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三校联合考试(高2024届)地理试题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黑色签字笔。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5分)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中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某地旅行,在当地一处遗址公园发现一赤道式日晷(日晷的晷面与赤道面平行,晷针与晷面垂直),拍照如图。他发现,拍摄时晷针的影子落在午时中央,手表时间显示为12:00(北京时间),并测得晷面与底座的夹角约为60。该同学的旅游地可能是()A.拉萨B.北京C.杭州D.重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图可知,拍摄时晷针的影子落在午时中央,地方时是12点,手表时间显示为12:00(北京时间),说明该地经度为120E;据材料“赤道式日晷(日晷的晷面与赤道面平行,晷针与晷面垂直)”可知,晷针与地面的夹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由于晷针与晷面垂直,因此晷面与地面(底座)的夹角与晷针与地面的夹角互余。该地晷面与底座的夹角约为60,说明纬度为30N,选项中杭州的经纬度是(30N,120E),符合题意,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下图为世界某区域,K城海拔1048米。这里的人们发现夏季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的“白夜”现象。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A.暖流流经,增温增湿B.位于西风背风坡,气流下沉C.暖锋过境,气温升高D.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该地夏季可以看到“白夜”现象的原因是()A.海拔高B.大气散射作用C.纬度高,有极昼现象D.晴天多,光照充足【答案】2.B3.B【解析】【2题详解】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北美的西部地区,而且处于西风带的纬度范围。结合北美地形分布可知,K城处于落基山脉的东部,是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愈接近地面,温度愈高。从而使积雪迅速融化,B正确。暖流只能影响到沿海地区,冬季暖锋活动少,反气旋活动不会使积雪迅速融化,A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白夜”现象是发生在高纬度的一种现象。所谓“白夜”,是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中高纬,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在我国最北端漠河附近,夏季接近夏至日时,会发生“白夜”现象。出现“白夜”的地区从纬度4834起,纬度越高“白夜”出现的时期越长,天空也越亮。到了北极圈(6634)以后,就成为极昼。而这种天还没黑就出现黎明的现象正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使得空中隐有光亮。B正确。海拔高、晴天多不是主要原因;该地区没有极昼现象,ACD错误。故选B。【点睛】到了春季,只要温暖的风一吹来,厚达10厘米以上积雪会在一天内快速融化。积雪融化,大地迅速回春,草原又变绿了,当地的牧民就可以开始放牧了,这种天气现象,帮助了当地牧民的生产,所以当地人把这种温暖的气流称为“吃雪者”。在气象变化中,这种温暖的风最有可能就是“焚风”,而落基山脉的存在,确实为焚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下图为某年12月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季节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B.甲地吹东南风C.图示季节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D.丙地风力最强【答案】A【解析】【详解】图示季节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而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发生在北半球夏季,C错误,A正确;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东方,风向右偏转一定角度,风向为西北风,B错误;丙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弱并非最强,D错误。故选A。比湿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空气湿度,水库周边的比湿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日变化。如果不考虑背景风(盛行风)的影响,水库局部气流对水汽的水平输送是影响比湿的重要因素,当空气水平流动较弱时,强烈的空气对流则会导致近地面比湿降低。下图示意密云水库周边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黑点为气象测站)及水库周边比湿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直接影响因素是()A.气温日变化B.降水日变化C.海拔高度差D.山风与陆风6.关于水库周边比湿日变化的说法成立的是()A.3:00水库南水平输送较强B.10:00水库南对流扩散较强C.15:00水库北水平输送较强D.20:00水库北对流扩散较弱【答案】5.D6.C【解析】【5题详解】该库区南北相距较近(约10千米),夜间气温南北相差较小,因此气温并非是空气湿度差异大的直接影响因素,A错误;本题中并未分析降水,且库区面积较小,局部降水依然会覆盖整个库区,所以降水并非直接影响因素,B错误;通过对图中等高线的分析,夜间水库南北都在同一海拔高度,所以海拔高度也不是直接影响因素,C错误;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受山谷风与湖陆风影响,具体来说是由于夜间山风与陆风叠加,导致水平气流向南运动,使得北部空气运动强烈,水库北近地面比湿降低,D正确。故选D。【6题详解】根据第二幅图分析,3:00处水库南的比湿小(即空气湿度小),所以水平输送并不强,A错误;10:00处水库南的比湿下降,但是比湿变化平稳,且数值较高,所以对流扩散并不是很强,B错误;15:00处水库北的比湿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空气水平运动强烈,水平输送较强,C正确;20:00前水库北的比湿高,但是却呈急速下降趋势,所以空气对流扩散较为强烈,D错误。故选C。【点睛】湖陆风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渔汛是指水生经济动物高度集中于某水域,适于大量捕捞的时期。下图中甲、乙两渔场渔汛季节差异显著,海雾多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甲渔场的多雾期一般出现在()A.1月B.4月C.7月D.10月8.甲、乙两渔场渔汛季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表层水温B.大气环流C.光照强度D.人类活动9.甲渔场渔汛推迟到达、提前结束的年份,印度半岛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滑坡B.暴雨C.旱灾D.海啸【答案】7.C8.B9.C【解析】【7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甲渔场位于索马里半岛东侧,印度洋海域,北半球夏季时,东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影响下,盛行西南季风,而甲海域受离岸风影响,表层海水水位低,上升补偿流形成,为寒流性质,使得水汽容易凝结成雾,因此,甲渔场的多雾期一般出现在7月份,C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甲渔场渔汛应在7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上升流),而乙渔场的渔汛在1月(1月份受西北季风影响),导致两渔场渔汛不同的原因为大气环流,B正确;甲、乙两渔场渔汛季节差异与表层水温、光照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9题详解】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渔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进入渔汛期,而甲渔场渔汛推迟到达、提前结束的年份,说明西南季风较弱,影响印度半岛的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容易发生旱灾,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植被护坡作为坡面保持水土以及涵养水源的有效措施,已逐渐成为公路和铁路路基重要的护坡形式。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植被在削减坡面径流、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效果,研究人员通过观测,记录了3种下垫面类型坡面在不同强度的降雨中初始产流时间,探索其中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索路基坡面植被对降雨径流泥沙的调控能力。右图示意不同降雨强度下垫面初始产流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下列关于产流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草坡面产流时间晚于裸露坡面B.灌草坡面产流时间晚于植草坡面C.降雨强度越大,初始产流时间越早D.相同坡面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负相关11.灌草对产流时间产生影响的原因是()A.增加了地表粗糙度B.植物吸收雨水C.雨水下渗速度变慢D.蒸腾作用增强【答案】10.D11.A【解析】【10题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在不同降水强度下,植草坡面产流时间有可能早于于裸露坡面,A错误;同样在不同降水强度下,灌草坡面产流时间也有可能早于植草坡面,B错误;相同坡面降水强度越大,初始产流时间越早,不同坡面之间初始产流时间和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无法比较,C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相同坡面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负相关,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灌草相较植草和裸露坡面,植被覆盖度更高,地表粗糙度更大,降水时对雨水的阻碍更明显,因此产流时间较晚,A正确;植物吸收雨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降水时植物吸收雨水对产流时间的影响较弱,B错误;灌草会增加雨水的下渗,C错误;蒸腾作用在降水时对产流时间影响并不显著,D错误;故选A。【点睛】产流是指降雨量扣除损失形成净雨的过程。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mm计。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合称“一江两河”,是西藏的“三大粮仓”。“一江两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下图为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西藏粮仓集中分布在“一江两河”河谷地带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B.灌溉水源充足C.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D.劳动力充足13.关于该地油菜籽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籽粒大、品质优、单产高原因说法错误是()A.纬度低,生长期长B.昼夜温差大C.海拔高,光照充足D.病虫害少【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解】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与成熟,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发展种植业,C正确;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劳动力充足,均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但由于青藏高原制约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因此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才是西藏粮仓集中分布在“一江两河”河谷地带的最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该地虽纬度较低,但总体海拔较高,气候高寒,生长期较短,A错误,符合题意;该地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B正确,不符合题意;海拔高,光照充足,有利于油菜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地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虫卵越冬,病虫害少,使得油菜籽粒大、品质优,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中包括气候(光照、热量、昼夜温差、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等。某年秋末,我国南方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考察过程中发现图中同一种槲树在甲区域的树叶较乙区域明显要“红艳”,而且落叶较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甲区域的槲树生长有别于乙区域,因为甲区域()A.东北部有高地阻挡冷空气B.比乙区海拔高光照条件好C.比乙区坡度缓土壤更肥沃D.比乙区更宽阔通风条件好15.图示公路最大高差可能为()A.40米B.60米C.70米D.80米【答案】14.A15.C【解析】【14题详解】依据图中方向标和等高线分布可推断出,甲区域东北部海拔较高,有高地存在,可有效阻挡冬季冷空气,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所以更为“红艳”,且落叶较少,A正确;甲和乙区域相比,二者海拔都大致介于80-120米之间,海拔差异不大,B错;甲区域等高线较乙区域密集,坡度较陡,并且甲区域位于狭窄的河谷中,C、D错。故选A。【15题详解】图中等高距为20米,公路线路经过的最低的地区海拔在80100米,最高处海拔在140160米之间,因此公路高差介于40-80米(不等于40米和80米),AD错。注意题干关键词“最大高差”,排除B,C正确,故选C。【点睛】植被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主要受气候(光照、热量、水分、盛行风向)、地形(海拔的影响、坡向的影响、坡度的影响)、土壤(土壤水分、肥力、通透性、热量等)等因素的影响。第II卷(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6300多km2,是世界较大的高山湖泊之一。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中亚地区有名的度假胜地之一。近年来,湖区春季降水增多,积雪融水大量增加,受其影响,湖区春季气温在一定程度有所下降。(1)分析伊塞克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2)推测该湖所在地区降雨丰富的地点,并解释原因。(3)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伊塞克湖区春季降水和积雪融水增多对气温的影响机制。【答案】(1)冬季: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南下;夏季:海拔高,气温较低;面积较大的咸水湖,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强。(2)湖泊东岸。原因:位于西风带;来自大西洋、湖泊蒸发的水汽向东输送;受山地抬升、冷却凝结,因此湖泊东岸降水较多。(3)湖区降水增多,云层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气温下降;积雪融水降低了湖泊水温,地面辐射减弱,大气获得的热量减少,气温下降;积雪融化时吸收热量,进一步降低气温。【解析】【分析】本题以中亚伊塞克湖流域自然地理概况为材料,设置3个小问,主要考查地形对局部地区气温、降水的影响。【小问1详解】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伊塞克湖所处位置纬度较高,深居内陆,据河流的流向可知,湖的北部为山地,因此冬无严寒应考虑地形对冷空气的阻挡;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m,因此夏无酷暑主要考虑海拔影响;此外,湖泊面积为6300多km2,面积大,调控作用强。【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亚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且该地处于中纬西风带;由图可以看出,该湖泊东岸分布有山地,盛行西风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输送到此处,受到地形的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小问3详解】降水增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积雪融化时吸收热量,降低周围气温,积雪融水比湖水温度低,因此注入湖泊后会降低湖水温度,进而使地面温度降低,减弱地面辐射强度,使大气获得的热量减少。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是指乡村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所体现的状态,常用于表征乡村生态系统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趋势。开展生态系统综合健康研究评价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其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广布,西南部农业耕种条件较好。下图为重庆市各县区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水平空间分布(指数越大,综合健康水平越高)。(1)据图描述重庆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2)解释渝西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水平较高而渝东北区较低的原因。(3)简述开展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研究评价的主要意义。【答案】(1)区域差异较大;渝东南区和主城区较高,渝西区和渝东北区较低。(2)渝西区:邻近主城区,受其辐射带动明显;便于发展旅游、近郊都市农业等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渝东北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多发。(3)引导乡村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重庆市各县区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水平空间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本小题可从分布均匀程度、高值区域、低值区域等角度进行分析。读图可知,重庆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水平区域差异较大;渝东南区和主城区较高,渝西区和渝东北区较低。【小问2详解】由材料“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是指乡村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所体现状态,常用于表征乡村生态系统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水平包括乡村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各产业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由图可知,渝西区邻近主城区,受其辐射带动明显;结合材料“西南部农业耕种条件较好”可知,渝西区便于发展旅游、近郊都市农业等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水平较高。结合材料“其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广布”可知,渝东北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多发,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水平较低。【小问3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水平包括乡村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各产业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结合材料“开展生态系统综合健康研究评价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知,开展乡村生态系统综合健康研究评价可引导乡村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2020年测得其水域面积1646km2,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处达17m。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左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右图)。(1)根据材料,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季节,并分析原因。(2)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试分析此举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答案】(1)冬季。原因:冬季气温低,使得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湖陆风弱;冬季气温低,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湖陆风弱;冬季气候寒冷,气温低,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差异小;该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势力强劲,冬季风干扰大,湖陆风不显著。(2)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原因: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湖陆热力差异增大,使湖风加强;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弱了晚上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晚上的湖陆热力差异减小,使陆风减弱。【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博斯腾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在11月到1月,为冬季。而博斯腾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冬季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很少,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泊与陆地间热量差异最小,造成湖陆风小;冬季湖面结冰,与陆地温差小,减弱了湖陆风;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太阳辐射弱,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使其受冬季风影响大,对湖陆风造成了很大干扰。以上因素共同造成湖陆风不显著。【小问2详解】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由于城市人口密集,热量释放多,如果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受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陆热力性质加强,导致湖风加强;由于大规模建设城市,使城市晚上的热岛效应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晚上的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减弱,从而造成陆风减弱。所以大规模兴建城市造成湖风加强,陆风减弱。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武陵山大裂谷景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涪陵区城东南约40公里的武陵山乡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景区内山峰、台地、沟谷等景观高低错落,层次丰富,海拔从600米到1980米,谷底至峰巅间的落差达700多米,山势奇峻多姿,极具壮观之美。景区核心区为一条发育在巨大褶皱背斜上长约10公里的原生态裂谷。整个裂谷雄阔壮美、气势磅礴,两岸层峦叠嶂、峭壁如削,瀑布直挂绝岭、飞泻而下,河谷迂回婉转、幽深迷离,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景区集山、峡、林、泉、瀑、崖、洞、潭、溪、坑、缝于一体,特别是其状如薄刀、连绵上千米的绝壁石峰国内罕见,一段长约1500米的裂谷地缝冠绝天下。材料二:元旦期间,行走在人行栈道上,但见下面河道干涸,河道内乱石遍地,但隐约听见有水流声。栈道悬空而建,离地30-50米,蜿蜒在裂谷缝隙中,给人以惊险、刺激的感觉。材料三:景区内悬挂的部分景点最佳拍摄时间表(北京时间)月份最佳拍摄时间开门石镇天印一线天一月11:30-12:3011:20-11:3008:30-09:40二月11:30-12:4011:50-11:5009:10-11:20三月12:00-13:5012:10-13:0009:20-11:40四月12:30-14:2012:00-14:1010:50-13:20五月12:50-15:0013:10-15:2010:40-13:30六月12:20-15:4012:10-15:3010:20-14:40七月11:50-15:4011:20-15:5009:50-14:50八月15:10-15:5011:00-16:0011:10-14:10九月14:50-15:1011:20-15:4012:15-13:40十月14:20-14:5011:40-15:2010:40-11:50十一月13:50-14:1011:35-12:2008:50-11:00十二月12:20-13:4011:30-12:0008:50-10:40(1)描述武陵山大裂谷的形成过程。(2)解释“河道干涸,但隐约听见有水流声”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栈道悬空而建,离地30-50米”,而不是沿河道旁修建的原因。(4)说明“一线天”景点一年中最佳拍摄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答案】(1)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岩层受挤压发生褶皱;地壳抬升出露地表;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出现裂隙;外力风化、侵蚀加剧裂谷形成。(2)河道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表水容易下渗形成地下水;隐约有水流声应是地下水在流动。(3)该地降水丰富,夏季河流水量大;河道窄,遇暴雨水位上涨快;为了游客安全,栈道悬空建在洪水淹没线之上。(4)大阳高度的变化(入射光线)【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武陵山大峡谷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喀斯特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武陵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说明当地演示以石灰岩为主,而石灰岩是由沉积物固结成岩而形成的;根据材料“景区核心区为一条发育在巨大褶皱背斜上长约10公里的原生态裂谷”可知,当地石灰岩岩层受地壳运动挤压影响,发生了褶皱,并且抬升出露地表;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出现了较多裂隙;出现裂隙的岩石较为疏松,容易被外力风化和侵蚀,最终形成了裂谷。【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河道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易形成溶洞,导致地表水容易下渗至地下,从而形成地下水径流;而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为地下河流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量补给,所以即使地表的河道干涸,但是地下溶洞中仍有径流流淌,所以隐约的水流声应是地下水在流动。【小问3详解】由于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由于河道地处峡谷之中,较为狭窄,排水不畅,遇暴雨时水位上涨快;为了减少游客受到洪水的威胁,故该栈道悬空建在洪水淹没线之上。【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一年中太阳高度处在不断变化中,导致入射至一线天中的光线也随太阳高度变化而变化,导致其最佳拍摄时间在一年中存在差异。
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地理答案
2023-11-15·16页·2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