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庙底沟文化中,“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古汉语里“花”
“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有学者指出,庙底沟彩
陶上的花瓣纹,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
格局,这一格局即形成于庙底沟时代,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
庙底沟彩陶注重颜色和纹饰的对比、图案的对称和均衡,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彩陶是在坯
体上先绘再烧,颜料需要耐高温,因此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黄)、白几种。纹饰以点、线、
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组合成多种母题纹样。其中两种最为常见,一
是以圆点、弧线三角形为元素组合成的花卉纹,也被称为“旋纹”,二是花瓣纹。此外还有象生万物的鸟
纹、鱼纹、蛙纹、人面纹以及抽象的平行线、网格等。
彩陶纹饰流畅的线条和出露的笔锋,说明彩绘用的是类似“毛笔”的工具。有的纹饰是以图案间的留
白来体现的,即“阴纹”或“地纹”,从阴与阳的角度审视,纹饰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绘画
“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有体现。写实与抽象的意向表达、阴纹与阳纹的相互衬托、平视与俯瞰的视
觉效果,体现出先民成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摘编自周飞亚《庙底沟彩陶的“浪漫旅程”》)
材料二:
中国史前时代,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是彩陶文化的产生。如同文字书写了中国的历史那样,彩陶以
其独特的隐喻的方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大半个中国的史前历史,尤其是
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心灵史。黄河流域的彩陶,以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最为发达,特别是庙底沟
文化的彩陶,是史前中国彩陶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史前中国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史前时期创作
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品,它的影响所及,达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掀起了中国史前
艺术的浪潮。
庙底沟文化彩陶有象生的鸟纹和鱼纹,更多的是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富于变化,仅直线几何纹样就有
宽带纹、网格纹、四边形纹、多边形纹、三角纹、菱形纹;另外,还有大量的弧线几何纹,包括曲线纹、
弧线纹、连弧纹、弧边三角纹等构成种种沿陶器器腹展开的图案。在显花技术上,庙底沟文化彩陶被认为
有阳纹和阴纹两个系统。所谓阳纹,是用黑彩,极个别是其他色彩,在红色或淡黄色的陶衣或陶胎的原色
上直接描绘出来的纹样:所谓阴纹,通常也叫地纹,是以阳纹为底衬,陶衣或陶胎底色所呈现出来的花
纹。阳纹和地纹,是从里外、正反的视线,审视纹样构图的视觉效果。
考古学家在解读彩陶纹样时,基本依据阳纹进行释读,也有相当一部分彩陶,地纹的画面显得统一而
显著,由此被认为是彩陶所要表现的真正主题。庙底沟文化中很早就命名的一类“西阴纹”,指的就是由
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连续的“角状”地纹。作为庙底沟文化的流行的花纹之一的各类花瓣纹,是用地
纹释读的方式判识的结果。花瓣是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荚或圆豆荚状的封闭地纹,外形酷似花瓣,因而名
之。花瓣纹有双瓣、三瓣、四瓣、多瓣、杂瓣之分。同时,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中,一些地纹呈长豆荚状纹
样,豆荚伸出的长角尖端并不封闭,而是以各种弯曲变化的形态相互勾连,组合成一个曲线纹样。这类纹
样,通常被描述为“圆点勾叶弧线三角曲线纹”,也有其他一些类似的描述。苏秉琦说:“庙底沟类型的
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是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由此,“花卉”说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近年来,王仁湘先生再用地纹的读法,重读似乎已经
成定论的花卉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律动的世界,表现的纹样都是旋纹:半
旋、双旋、叠旋、杂旋、混旋,并认为这些纹样一目了然。王仁湘先生认为所谓的“花卉”,读地纹是旋
纹,旋纹才是庙底沟人群所真正要表述的意念。那么旋纹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王仁湘说,“彩陶上的旋
纹,是用于描述某天体运行的方式”,“可能表达的就是太阳的运行方式,或者还有它运行的轨迹,甚至还
表达了某些特别的天象”,“可以假设或猜想为原始宇宙观体”,当然这一结论也“还有待更深的论证”。
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鱼纹、鸟纹,形象生动,一眼便知。更多的则是如上所述,无所不在的几何纹。
据研究,一部分风格相同的几何纹样,是由鱼纹和鸟纹抽象演绎的结果。鱼、鸟的形体被肢解,演变为不
同的几何纹样元素,再重新排列组合。鱼和鸟的原形,在渐次的重组过程中,一点点地远去。重新组合成
的画面,失去的是鱼、鸟的外形,保存的是它们的神韵。
(摘编自刘学堂《庙底沟彩陶阴纹读法辨析》)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各图示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荚状的封闭地纹
B.抽象化、被肢解的鱼形阳纹
C.由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的连续性“角状”地纹
D.圆点勾叶弧线三角曲线、多瓣式地纹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庙底沟彩陶上的网格纹、三角纹、菱形纹、曲线纹、弧线纹、连弧纹等纹样属于几何纹,鸟纹、鱼
纹、蛙纹等属于象生纹。
B.庙底沟彩陶上的纹饰图案是用类似“毛笔”的工具绘出的,纹饰图案间的留白,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
“计白当黑”的自觉意识。
C.中国在彩陶文化时期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要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史和心灵史,就需要对同
期的彩陶进行研究。
D.庙底沟文化彩陶分为阳纹和阴纹两个系统,简单说,阳纹就是用色彩直接描绘出的纹样,阴纹是通过
阳纹衬托出来的纹样。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坯体只有黑、红、褐、白等几种颜色,因此,庙底沟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
B.庙底沟文化彩陶影响范围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地区,它是黄河流域彩陶的代表。
C.由鱼和鸟的原形抽象演绎以后形成的几何纹,可以一眼就识别出鱼和鸟原来的形状。
D.2024 春晚关于华夏的“华”在古代有花朵之意的说法或与庙底沟彩陶研究成果有关。
4.请结合材料二,将下表—处补充完整。(4 分)
研究者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最终结论
苏秉琦 地纹释读法
王仁湘 旋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庙底沟彩陶纹样具有怎样的价值?请简要概括。(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
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
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疲、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
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
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
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
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掏出来,手里摆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
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
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
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
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的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
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它。“首战”失败,
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
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
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
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
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
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
视力表是“一本书”——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
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
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
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
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
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
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书她
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
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
分区卫生员。
(选自 2022 年 19 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准备拿出拟交换的书时,“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这一细节暗示他担心别人并不认同手中的
“标准对数视力表”为真正的书,因此动作犹豫迟缓。
B.“极瘦、极枯”“红赤干瘪”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严酷,也写出了异常恶劣的高原
气候让高原军人饱受肉体的磨砺。
C.“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即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这说明渴望用书籍来丰富自己
精神世界的不止“我”一人,而是以“铁丝男”为代表的一群人。
D.“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这强调“铁丝男”有借
不还,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的对话,一“多”一“少”,一问一答,突出高原书籍的稀贵及我热爱读书的形象,自然引出
下文“一番关于书的较量”这一情节。
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引人联想,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语言更
富幽默感。
C.文中将边缘下垂的视力表比作一条“白色哈达”,使“以书易书”活动充满了仪式感,同时也象征一种
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
D.“铁丝男”借走童话故事书之后再也没有还回来,文章没有交代书本未归还的缘由,使小说具有“留
白”的艺术效果。
8.“视力表”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评价毕淑敏的作品“冷静中蕴有温暖”,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
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
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
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
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
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
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
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
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
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
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
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
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
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
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
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
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4 分)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4 分)
14.请根据材料二第 2 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3 分)
前提:
(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即便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龙吟题瓢泉
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
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
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注】本词写于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此时辛弃疾因上书言事被再次罢官。瓢泉:泉名。栖栖:
忙碌状。挂瓢:相传隐者许由饮水常以手捧,人赠以飘。许由瓢饮毕,挂瓢于树。风吹瓢响,许由烦,
遂抛。渠:它。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的开头两句说稼轩怎么会是贫穷的呢,瓢泉就是身边的财富,展现了一种乐观精神。
B.词中化用颜回的典故,赞其安贫乐道的精神,作者借此自比,表现出淡泊的人生态度。
C.诗人劝告泉水姑且居于山中,保持自我本色,寄托其不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的理想。
D.诗人揽镜自照,容颜已老,故认为应追求安逸生活。他借“应”字表达了自己的释然。
16.“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叹息是诗人遣兴抒怀时常见的做法,在古代诗人文中也屡见不鲜,李白《蜀道难》中在写山高用手
可触摸星辰之后发出了“______”的叹息: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写自己人生坎坷、青丝转白的
悲叹。
(2)《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树木郁郁苍苍,
犹如云雾。钱塘江就像无边的天然壕沟。
(3)眼泪在古人眼里有着深刻含义,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则用
“______”一句,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对琵琶女身世以及自己遭遇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一些医美整形机构的描述中,不同部位的整形“明码标价”,“成功案例”在手术前后的鲜明对比似
乎也暗示着,顾客只要支付相应价格,就能迅速收获美貌、开启崭新人生;相比之下,手术前后伴随的痛
苦与风险却往往被 ,甚至置后再提。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侧重于将价格与效果挂钩,如同“回音
壁”般强化着有整形意向群体的客观需求,某种程度上催生、助长了社会中的“容貌焦虑”,这种焦虑与
压力的“魔咒”还愈发盘踞于年轻群体。某些医美机构恰恰利用部分年轻消费者的专业认知不足与跟风冲
动心理,借机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追寻外在美的权利,但需要认识到,不惜“ ”或许能购得一次外形改变,却不能
应允任何凭靠外貌的“开挂”人生。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在追责那些无良机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
渲染、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之外更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体外形的评判标准。殊不知,在社
会发展 “时代审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自身的“价值观整形”显得更为重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______ ______ 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两处使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我们的颈椎周围被很多肌肉包裹,低头的姿势会使颈椎后方的肌肉被拉伸,就像一根橡皮筋被拉直,
处于紧绷的状态。如果长期处于低头的姿势, ,容易导致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长此以往会
引起颈部肌肉力量下降,颈椎受力的增加导致颈椎病的高发。
目前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颈部不适。网上虽流传着各种缓解颈部不适
的方法,比如“吊”脖子、仰头看手机等,然而它们不仅不能保护颈椎, 。
正确保护颈椎,既要“治标”也要“治本”。首先要避免长时间低头,适当休息,不要让颈椎长期处
于高压的姿势。日常还可以通过“米字操”的方式锻炼颈部肌肉,让颈椎进行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活动。
。想要“治本”,就必须从根源上通过锻炼,进行羽毛球、蛙泳等仰头的运动,来增强颈部的肌肉力
量。此外,颈椎要注意保暖,别总是忙着上网“织微博”,我们还要给自己的脖子围脖,避免寒冷等因素
造成颈部肌肉劳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本试卷“名篇名句默写”中提到“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句话的下句“只因未到伤心处”却鲜有人
知。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有一些说法值得我们重新去推敲、考虑……
上述材料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意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 2 3 6 7 10 11 12 15
D B D D B BEF A D D
1.【解析】A.应是:由连续弧纹和弧边三角围成的连续性“角
状”地纹。
B.“阳纹”错,应为“地纹”。
C.应为:由弧边三角围成扁豆荚状的封闭“地纹”。
2.【解析】B.“反映出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自觉意识”分析错
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理念,当时已
有体现”可知,并未明确其已成为自觉意识。
3.【解析】A.“因此,庙底沟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因果倒
置,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彩陶是在坯体上先绘再烧,颜料需要耐高
温,因此选材较少,一般只有黑、红、褐(黄)、白几种”可知,原
因和结果说反了。
B.“影响范围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地区”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
第一段“它的影响所及,达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上游至下游地区”可
知,范围缩小了。
C.“由鱼和鸟的原形抽象演绎以后形成的几何纹”曲解文意,依据材
料二最后一段段“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鱼纹、鸟纹,形象生动,一眼
便知”可知,不是指演绎后的抽象几何纹。
4. 地纹释读法
花瓣纹
庙底沟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
庙底沟彩陶上的旋纹,是用于描述某天体运行的方式
5. 对探究华夏之“华”的由来具有启示作用。
有助于了解我国先民的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有助于了解我国史前人们对自然、宇宙的认识。
6.【解析】D.“暗含‘她’对铁丝男的抱怨”错。并不是对“铁丝男”的抱
怨,而是对书没还回来的失落。
7.【解析】B.“小说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了比喻手法”
错。把中年男子称作“铁丝男”,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不是
“比喻”。
8. 烘托人物形象,“铁丝男”巧妙地用一张视力表换取了一本童
话书,体现了他聪明机智和求知若渴的形象。
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小说中“她”和“铁丝男”围绕“视力表是不是
书”的问题进行了四次较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吸引读者阅
读兴趣。
揭示主题,小说通过以“视力表”交换书的情节,歌颂了在书本匮
乏的年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9. “冷静”指小说叙事风格、语言风格客观冷静:通过人物对话
展开情节,隐匿作者的声音和感受,很多语句都体现了职业医者的
逻辑和冷静。
“温暖”体现在西藏高原的守边军人于高寒环境中对童话温暖世界
的向往,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情感尤其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