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10·7页·675.5 K

荣昌中学高 2024 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选出每小题中的最佳选项。每小题3 分,共计 45分)

1. 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

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

“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A. 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 B. 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 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 D. 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2. 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的 音声特征和“五政”(君臣民事物)相联系。郑玄认为“宫

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商属金,以其浊,次宫,臣之象也。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

之象也。”《乐记》中记载“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这一说法

A. 借助天人感应思想重建礼乐制度 B. 体现了音乐的伦理教化功能

C. 顺应了独尊儒术的现实政治需要 D. 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

3. 石棺床是流行于粟特、鲜卑、柔然等族的葬具。2022 年,洛阳朱仓村一组北魏末年至东魏时期的墓

葬中出土 2 套围屏石棺床,围屏之上以浅浮雕刻绘“郭巨埋儿”“彩衣娱亲”“孝孙原榖”“伯俞泣

杖”等二十四孝故事。这反映出

A. 南北方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 B. 北朝儒学实现了复兴重振

C. 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D. 开放包容的对外交流心态

4. 唐《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

京畿。”白居易在为崔玄亮所作墓志铭中也指出:“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

这表明当时

A. 城市对乡村的文化优势日益增强 B. 地方人才跨区流动机制逐渐改善

C. 选举体制变革推动士族的中央化 D. 经济重心变动影响人口迁移方向

5. 宋明时期许多大儒长期研读佛道之说。朱熹借用佛教说明“理一分殊”的道理,称“释氏云:一月

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王守仁认为“儒、佛、老、庄皆

吾之用,是之谓大道”。据此可知,宋明理学家

A. 会通佛老思想以强化儒学地位 B. 推动儒释合流以应对信仰危机

C. 认可三教同源以实现道德教化 D. 提倡和而不同以稳固社会秩序

第 1 页 共 8 页

6. 元代实现了台谏的完全合一,御史既领纠劾,又兼言谏。为保证御史言路畅通直至于君主,元朝还

实行“实封之制”,“台臣言事,各许实封,须至御前拆”,“以防壅蔽之患”。这表明元代

A. 监察机构的地位明显提升 B. 君主专制有所加强

C. 中枢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 D. 御史台监察权扩大

7. 雍正年间,湖南永顺府把以前土司征收的“火坑钱”“锄头钱”“烟火钱”等项杂派私征加以禁革,

而代之以与中原划一的制度,按田地肥瘠分别征收数量不等的赋税。这一做法

A. 奠定了现代中国基本政治版图 B. 体现出地方治理方式的灵活性

C. 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内在要求 D. 确立了对湖南地区的有效管理

8.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外国人在各商埠广泛设立纱厂,一定程度改变了中国部分地区的产业生态。

就此有人观察道:“(陕西、河南、山西等省) 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

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 由此可知

A. 资本输出推动农业近代化 B. 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明显

C. 对外贸易促进了工业转型 D. 农业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9.1898年 6 月 11 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

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 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 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

10. 1925 年,《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发表,文中阐述农民为了摆脱压迫,必须通过组织农民协会为自

己获取基本权利。工人与农民同属被压迫的以劳力谋生的劳动阶级,应该采取工农联合的方式开展工

农运动,为取得革命胜利作准备。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努力促成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B. 重视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C. 存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在北伐战争中影响提升

11. 1939 年 3 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驮运管理所,专门负责战时西南地区的驿运。在管理所下专门设

置川黔驿运管理分处,在四川驿运线路的选择、延伸,驿运车辆的添置、更新,驿运点的连接与其他

运输工具的联运以及驿运人员的组织、牲畜的调配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做了大量

工作。驮运管理所的设置

A. 表明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完备 B. 预示着敌后战场即将成为抗日主战场

C. 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提供物质保障 D. 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 1955年 4 月 18 日至 24 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

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 国总理发起,共有 29 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 340 名代表参加,

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

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A. 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 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 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 D. 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

第 2 页 共 8 页

13. 1960 年 11 月 18 日,李富春在全国第九次计划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讲综合平衡,要有全面观点,

强调要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必须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

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主张旨在

A. 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 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C. 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 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14.1980 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恢复了过去享有盛誉的武汉海关,开辟了可以直航国外的武汉、

黄石两个港口。1983 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厅,统一管理外资、外经、外贸工作,建

立和扩充了 10 多个相应的进出口营运公司,这些举措

A.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B.加强了对外贸企业的集中管理

C.为对外开放营造了有利环境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1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相关数据显

示,2008 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 7.7%,比 2001 年增长了近 4 倍。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

的出口势头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中国外贸总体依然复苏向好,2021 年中国出口额飙升,远高于 2008

年前的峰值。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B. 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C.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已经瓦解 D. 区域集团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 小题,共计55 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礼俗传统的影响和规制下,徽州宗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息讼思想。针对当

地常见的土地归属类、户婚财产类以及墓地侵占类等纠纷矛盾,徽州宗族秉承息讼观念,主张一方面

通过家规、宗规等民间规约来约束宗族成员的行为活动,形塑其礼让精神,使其行为能够符合礼俗传

统,藉此预防纠纷矛盾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强调在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宗族与宗族之间出现争执时,

矛盾双方应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习惯法来化解彼此之间的问题。

——摘编自郭敬东《明清徽州乡村息讼观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

材料二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流不便,民众长期生活在宗族社会,接受宗族的教化,如“绩

邑士人,除应试外,足不出里。农工、妇女亦终岁家居,不知乡里外有何世界”。徽州宗族对民众的教

化和“忠臣顺民”思想的灌输,是晚清之前宗族能够有效控制民众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一些学

生出外学习和报纸的传入,外部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到了徽州地区,徼州民众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解放。“近今新学发明,士人亦幡然有远志,负书担囊,肩背相望。抑闻有东渡大和,西

赴欧美以博求新智识者。”

——摘编自王灿《论晚清时期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的变化》

材料三 宗族观念有其正向功能,维持家庭和睦与家族和谐,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第 3 页 共 8 页

但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狭隘的、封建落后的,掩盖了宗族内的尊卑等级,更掩盖了

阶级的身份。宗族观念引发的宗族械斗,导致农民之间内耗而削弱农民阶级的团结。中共追求劳苦大

众的解放,必须克服底层人民这种互相伤害的狭隘性。开展土地革命的前提是唤醒广大农民的阶级意

识,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宗族经济基础及组织权力的改造能直接看到成果,而存于人内

心深处的宗族观念改造效果却难以衡量。

——摘编自郭为桂、钱珠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对地方宗族势力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息讼思想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徽州宗族对民众控制力减强的背景。(8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宗族观念的局限性。(4 分)

17.技术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 分)

材料一

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犁和

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

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

——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

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

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

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三

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

术落后”。1954年 3 月 19 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

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年 4 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 名全国工

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4月 21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

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

“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第 4 页 共 8 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

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8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 1954 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

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

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

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

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

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第 5 页 共 8 页

荣昌中学高 2024 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教学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BCCA 6-10:BCDCB 11-15:DADCA

二、非选择

16题( 22分)

(1)特点:有系统性;具有基层自治色彩;受到儒家礼俗传统影响;主要针对基层常见矛盾纠纷;约束预

防与协商调解相结合;以家规、宗规和习惯法为主要依据。 (每点2 分,共 10 分)

(2)背景:西学东渐加强,冲击传统宗族观念;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削弱控制民

众经济基础;太平天国等战乱冲击了徽州地方与基层统治秩序;交通与近代媒体发展,加快了人口流动与

信息传播。(每点2 分,共8 分)

(3)局限性:宗族观念掩盖了阶级身份,不利于阶级斗争;宗族观念可能引起宗族械斗,不利于农民团结;

宗族观念改造效果难以衡量。(每点2 分,共4 分)

17题( 21分)

(1)因素:冶铁技术的进步;铁业官营政策的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5分,

一点2分,三点5分)

(2)影响: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带来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巨变,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4分,一点2分。如答“出现了垄断组织”也可给分)

弊病: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4分,一点

2分。)

(3)时代背景:我国技术发展水平落后;培养技术人才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推动劳动竞

赛的开展;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6 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重要成果: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2 分)

18题(12分)

第 6 页 共 8 页

示例

文章篇目:《红楼梦》

阐述:长篇小说《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

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

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小说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另一

方面又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

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这印证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男主角贾宝玉,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

的杂书。女主角林黛玉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博览群书,才思

敏捷,有多方面的才能。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

是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追求个性解

放、自由、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综上所述,《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

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百态。

(评分标准:此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只要确定篇目合理阐述即可得分。罗列出所

选篇目2分,论述8分,结论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首先,选定文章篇目,如《红楼梦》。其次,结合所学关于《红楼梦》的知识展开从背景、内容等方面阐述,

如背景方面,长篇小说《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

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

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内容方面,小说一方面反映了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

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

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这印证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男主角贾宝玉,痛恨八

股文,批判程朱理学,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女主角林黛玉生性

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有多方面的才能,她

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是明清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与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具有朴素的民主

色彩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最后总结,如《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

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百态。

第 7 页 共 8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