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

2023-11-15·6页·825.3 K

补习10月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何九江24.孔子希望用仁爱之学重建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并取消上层对下层的倾轧争夺和干预控制,从而实现无为而治和天下大同。这反映出儒道思想()A.具有传承性B.蕴含着相通的社会理想C.影响面广泛D.衍生于较为安定的时代25.有学者在谈到《淮南子》“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时说:“自庄、荀以下评骘诸子,皆比较其同异得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据此可知,诸子学说的兴起()A.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目的性B.促进了社会变革的到来C.彰显了各学派风格的特性D.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26.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下诏:“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又下诏:“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负。”这可用于说明()A.畜牧业在汉代农业中地位重要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C.东汉的人口迁移引发社会危机D.汉代的重农政策有所松弛27.据汉代医学著作《难经》阐述,人体之气在通过全身经脉运转周身的过程中,会随着时令阳气的升降而升降,故针刺治疗时针刺的深浅程度理应随之变化,如春夏之时,人气随阳气升而升,当浅刺。材料说明A.医学发展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中医理论体系逐步成熟C.《难经》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D.中医治疗注重实验总结.28.图1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砖画》,描绘了“七贤”游于竹林之下,饮酒清谈,抚琴吟诗,过着纵情山水、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反映出()图1A.士族阶层生活奢靡B.门阀政治日益衰落C.文人画与时代关联D.主流思想受到冲击29.在唐朝和印度、波斯、大食、希腊、罗马等国的艺术交流中,无论是乐舞、百戏,还是雕塑、绘画,都以输入为主,输出较少;而在与东亚的朝鲜半岛三国、日本进行艺术交流时,以输出为主,输入较少。这反映出唐朝A.艺术交流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内容B.居于世界文化体系的中心C.中外艺术交流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D.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30.安史之乱后,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摒弃华而不实的骈文而写平易的散文,借此昌明儒家之道。北宋更重视文以载道的理念。唐宋古文运动()A.促成了唐宋文学领域的繁荣B.折射出唐宋严重的社会危机C.反映了经济繁盛的时代风貌D.表明以文治国传统由来已久31.北宋前期,乡村中催征赋役与社会治安的职责,分别由乡、管和耆负责。后来,宋朝实施保甲法,这两项职责由都保头目统一负责。这一调整()A.强化了社会控制B.开启了基层自治C.加强了中央集权D.配合了税制改革3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33.商人历来为官僚士大夫所不齿,但到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坛领袖王世贞对朋友说“徽州商人见着苏州文人就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位朋友回答道“苏州文人见着徽州商人也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这一变化表明()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商人政治地位大大提升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士商勾连影响社会风气34.下表为17361756年中国出口荷兰部分贸易情况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时间出口荷兰货物总值(荷兰盾)茶叶总值(荷兰盾)茶叶所占比例17361740年2957034176770759.8%17411750年8808457593685867.4%17511756年142345951052401773.9%A.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B.种茶技术得到了提升C.贸易顺差局面得以扩大D.传统商品竞争力较强35.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萌生了儿童教育,主要是使儿童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秦汉以来,家庭道德的基本观念——“孝”和“悌”成为儿童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无不从此入手编纂,众多孩童在私塾教师训导下对其反复背诵,倒背如流。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鞭挞和戒尺惩戒是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下,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教育儿童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对教育孩童提出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成为古代教子规则之集中体现。——摘编自颜星《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材料二近代教育学家大多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尊崇儿童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以教育家的“民主精神”,去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实施系列教育。1904年田汉在上海创办的“育婴堂”,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教育机构之一。此后,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堂等公共教育机构设施相继涌现,它们开设文化知识、品德修养、自然、格物、生理卫生等一系列课程,很多小学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陈嘉庚提出“以游戏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叶圣陶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思想等。在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呼唤下,整个近代中国涌现出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儿童艺术家。——摘编自朱永新《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特点及影响。(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儿童教育不同于古代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3分)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自南宋楼瑞创作(耕织图)进呈宋高宗站、此后以此为蓝本问世了数十备(据饮围),划作者成为官员、士坤,成为宫延画师。在流传、推广过程中也受到皇帝的重视,省常以政令的形式推向民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朝康熙皇步于1696年命宫廷品师焦東负重给,条规序文并题诗的《康熙御制耕织图》。该图共省6储精团和欧图各23幅分职品站享政生产企过程。以下为其中两幅:——据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围意义探释)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耕织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变法前的秦国,“室”仍是以宗族为特征的财产单位和权力单位。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的成败,“今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一“室”变多“户”,“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员的人身支配权,“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民户可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使“户”成为国家控制社会各阶层的基本单员。“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是战国基层管理通制,商鞅则以严刑峻法强化监督,检举不法,从而进一步涤荡了宗族关系遗存。——据藏知非《秦汉宗族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兼论商鞅变法离散宗族的历史内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离散宗族”政策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离散宗族”的政策措施和影响。(9分)补习班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4【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孔子主张“实现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老子主张“实现无为而治和天下大同”,说明二人都希望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这反映出儒道思想具有相通性,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孔子和老子属于同一个时代,并且二者所主张的实现途径并不一样,孔子主张“仁爱之学”,老子主张“效法自然”,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并没有述及“影响”,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秩序混乱,而不是“安定”,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由材料“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可知诸子学说的兴起缘于“救其偏弊”,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目的性,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催生了诸子学说的兴起,社会变革是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因果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各学派的主张,无法推知各学派的风格特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在说明诸子百家学说兴起的原因与目的,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26.【答案】B【解析】由材料“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可知耕牛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生产物资,东汉牛疫导致粮食减产,农民破产流亡,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即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选B项;材料是在强调牛对农耕经济的重要性,不是在强调畜牧业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牛疫引发的社会危机,并未提及人口迁移,排除C项;农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27-29:A\D\C30【答案】B【解析】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直到宋初,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信仰缺失,此时提倡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昌明儒家之道,有利于重新确立社会信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唐宋严重的社会危机,故选B项;唐宋古文运动有助于理学的兴起,与文学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经济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治国思想,况且以文治国仅限于宋代,排除D项。31.【答案】A【解析】由材料“分别由乡、管和耆负责”“这两项职责由都保头目统一负责”可知宋代实施保甲法之后,基层官员的权力更为集中,从而强化了社会控制,故选A项;“开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乡村官员的权力属于基层治理,达不到中央集权的层次,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税制改革,无法推知基层治理的强化与税制相关,排除D项。32、B33【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徽州商人见着苏州文人就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苏州文人见着徽州商人也像苍蝇追逐羊肉一般”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士商观念,故选A项;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士商交往,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B项;明清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士商观念受到冲击,出现“士商勾连”的社会风气,故“士商勾连”社会风气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项。34【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736—1756年中国出口的货物总值中,茶叶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说明中国的茶叶在欧洲市场其竞争力较强,故选D项;材料仅只提及出口贸易情况,无法推知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排除A项;根据出口的数值,无法判定种茶技术得到了提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供关于进口的数据,无法判定是否为贸易顺差,排除C项。35、【答案】D41、【答案】(25分)(1)特点:起源早,源远流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主张严慈结合,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学方法存在死记硬背的倾向;以家庭及私塾教育为主。(6分,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传承发展了古代文化;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伦理;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平民化;容易扼杀儿童的创造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2)不同:更加尊重儿童天性;注重发展公共教育;教育内容多元化;注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救亡色彩;先进人物和成果集中涌现。(7分,任答四点即可)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政治变革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倡导。(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萌生了儿童教育”可得,起源早,源远流长;由材料一“‘孝’和‘悌’成为儿童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可得,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由材料一“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教育儿童的主要内容”可得,以儒家文化知识教育为主;由材料一“严与慈相结合”、“鞭挞和戒尺惩戒是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可得,主张严慈结合,具有一定的强迫性;由材料一“在私塾教师训导下对其反复背诵,倒背如流”可得,教学方法存在死记硬背的倾向;由材料一“众多家庭教育儿童”、“私塾教师”可得,以家庭及私塾教育为主。第二小问影响,应该结合上述特点和所学知识逐一推论出其影响。具体来说,由于儿童教育的核心是伦理道德教育,所以这传承发展了古代文化,也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强化社会伦理;由于儒家文化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这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平民化;由于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和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方法,所以容易扼杀儿童的创造性。(2)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二“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可得,更加尊重儿童天性;由材料二“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堂等公共教育机构设施相继涌现”可得,注重发展公共教育;由材料二“开设文化知识、品德修养、自然、格物、生理卫生等一系列课程”可得,教育内容多元化;由材料二“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以游戏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德育为先,智育为辅”可得,注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由材料二“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呼唤”可得,具有一定的救亡色彩;由材料二“涌现出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等一大批杰出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儿童艺术家”可得,先进人物和成果集中涌现。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倡导者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政治上,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政治变革的推动;思想上,西方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经济上,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倡导者方面,有识之士的倡导。42【答案】示例一:观点:《耕织图》的创作和流传发挥了教化劝农的功能。阐述: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历代统治者多奉行重农抑商、教化劝农的基本政策。《耕织图》由官员、士绅和宫廷画师创作,并受到帝王的推广和重视,反映了统治者对教化劝农的重视,强化了社会的重农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在民众识字率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背景下,图像形式更易于被农民接受,是社会教化和政策宣讲的重要媒介。因此,《耕织图》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向社会传递了统治者的重农意识,对教化劝农发挥了重要作用。示例二:论点:《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已开始落后于西方。阐述:根据《康熙御制耕织图》涵盖的内容和两幅图片可知,战国以来沿用了两千多年的铁犁、牛耕仍然是当时主要的农业耕作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仍然是主要经营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同一时期,西欧政治.上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发展海外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出17世纪中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已开始显现。45【答案】(15分)(1)背景:宗族为单位基层组织不便集权管理;战国时,各国变法图强,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生产力进步,农耕经济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或法家思想更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秦国不甘落后,勇于变法。(每点2分,3点6分)(2)措施: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取消血缘亲疏的家庭身份等级;改革基层户籍管理(户作为国家控制的社会基本单员);什伍连坐制。(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影响:将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权力剥离(或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或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激发了自耕农生产和征战的积极性;强化法治,移风易俗,促成秦的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每点2分,2点4分,3点5分,其他合理的答案酌情给分)【解析】(1)由材料“室仍是以宗族为特征的财产单位和权力单位”得出宗族为单位基层组织不便集权管理;由材料“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的成败”得出战国时,各国变法图强,商鞅总结各国变法经验教训;由材料“一室变多户,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员的人身支配权”得出生产力进步,农耕经济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由材料“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民户可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得出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或法家思想更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由材料“商鞅则以严刑峻法强化监督,检举不法,从而进一步涤荡了宗族关系遗存”得出秦国不甘落后,勇于变法。(2)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得出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由材料“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得出取消血缘亲疏的家庭身份等级;由材料“使户成为国家控制社会各阶层的基本单员”得出改革基层户籍管理(户作为国家控制的社会基本单员);由材料“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得出什伍连坐制。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父子兄弟不再具有身份等级的贵贱属性,民户可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得出将宗族血缘关系与国家权力剥离(或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或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家长、族长失去土地支配权和对宗族成员的人身支配权”得出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激发了自耕农生产和征战的积极性;由材料“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得出强化法治,移风易俗,促成秦的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由材料“严刑峻法强化监督,检举不法”得出为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