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11月考(三)-历史答案

2024-11-15·4页·41.1 K

湖南师大附中2025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DBBDAAABDCACBCB1. C 【解析】题中显示夏商时期早期金属矿、盐池的分布情况,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金属矿多分布于长江流域。矿藏分布跨越南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南北方之间可能因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经济方面的联系,C项“跨区域经济联系已经出现”较为合理。仅从图中所给的矿藏分布情况,无法直接得出“国家对矿藏实现直接控制”的结论,没有相关明确证据支持,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黄河中游有一定的矿藏分布,不能得出资源相对不足的结论,B项错误。图中只是展示了矿藏的分布,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手工业发达程度的比较,不能仅依据矿藏分布就得出“长江流域手工业更发达”的结论,D项错误。2. D 【解析】题干中提到秦国“圆塞险”而“天材之利多”,这只是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但不是最主要因素;“百姓朴”且“甚畏有司而顺”说明百姓朴实且顺从管理;都邑官府“恭俭、敦敬、衷信”,士大夫“无有私事”,这些都体现了秦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官员清正廉洁、百姓顺从,整个国家治理良好。A项自然条件优越只是一方面;B项人民朴实温和也只是一个方面;C项官员吏治清明也只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只有D项国家治理良好能够全面概括题干中所体现的泰国的优势。3. B 【解析】根据材料,韩愈认为:如果佛有灵,能给人带来灾祸,坚守儒道的君子只要信奉天命,就不用惧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愈提倡复兴儒学,他用天命观反对佛教的因果轮回,以巩固儒学地位,故B项正确。A、C两项均为手段而非目的,故排除;材料中的“道”为儒道,而非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4. B 【解析】辽朝以契丹为国号,体现其对游牧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视;以辽为国号,体现其吸收汉文化和制度的意图;实行双重国号是要在保持游牧民族的传统和吸收汉文化中寻求平衡。辽朝的国号变迁,体现其政治体制中的二元性,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无疆域信息,与国号的直接联系不明确,排除A项;民族交融是此时阶段特征,但材料中未见明显的加深趋势,排除C项;D项并非本质反映,不符合题意。5.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籍之徒”投托权豪势要之家,形成了一股与权贵勾结的势力。他们白昼撒泼、抢夺财物等行为扰乱社会秩序,而权贵对他们的包庇使得政府难以有效治理,使得政府的法律和政策难以有效施行,故选D 项。材料中“无籍之徒”的活动并没有直接涉及土地交易或土地占有情况的改变,土地兼并不是上述活动的结果,而是产生“无籍之徒”的重要原因,故排除A项;投托权豪体现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在衔撒泼不意味着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故排除B项;社会阶层流动通常是通过科举、经营商业、军功等合法途径实现阶层晋升,“无籍之徒”的行为是流窜犯罪,而非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排除C项。6. A【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题意中他并不完全认同康梁激进的变法主张。《劝学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纠正维新派理论中可能会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等偏颇之处,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和清朝统治秩序,他看到了当时社会思想动荡,想在新学和旧学之间找到平衡,抵制维新派民权等主张带来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劝学篇》不是为康梁变法革新运动造势,因为张之洞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希望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技术等,而维新派的主张涉及制度变革等诸多更激进的内容,B项错误。书中不是抨击顽固派学者们的保守论调,张之洞本身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维新派思想中他认为过于激进的部分,而不是针对顽固派,C项错误。这本书不是为光绪帝看世界提供帮助,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当时思想界的混乱,尤其是维新思想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D项不符合题意。7.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湖南土纱价格昂贵,大批手工业纷纷破产,这主要在于洋纱、洋布冲击了土纱、土布,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这些破产的手工业者不得不离开农村,寻找新的出路,这种人口流动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此时湖南的土布几乎没有了市场,而非市场饱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者历史参考答案(附中版)-1在外资冲击下不得已进行新的职业选择,而非择业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虽然传统手工业衰落可能会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劳动力和市场空间,但没有直接证据显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故D项错误。8.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开来。工读互助团的组建及运营,反映了进步青年受到新思想影响,试图通过一种新的生活和实践方式来实现自食其力以及改造社会的理想,这体现了当时新思想推动下青年们积极探索改变社会、改变生活状态的尝试,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青年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也与当时思想状况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工读互助团的出发点是改造社会、追求进步,与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等主流思想精神有一定契合性,故排除C项;工读互助团最终以失败告终,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如经济难以维持、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等问题,并没有真正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改造社会的新道路,故排除D项。9. B【解析】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材料中的主张也是要推翻压迫,建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这与新三民主义中追求民主,反对封建独裁的理念有相通之处,故选B项;中共二大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材料涉及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阶段解决国内的政治制度问题,故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中根据地建设在于如何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与材料在内容和重点上有较大差异,故排除C项;1956年中共八大主要是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矛盾等问题,与毛泽东提出的推翻压迫、建立民主联合政治制度的主题不相符,故排除D项。10. 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话剧《茶馆》的成功上演及“一票难求”的轰动,正是“双百”方针激发文艺创作活力的体现,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符合“双百”方针下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特点,故选D项;《茶馆》虽然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但它主要反映的是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并非单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故排除A项;仅从《茶馆》一部话剧不能得出文学艺术整体蓬勃发展的片面且表象的结论,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建设还未开始,故排除C项。11. C【解析】材料以宁波银行为中心,1997年由城市信用社合并为城市合作银行,到之后的更名、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挂牌上市、集团化运作等一系列变化,体现了城市金融企业在经营体制、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改革。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领域的推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银行的产权结构、经营模式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故C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容,没有提及与国家特定发展战略相关的信息,如对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等,排除A项。虽然2006年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但这只是银行改革历程中的一个环节,不能完整地体现银行体系对外开放的整个历程,而且材料还包括了银行的合并、更名、上市和业务转型等多种内部改革内容,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已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排除D项。12. A 【解析】考查古代世界各地文明特点。《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洪水的记载,两河流域地区的洪水泛滥较为频繁,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洪水滔天导致该地诞生了很多宗教题材和传说,题干情形常见于两河流域地区,A项符合题意。埃及尼罗河地区的洪水相对比较规律,通常被视为一种恩赐,有助于农业生产,所以埃及地区以乐观精神为主基调,排除B项。印度河与恒河地区虽然也有洪水,但不以类似文学作品传世闻名,排除C项。雅典与斯巴达地区主要面临的是战争等问题,排除D项。13. C【解析】由题意可知,威廉将土地分封给诺曼骑士作为采邑,并要求向他效忠,这是典型的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由此可知加速了英国封建化进程,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诺曼人在英国的统治措施,重点是英国国内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部分制度的沿用,没有突出英法民族之间的融合,只是提到诺曼人说法语,但这不足以说明促进了英法民族间的融合,融合需要更多的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动,故A项排除。民族国家强调国家主权、共同的民族意识等要素,英国民族国家形成是在1534年亨利八世改革之后,此时英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法两国民族矛盾的激化,排除D项。公众号:高中试卷君14.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鲜开化党的主张体现了朝鲜一部分人开始思考国家的独立和改革路径,试图摆脱传统的宗藩关系,反映了朝鲜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虽然开化党试图脱离中国,宣布朝鲜独立,但最终政变被镇压,这说明中朝宗藩体制在当时仍有一定的维持力量,没有崩溃,朝鲜保守派实际上依靠了清朝力量来稳定局势,故历史参考答案(附中版)-2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朝鲜国内的政治斗争以及朝鲜改革派的理念,没有直接涉及清朝政府的内忧外患内容,故排除C项;甲申政变以失败告终,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日本虽然支持开化党,但未能使东亚的主导力量在这个事件中发生更替,故排除D项。15. 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中废弃战争、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等理念为后来的联合国提供了法理原则,《联合国宪章》也强调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故选C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的,也不符合题干实际历史情况,故排除A项;《非战公约》主要强调废弃战争及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确立了集体制裁原则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故排除B项;近代外交制度开始建立是在17世纪,故排除D项。16. B 【解析】由题意可知,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苏联提升关系,在西伯利亚资源开发、经济合作与民间往来等方面加强合作,是双方适应中美外交关系改变的这一国际关系新变化的表现。日本希望通过与苏联加强关系来拓展自身利益,苏联也想在与美国对抗的同时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故B项最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供美苏关系缓和的直接线索,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亚非力量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主要是围绕日苏之间的合作展开,和亚非力量没有关联,排除C项。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更多体现在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权、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等方面,材料未突出这些内容,材料重点是日苏在经济、民间往来等领域的合作,没有明确体现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17.(1)措施:中央设机构管理(大鸿胪);(必答1分)发展经济,兴文教;厚赐拉拢,册封君长;军事征服,设置郡县;免赋薄敛;交通建设。(5分)特点:继承性;灵活性(因俗而治);循序渐进;恩威并施(羁縻)。(4分)(2)(评分标准:变化原因2分;变化4分,只需要答两个维度即可;影响2分)唐初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进一步巩固统一,在治理理念、治理范围和治理方式上均有变化。治理理念的延续与发展。初唐继承了前代“羁縻”治理理念,在西南地区遍置羁縻州县,这与汉朝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以其故俗治的理念有一定的相似性,均通过较为温和的方式来管理边疆民族地区。但唐朝的羁縻政策更加系统化。唐朝不仅授各地首领为牧宰,还明确了羁縻州县的隶属关系,使边疆管理更加有序。治理范围有所拓展。汉朝主要是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七个初郡等进行管理。唐朝以城镇为管理模式的政区建置不断向西南纵深推进,进一步拓展了统治的深度和广度。治理方式更加进步。汉朝侧重于交通建设和设郡管理。唐朝注重以城镇为中心进行治理,利用城镇的集聚作用,传播农耕文明,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总之,唐朝对西南的治理加强了对西南的控制,促进了西南开发、少数民族封建化,进一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1)特点:报道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报道对象广泛多样,突出了人民性;以农村地区为主,凸显敌后抗战根据地特色。(6分)(2)目的: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落实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经济上,应对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的经济掠夺与血腥统治,开展大生产、恢复经济,为根据地生存提供物质条件。文化上,加强群众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觉悟。(6分)当代价值:当代社会要始终坚持和发展“群众英雄观”,新闻传媒要始终坚持宣传阵地的人民性原则;宣传工作要坚持真实性、典型性、系统性相结合。(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同等计分)19.(1)阐释:经济方面:19世纪下半叶,美国领衔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经济和垄断组织发展,生产组织集中程度大幅提高,大量财富被创造出来,资本主义呈现出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存在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加大,投机盛行导致经济周期性危机发展。(2分)政治方面:国会议员贪赃受贿,政客们在竞选中使用肮脏卑鄙手段,政治生态恶化。(2分)社会方面: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丛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道德水平下滑,同时,对黑人等弱势群体存在不平等对待。(2分)历史参考答案(附中版)-3(2)评分标准一等(9~12分)结合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其社会出身和经历出发,赞扬其作品的批判性和进步性立场,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时代的记录。时代背景与人物以及作品的叙述紧凑,价值判断与评价合理中肯。文字通顺,表达流畅,结构完整二等(5~8分)能将马克吐温置于时代背景之下,评价其作品和立场。能将时代背景与人物、作品叙述结合;价值判断与评价比较合理。文字通顺,表达流畅,能判定清晰的行文结构三等(0~4分)不能将马克吐温置于时代背景之下,评价其作品和立场不准确。或者不能将时代背景与人物、作品叙述相结合;或者未见价值判断与评价。文字表述欠畅达,或无法判定行文结构示例马克吐温是美国一个时代的批判者与记录者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真实的记录。马克吐温所处的时代,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力飞跃,经济快速发展,垄断组织膨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投机行为盛行,政治黑暗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稳定因素。马克吐温的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政治方面,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对竞选中政客们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刻画,谴责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反映出美式共和制政治结构的体系性缺陷,政客们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惜牺牲民众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层面上,他的作品《田纳西的新闻界》尖刻讽刺了美国报界的恶劣风气,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道德的滑坡。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黑人表示深切同情,赋予他们平等的人格和高尚淳朴的心灵,这体现了他对美国种族主义盛行,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反思。马克吐温的作品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的警示。他的批判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反思社会问题,努力追求公平、正义和美好的社会。他的作品成为研究19世纪后期美国历史的参考资料之一,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政治生态和文化价值观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视角。总之,马克吐温以其独特的文学成就,成为19世纪后期美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和批判者,他的作品将永远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历史参考答案(附中版)-4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