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附中
高三历史
命题人:徐长亮 审题人:司利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大汶口文化距今约 6300—4200 年,其早期的墓葬以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为主,随葬品也主要是
劳动工具。到大汶口文化的中期,墓葬以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的合葬数量最多,其葬式一般都是
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随葬品也大都放在男性的一侧。材料中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变
化表明( )
A. 男女身份地位逐渐平等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解体 D. 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2.1975 年,于西安市南郊山门口乡北沈家桥村东北一里处发现杜虎符,为我们研究秦的军事制度提供了
难得的实物资料。其内容为“兵家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
乃敢行之。”这一措施折射出当时( )
A. 君主专制发展 B. 军事将领权重 C. 地方势力瓦解 D. 统治思想异变
3.《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游牧民族的酒酵发酵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做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
著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这种发酵法即使在如今看来,也是比较科学的,得
益于这种技术的发展,中原面食的种类日渐丰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中原餐食结构改变 B.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 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 游牧民族加速汉化
4.唐贞观三年,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
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秘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
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
A. 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趋势 B. 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
C. 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D. 折射出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5.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史地、方术、诗文、戏曲等书籍大量传布。印刷中
心除北宋首都汴梁之外,还有南宋时期的临安、湖州、福建、苏州诸地。最有可能引发这一变化的原
因是( )
A. 政府推行防弊之政 B.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C. 科举制度日益发展 D.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6.明清江南的小农场主和小作坊主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商业活动,例如购买生产资料、出售产品、
计算成本与利润、订立合同与契约、换算货币(钱、银),以及进行雇工、借贷、典当、交租、纳税
乃至商务诉讼等活动。而进行这些活动,都需要起码的读、写、算能力。材料意在说明( )
A. 明清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 大众教育主要内容演变
C. 明清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 经济活动影响实用教育
7.如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据此判断( )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年份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 年 3281 77 969 23
1
1885 年 3701 40 3823 51 714 9
1911 年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A. 清政府关税自主权丧失 B.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 传统财政体系逐渐瓦解 D.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
8.1903 年,张之洞与日本驻华公使共同制定并颁布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留日
学生获得优等文凭者,可获得拔贡、举人、翰林出身及翰林升阶。1905 年,由于清廷的要求及日本官
方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该章程未被真正实施。这反映了( )
A. 中国留学事业的起步 B. 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
C. 新政推行的曲折反复 D. 日本对华的遏制政策
9.1911 年12月初,独立各省代表拟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依照美国的政体模式,选举临时大总
统以总摄全国军政事务。1912 年 3 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十条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
临时政府总揽军政事务,公布法律。”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
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变化说明( )
A. 临时大总统法定权力扩大 B. 中国走上民主法治的道路
C. 制度设计服务于现实需要 D. 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10.民国初年颁布的《矿业条例》规定,矿产按值抽税,贵重矿由 10%下降至 1.5%,一般矿由 5%—3%
降至 1%,取消了清末每年公司纯利的 1/4 上交政府的规定。《矿业条例》还详细规定国民取得矿业开
采资格后,地面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该条例( )
A. 营造了经济近代化的新氛围 B. 增加了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D. 加剧了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1.1922 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重要政治声明,声明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
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共产党( )
A. 力图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 B. 萌发了统一战线的思想
C. 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 受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12.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规定“保护中小商人利益”“防止乡村群众无原则的(地)侵犯中小
商人的利益”“每月营业额不到一百五十元者完全免税”,鼓励小商小贩从白区输入民用与军用物资,
并给予免税、贷款倾斜乃至武装护送等支持。由此可见( )
A.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有所扩大 B. 经济建设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核心任务
C. 民族资产阶级支持党的革命事业 D. 中国共产党注重构建根据地经济秩序
13.如表为 1941 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盐阜区进行政权建设时的选举结果。这表明当时敌后根据地政权建
设( )
干部 构成
行政委员(9 人) 士绅 3 人,农民 3 人,小商 1 人,妇女 1 人,雇工 1 人
庄长(22 人) 富农为 4 人,中农 7 人,贫农 11 人
A. 顺应了社会性质的变化 B.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C. 强化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D. 落实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1945 年《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将苏南、皖南、浙东、浙西四个解放区的部队撤到长江
以北。毛泽东还让周恩来向蒋介石转达“中共愿在宪法制定前后与国民党合作”的意愿。这说明( )
A. 重庆谈判弥合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破产
C.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和平建国 D. 追求和平民主是人民的愿望
15.图 1 是 1953 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图。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旨在( )
2
图 1
A. 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B. 推进基础教育发展
C. 适应国家工业化需要 D. 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16.1985 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
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 )
A. 蕴含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 坚持科教兴国国家发展战略
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 体现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唐初,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决策。此后,为专事权,皇帝往往令某一宰相总理政务,使之位居群
相之上。至唐宪宗时期,首相制正式形成。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典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
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为牵制两者势力,皇帝又令草拟诏书的翰林学士参
与决策。中枢机构遂呈三足鼎立之势,唐中后期的皇帝如能平衡好三者关系,可以使朝政勉强处于一个脆
弱的平衡状态。但宦官因掌握军权而势大难制,甚至可以对皇帝行生杀废立之事。
——摘编自张琰《唐代宪宗朝中枢政局演进研究》
材料二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也不能与内阁阁臣等论定国是,为体现君威宸断,内阁
大学士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创“早朝止许言事八件”的权宜之制,以待英宗成年后恢复“祖宗之旧”。然
而,英宗长大后,三杨继卒,权宜之制渐成定制,促成中枢决策机制从太祖亲理政务、永宣内阁议政,转
变为内阁票拟、内监代为批红、君主“垂拱而治”的“新祖制”。“新祖制”与明初祖制的断裂,引发了时
人对君权、内阁及宦官广泛而持久的批判。
——摘编自王剑《明中后期中枢决策机制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枢制度演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中枢决策机制演变的影响。(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北宋初年,出口商品以纺织品、陶瓷和铜钱为大宗。两宋因“钱荒”严重而多次严禁铜钱出口,但实
际上根本禁不住铜钱的出口,当时“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南宋宁宗时规定“止以绢帛、锦绮、
瓷、漆之属博易”之后,丝绸外销量更加扩大。宋代输入的“蕃货”以原料、矿产等初级产品为主,输出
的商品以铜钱、绢帛、陶瓷等制成品为主。
——摘编自曹大为《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1775 年左右,英国人开始尝试将印度棉花出口到中国进行交易,棉花的交易开启了两个古老国家大规
模交易货物的历史。到 19 世纪初,英国商人每年运进中国的棉花价值 400 多万两。印度棉花一直都是中
国最大宗的进口货品,直至被鸦片取代。中国输出商品的主力为农副产品,例如优质茶叶、精美丝绸和坚
密土布等都是外贸商品的明星种类,西方人对其十分青睐,其中又以茶叶的出口量为最。英国商人对于生
丝和土布也十分偏爱,对其购买量不断增加。英商购买生丝数量从 19 世纪初的不到 1200 担,增至 19 世
3
纪 30 年代的 8000 担以上,几乎增加了 6 倍。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对外贸易的局限性。(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海外贸易相比,清朝前中期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影响。(10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张謇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
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
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
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他
在 1895 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比较明确地提出尽速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
策。他认为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
陆润庠、在籍前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却分别在南通和苏
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6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纵观 1921—1978 年这长达 57 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
作出的伟大贡献体现在如下 6 个方面(节选)。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1)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始终能够清醒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
(3)
和建设时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
独立自主地探索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开辟了新民主主义
(5)
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确立并不断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
(6)
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前提和制
度基础。
——摘编自段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出其中一个经验,
并加以阐释。(要求:经验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B D B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C C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4 分)
(1)表现:首相制的形成;宦官参与决策;翰林学士参与决策。(4 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皇帝强化皇权的意图;宦官权力的膨胀。(4 分,答出两
点即可)
(2)影响:改变了皇帝理政方式;影响了决策效率;提升了内阁的政治地位;为宦官参与
中枢决策提供了制度空间。(6 分,答出三点即可)
18.【答案】(14 分)
(1)局限性:大量铜钱流出;政府限制较多;宋代对外贸易进出口产品相对单一。(4 分)
(2)变化;输出的更多为农副产品;印度棉花成为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中英贸易依存
度提高。(4 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早期的世界经济交流;改变了中国与
世界的经济格局;诱使英国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
(6 分,答出三点即可)
19.【答案】(12 分)
(1)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工代赈;实业救国;保护商务、工艺;民族工业商办
官助。(6 分)(1 点 2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
(2)背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设厂的刺激;洋
务运动的影响;地方官员和政策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6 分)(1 点 2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
20.【答案】(12 分)
示例
经验: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2 分)
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
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武装斗争,先后
进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些武装斗争都照搬苏俄革命道路,以夺取中心
城市为目标,结果都没有成功。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反思,放弃攻
打长沙,转向井冈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并引向胜利。在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
形式,使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私营工商业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尤其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赎买”办法,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8 分)
总之,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条重要原
因就在于能够找准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2 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