

墓)发现的陶片上,画一个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这些发现本质上说明当时埃及( )

A. 社会动荡,战乱不止 B. 私有制已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 文字出现,文明产生 D. 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严重

10. 大流士一世在全国推广了行省制,由总督统管一方,总督权力规定如下,由此可知,波斯帝国的总督

制( )

军事方面,紧急情况下总督可以不用汇报国王,而独自决定军队的派遣。

财政方面,总督有权制定统辖范围内城市的 税收数额。

司法方面,总督就是统辖地域内最高的法官,拥有最高判决权。

A. 依据国家法律进行设计 B.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C. 易造成地方的分裂割据 D.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11. 古典时代的欧洲城市同整体的社会和与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在封建主的领地或

教会领地的包围之中出现的,以商人为首的城市居民通过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了城市的自由。据此可知,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

A. 具有与农村分离的自治体特征 B. 市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 废除了封建主的绝对控制权力 D. 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神学统治

12. 下面是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结构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日本( )

A. 全面引进中国各种社会制度 B. 中央集权统治得到了强化

C. 解决了内部严峻的社会危机 D. 贵族政治集团被彻底废除

13. 下图所示是《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第四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 )

哥伦布在新世界的首次登陆;在巴哈马群岛巡航;发现古巴并绕岛环行;进一步沿古巴海

岸绕行;寻找猜想中的巴布丘岛;“平塔号”脱逃;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沿着伊斯帕尼奥

拉岛海岸航行;海难;与当地人的交易活动;修建纳维达德要塞;纳维达德要塞的管理规

定:哥伦布起航返回西班牙。

A. 表明早期殖民活动伴随着暴力与冲突 B. 反映了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全过程

C. 再现了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与殖民史实 D. 说明哥伦布已实现了其航海目标

14. 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

在 1697 年时为 1450 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到 1720 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

万英镑,逐步形成规模比较庞大的债券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 )

A. 标志着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 B. 解决了“商业革命”所引发的危机

C. 拓宽了工业化生产的融资渠道 D. 适应了对外殖民扩张的现实需要

15. “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

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蓄有

私产、贷钱取利等一切正当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据此可知,加尔文的“先定论”

( )

A. 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 意在重建基督教信仰的新体系

C.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权威 D.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 利益诉求

16. 法国 1875 年宪法未涉及国家预算,也未涉及司法组织和地方政府,对公民的权利更是只字未提,所有

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然而,这样一部残缺不全的

宪法却成为法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宪法。这主要是由于该宪法( )

A. 适应了法国社会的长期发展 B. 体现了共和派的主张

C. 印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 D. 使总统权力得到限制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狄,但《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 482 年)载: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自春秋之后,西周内部出现了王

室实力削弱、贵族力量壮大,以致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过,现实政治的改变并非意味原有观念的丧失,原

有的历史意识在此过程中仍被保留下来。即使在战国时期,当周王室权威尽失,诸侯国之间兼并之时,存

在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仍然被华夏所认可,并逐渐为夷狄所接受。同样被认可和接受的还有华夏文化对维

系政治结构的作用。

——摘编自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材料二自辽景宗开始,辽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包括整饬吏治、重用汉族官员、确立嫡长子继

承制等。辽景宗注重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寻求汉人的治国之道和政治经验和教训。保宁八年(976 年)

“实行科举,为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打开通路”。被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和战乱中被俘的汉

人,这些汉人长期生活在辽朝,并且其中一些还担任官职,受到重用。随着汉人在辽长期的生活居住和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族士人的思想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汉官不思归”。但就其根本原因,

还是在于此时的辽已经“习汉风”,或者说是原来的“华夷之辨”此时已发生了变化。其后的辽圣宗心慕

华风,崇尚儒学,更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步步向汉族靠近。辽朝的“尽习汉风”让原本意义上的华夷关系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

——摘编自常虹《从宋辽民族关系的演变看华夏民族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的主要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 年伦敦博览会和 1866 年巴黎国际博览会,清政府都得到英法政府的邀请,但都没有给

予重视和积极的回应,没有派员参加。一直到 1873 年,在奥地利公使的一再催促下,基于外交考虑,清

政府才勉强同意工商人等“如有意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赛者,悉听尊便。”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名

义正式参加世界博览会。1876 年中国参加了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展品共计 720 箱,6801 种,展览占地

“八千正方尺”。中国的丝、茶、瓷器、景泰器等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此后的39 年间(18671905),

中国参加了总共不少于 29 次博览会。

——摘编自杨东风《中国参加 1906 年米兰国际博览会研究》

材料二 1978 年,新中国首个国际专业技术展——北京多国农机展拉开了博览会迅速发展的序幕。

1985 年,中国举办了第一个比较正规的国际展览会——亚太贸易展览会,国内博览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

天。与此同时,参与国际博览会的事业也迎来了中国世博会的新时代,从 1982 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

克斯维尔世博会到 2005 年参加日本爱知世博会,共 13 次出洋参赛。而 1999 年昆明园艺世界博览会的成

功举办以及 2010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则标志着我国博览会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摘编自《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政府对博览会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博览会事业迅速发展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概括指出从以上两幅图中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 1516 世纪的人口流动地图,说说你的设计主题并说明理由。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

(16891755

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年)

伏尔泰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

(16941778

年)

卢梭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

(17121778

力属于人民;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中

年)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

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

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三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

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所拟观点作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据)

通榆一中 202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推行了一些土地变革措施。如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鲁国实行

了“初税亩”;秦国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 )

A. 根源在于井田制的 逐渐崩溃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

C.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旨在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和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

时期,井田制开始逐渐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同时部分“私田”渐趋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该现象的日益普遍,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如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

“初税亩”、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这些举措反映出土地私有制渐趋确立,C 项正确;春秋晚期各诸

侯国进行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效率的提高,井田制的崩溃是其直接原因,排除 A

项;“全面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在该时期各诸侯国所推行税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

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西晋太康时(280289 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 15.62%,扬州

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二个郡。这说明当时

( )

A. 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根据所学知识,从上述各州的户数和辖境来看,大多数地方还是地广人稀。

实际上,当时江南土地垦辟较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多呈点线式布局,分布于各江、各湖流域平原及

其附近,广大的丘陵山地仍然相当落后,这说明当时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当不平衡,C 项正确;江南普遍开放

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材料并未反映出当时北民大量南迁的信息,排除B 项;材料说的是南方经

济发展问题,排除D 项。故选C 项。

3. 下表为唐、宋两朝科举取士及由进士入相的人数变化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 )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宋朝 45640 135 111

A. 推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B. 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

C. 国民的 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较之于唐代,科举取士的数量大增,由科举入相的进士人数也大

增。由于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科举录取的进士数量大增,提拔速度加快,使中央相职很快被新进士

所充任,由此可反映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D 项正确;取士的规模日渐扩大不能反映外儒内法的治国

理念,排除A 项;考试程序及录用更趋公平反映出宋代科举制度相较于唐代有所进步,但不能反映出宋代

科举的实质问题,排除B 项;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夸大了宋代科举的作用,排除C 项。故选D 项。

4. 历史学家尹达指出,“到了明朝,尤其是正德以后,私人修史数量浩繁、体裁齐备、内容广泛确是其突

出特点,也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明朝时期的当代史撰修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主流,私家所修的编年

体和纪传体当代史书就有 46 部,当朝人物传记共 108 部。明代私家修史( )

A. 表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盛行 B. 总结了历代的经验教训

C. 利于发挥史学的经世价值 D. 旨在推广新型文学体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后期(中

国)。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和国势倾颓,朝野内外的有识之士自然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社会现实,

探讨本朝的治乱得失、盛衰始终成为当时学者的一致选择,明代史学以反映当代历史为主,当代史撰修成

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主流,C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理学的格物致知,排除A 项;明代史学以反映当代

历史为主,当代史撰修成为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主流,排除B 项;私人修史主要目的并不是推广新型文学

体裁,排除D 项。故选C 项。

5. 从 1861 年至 1910 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 亿海关两增长到3.78 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

的比重却从 60%下降至 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B. 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

C.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 D. 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近代中国经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全国外贸的占比下降,但上海外贸额却增

加,这说明除上海,中国其他地方也参与到对外贸易中,这也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更加密切,D项

正确;“长足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贸易与材料中上海外贸额不断增长相悖,

排除B 项;列强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故排除C 项。故选D 项。

6. 1908 年 8 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中央设立谘议局、资政院;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

宣布宪法;厘定官制、官规;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这一方案的实施( )

A. 有效化解了清廷面临的政治困局 B. 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D. 延缓了反清革命的历史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08年8 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中央设立谘议局、资政院;推行普及国民

教育;修订法典,宣布宪法;厘定官制、官规;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可知,

从预备立宪的方案部分内容来看,清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政治改革,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民主

化的发展,C 项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其结果不仅没有化解清廷面临的政治困局反而加速了清政府

的灭亡,排除 A 项;预备立宪前提还是保留君主,因而没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排除 B 项;预备立

宪加剧了各类矛盾,加速了反清革命的到来,排除 D 项。故选C 项。

7. 下图是中共广东省中山党史《农讲所(19241926 年):农民革命大本营》系列漫画中的一幅。以下对

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B. 中共意在唤醒农民的革命觉悟

C. 国共两党确立工农联盟方针 D.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

【答案】B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