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上海卷

2023-10-27·16页·705 K

2023年高考作文深度点评分析

上海

先睹为快

思辨与时代共舞,担当共青春一色,依然是大语文趋势!2022年上海卷从

“小时候”与“长大后”的比较切入,2023年上海卷从主动探索陌生世界、从

好奇心谈起。乍看题目,这是一元思辨角度,但是仍是问句开启,限定词给出

“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其实是在追问我们对世界主动探索的动力是什

么。好奇心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所有,这其中可以有勇敢精神,有征服的吸引,

有尝鲜的欲望,有求知的期许,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等等。

真题鲜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直击考题

过去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几乎一直在问:关于某个问题,有人这样说,有人那样说,

你觉得呢?两种观点看上去是矛盾对立关系,其实往往并不是,其中暗含着辩证统一。稳中

求变,注重思辨、注重关联、虚实结合,一直是上海卷作文的特色。今年作文题改变了两种

观点的呈现,但仍是思辨性较强的考法,探索陌生世界是人类自古以来不变的人生命题,到

底是什么动力驱动人们对未知的探究,而且是“乐意去”也就是主动积极去“探索陌生世界”,

确实值得反复思索。深度把握材料,通过对“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

吗”关键信息的认知,可以全面探讨把握原因的挖掘思辨。如何总结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动

力源头就是写作的重点。作为时代青年,你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因为你有好奇心,可

以因为你有勇敢精神,可以因为你有肩头心怀的责任,可以因为你的使命和担当,可以因

为你的理想和信念,可以因为你想征服这个世界,可以因为你想“品尝”新鲜的光景,可

以因为你想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可以因为你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可以因为你想更好地成

长,可以因为你想展现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可以因为你要传承传播优秀的文化,等等。无

论是何种原因,都代表着我们主动探索陌生世界的多元需求,都说明驱动我们的是我们心

甘情愿甘之如饴去做的原因。考生可以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个人的阅读经历、青春的成

长、国家的发展、著名的人物事例等等,联系自身的价值理念,展开言说,贴合青年学生身

份,思考全面、深刻、有价值,这样才能做到“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回首来径

202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

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1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

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

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

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深度解读近四年上海卷作文试题,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双概念作文题了,上海作文延续

了一直以来的材料简洁、设问抽象、蕴含哲理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和

思辨能力,因而题目本身往往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观点,引发考生思

辨行文,展现思考层次和价值观,从而得出高于现象的观点。这个命题走向契合新课标的

要求: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

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

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深度剖析历年作文材料如下。2019年的材料: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

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

国味”。旨在引导考生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从而思考“中国味”的内涵;2020年

的材料: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

能为力?旨在引导考生关注“转折”的偶然性,从而思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国家建设

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2021年的材料: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

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旨在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

科学思考,探寻真谛。在逻辑思辨的空间里剖析三个关键词“时间”“事物的价值”“认

识”内部与外部关系,考生在不断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加深对于社会生活复杂一

面的认识,体现命题对于学生思维深度与生活认识水平的考查意图。2022年的材料第一句

话是“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可以这样分析:小时候见闻有限,

好奇心盛,因而喜欢发问;长大了阅历渐深,不好再扮天真,已经学会分析问题,需要的

是结论。当然,也有少年老成心存鸿鹄之志、老来天真不失赤子之心的情况。其实这句话

只是引入,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后一句:“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

你有怎样的思考?”按照之前的分析思路,不应对“觉得正常”或者“担忧”简单赞同或

反对,而要揣测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是在何种情境之下表达这种观点的。

其实,一直以来上海高考写作部分从内容选材、结构布局、语言表现、基础规范四个方

面有明确的要求:一要准确把握题意,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选材恰当,内容充

实,有独到之处。二要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三要根据交流的需要,

合理运用表达方式,语言通顺、准确、得体、生动。四要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其

中的“独到之处”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思辨表达之时既要注意本身观点的深度与锐度,又要兼

顾素材选择的准确与新颖。

综上分析,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的三个走向:一是逐渐由“个人叙事”转向“普世价值”,

呈现了其命题的深度化与宏观化的趋势。“人”是根本,但一味地向内坍缩则是怯懦,我们

需要看到外部世界的广阔。二是由“现象分析”转向“矛盾关系”,考题抛开背景情境,直

接从概念与观点的对立入手,考生需要在“选择”之中体现其“纵横交错”的思维网络,解

决更为复杂的问题。三是由“浅表思辨”转向“高阶思辨”。尤其是近两年的“事物发展进

程”与“人主观能动性”,“事物的价值”与“时间的沉淀”之间关系的考查,既是对考生

知识、学识、见识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验。

审题立意

今年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指向,避开了时事热点:中国故事、中国成就、航天精神、家国

情怀、平视世界、传统与创新、文化传承、审美健康、美育、双减政策、自我与环境、人类

命运共同体、环保、责任、奋进人生、巾帼英雄、承受压力、躺平还是坚持等内容,但是直

指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凸显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本次作文无论是在设题的形式还是角度,都比较平稳,在“立德树人”核心原则的指导

下,继续保持生活化、思辨性的特点,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学思

考,探寻真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能力”的精神,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落实了新课标中关于思辨性写

作的规定:“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理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回顾作文材料,仍旧言简意赅:

第一步,慎重把握文字。材料给出的问题是:谈谈对“‘主动’探索陌生世界”“仅仅”

“是因为”“好奇心”有何认识。内容蕴含着一个命题:主动探索世界仅有好奇心是没有全

面解释清楚原因的。只有抓住了材料中的这一深层关系,才能把握住作文的核心立意。此时

此地,需要考生依托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能够透

过现象看到本质,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第二步,细读详品作文材料,逐一剖析关键信息,运用范畴思维确定关键信息的内涵和

外延。先看“主动探索陌生世界”,这个信息提供的思考角度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陌

生世界”有太大的诱惑,而我们能“乐意”去主动探索,一定是有强大的内驱力,仅仅依靠

“好奇心”是不够的。“好奇心”肯定在推动人们主动探索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缤

纷人间,不是每个人都因为好奇才去探索陌生世界的。那么,除了好奇心,还有太多可以挖

掘的原因和侧面:可以为了见识更多更美的风景,可以为了学到更多知识,可以为了遇见更

好的人,可以仅仅就因为我们有勇敢的精神,可以是我就想征服这个世界,可以为了我的家

国情怀,可以为了我的星空梦想,可以为了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可以为了我的使

命与责任,甚至可以因为我可以逃离熟悉的一切、寻找陌生的舒适感等等,在这个思考的基

础上结合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去谈,由小逐大,由浅入深,综合思辨论述方可。

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经典的还是写立论文,从得分的角度好把握;当然能体现思维深度的驳

立结合的议论文更值得期待。

第三步,根据自己储备的相关素材,确定写作的思维框架。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是谓“文风端正”;观

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是谓“文脉清晰”;表达准确

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是谓“文气顺畅”。希望所有考生在作文写作中能准

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

有文采。

参考立意:

1、使命与责任,主动开启陌生世界的“好奇心”

2、征服与挑战,积极探索陌生世界的利剑

3、我的中国梦,书写陌生世界的新篇章

4、家国情怀,与陌生世界握手的信念

5、在陌生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6、理想与担当,乐意探索陌生世界的内驱力

备考建议

1.审题

学会理解范畴思维,思辨分析。

思辨性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避免因片面而陷入线性思维和“二元对立”

的泥潭。先要知道什么是范畴,范畴,直白地说,就是“概念”。但范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概念,范畴是那些具有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意义的、已经内化和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的概念。

与写作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哲学意义上的范畴: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

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高考作文无论命题者提供的是感性的新

闻、故事、寓言、现象,或者呈现社会问题、争议等,让考生概括并予以分析,其实都是要求

考生要具备一个从表面到内涵、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这样,范畴思维就派上了用场。比如下列这些“对举概念”: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

对立与统一、相对与绝对、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抽象与具

体、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量变与质变、感性与理性、原因与结果、实践与认识、继承

与创新、手段与目的、动机与结果、审美与功利……显然,这些范畴是对人类认知与实践活

动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不仅范畴本身的内涵清晰,而且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

所谓“范畴思维”,就是用这些既有的范畴来分析材料,根据范畴的内涵及其关系来分

析具体的材料。这是一个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但是,范畴毕竟是哲学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范畴的阐释与思辨,这就是哲学论文了。“范

畴思维”仅仅在指导考生在审题立意做材料分析时才是有价值的。同时去除“伪辩证法”,

在哲学意义上,万事万物都充满矛盾,所以看问题必须多方面看,用发展的眼光看,用联系的

眼光看,不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分为二”能够使我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避

免片面与绝对,但是,在具体分析中,“一分为二”很容易演化为“模棱两可”,演化为“骑

墙派”,演化成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一分为二”并不是不要是非,恰恰相反,

对任何事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出价值判断,即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应如此。

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尊重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准则,要善于抓住主要矛

盾,善于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这是价值判断的基本原

则,也是作文立意的基本出发点。

2.架构——思辨类作文写作路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

“欲速则不达”是孔子善意的提醒,“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

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快熟面”就不怕肚子饿,有“动车”“高速公路”

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宅急送”就不怕物品交寄太晚,身边的

事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

否真的必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快与慢”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慢,好的方面是能在学术上更扎实走得更远,更能享受生活的趣味,帮助弱势群体等等,

在合适的场景下对慢展开联想。慢,不好的方面可以是做事太拖沓,效率低,不紧跟时代,

容易被时代所抛弃。

快,好的方面是紧跟时代潮流,勇立潮头,是时代的骄子,做事情讲效率,工作更有激

情,还可以是面对紧急情况能及时反应。快,不好的方面可以是浮躁的做事态度,急功近利

的追求,不择手段的功利心等。

这些问题可能存在于个人,可能存在于社会,可能存在于国家。可以是具体的某个时间

节点,某个场合,某件事情,某个职业,某个团体,某一个人。

明白了快慢是什么,进而思考两者的关系,“快”与“慢”各有优劣长短,存在着既对

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因果关系等。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

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切题立意】

快引领时代速度,慢彰显时代温度

中国速度也有“慢动作”

快慢皆有益,携手奔小康

当“快”则“快”,该“慢”则“慢”

“快”“慢”各有优劣长短,适用须看前提条件

“快”与“慢”的矛盾关系应该协调、统一

“欲速则不达”,当慢则慢,不可拔苗助长

忙里偷闲,快中取“慢”

二元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模型

二元或三元甚至多元关系是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可以是先后关系,共存关系,

因果关系等。他们不可分割的两面,在分析时不能只谈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因此在确定结

构时,必须以其中的一面或两面为重点,兼顾另一面。

如以下各类结构模式可供借鉴学习——

结构模式一A+B+AB式

中心论点:把握“快与慢”的艺术,让人生更精彩

【分论点1】快是一种激情,有速度,更是一种紧跟时代的态度。(A)

【分论点2】慢是一种闲适,有深度,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和热爱。(B)

【分论点3】快与慢需要结合,享受速度时代的便捷,安抚心灵的岁月静好。(AB)

亦可反之:B+A+AB运用

结构模式二A+A+B式

中心论点:快慢合理行,谱写时代曲

【分论点1】以慢来夯实基础,路虽远,慢慢走,一定能到达。(A)

【分论点2】以慢来调整处世的心态,事再多,件件做,总能成功。(A)

【分论点3】以快为奋力前行的动力,倍速时代,躬身入局。(B)

结构模式三B+B+A式

时代发展真迅速快慢并行我做主

【分论点1】快一点,有时我们能事半功倍。

【分论点2】快一点,也让我们为生命续航。

【分论点3】但我们没必要一直“快”,有时慢下来,也是一种享受。

结构模式四非A+非B+AB

【分论点1】如果在时代建设里只有慢,那会是什么景象?人人只求慢慢做,社会发展

缓慢,这似乎是一种享受的生活状态,只是难以想象一旦遭遇危机,用什么去保护自己?

【分论点2】如果在人的生命中只有快,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以快为前进的动力,

一切向快看齐,人大约是不需要亲情友情爱情的,也不需要休闲放松,甚至一天三顿饭恐怕

都太浪费时间了!

【分论点3】我们又当如何看待快与慢呢?慢是慢工出细活,是扎实基础,是心灵寄托;

快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要紧跟时代,学习新知,勇攀高峰。没有非此即彼,只有两者和谐共

舞。

结构模式五AB+AB+AB

以快为此岸,以慢为彼岸

【分论点1】面对学问,以快为此岸,追求更多更丰富;以慢为彼岸,学习多少就收获

多少。

【分论点2】面对人生,以快为此岸,树立更高的理想;以慢为彼岸,安抚心灵。

【分论点3】面对大有可为的时代,以快为此岸,时刻关注时代发展的方向,与时代同

频共振;以慢为彼岸,关照时代中那些弱势群体。

未来趋势

未来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要从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个维度

去选拔高三学生,以下这几个层面都是无法回避的热点。

1、引导考生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

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科学的精神、医学研究、中医文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绿水

青山、生态文明、如何面对灾难、生命共同体、人和太空的关系等等。

2、引导考生思考:人和社会的关系

芳华和梦想、青年人的责任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长征之路、时代变局与传统

坚守、危机和新机、青年人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25类民族精神、国家认同、制度认同、

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等。

3、引导考生思考:人和自己的关系

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劳动精神、体育精神、美育教育、艺术感知、青春的理想、奉献、

攀登精神、面对困境的奋斗、平凡与不平凡、文化传承、创新意识、使命和初心、学习能力、

生存能力、自律与成长、规则意识、大我小我、阅读的意义、脚踏实地等等。

4、引导考生思考:人和他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救助帮扶关爱、人际关系建立和调和、团队意识、合作共赢、为人处世与

核心素养等等。

5、引导考生思考:国与国的关系

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核心技术、美丽中国、地摊经济、命运共同体、大国责

任担当与合作共赢、中国力量、文化自信、文化交流融合、行业创新、非遗保护、科技发展、

海洋强国之路、人民至上、一带一路、国际援助和合作等等。

知津探写

【1】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有所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无所恃更有益。对此,你怎

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审题立意】

首先,认同这句话的合理性。正是因为“有所恃”(如对父母、师长、单位的依赖),

遇事就会想,反正有人替我兜着。怀着这样的心理处事,自己很难成长;只有将自身放置在

无所依靠的情境里,一切靠自己去解决、去打拼,才有利成长与成熟。其次,对这句话提出

质疑。有时候自己奋斗了一辈子,还远远到不了别人的起点,“有所恃”者是站在家族或前

人的肩膀上,怀着继承和超越所依赖对象的宏愿,怎么会、怎么敢“大意”?“无所恃”确

实锻炼并催生了一批卓越人才,但面对时代的无情巨浪,“无所恃”者常常更缺乏抵抗力。

最后总结:“恃”并不一会成就或者毁坏一个人,是否“有所恃”也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

个体唯一能做的,是在“有所恃”时保持敬慎的态度,力求超越给我们依靠的人;在“无所

恃”时保持足够的斗志,才能在惊涛骇浪来临时站稳脚跟,寻求突破。

思维路径可以概括为:肯定观点,解释原因;质疑观点,解释原因;得出结论。

【2】近期,某网络博主关于教人“如何乘坐高铁”“第一次去朋友家做客需要注意什

么”的视频爆火,对此,有人称赞此为“社会生存学”,也有人质疑“这也用教?”犯了“厌

蠢症”。

你如何看待此事?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800字以上;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厌蠢症”——自我中心下“知识的诅咒”

所谓“知识的诅咒”,即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

什么,知识本是丰盈自身的,而有时我们的知识却“诅咒”了我们。大家彼此很难与他人分

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对方的心理状态。而我们亦在禁锢之中,自封为自我世

界的“王”。

“厌蠢症”——“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

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跟稻子,也不能说他蠢,

他也只是不太理解”一个人掌握和不掌握某些知识,既有内因的影响,也有外因的限定,例

如由于没有走出过大山,有些孩子对高铁、出租车甚至手机,一无所知。知识鸿沟的存在,

不是满足我们“人上人”的知识虚荣的工具,而是需要全社会同仁共同努力去“填平”的社

会公平之壑。希腊哲学家芝诺,将人的知识比作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就越大,与未知的

区域接壤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身处知识同温层的我们,在他人看来,又何尝

不是井底之蛙?

“社会生存学”——听见“远方的哭声”

《奇葩说》中,黄执中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叫“远方的哭声”。他说:“人为什么要学

习,为什么要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是因为你只有自己提升了,你才能听到更多的声音,才

能活得更加丰富。你对世界的认知不止在周遭而已,你对世界的认知越高,听到的声音就越

遥远。”无独有偶,“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病痛缠

身时写下的感叹。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总有人处在“静音区”中,我们能否听到那些微弱的声音,看见那

些“卑微”身影,保持生而为人的基本共情与人文关怀,是我们能否诠释好“立人”主题之

要义。

“社会生存学”——“上手状态”和“在手状态”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

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

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诚然,“社会生存学”“教学”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预先知道、熟悉某些问题

与生活状态,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知行合一才是真”,在这里不妨引入两个哲学概

念,即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和“在手状态”。

上手状态是一种动态的状态,指的是通过对用具的使用而进入一种主体的融身消散状

态。在手状态指的是上手状态的被打断。简单来说,前者是当我们拿出饮料,拧开瓶盖,畅

饮时的状态;后者是我们拿起来却发现瓶子坏了,拧盖子拧不开,喝一口发现味道不对时的

状态。

“社会生存学”视频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在手”之感,却无法替代实践的“上

手”使我们与工具和外物自然融合之感。“在手”虽好,莫忘“上手”!

【3】有人说,生活中“松弛感”是稀缺的,只有少数人才可以真正拥有;可也有人说,

只要摆正心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松弛感”。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紧绷”社会,需要松弛

《倦怠社会》一书中指出,当今的社会已经成为“功绩社会”,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自

我剥削,不断给自己寻找“应当要完成”的目标,不断给自己增加KPI。当下,人们这种对

于“功绩”的执念加重了越来越“紧绷”的社会现状。

(1)“松弛感”——内卷与摆烂之间的“第三空间”

“松弛感”本质上属于一种“自我悦纳”的心理,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与“鸡汤文学”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即便是“鸡汤”,也没有全然无用的道理。在“内卷”OR“摆

烂”两级分化的选择紧逼之下,“松弛感”不失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进退有据的选择。松

紧之间,着实难以把握,但“圆圈正义”亦是正义,而非不存在。

(2)“松弛感”——讨好型人格的“安慰剂”

很多人的“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心底的善良。但委屈自己的善良,在别人眼中可能只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