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4-10-25·10页·877.9 K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 年 10 月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时长 150 分钟。

第卷 (共 33 分)

一、(3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小题

8 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 28 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生命里盛装着对人

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 ,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

; 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才

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 。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

的贡献。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

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还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福祉打

拼,或是鞠躬尽瘁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 出

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

1.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横空出世 方兴未艾 不可磨灭 焕发

B. 一鸣惊人 方兴未艾 不可企及 生发

C. 一鸣惊人 欣欣向荣 不可企及 焕发

D. 横空出世 欣欣向荣 不可磨灭 生发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

,社会贡献的分野。

B.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

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C.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产生分野,而且往往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

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

D.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在意义层面往往引起人生

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

B.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把深沉大爱献给祖国

C.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

D. 祖国在他们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

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

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为好的生活的升华。好的生活无疑就是有“质量”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

是有“品质”的生活。

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以有品质的生活来升华有质量的生活,并对人民

大众进行生活美育的普及。生活美育则是生活美学的逻辑推演,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如今

,越来越多的从事茶道、花道、汉服复兴、非遗保护、游戏动漫、社区规划等领域工作的人士,都积极

融入生活美学的潮流中,并在各地传播着美学美育观念。

实际上,“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而且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

之道,前者之“学”是理论的,后者之“道”则是践行的,二者恰要合一,这就是美学上的知行合一。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

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这是由于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有趣的是,“东

方美学”这个词却不是东方人提出的,法国历史学家雷纳鲁塞在 1948 年《从希腊到中国》中最早用过

,而后才有东方对自身美学传统的“自觉意识”。由此,也形成了最初的“比较意识”一说,“中国美学

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但实际上,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是

“生活”,它们皆为一种倡导生活化的“生活美学”。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

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

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既然中国古典美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

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

。我们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也需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形成一种古与今的“视界融合”。

“生活美学”中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和人生追求的脉络:一方面呈现出摇曳生姿的

古典生活现场之美,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

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

资源。

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涵摄了“自然化”“情感化”和“文化化”三个基本的维度,这就非常全面地覆盖

了从生理的、情感的到文化的诸种生活,其基本问题便是探讨如何实现审美化的生活,由此生成一种忧乐

圆融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美学就不再是聚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融入生活的“大美学”。

“大美学”主张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当我们在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

学传统时,就是要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

材料二

人生是多方面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

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

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狭窄,一

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

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

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

,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

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

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

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

,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求得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

,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

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

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

慢走,欣赏啊!”

(摘编自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前者是后者的现

实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升华。

B.生活美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美学,它既关注对“审美生活”的理论探讨,也关注践行追求“美好生

活”的幸福之道。

C.西方提到“东方美学”概念后,东方才审视自身美学传统并形成了“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

‘色’,韩国美学重‘线’”的基本认识。

D.在朱光潜看来,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所以生活的情趣愈丰富,人

生就愈富有艺术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当代的“生活美学”建构的核心任务,就是深入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并形成一种

古与今的“视界融合”。

B.为中国人的生活立“美之心”,同样需要我们找回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让美学真正回归到其得以

自然生长的生活大地之中。

C.崇尚有“品质”的生活的人,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就会与“美的生活”背道而驰,终将体味

不到日常生活本身的美感。

D.朱光潜说“‘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意在鼓励读者去懂生活,去流连这个丰富华丽的世界,在生

活中享受自由和幸福。

6.材料一谈到“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美育得以落实”,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 ( )

A.传统服饰“汉服”破圈生长,山东曹县抓住机遇,打造“中国汉服之乡”。2021 年 5 月,山东曹县

原创汉服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

B.宜昌市政府召集专业团队,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江南牛扎坪村规划江南花谷、红叶山庄、长江力

量广场等人文景观,为市民打造“宜昌后花园”。

C.在时代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开始提倡“慢生活”,关注心灵、环境及传统,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

平衡,张弛有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D.“COSPLAY”兴起,年轻人用服装、饰品、道具扮演动漫作品、游戏及古代人物角色,通过角色互换来

舒解自己。相关的产业也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材料一:

鳄鱼文

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奏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獨刃以除虫蛇恶物之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

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 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

,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

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 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

,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

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心心睨晛,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

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鹞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

朝发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

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

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

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

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

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 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

甫铸、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

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

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

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 “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

七里,期年而庙成。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访民问苦,知道鳄鱼

为患,便写了这篇文章来驱逐鳄鱼。濁(chu)刃:利刃。獨,刺。目:眼睛鼓出。心(xn)心:恐

惧的样子。睍(xin) 睍:眯着眼睛看,胆怯害怕的样子。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去京师万里哉 去:距离

B. 刺史虽驽弱 驽:才能低下,平庸

C. 其率丑类南徙于海 率:大概

D. 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 弭:平息,消除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所不能者人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

B. 其无悔 其皆出于此乎

C. 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 潮人之事公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9. 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B.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C.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D.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B. 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

庙。

C. “而道济天下之溺”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两句中的“济”字含义不同。

D.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与“以小易大”(《齐桓晋文之事》) 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韩愈被贬潮州,目睹鳄鱼肆虐、食民咬畜、民困财乏的现状,表达了自己要为老百姓驱逐鳄鱼,为民除

害的决心。

B.《鳄鱼文》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大帅和鱼肉百姓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文章以小见大,

发人深思,有严峻的现实意义。

C.材料二高度评价韩愈在文学上的贡献,认为他使人们的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他的文章则使八代以来

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

D.潮州韩愈庙先建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认为出入祠庙不方便,朝散郎王涤在担任潮州知州,请示朝廷

后成功将庙移址。

第卷(共 117 分)

二、 (11 分)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之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3 分)

(2)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4 分)

13. 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4 分)

三、 (8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 分)

念奴娇重九席上

[宋]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

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

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释】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宴席上,当时词人 61 岁,赋闲江西。“老兵一笑”“落帽参军”

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

B. 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令人浮想联翩。

C. 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D. 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15. 分析上阕画线句在全词中的表达作用。(3 分)

16. 该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2 分)

四、 (6 分)

17. (1)在《劝学》中, “ ,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

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 成语“ 沧海一粟 ”由苏轼《赤壁赋》中的“ , ”

演化而来。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

, ”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五、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22 分)

书道深深深几许

朱以撒

天阶夜色,清凉如水。这时把玩苏东坡灵性洋溢的行草小品,也就顺带想起他的一些趣事。

那年晚秋,命途多舛的苏东坡赴任定州,途经雍丘,倜傥无羁的米芾正是雍丘县令,便留东坡小

住。这个夕阳余晖的黄昏,米芾的住处一片清新幽静。东坡一洗身心的疲惫,恢复往日的调侃和风趣。

此时, “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

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互相易携去”。

时过境迁,从这些佚事剥落的色彩上,轻易可以感受到昔日的文雅情调:书道,在这样的时间段上,

在这些人的举止上,是怎样一种浑然的融汇啊! 而日子如逝水,许多年月随同那时的热爱之情,都远远

地老去了。黑白两色,点线抽象,居然会有如此宏大的力量和诱人的魅力,不仅映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细

微之处的生生不息,同时也展现了辽远无垠的宇宙之理——阴阳之变。有时,人不免陷于浓艳的色调里

,使生命迷失于张扬状态,只有在脱身之后,才会感到黑白二极的朴素、庄重和冷峻,它甚至就潜藏在

我们的心灵深处,无意地抵御五色迷目七音乱耳。

回首书道的前尘旧痕,整个儿的变迁更迭,充满了复杂的内容。一管羊毫,一张宣纸,一砚墨香,

积蓄了太多的哲理与情思。今人的纵笔泼墨与古人比起来,究竟缺失些什么呢? 如果从本领上论,今人的

精湛和机智已经超过了晋人和唐人,可致命的是今人的颖悟远比古人浮浅,古人能从惊蛇走虺的瞬间感悟

沧桑世相,今人则大抵就兹论兹了。日落月出,寒来署往,每日砚池遨游,意在笔先也罢,随意落笔也罢

,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快乐起来,理应成为首选。许许多多古代的文人墨客正是借助这种纯粹私人性的行

笔过程,来消解与生俱来的愁烦和失意。往往一场笔墨畅游,阴霾散尽又见曙色。

书道烟云处,援笔纵横中,活生生地包孕了书法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至乐者,有晋人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令人心游江南秀色而忘返;至哀者,有唐人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戚戚哀

哀一枕清泪; 至狂者,有唐人怀素书《自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至怪者,有清人郑板桥

,隶体参入楷法,书技又添画意。真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若是人在尺幅之前,幻象又着实奇异。从疾转

的笔迹里,李太白品出了楚汉鏖战的激荡风云,戴叔伦看到了龙盘蛇踞、怪兽屹立。其中美妙情状,可谓

难以毕述。这就是古典书道的诱惑呀!

在雪白的宣纸上或浅唱低吟或磅礴放歌,有一种游戏般的乐趣,古人称之为墨戏。墨戏远离了致用

,接受了消闲,方能体味化机之趣。说白了,以黑亮的点线交织对白的空间切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精

神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比规则更重要的是游戏者先把全身的精神重负卸下来,哪怕先暂时卸下

片刻。书卷人家若说清高孤傲这不假,若说超然则未必,通常是内心世界默默地肩负了太多的沉重,吸纳

了满把的累。唐人以法则捉控笔墨,而在宋人眼里,如此高雅的艺术只适宜用来“消日” “解愁”:参

与者未必人人善书,可是谁也不曾把字迹优劣放在心头,只重纵笔过程的乐趣,自由的毫端无处不达。

时日的流转改写了书道的命运,甚至在今日,惯于敲击键盘的双手也能制作出宛如真迹的作品来

,我却由此更加怀想起书道之源---自然。书道的滥觞期有如传说那般,什么神农见嘉禾八穗而作穗书,

什么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我都乐于相信。云飘浮过来,风吹拂过来,水湍流过来,四季轮回过来,无

不蓄藏着久远沧桑的灵性。一条激越欢快的溪流,可以使人想见书道的气脉通畅; 一缕袅娜迷蒙的炊烟

,又会引导人们欣赏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巨大魅力。

而书道渐渐改变了那种精神娱乐的过程,进入毫厘不爽、点线无误的精确计较之中。从元代赵孟頫

笔下已经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他的笔性不可谓不好,只是太精工,反而走向极端少了余甘。从笔墨

来看,元人闲雅、诙谐的情调已经走失了许多,每一笔每一画都别精抉微以求无误。明清科举制需要

一拨规矩写字的书生,笔墨落纸处,但见点画一律,造型一律,色调一律,死相毕露。那曾是逸致栩

栩然、气度翩翩然,汲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的深深书道,可怜沉沦了。

苏东坡曾放言: “适意无异逍遥游。”其实,在鸿蒙初发时,书道根本谈不上技巧。从仰韶文化

彩陶上的刻画符号,着实把玩不出什么玄机,从殷周青铜器铭中的族徽观之,也只是随意而已。而拂开岁

月的风尘,博大的书道正在走向名副其实的雕虫小技。貌似繁荣的今日,书道明显地卷入了竞争的旋涡里

,柔韧的羊毫下充满着咄咄逼人的征伐气息,而书道一进入竞争轨道,它那从容闲雅的文人气味就消失了

,还有那孤傲啸洁的气度也逃不脱奴化的阴影。一个又一个书道竞赛此起彼伏,竞赛背后是奖品和证书,

这免不了使人跃跃欲试心如沸水。竞技场上的争纷淹没了多少纯真的欢愉,更无奈的是我们的精神走入了

掮客们规划的功利世界里,多少灵气随风飘散!

有多少岁月悄然飘逝啊! 那孕育起晋书的风韵、唐书的豪气、宋书的随意的日子,如今发生了令

前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只不过人毕竟是人,只要存活在世,总是要不懈地驱赶自己的心灵马车找寻精神的

牧场。也许在我们承袭了太多的世俗欢乐中,应腾出一方空间来迎受美丽的书道古风,并且心悦诚服地说

:执子之手,与尔同行。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A. 文章题目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吸引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全文语言意蕴深

厚,展现了作者对于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B. 作者认为今人虽然就书写论书写,但惯于敲击键盘的双手也能制作出宛如真迹的作品,其技艺的精湛

虽然无法超越古人,但笔墨所积蓄的哲理与情思还是非常丰富的。

C. 作者在文中追溯了书道的起源,提及了传说中神农所作的“穗书”和黄帝所作的“云书”,由此可见

其对书道中饱含自然灵性和深刻哲理的认识。

D. 唐人重法则,元人求精准,明清人讲规矩,而宋人纵笔则不在意字迹的优劣,更注重乐趣和自由,作者

在比较之后,对宋人更懂书道给予了肯定和赞美。

E. 掮客,本是替人介绍买卖、赚取佣金的人,作者认为书者参与的貌似繁荣的书道竞争,背后往往是玩

弄技巧与心术,导致本真的艺术秩序发生了错位。

19.文章开头引用了苏轼的故事,有何作用? (5 分)

20.作者笔下的“深深书道”,“深”在哪里? 试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5 分)

21.赏析第段。(4 分)

22.文章蕴含了作者何种情思? 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述今人应如何对待书道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4 分)

六、(10 分)

23.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4 分)

(1) 给漫画拟一个题目,不要拟“无题”。(2 分)

(2) 写出你对此人的告诫。 (2 分)

24.任选(1) (2) 中的一题,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6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将对应的人物姓名依次填写在横线处,并为相应人物选择与之对应的诗号,将诗号

的序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气质高雅,但其诗文素养与个性却各有特色。她们写的诗就如同曹雪芹为

她们量身定做的一样,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 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

含蓄浑厚、积极向上; 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

的风格。第七十回,林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薛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贯宝玉说:“我不信。这声调口

气,迥乎不像。”

备选诗号:A.蕉下客 B.潇湘妃子 C.稻香老农 D.菱洲 E.藕榭 F.枕霞旧友 G..蘅芜君

姓名: 对应诗号(写序号) :

姓名: 对应诗号(写序号):

姓名: 对应诗号(写序号) :

(2)请根据《乡土中国》的相关章节内容,比较“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不同之处。

七、 (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为中国夺得巴黎奥运会女子跳水双人 10 米台金牌的全红婵和陈芋汐被称为“泳坛双子星”

,然而在单人项目的角逐中,二人又是竞争对手。陈芋汐说:“我和小红(全红婵) 是姐妹,是朋友。我

们一起成长、彼此激励,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队的实力和魅力。”全红婵说: “单人项目的金牌不管我们

两个谁拿到,只要是中国的就可以。”

材料二:巴黎奥运会男篮小组赛中,南苏丹队与波多黎各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以 90:79 力克

对手。南苏丹球队的队员”大多是在孩童时期就离开了国家或是作为难民出生的球员。他们的教练说:

“我们打篮球,但不仅仅是篮球。我们的使命是团结整个国家,帮助它愈合……这就是我们每次走入赛

场时所做的。”

材料三:2021 年 7 月,国际奥委会第 138 次全会 20 日投票表决,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

、更强”之后,加入“更团结”。四个词在一起的呈现形式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竞争”与“团结”的主题,不仅出现在体育运动中,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与感悟。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A

6.B

7.C

8.C

9.A

10.D

11.D

12.从前先王拥有天下后,封禁山林湖泽,用绳网利刃来消除那些危害百姓的虫蛇恶物,把它们驱逐

到四海之外。

百姓高兴地听从他的命令,在州城以南七里的地方选了一块地,一年后庙就建成了。

13.韩愈的“浩然之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上,他忠君爱民,被贬潮州后,关心民间疾苦,勇于驱逐鳄鱼,为百姓除害。

在文学上,他的文章气势宏大,使八代以来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道济天下之溺,为后世树立了典

范。

在为人上,他刚正不阿,面对天子之命吏的身份,不向鳄鱼低头,坚决与恶势力抗争;面对权贵的

诽谤,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

在教育上,他重视文化教育,在潮州任命进士赵德为师,使潮州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对当

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4.D

15.结构上“凄凉今古”是承接上文“老兵一笑”“落帽参军”的过片之语,过渡自然流畅。

内容上由眼前的热闹宴会写到古今兴亡之感慨,情感由高兴转向悲凉。

手法上运用比喻手法,以“飞蝶”比喻“凄凉”,生动形象;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16.抒发了词人在现实中倍感物是人非,知音稀少的凄凉之情。词人追忆晋人龙山盛会的雅量趣事,

然而晋人已逝,樽前客稀,唯余“眼中三两飞蝶”的凄凉。

抒发了词人对陶潜躬耕归隐的仰慕之情。由于“凄凉今古”,知音稀少,故词人空杯向陶,赞叹

“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须信采菊东篙”也体现了词人对陶潜归隐生活的仰慕。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18.BE

19.引出下文对书道的深入阐述;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说明书法能让人身心愉悦,具有陶冶性情的积极作用。

20.“深”在能让人抒发性情,寄托情感,陶冶性情;

“深”在具有丰富的蕴含,能给人精神的慰藉,消解愁烦和失意;

“深”在体现书法家的精神律动和精神的排遣;

“深”在蕴含着自然灵性和深刻哲理。

21.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内容丰富,说服力强;

选取了不同时代不同书法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论述,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举例子和引用名人作品准确而具体,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2.文章蕴含了作者对书道走向没落的深深惋惜之意,对现代人忽视书道精神内涵的忧虑,对书道精

神回归的呼唤。

对待书道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今人首先要卸下精神重负,把书道当做一种精神游戏,从书法练习

中陶冶性情,得到慰藉;保持书道闲雅、自由的文人气味,给书道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要重视书道

中的“意”,减少功利目的。

23.(1)不自量力(没脑子)

(2)该放就放吧(做事不妨多用用脑子)

24(1)薛宝钗 G

林黛玉 B

史湘云 F

(2)“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不同点:(1)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治是靠国家有形存在的

政治权力来推行的,而维持礼治秩序的是无形的传统习惯;(2)从个人而言前者靠的是“内在”传统

习惯的“教化”,是约定俗成主动遵守,后者靠外在的权力,是被动的遵守;(3)另外二者存在不同

的社会形态中,礼治秩序只存在于乡土社会。

25.略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