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一中2023年秋季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01·21页·3.4 M

德化一中2023 年秋季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历史科

一、选择题(16 小题,每题3 分,共48 分。)

1. 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

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

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 B. 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

C. 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 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

2. 下面两图为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建设。它们的修筑( )

A. 抵御了外族侵扰 B. 有利于小农经济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加强了皇权专制

3.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

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

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 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 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 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 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4. 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

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

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 )

A. 选官制度的调整 B. 人才观念的变化

C. 阶层流动的增强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5. 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

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

“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

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 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第1页/共7页

C. 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 D. 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6. 北宋湖州乌程县浔溪村民徐三,“至秀州魏塘,为方氏佣耕”。安阳人制飞“尝为人佣耕”。南宋时尚属

边疆之地的四川茂州,当地之丁“半市人无月给,半有为夷人佣耕者”。据此可知,宋代( )

A. 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B. 雇佣关系趋于普遍

C.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 社会分工日趋深化

7. 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8 个茶马司。清朝顺

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体在5 个左右。到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据此推知,材料所

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 马匹在战争中的 地位下降

C. 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 D. 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

8.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

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

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 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 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9. 元末明初,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中说:“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提出了戏曲之匡扶

“风化”的功能。针对这种创作风气,汤显祖在李贽等人的影响下,在其创作的《牡丹亭》题词中写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材料体现晚明戏曲( )

A. 追求个性真情反对封建传统 B. 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重视道德的教化和基层治理 D. 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10. 下表为 1871—1911 年中国与英、美、俄、日四国的进口贸易占比情况(单位:%),其中乙是( )

甲 乙 丙 丁

1871— 1873 年 34.7 3.7 0.5 0.2

1881— 1883 年 23.8 4.9 3.7 0.2

1891— 1893 年 20.4 4.7 4.5 0.6

1901— 1903 年 15.9 12.5 8.5 0.8

1909— 1911 年 16.5 15.5 7.1 3.5

A. 俄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第2页/共7页

11. 1895 年至 1898 年,全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报刊有 120 种,其中约 80 种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新式报刊

以各种学会和团体为依托,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中坚,推动报刊、学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这说明

当时( )

A. 文化救国成为爱国民众的 共同选择 B. 报馆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C. 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策略具有灵活性 D. 维新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12. 1906 年,孙中山演讲说,欧美各国“文明进步”却引起“社会革命”,“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欧

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

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据此可知,孙中山( )

A. 明确提出了反帝救国思想 B. 倡导实行民生主义

C. 克服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D. 主张摒弃西方制度

13. 1918 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

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

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

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 “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 “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 “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14. 1928年4 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会师。陈毅在第二年写给上级的 报告中写到会师后,两支部队合计

人数如下:朱(德)部 2000 余人,湘南农民 8000 余人,毛(泽东)部 1000 余人,袁(文才)王(佐)

各 300 余人。这近一万两千人整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为我党我军军事上逐渐发展壮大的一颗最

重要的种子。这一局面主要得益于( )

A. 北洋军阀基本上被推翻 B. 八七会议的方针指引

C.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 D. 共产国际的帮助支持

15.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的 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不仅将没收来的财物都散发给了农民,

并且还给他们分田地。此外,苏维埃政府还相继出台了新的劳动政策,“分田后,没有长工了,零工也大

幅度减少”。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 )

A. 巩固并逐步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区社会面貌 D.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6. 1946 年解放战争爆发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发行土地公债的方式,征购地主的多余土地,规定由

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进行承购。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中共中央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一变化在当时( )

第3页/共7页

A. 结束了中国乡村的剥削关系 B. 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C.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D. 促进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9 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 14 家丝绸

店,22 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

家烟店中3 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

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

——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与说明。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 30 年代红军在南靖县和西镇斗米村云水坑的宣传标语。宣传标语:“欢迎靖卫弟兄们

(国民党地方武装)等回家打土豪分田地、反对日本出兵东三省、打倒蒋介石的走狗、反对地主”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宣传标语的主旨,说明其作用。

第4页/共7页

19. 侨批(闽南方言中称信为“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附带汇款的家书及回文。侨批盛行于 19 世纪中

叶至 20 世纪 70 年代,目前整理约有 16 万件。2013 年侨批档案人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阅读下列相

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闽粤等地区就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明清时期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

谋生者居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掠夺,国内频繁的战乱、灾荒,造成民众流离失

所,失业者日增,濒海居民遂纷纷出海渡洋谋生。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允许英美等国在华招募青壮

年劳工出国。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

叫“卖猪仔”。从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募“契约华工”超过 200 万

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古巴的甘蔗园、澳洲的金矿、美洲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都有大量的契约华工劳动。

——摘编自刘平《晚清海外移民的心酸历程》

材料二 侨批 1 本日报竞载,谓小吕宋华侨自演戏至今,已捐助革命军十万,又到去九百余人矣,

至下等之人亦捐五元,甚然赞叹。中国人近来之爱国心大明也。

——1911 年 10 月菲律宾华侨林书晏给黄开物的批信

侨批 2 今者,愚欲与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于卿,何也?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实有数层,行路免艰难

也;出外舟车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有此三利而无一害,卿何妨而不为?

——1914 年菲律宾华侨黄开物给妻子林氏批信

侨批 3 迳复者,顷代收到抗大捐款国币贰佰元,当遵命转交该校当局。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

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抗大:抗日军政大学)

——1939 年周恩来回复泰国华侨苏君谦捐款批信

侨批 4 近闻塘(唐)山春耕久旱,农田受阻,将来早稻绝望,以致米价如此突涨猛进,各处灾民叫

苦连天,饥荒来临,实吾潮之不幸也……幸得俺乡侨,募国币 120 万元之左右,惟该项汇至汕头商号,然

后领取更为妥善。

——1946 年马来西亚华侨蔡得松给祖父母批信

侨批 5 家乡自解放后,在毛主席领导下,封建势力已告清除,资产阶级经被打倒,不论交通、水利

等要旨,凡属国计民生者,莫不落力改建,海外华侨多阅报章,每得佳讯,除少数顽固分子外,莫不额手

称庆,跃跃思归。

——1951 年泰国华侨刘潮俊给父母的批信

(上述 5 则侨批从潮汕侨批数据库中收集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则侨批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容进行解读。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理由。

第5页/共7页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以八章(如下表)规模从中国文

化发源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

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并最终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

《万古江河》目录

章序 章名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3 世纪)

第二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 3 世纪公元 2 世纪)

第三章

东亚的中国(公元 2 世纪公元 10 世纪)

第四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公元 10 世纪公元 15 世纪)

第五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公元 15 世纪公元 17 世

第六章 纪)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公元 17 世纪公元 19 世

第七章 纪中叶)

百年蹒跚(公元 19 世纪中叶公元 20 世纪中叶)

第八章

选择目录中的任意一章,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阐述该时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章节

对应时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第6页/共7页

第7页/共7页

德化一中 2023 年秋季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历史科

一、选择题(16 小题,每题3 分,共48 分。)

1. 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

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

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 B. 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

C. 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 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据材料“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可知,石峁遗址中酒的原料和

发酵方式与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而前者时代略晚于后者,表明这一酿洒技术曾北传至黄土高原北部,

体现了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C 项正确;材料与农业起源、生产分工无关,排除 AB 项;新石器时代

酿酒技术并未发展成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下面两图为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建设。它们的修筑( )

A. 抵御了外族侵扰 B. 有利于小农经济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加强了皇权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长城,图二是大运河,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

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小农经济

的发展,B 项正确;大运河并没有起到抵御了外族侵扰的作用,排除A 项;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不是

长城的作用,排除C 项;长城与大运河并没有起到加强皇权专制的作用,排除D 项。故选B 项。

第1页/共 14页

3.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 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

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

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 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 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 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 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材料“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

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

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可知,北方的鲜卑族、东北以及北燕都对汉文化认同,B 项正

确;材料未涉及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 项;题干只能体现农耕文化的发展,但由题干内

容不能确定农耕文化已经取得主导地位,排除C 项;“文房四宝”不属于生产方式,排除D 项。故选B

项。

4. 北朝谱学以官修谱牒为主,侧重士族及其门第评定。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评定士族及其等级,“崇重

今朝冠冕”。至唐后期,朝廷不再分定姓族、官修“氏族志”;私撰谱牒,也不再注重士族评定,谱学转向

关注姓源、姓望等姓氏知识。唐朝谱学的转变主要由于( )

A. 选官制度的调整 B. 人才观念的变化

C. 阶层流动的增强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因此,谱学侧重士族及其

门第评定,而唐朝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推行科举制,谱学侧重也发生了变化,士族功能逐渐弱化,A 项正

确;谱学转变主要与选官制度有关,与人才观念关系不大,排除B 项;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与材料主

旨无关,排除C 项;谱学转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 项。故选A 项。

5. 宋太祖时期,宰相的 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

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

“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

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 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 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 D. 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第2页/共 14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

太祖通过增加官员、设立副手、分割权力等方法限制宰相的权力,以此来加强君权,削弱相权,B 项正

确;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 A 项;宋朝的行政中枢在于同平章事,材料所

提及的不仅仅是行政中枢,还包括军权等,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削弱相权,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北宋湖州乌程县浔溪村民徐三,“至秀州魏塘,为方氏佣耕”。安阳人制飞“尝为人佣耕”。南宋时尚属

边疆之地的四川茂州,当地之丁“半市人无月给,半有为夷人佣耕者”。据此可知,宋代( )

A. 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B. 雇佣关系趋于普遍

C.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 社会分工日趋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

“至秀州魏塘,为方氏佣耕”“尝为人佣耕”“半市人无月给,半有为夷人佣耕者”可知,宋代常有农民

以雇佣生产的方式为生,这表明宋代社会分工日趋深化,D 项正确;宋代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变,排除A

项;雇佣关系普遍化发生于明清时期,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C 项。

故选D 项。

7. 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8 个茶马司。清朝顺

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体在5 个左右。到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据此推知,材料所

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 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下降

C. 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 D. 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西北边疆形势不稳,因此战马需求量

大,经过清初几十年的努力,西北紧张的民族关系得以缓和,西北的民族与政治格局基本稳定,统一多民

族国家得到巩固,由此推知,乾隆中叶茶马互市走到了尽头,于是西北各茶马司裁撤,清代茶马互市走向

终结,故其原因在于清代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A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朝战马需求量大,材料

不涉及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的信息,排除 B 项;材料主要涉及明清时期茶马互市,材料不涉及民族融合的

第3页/共 14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