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学段期中考试三年级历史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周武王,,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唐高祖,起义师,,创国基。……太祖兴,,号洪武,都金陵。A. 除隋乱始诛纣国大明嬴秦氏B. 始诛纣除隋乱国大明嬴秦氏C. 始诛纣嬴秦氏除隋乱国大明D. 嬴秦氏始诛纣除隋乱国大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周武王起兵伐纣,建立周朝,先后八百多年,故应是“始诛纣”;秦始皇统一六国,但由于暴政,二世而亡,故应是嬴秦氏。依据唐高祖,可知是除隋乱;依据洪武年号可知是明朝建立,再分析选项排列,只有C项符合以上分析。所以应选C。2.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主要负责行政事务,而枢密使则由反对新法的文彦博担任,结果两人在一些事务上,往往持不同意见,这时就需要宋神宗来裁决。这反映出宋代用人的特点是A. 分化事权B. 权力相互牵制C 强化皇权D. 减少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王安石主要负责行政事务”“而枢密使则由反对新法的文彦博担任”、“就需要宋神宗来裁决”可知宋神宗用人的特点是通过行政权、军事权之间的互相牵制来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权力的分立,没有体现牵制,故A项排除;CD两项是目的,排除。3.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处,领以亲信、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国家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体现军机处是因为军事需要而设,故正确;军机处由皇帝直接控制,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故错误;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决策权在皇帝手里,故错误;“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见军机处由皇帝亲信组成,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错误,ABC选项排除。4. 戊戌政变后,北京出现各种“皇上病危”“太后要废黜皇帝”的谣言,上海街头小报声称“皇帝已驾崩”。列强为此纷纷电询洋务派大臣,英国驻上海领事甚至威胁“或竞有此举,……各国不能默尔”,暗示可能调兵来华。这反映出( )A. 侵略势力寻找对华开战借口B. 西方大国密切关注中国局势C. 慈禧太后已经失去列强信任D. 近代大众传媒主导政治舆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列强为此纷纷电询洋务派大臣,英国驻上海领事甚至威胁‘或竞有此举,……各国不能默尔’,暗示可能调兵来华”可以看出列强对戊戌政变进展的密切关注,说明西方大国密切关注中国局势,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列强寻找对华开战借口,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慈禧太后已经失去列强信任,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近代大众传媒,而且“主导”的说法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5. 1924年8月,孙中山发表了详细阐述三民主义的专著,其中写道:“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孙中山的这些论述旨在A. 进一步完善三民主义理论B. 扩大并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 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D. 阐明联俄联共的具体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可知这是为了扩大并巩固统一战线,故B正确;这个论述目的不是进一步完善三民主义理论,故A排除;这是为了国共合作,不是对党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故C排除;材料不涉及联俄联共的具体方式,故D错误。6. 清代建制,内地事务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蒙、回、藏事务,则归理藩院统辖。民国建立后,根据1912年4月《袁世凯大总统命令》,内阁不设藩属部,所有原属该部管辖的事务均归并内务部接管,不仅如此,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这一变化表明A. 民国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B. 民国政府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主权管辖C. 民国政府对边疆和内地实现一致的管理体制D. 民国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7由材料“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及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显示对蒙藏地区的重视,加强对蒙藏地区的主权管辖,B项正确;民国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民国政府对边疆和内地实现一致的管理体制,与题干“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未体现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7. 1924年1月之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跨党的中共党团员在一个秘书处和六个部中占据了两个部长(组织部、农民部)和三个实际为副部长的秘书(组织部、工人部、农民部)的席位,同时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里还取得了三分之一的发言权。这说明A. 中共控制了国民党党务B. 国共合作理念深入人心C. 新三民主义的贯彻实行D. 北伐战争推动国共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共党团员占据了组织部和农民部两个部长以及三个副秘书长席位,且多与工农相关,这说明当时的两党合作较为密切,充分体现了联共扶助农工的特征,说明当时新三民主义得到了贯彻实行,C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题干中只能说明两党合作的程度而不能得出“深入人心”,排除B;D颠倒因果,而且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8. 如表所示,为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的部分法律,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时间内容1930年关税自主权成功实现,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制定海关进口新税则,分12级按物品性质,分别征收5%至50%的进口税。1931年公布《盐法》,人民可以自由买卖,任何人不得垄断,废弃了两千多年的食盐专卖制。1934年下令废除全部厘金制度,规范市场流通。A.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密切B. 官僚资本规模化经营受重视C. 政府扫除民营经济发展障碍D. 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税自主权成功实现,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制定海关进口新税则,......公布《盐法》,人民可以自由买卖,任何人不得垄断,......下令废除全部厘金制度,规范市场流通。”可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现关税自主权,重新制定海关税则,公布《盐法》,废弃专卖制度,废除厘金制度,规范市场流通,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利于规范市场经营行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同时也改善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重新制定海关进口新税则,没有体现是否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密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采取措施规范市场流通和市场经营行为,没有特指官僚资本规模化经营受重视的信息,排除B项;公布《盐法》与废除厘金制度,无法证明政府已经扫除民营经济发展障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 20世纪30年代,在西南、西北地区,军阀及地方势力的统治仍然如旧,他们横征暴敛,如表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34年四川各军防区田赋预征一览表军区预征年限年征收次数军区预征年限年征收次数28军2008年1420军1984年629军2000年12黔军教导师1967年323师1994年324军2009年2新6师1992年1021军1956年4A. 国民政府大力推行税制改革B. 官僚资本日益膨胀C.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D. 军阀混战日趋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4年四川各军防区田赋征收一览表可以看出各地征收田赋不仅骇人听闻,而且年征收次数不一,反映了地方军阀仍然各自为政、横征暴敛,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中国,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解读出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排除A项;官僚资本是指1927年以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国家官僚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主要是城市的工商业,排除B项;1931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基本上打倒了自己的主要对手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新军阀混战告一段落,排除D项。故选C项。10. 中共的一份决议指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该决议发表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A.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B.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之际C.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之后D.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后【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可知中共的主张是在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奋起抗战的情况下,为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而提出的。结合所学,1937年8月23日到25日,中共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是1937年8月14日,故C符合题意;A是1931年,B是1935年,时间不符,故AB不符合题意;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1937年9月,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1. 据记载,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数个村子的民兵经常进行联防作战——一村有事,数村支援,合力对敌。此外,民兵队伍还在配合支援正规军的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大部队的耳目喉舌和总预备队。据此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A. 成为抗日战争的总后方B. 努力践行人民战争的路线C. 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D. 重视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善于发动民兵进行抗日活动,反映了其努力践行人民战争的路线,B项正确;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总后方,排除A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且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12.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当晚就收到一封由多人签名的致敬信。信中说:“您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污蔑完全粉碎了,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A. 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广泛支持B. 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实力C. 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诚意与决心D. 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顺应了民众追求和平民主的呼声,D项正确,排除C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向民主党派展示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材料只是体现民主党派人士对毛泽东行为的致敬,没有体现支持,排除A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国人展示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13. 有学者认为,“民心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当时实行了A. 土地革命B. 解放区土地改革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所给信息,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特别是陈毅所言,人民群众之所以愿意推小车帮助解放军,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满足了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心声,也就是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故选B正确;土地革命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CD项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CD项。故选B。14.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这些法律法规A. 肯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地位B. 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C. 开启了各族人民团结共进的历程D.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由《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答案为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肯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地位,不是独立地位,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不是加强统一管理,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各族人民团结共进的历程,排除C项。15. 到1950年,新中国与6个亚洲国家、12个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至1969年底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进入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包括非洲的26个国家,拉丁美洲的13个国家,东南亚、南亚的5个国家,西亚的7个国家,太平洋的5个国家。这可用于佐证A.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效果明显B. 中美关系对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C.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增大D. 中国联合国席位的恢复历程曲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推行遏制战略,因此这一时期同欧洲国家建交数量少;20世纪70年代受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这一时期同中国建交数量显著增加。说明的是中美关系对中国外交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建国初期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大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盛行一些民谣:“春风吹,暖心间,责任制,大包干,真是一副好灵丹。”“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干一年,吃饱饭,干二年,产量翻,干三年,搬穷山。”这反映出A.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B. 改革符合我国的实际C. 浮夸风继续严重泛滥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责任制,大包干,真是一副好灵丹”等信息来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说明这一改革符合我国的实际,故答案为B项;土地承包后,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排除A项;浮夸风发生在大跃进运动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流转,排除D项。【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1)表现: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种植多元化;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冶铁业得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推动;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 (2)观点:国家分裂时期地方政权统治者的政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说明: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统治者政策、社会安定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人口规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所有的这些因素中,封建制度下统治者的政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集中调动人力、物力等资源来发展经济,从而促进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表现:根据材料“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可知,表现是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根据材料“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可知,表现是农作物种植多元化;根据材料“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可知,表现是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根据材料“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可知,表现是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趋势;根据材料“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可知,表现是冶铁业得到发展;根据材料“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可知,表现是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原因:根据材料“由于北人南迁”可知,原因是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从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原因是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角度分析原因是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从自然地理条件角度分析原因是南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小问2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可知,观点是国家分裂时期地方政权统治者的政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说明:先说明自己的态度,如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根据所学统治者的政策对地区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统治者政策、社会安定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人口规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所有的这些因素中,封建制度下统治者的政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集中调动人力、物力等资源来发展经济,从而促进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礼节民心,乐和民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西汉戴圣《礼记》第十九篇材料二 魏以后儒者参与了制定法律的工作,因而儒家思想在法律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除秦、汉律外,历代的法典都出于儒者的手笔,并不出于法家之手,这些人虽然不再坚持反对法治,但究是奉儒家为正统的,所以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一切古代法典。——摘编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教化思想的特点和功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之后儒家教化思想发展的变化,简析出现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礼乐教化(道德教化)。功能:维持社会和谐;彰显社会等级秩序;提升个人修养。 (2)变化: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儒家教化思想融入法律并成为主导)。原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先秦德治理念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立法指导;反思严刑酷法的教训。(任意六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的特点:据材料一“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礼节民心”等信息可得出礼乐教化(道德教化)。第二小问的功能:据材料一“乐和民生、同则相亲”等信息可得出有利于维持社会和谐;据材料一“礼者为异、异则相敬”可得出彰显社会等级秩序;据材料一“教民平好恶”可得出提升个人修养。【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之后的中国。第一小问的变化:据材料二“除秦、汉律外,历代的法典都出于儒者的手笔”“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一切古代法典”可得出以礼入法,礼法结合(儒家教化思想融入法律并成为主导)。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通过道德教化有利于凝聚民众;结合所学,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儒学提倡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等符合古代社会实际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提倡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结合所学可知,自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结合所学可得出,对先秦德治理念的继承发展以及反思严刑酷法的教训;据材料二“除秦、汉律外,历代的法典都出于儒者的手笔,并不出于法家之手,这些人虽然不再坚持反对法治,但究是奉儒家为正统的,所以儒家的思想支配了一切古代法典”可得出儒家思想的立法指导。(任意六点)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发展也很迅速。非洲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至359.2亿美元;非洲进口额从66.4亿美元增至384.8亿美元。——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依赖农矿原料和初级产 品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至2.5%。1980—1987年,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5%。同时期内,该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4%和4.2%。所以人们称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10年”。——摘编自李吉斌《国际经济环境对非洲经济的影响》材料三 随着冷战结束,在重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非洲国家普遍进行经济结构和政策调整。同时,非洲先后建立起“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对于促进非洲地区贸易、通信、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经济逐渐好转。——摘编自朱重贵《非洲经济曲折发展历程与希望》(1)根据材料一 、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非洲经济形势相对于60年代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好转的影响。【答案】19. 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下降、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下降。原因:经济结构单一;长期受殖民侵略影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非洲内部政局不稳;西方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利于非洲发展;非洲内部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 20. 影响:提高非洲国际地位;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推动非洲国家改善治理;推动非洲内部团结与合作。【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非洲。变化:据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同时,非洲对外贸易发展也很迅速。非洲出口额从53.9亿美元增至359.2亿美元;非洲进口额从66.4亿美元增至384.8亿美元。”和材料二“非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降至2.5%。”“该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4%和4.2%。”可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下降、出口贸易额和进口额下降。原因:据材料二“由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严重依赖农矿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可得出长期受殖民侵略影响以及经济结构单一;据材料二“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可得出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结合所学可得出非洲内部政局的动荡不安;外部环境不利,如西方大国操纵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利于非洲发展;另外非洲内部也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结合所学可得出,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非洲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非洲国际地位;非洲作为第三世界,其发展壮大必然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还会为非洲国家改善治理提供物质基础;据材料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可得出有利于推动非洲内部团结与合作。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称紫禁城。故宫主要建筑自南向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条贯通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配属建筑分别向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雍正帝时期,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故宫被抢劫的无价之宝多达数千件。1912年以后,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分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仍居故宫中。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故宫的文物分批运往上海,1936年又被运往南京,七七事变后,又运往大后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摘编自胡先妮《最伟大的文明奇迹》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与中国历史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故宫打上了中国礼制文化的印记论证:故宫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有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综上所述,传统礼制文化通过故宫外显规范并塑造着皇宫中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强化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统治。【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首先分析设问“围绕‘故宫与中国历史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故可分故宫与中国文化、故宫与中国历史两个大角度展开。故宫与礼制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等有密切关系。例如以“故宫打上了中国礼制文化的印记。”作为论题展开阐述。根据材料“故宫主要建筑自南向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条贯通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配属建筑分别向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故宫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有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传统礼制文化通过故宫外显规范并塑造着皇宫中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强化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统治。也可以“故宫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这一过程”作为论题展开阐述。根据材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故宫被抢劫的无价之宝多达数千件。”“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故宫的文物分批运往上海,1936年又被运往南京,七七事变后,又运往大后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可知在不同时期,故宫文物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迁移。故宫文物的保护,反映出新中国对民族文化的忠实。根据材料“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与世界接轨,故宫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最后进行总结,故宫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2-06·13页·37.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