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 语文

2023-11-19·10页·490.2 K

保密开考前

贵阳市2023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

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

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礼者理也,礼的思想基础在于合理,而所合之理实为情理,情礼关系的实质即是情理关系。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是一个民族性与民族文化不断转化与创新的发展历程,“通情达礼”

在此发展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西传统文化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与西方传统文

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

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

人的自然性情则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当子贡请教孔子“贫

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来点化他,其中的“好”

“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

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

会逐渐与作为“质”的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

概念化、工具化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

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

的体现。换言之,本乎性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一

则源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所谓“共情”指人在

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古人甚至将此共有之意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正所谓

“天人同道,好恶不殊”;所谓“通情”指对共情的体贴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礼记檀

弓》讲到的“邻有丧,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的做法即充分体现了通情之义。由共情而

通情是中华礼乐文明言情的总趋向,故而古人以为“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

同统”。二则源于良知的发用流行,当孟子言“理义之悦我心”时即已点明人的情感世界中

蕴含着明确的超越性的道德情感指向。今日社会生活中,人们在阐发务实求真、崇尚自由的

理想诉求时,往往极力凸显自然性情的合法性、合理性,却忽视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与

“致良知”“发明本心”等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寓意,由此很容易引发纵情肆欲、精于为

己等不良现象。

礼乐之教显为德治,刑政之治则属法治。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正所谓刑

以弼教,法以济礼,二者相须而成,实质是力求情、理、法的一贯。礼乐之教,得乎情理,

化民以德,培善成俗;可谓智深而谋远。法之所罚在于示以威信,止邪归正,正所谓“礼以

行义,刑以正邪”,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再者,礼法之用要在中道合义,不可拘泥不

化。无论德治还是法治,皆系政教之一端,所谓道无常道,法无常法,要在审时度势,因势

合义,以俾于事,而非固执一端。此外,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精神原则、理想指向,就

这个角度而言,刑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惩恶扬善、成就德行。故古人论及刑政理想时皆

言“为政以德”,但绝非用道德规范来直接代替刑政之法,为此,古人曾言:“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如果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极易导致因道德绑

架而轻易构人以罪抑或纵容犯罪。中华礼乐文明的这种德法并治思想,对当下构建道德文明

与法治社会不无裨益。

中华礼乐文明还强调存敬有畏。古人很重视崇天敬祖,在他们看来,“崇天”,一则在于

“天地者,生之本也”,人道亦本于天,且内在于人,是人的存在规定、价值本原;二则在

于“天命无不报”,即天命具有不假人为的至上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古人讲“知天命”“畏

天命”,即是在提示行人道的同时,亦要敬畏天命,修身以俟之。而“敬祖”则在于“人本

乎祖”“无先祖,恶出?”,古人提出敬祖意在“重仁袭恩”,不忘先人业绩。崇天敬祖的价值

观念集中体现了古人“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的人文精神。在此背景下,人即是一个知

止守道、存敬有畏的现实规范性存在。当前社会中涌现出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现象,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恰在于人心缺少了对天理道义的敬畏感,以致行为肆无忌惮。结合中华礼乐文

明这一文化精神对此做适当反思,当是颇具建设性的。

(摘编自华军《“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礼乐文明的文化立场是本乎性情,在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上,中西方传

统文化表现出了明显不同。

B.本乎性情并不等于可以纵情肆欲,而是应该发乎情,止乎理,这个“理”既来自人情之通,

又来自良知的发用流行。

C.古人所谓的“共情”是指将人在生生不已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上升到天人一体的高度,

以致达到同感共振的境界。

D.传统的以德入法是立法的理想指向,但若强行理想化地以德入法,则将导致因道德绑架而

轻易构人以罪或纵容犯罪。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情达礼”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如果不把握其核心要义,进而深入领会中华礼

乐文明,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B.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当它与人道原则、制度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时,中国

的现代性发展就会凸显理性至上原则。

C.人们在阐发自己的理想诉求时,既要凸显自然性情,也要重视情理所包含的自我规范等,

可见本乎性情与立乎情理相生相伴。

D.当今社会,如果人们遵从“通情达礼”这一核心精神,对天理道义心存敬畏,就不会出现

无知无畏、娱乐至死等不良的行为。

3.下列做法中,不能体现“通情达礼”对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文化启示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多所医科大学开设临终关怀类课程,普及临终关怀教育,提升学生尊重生命、医者仁

心等素养。

B.我国成立社区矫正机构,坚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与道德教育,消除其重新犯罪

的可能性。

C.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举行缅怀黄帝的祭祀活动,昭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复兴

发展的理念。

D.“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我国发展航天事业,正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

目标前行。

4.请根据材料第四段,简要说明如何处理好“德”与“法”的关系。(4分)

5.当代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可用中华礼乐文明中的哪些文化立

场加以修正?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安的荔枝(节选)

马伯庸

“逃驿?!”

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脑海,让他惊得一激灵。

李善德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屋徒四壁,干净得紧。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

一个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条浅浅的脏水。

李善德坐在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

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这里发生逃驿,整条线路将会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

飞骑将不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和补给。

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

分,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

如今已经是五月二十二日未时,转运队已从岭南出发三日,抵达黄草驿的时间不会晚于

五月二十三日午时。

没过多久,李善德抬起头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而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绕行一

段曲折山路,迂回离开山区,李善德斜靠在船舱里。他浑身酸疼得要死,只有嘴巴和胳膊还

能勉强移动。小舟轻捷地在江水表面滑行着,顺流加上桨划,让它的速度变得惊人。几只夜

游的水鸟反应不及,惊慌地拍动翅膀,才算堪堪避开船头。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咀嚼着干硬的麦馍,从船篷上抽下几根干草,充做算筹,在黑暗中飞

速计算着。这一次荔枝转运,意料之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按照原计划,荔枝转运中枝节枯萎,将发生在抵达江陵之时。当地已经准备好了冰块和

竹节。但刚才的计算表明,枝节枯萎很大可能会提前,在进入岳州时发生。而岳州无冰,他

们只能用“盐洗隔水之法”坚持到江陵,再改换冰镇。岳州到江陵这段空窗期,对荔枝的新

鲜程度将是致命打击。

李善德疲惫地闭上眼睛,山岳他可以翻越,但从哪里凭空变出冰块来啊?这道题,解不

开,完了,完了……

在绝望和疲惫交迫之下,李善德的潜意识接管了身体,强制他进入了睡眠。李善德梦见

自己走进一片林中,有桂树有荔枝树,他信手剥开一枚荔枝,却发现里面是一张陌生人的面

孔。

他吓得把荔枝抛开,攀上桂树的高处。那桂树却越来越歪斜,低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

在树下狞笑着抓着树干。李善德正要呼喊求饶,却发现不知何时夫人与女儿也在树头,紧紧

抱住自己。女儿嚎啕大哭着,喊着阿爷阿爷。

本来他以为老虎不会爬树,暂时是安全的。可荔枝树的树根却猛然拱起来,把地面抬得

越来越高,猛虎距离树顶越来越近。一瞬间,所有的荔枝都爆裂开来,喷出浓臭的汁水。无

数魂魄呼啸而出,把整棵桂树和他们全家都淹没了。

他霍然醒来,挣扎着要起身,不防整个人“咣当”一声摔到船舱底部。这时桨手进来禀

报,已快接近洞庭湖的入江口了,耳边哗哗的水声传来,他竟睡了足足快十二个时辰。

这噩梦实在离奇,不过随着神智复苏,梦里的细节正飞快地消退,一如烈日下的冰块。

等等……李善德突然意识到什么。

对了,冰块。他想起来昏睡之前的那个大麻烦。也许是充足的睡眠让思考恢复了锐利,

也许是噩梦带来的并不止于悚然。李善德突然看懂了最后一片残留梦境的真正解法。

桂树没有倒在地上,地面却在逼近桂树,那么荔枝赶不到冰块所在,那就让冰块去找荔

枝!原来我连做噩梦都在工作啊……李善德顾不得感慨,赶紧拿起舆图,勾算起行程来。只

要先赶到江陵,让他们把冰块反方向渡江运到岳州,应该刚刚能和转运队衔接上!“立刻

换舟,我要去江陵!”李善德挣扎着起身,对篷外喊起来。

五月二十四日卯时,一条江舟顺利抵达江陵城外的码头。码头的水手们都好奇地看过来,

区区一条长鳅江舟,居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个个累得汗流浃背。虽说溯流是要配备桨手不

假,可这一条小船配三十个,你当这是龙舟啊!

李善德全然不理这些眼光,直奔转运使衙署而去。负责接待他的押舶监事态度恭谨,可

一听说要派船把冰块送去岳州,便露出为难神色,只吸嚅道:“可是,可是江上暑热,冰块

不堪运啊。”

李善德亲自来到冰害门口,吩咐库丁们把四块叠压在一起,再用深井水泼在缝隙处。他

一共动用了二十块,合并成五方。这五方搬运上船后,再次叠压,看上去犹如一座冰山似的,

用三层稻草苫好。

监事有些心疼地唠叨说:“即便如此,送到岳州只怕也剩不了多少了。”李善德不动声色

道:“我算过了,融剩下的,应该足够荔枝冰镇的用量。”

可很快问题又来了。这条运冰船的吃水太深,必须要减重才能入江。李善德扫了他们一

眼:“这船上多少水手?”

“十五名。”

“减到五名。与行船无关的累赘一律拆掉!”李善德的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

于是他们拆下了船篷,拆掉了半面甲板,连船头饰物和舷墙都没放过,还扔掉所有的补

给。一条上好的江船,几乎被拆成了一个空壳。李善德目送着光秃秃的运冰船朝下游驶去,

没有多做停留,继续北上。前面出了这么多状况,他更不敢掉以轻心,他已经失去太多,绝

不能接受失败。

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有删改)

【背景介绍】唐玄宗朝,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将岭南鲜荔枝于六月初一贵妃寿辰

当日运抵京城。岭南距长安不下五千里,而荔枝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虎威逼、家人哭喊、荔枝臭腐,梦中种种折射出李善德面对新鲜荔枝恐难按时进京这一

危机而产生的压抑和恐惧心理。

B.区区一条小船上竟然配备了三十个桨手,既是李善德试图以盛大的官威压服低级官吏的职

场心理使然,更是为情势所迫。

C.“全然不理这些眼光”“扫了他们一眼”“声音比冰块本身还冷酷”,这些体现了李善德冷静、

坚定、果决的性格特征。

D.面对转运路上的各种变数,李善德化险为夷,将荔枝按时运抵长安,展现出精于筹划、严

谨细致、随机应变等个人能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加以文学想象,细致展现了人物艰难的处境与不懈的抗争,带给

读者超越时空的审美感受。

B.小说以李善德为主要人物,以转运新鲜荔枝为中心事件,减少不必要的人物与情节,事件

推进迅速,矛盾集中突出。

C.小说对话繁复婉曲,监事与李善德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塑造了人物形象,延宕了叙事

节奏,营造了紧张氛围。

D.小说以“一骑红尘”却未见“妃子笑”为结尾,形成一个开放性结局,李善德成功与否,

留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8.为凸显李善德的危急处境,小说是如何处理叙事时间和叙事语言的?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4分)

9.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在处理“小”和“大”的关系上有异曲同

工之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以子之所能,加之以

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

不鞣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

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子路治蒲,请见孔子:“由愿受教于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

难治也。”子曰:“然。吾语尔,恭而敬,可以摄.勇;宽而正,可以怀强;爱而恕,可以容困;

温而断,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

由也!忠信以宽矣。”至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

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菜甚辟,沟渔深

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

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

其善,庸尽其美矣!”

(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子路为蒲宰.,备水灾,与民春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与人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

使子贡止之。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

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与民一箪食、一壶浆。夫子使赐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

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

以尔食私馈之是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速已则可也,否则尔之见罪不久矣。”子路心

服而退也。

(选自《说苑臣术》)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汝以民A为饿B何不告C于君D发仓廪E以给F食之G而以H尔I食私馈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砺,磨刀石,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砺”意义和用法相同。

B.壮士,勇武之人,《鸿门宴》中项羽称樊哙为“壮士”就是这个意思。

C.摄,吸引,与《论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不同。

D.宰,殷始设时指奴隶主家总管,周时有邑宰、家宰等,后为官吏通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讲究教育策略。面对狂妄自大的子路,孔子因势利导,以剑为喻,阐明“君子不可不

学”之理,从而说服子路。

B.孔子极富政治智慧。听说蒲邑“多壮士,又难治”,孔子给子路提出恭而敬、宽而正、爱而

恕、温而断的执政建议。

C.孔子善于见微知著。根据进入蒲邑后沿路所见,孔子得出子路治蒲大有成效的结论,所以

尽管还未见子路就连连赞叹。

D.孔子深谙君臣之道。孔子反对子路用自家粮食救济百姓,因为这种做法抬高了子路,从而

会掩盖国君对民众施予恩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2)速已则可也,否则尔之见罪不久矣。

14.孔子评价“好学”君子的标准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你认为子路达到“好学”君子的哪些标准?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

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铜雀,指铜雀台,远

在邺都,曹操所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曾读过汉末陈琳之文,今日于飘零中途经其墓,点题同时奠定感情基调。

B.颔联“应识我”“始怜君”既显诗人自负又含对墓主的同情,对比中透出无限感慨。

C.颈联虚实结合,眼前古坟破败寥落,远方铜雀台荒芜苍凉,暗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

D.本诗言简义丰,虽是凭吊古人陈琳,实为诗人自伤身世,寄寓遥深,堪称怀古佳作。

16.与陈琳对比,诗人倍感惆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与陈琳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两句一

样,由“月”生发出深沉寥廓的哲学问题。

(2)《客至》中的“,”两句,综合运用了对仗、对比、互文等手法,表达了杜

甫在寂寞中有客来访欣喜异常的心情。

(3)新学期伊始,小刚从古代经典名句“,”中提炼出“克终”二字,题写在崭

新的语文积累本封面上以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类往往对突发的直接威胁非常敏感,可是,A_。现在,当自然灾害即将发生时,

科研人员可以依托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观测设备得到信号,然后运用人工智能对这些信号进行

处理,从而判断灾情,进行预警。

科研人员在监测自然灾害时,往往会面临很多干扰信号。比如,在通过监测地震波进行

地震预警时,科研人员可能会受到放炮、建筑工地施工等产生的地震波的干扰。人工智能则

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分析、智能处理,B,为科研人员节省时间精力,提升自然灾害

预测的效率和准确率。

人工智能的快速计算能力,C。比如,高分卫星图像可让救援者在短时间内获得灾情

一手信息,通过匹配灾区信息与救灾物资需求,人工智能可规划出最有效率的救灾路线,还

可将监测到的次生灾害等变量纳入救援规划中,及时修正救援路径、调配救灾物资。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科研人员虽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大多数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

但人工智能其实并不比人脑“聪明”。人工智能的准确预测是以人类能构建完善的理论

模型作为前提,科研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工作,构建更为准确的灾害预

警模型,发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安全保障事业。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杭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礼服“星耀”以白与蓝为主色调,碰撞出星辰闪耀的遐想,象征

着群星闪耀的体育拼搏精神,还融入了青花瓷、牡丹等中华文化元素,彰显出独特魅力。

此外,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奖牌、火炬等也以满满的中国元素引发众多关注。吉祥物“琮

琮”“莲莲”“宸宸”,分别融入良渚古城遗址、西湖、京杭大运河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元素。

比赛奖牌名为“湖山”,形状取自良渚文化中的礼器玉琮,正面勾勒出山峦和西湖,并将断

桥、三潭印月镶嵌其中,外方内圆,别具一格。火炬“薪火”自下而上“生长”,四面八槽

聚合至顶部中心,以“生命之河”的形式象征各个国家和地区运动员会聚杭州、共襄盛事,

而这一设计思想正源于良渚文化。这些丰富多样的亚运元素,既充满深厚文化底蕴,又彰显

时代活力,体现了开放包容的东方审美。

不只是杭州亚运会,中国元素还在我国举办的重要体育赛事中被广泛运用,将中华文化

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_。北京冬奥会上,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幕日选

在传统节气“立春”,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原型是敦煌壁画“飞天”,会徽的灵感源于汉字

“冬”……从磅礴到细润,这场盛大赛事所展露的中华文化气韵至今令人难忘。接棒北京冬

奥会,成都大运会以更加创新的姿态开启了一场国风与体育的邂逅。大熊猫、川剧脸谱、芙

蓉花纹、太阳神鸟、三星堆青铜立人等独属于成都的中华文化元素吸引了众多目光,从别具

一格的场馆建造到丰富多元的形象设计,再到大运村妙趣横生的全方位、沉浸式传统文化体

验,国风与蜀韵和鸣,展现青春风采,点燃青春激情。

这些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不仅使卓越的竞技水平得以展现,还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

让人发现独特的东方之美,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得到彰显!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下列选项中引号作用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代表团礼服“星耀”

B.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

C.“生命之河”的形式

D.敦煌壁画“飞天”

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变成一组整句,保留关键信息,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杭州亚运会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以“活力浙江”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

化的万千气象,用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打造了一场属于亚洲的体育文化盛宴,这是杭州人的

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

如今的贵州“村超”红红火火,“村BA”热热闹闹,“路边音乐会”如火如茶,网上热

议,网友点赞,本地居民倍感骄傲,外地来宾沉浸其中,许多人对贵州文化充满向往。

作为贵州青年,你认为贵州的文化符号是什么?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体验、感悟或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