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会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因此“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由外物客观姿态所产生的意象移情于人,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书法作品,都有可能使书家或观者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体验。外物意象会使书家产生审美移情,这是一个由物及人的审美过程。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人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从而影响人的心境,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许多人遇到阴天下雨,心情就会黯然,意志偏于消沉;遇到晴空万里,则心情豁然舒朗,生活富有激情。这些情形都是外物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书家的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书法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形式的创作,但形式的真正来源是自然界,只有自然界丰富的变化形态才提供了创造新形式的一切可能。中国古代书家很注意观物,并转移到内心观照。黄庭坚寓居安元寺时,“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付诸艺术创作。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这是一个由人及物的审美过程。首先,书家在书法实践中会有移情体现。书家把其心性、修养、情感倾注于创作当中,心理伴随着生理的不自觉模仿,从而产生反映主体性格与情趣的作品面貌。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朱光潜认为,人的创作状态和作品的意态与当时的心情、环境有关,即使“同是一个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酒酣耳热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在风清日和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正因为如此,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孙过庭《书谱》)。艺术作品就是主观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的再生,从而让作品通过情感的融入不断得到艺术升华,展现出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出现“无意于佳乃佳”的最佳创作状态。其次,观者在赏鉴书法作品时也会有移情体现。朱光潜认为,字“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一幅优秀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在里面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情色彩,是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的,一定会使观者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审美意象,并且让观者愿意走进作品中去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甚至最终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可能会产生情感共鸣,观者得到与书家趋向一致的审美体验。朱光潜通过自身参与书法审美的体验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审美移情的震撼,他说:“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观者便觉得生气蓬勃,移情体验得到了实现。不可否认的是,观者可以通过自身的移情,感受书者的创作状态,与作品、书者产生共鸣。但是,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的创作初衷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书法移情的建立需要依赖于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书家应具备审美移情能力,能充分感受自然界的形体与动态之美,通过找到外物与书法意象的契合点,把内心所产生的强烈感受融入到书法线条变化当中,从而实现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创造出事物的抽象美感。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此论强调了书法的形态和意象把握的重要性,但更强调了书法要以线条与结构的丰富变化实现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审美体验中书法形态产生出丰富、鲜明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移情的实现,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通过书法作品表象看到作品所蕴含的内在审美特质。而且,观者参与书法审美评判的态度非常重要。在观赏一幅作品前,观者如果对这幅作品的书家有一定的了解,就会在无形中对书家及其作品产生一种主观性的认知判断。而在真正面对作品进行审美参与时,内心潜藏的审美判断必将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它或许是自觉的,也或许是不自觉的。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心理暗示将会影响到当下的审美参与过程。因此,一个真正的书法赏鉴者,一定不能受外界因素干扰,也不能提前预设一个审美判断意识,而是需要一种积极的、客观的审美主动参与意识,能够沉下身心,真正用心观照,并与作品打成一片,否则赏鉴者也不可能同作品产生移情转换,更无法体会书家的审美体验与创造过程。(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物客观姿态所产生的意象会移情于人,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二者都可能使书家或观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B.人的心境和情感表现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书家的艺术创作也会因外在环境而产生情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由自主地发生的。C.即使同一个书家,创作环境和心情不同,其创作状态、作品意态也会不相同,王羲之不同情感状态的书法作品印证了这一观点。D.观者最终得到与书家趋向一致的审美感受,是因为优秀的书法作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让观者感受到书家当初创作状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物意象对书家的审美移情与书家在书法实践中的审美移情相比较,后者的审美过程更具复杂性,对书家创作出优秀作品更重要。B.书家主观强烈的情绪不自觉地融入作品,作品因情感融入不断得到艺术升华,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于是最佳作品就会出现。C.书家需要找到外物与书法意象的契合点,并把内心的强烈感受融入到线条变化之中,才能实现书法形态的意象转换,建立书法移情。D.在观赏书法作品前,如果对这幅作品的书家没有任何了解,就不会对作品产生一种主观性认知判断,从而保持客观性的审美评判。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唐代诗人李峤在《书》一诗中说:“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B.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C.陈振濂评价颜真卿的《祭侄稿》说:“这是一篇惊天地动鬼神、感慨万分的盖世杰作,饱蘸着颜真卿血泪的笔触跳动和情感喷发,在古来书法中允推首要。”D.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道:“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4.文本是如何论证人的主观情感会移情于书法作品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下面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作品,有观者说:“‘第’字如藤条盘旋着一棵大树,颇有攀山之冲动;‘一’字一波三折,如崎岖山道,倍感行进之艰难;‘山’字沉稳,仿佛见山间老道静坐修炼,自己不觉神态自若、从容稳重。”请据此对观者移情现象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过河刘海红风凛冽地吹。冬天的风,下了雪的冬天的风,像野兽在嘶吼。寒冷被撕裂成一道道伤口,疼痛便肆无忌惮起来。光秃秃的树丫,被风雪裹挟着,做着冬天最后的坚持。可是子弹,这个比猛兽更冷酷无情的东西,这个时间,参与了冬天这场战争。怎样掩护是一个问题。一望无际的雪地,鸟儿早已绝迹。枯树,只有枯树叉着枝丫挺立着。藏在雪中或是躲在树上,要做个选择。爬树他是好手。老家的秋天,柿子树挂满金黄,遮天蔽日,他也挂在上边,用铁钩对准枝丫一扭,成串的果实跌落筐里,他笑得合不拢嘴。即使冬天,宽大的树冠也浓成一团黑雾,像屋。眼前……他勒了勒皮带,把绷带等随身急救用品用力塞了塞,让自己目标更小一些。他选了一根较粗的树干,隐蔽起来。来异乡参战是他的选择。原本,他只是黄河边的一个庄稼人,种地,也卖柿子。动荡年代,地薄寡收,且无宁日。那夜匪军抓壮丁,一家挨着一家。他和伙伴躲到树上得以逃脱。后遇追兵,无奈之下,他们跳进了黄河。秋天的河水冰冷、刺骨,憋在水中不知游了多久,也许还剩半口气吧,解放军来了。休养的日子,战士们嘘寒问暖,像兄弟。他仍心思不宁,庄上的柿子等着收,田地荒着无人耕种,隔河相望,鞭长莫及。留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拿起枪,才有过河的希望。战斗打响,冬天的交战格外沉重,旋转,躲避,掩护,射击。树杈上每换个姿势都耗费体力。子弹嗖嗖地从耳根划过。他把帽子顶起来,帽子瞬间被打穿,打飞。在这期间,他放出一梭子子弹,隐约有敌人应声倒下。大大小小的战役他参加过十几回。在山上,在丛林中,他学会了一些技巧,譬如用树枝支起帽子做掩护,给垒起的石块套上衣服,侧面消灭敌人。他立过数次功,直至战争全面胜利。就在他准备过河那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他火速报了名。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战友陆续被女人们抬下阵地。男人都上战场了,女人是最后的防守。“嗖嗖……”“嗖嗖嗖……”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血腥味。他甚至听到了子弹在空中飞的声音,它们带着风,带着火,带着正义与邪恶。他给出一梭子,再次确定对方有人应声倒下的时候,他的面部凉凉的、热热的、麻麻的。有液体从左右两颊喷涌而出,在空中冷却,凝固。领口,已成鲜红的朝霞,他异常清醒地掏出了绷带。此时,子弹穿过的面部,舌头有半截掉落在口腔中,满口的牙被打落,绷带瞬间变成血带。他已麻木到不知疼痛。拿起枪,艰难地打出几梭子,又有人应声倒下,他也倒下了,倒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身下一片殷红。醒来时,他躺在病床上,面目全非。疼痛,蚀心刺骨的疼痛。除了面颊的手术,在运送过程中,他的十根脚趾严重冻伤感染,做了切除。两次手术,他不知怎么经历过来的。眼下,结束这非人的疼痛,是他最后的需求。他看到了备用绷带。夜深人静,把绑在床头的绷带缠到脖子上。没有丝毫犹豫,他顺势滚了下来,动静有些大。护士的到来几乎和他落床的时间同步。绷带被收走。他不甘心,要了条换洗的床单。午休时间,没人打扰,他挪爬着,把头伸进了打结的圈……又一次醒来,身边多了特护,二十四小时特护。死成了奢侈的事。想到以后进食困难,口齿不清,又如小脚老太般走路,坚硬的汉子仰天长叹。如果当初过河,也许他正在田里侍弄庄稼,或在柿树下歇息,风吹过来,柿树沙沙的,有青色的小果,拂过面颊。但他不悔,男人就该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死而无憾!眼下……死过,活过,那就好好生活吧!他本该待在荣校的,享受伤残军人优渥的工资待遇和生活,享受恬淡宁静、花香鸟鸣。可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弥散在空气中青草的味道,还有九月,柿子熟了,满树的金黄,一直摇晃着他的梦。他醒来,收拾东西。他对自己说,有手有脚的,躺在功劳簿上睡不着,过河!.黄昏,黄河的另一边,村里多了一个用脚后跟走路的小脚男人。他安静地穿梭在田埂上,或者拿个锄头歇息在庄头,眺望村庄也眺望黄河。秋天,柿子熟了,满树的金黄,像挂在空中的灯笼。他咿咿呀呀地招呼村民摘柿子。柿子不卖,护树的功劳是大家的。秋忙过后,人们常坐在柿子树下,听他讲河那边发生的故事。几十年后,他如愿长眠在村头的柿树下。每年秋天,人们都会挑出最大、最黄的柿子,放在他的坟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他们”在冰冷河水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句短短的“解放军来了”,带给了“他们”极大的温暖和希望。B.战士们对“他”“嘘寒问暖”,但“他”仍心思不宁,一心想着回乡种地,说明此时的“他”还认为干农活最重要。C.“领口,已成鲜红的朝霞”,这句描写说明“他”两颊受伤严重,流血多,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D.在战场上不惧伤痛、浴血杀敌的“他”,在病床上却几次因痛自杀,这个情节的设置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性。7.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凛冽冬风的描写,交代了恶劣的战争环境,渲染了惨烈的战斗气氛;其中反复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B.句子用八个字写“他”在树杈上战斗的四种动作,句子虽然简短,却有力地表现了“他”的灵活敏捷和战斗经验丰富。C.句子是一处战斗掩护的细节描写,起承上启下作用,既呼应上文介绍的掩护动作,又引出下文“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D.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诗意唯美的乡村景象,这是“他”念念不忘的故乡梦,也是英雄们保家卫国的初衷。8.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过河”,“他”做了三次主动选择。请结合诗句谈谈对“他”选择的认识。(4分)9.小说叙述战斗部分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节选自韩愈《诤臣论》)材料二: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节选自苏洵《谏论下》)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鄙,指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鄙”词义和用法都相同。B.擢,指选拔,提拔。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还有晋、加、陟、拔、超、右迁等。C.骨鲠之臣,骨鲠指鱼刺、鱼骨,比喻刚直。骨鲠之臣在文中指刚正忠直的官员。D.就,文中指承受、接受,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词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与韩愈谈论阳城,认为他学问广博,见识也多,能够奉行古人的道德并影响他人,面对荣耀没有喜色,值得肯定。B.韩愈认为,阳城在位已久,清楚了解朝政得失,也受到君主的优厚对待,他却不曾谈论朝政,这不是有道之士的做法。C.阳城因为品行道义出众受到君主的赞赏重用,他应助君主拥有尧、舜的美名,号召隐逸之士整理衣带,奔赴朝廷做官。D.苏洵认为,君主有如同上天神明一样尊崇的地位和雷霆般的威严,人们不能去触犯冲撞,这是圣人也知道的明显事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2)犹惧其懦孱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让谏臣发挥应有的作用,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洞仙歌李元膺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雪霁云散,天气放晴,大地春回,杨柳泛青,传递出季节的更替变化。B.“已失春风一半”,词人借清明景象道出了“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C。末三句呼吁人们早日出门赏春,并提醒人们注意春寒料峭,多加保暖。D.词人对春天的独特见解,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看法相似。16.这首词是如何表达“探春需早”主张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太宗“思危戒满”时说,一方面要“”,谦逊待人;另一方面要“”,善于纳谏。(2)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江城子》中“,”两句,都表达出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痛苦心情。(3)落叶和秋水是秋天的重要意象,同时出现这两种意象的诗句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每天早上起来,你觉得自己睡得好吗?有的人睡眠很浅,在睡觉过程中频频醒来;有的人碰到枕头就睡着,但醒来却昏昏沉沉、浑身无力……科学家把这些睡眠现象称作“垃圾睡眠”。“垃圾睡眠”特指睡眠时间不足、A的睡眠。众所周知,人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都需要休息。大脑是人体中工作最辛勤的器官,其他器官都有清除身体垃圾的淋巴系统,而大脑却没有。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睡觉时大脑才会将废物沿着脑脊间的血管清出。白天大脑内代谢产物不断升高,睡眠时大脑可高效清除代谢产物,并且恢复活力。而“垃圾睡眠”则会影响到大脑的“排废”。“垃圾睡眠”B,如精神恍惚、代谢紊乱、焦虑易怒……如果不重视防治,它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儿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四周围的桑林似乎发长得更好,远望去像一片绿锦平铺在密密层层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的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在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村里的女人和孩子蠕动着,工作着,嚷着,笑着。这些女人和孩子们的脸色都不是十分健康,——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他们身上穿的,也只是些破旧的衣服。他们的情形实在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然而他们的精神都很不差。他们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虽然他们都负了天天在增大的债,可是他们那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又变成丁丁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地叫,却也忍不住要笑。20.下列句子中的“发动”与文中加点的“发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翻起这事来以后,三喜连觉也睡不着,又是找干部,又是找群众,发动东家,发动西家。B.如果大无畏的精神力毫不发动,则一切物质上的储备只是死物,而且会成为自己的累赘。C.务使整个解放区,特别是广大的新解放区,在最近几个月内发动一次大的减租运动。D.教授生徒熟知之事物,以醒觉其注意,发动其觉官。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在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在蠕动,工作,嚷笑”,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2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叠词的表达效果。(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旅游之前应先做好攻略,有人认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很好。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3-11-27·8页·343.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