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京师联考高三质量联合检测-地理+答案

2024-05-07·10页·1.3 M

2024安徽省高三质量联合检测试卷

地理

(考试时长: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要求的)

2023 年入夏以来,全球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百年一遇的热浪肆虐欧洲,作为“欧洲生

命线”的莱茵河中游水位下降至 34 厘米的危险水平,并重创欧洲经济。同期,我国华北、

黄淮地区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分析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

环流异常是此.次我国极端高温形成的直接原因。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莱茵河中游 34 厘米水位即为危险水位,是因为其

A.城市供水不足 B.通航能力下降 C.流域水质变差 D.河道淤积严重

2.莱茵河水位急剧下降会重创欧洲经济,主要表现在

激化能源危机 危及用水安全 增加工业成本 破坏流域生态

A. B. C. D.

3.此次我国华北、黄淮地区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全球气候异常增温 B.西太平洋副高增强

C.季风环流异常增强 D.热带气旋频次增多

继 2022 年全国人口转向后,2023 年某直辖市在全国中心城市中率先出现人口转向。资

料显示,当年该市出生人口 17.88 万人,死亡人口 28.5 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

均线。图 1 为该市部分人口信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该直辖市为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

5.关于该直辖市人口通缩的叙述,正确的是

以人口自然通缩为主 以人口机械通缩为主

城镇人口通缩最严重 乡村人口通缩最严重

A. B. C. D.

6.为缓解人口通缩进程,该市未来需要加强的措施是

A.加强城乡人口流动 B.政策鼓励人口生育

C、政策限制人口外流 D.发展产业虹吸人才

风电耦合海水制氢是实现由化石能源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变的理想途径。近年来,我国

和欧美国家都在尝试在沿海地区推进“海上风电——海水制氢”项目开发,图 2 为远海风

电制氢项目模式和表 1 为制氢技术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制氢技术路线 海水先淡化, 形成高纯度淡水, 再电解制氢

创新制氢技术路线 海水无淡化, 原位直接电解制氢

氢气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方便储运的液态绿色甲醇,是具有发展潜

氢气储运技术路线

力的氢能储运手段。

表 1

7.与近海风电淡化海水制氢相比,远海风电无淡化直接制氢的优势是

A.建设成本低 B.运输难度小 C.能源成本低 D.制氢难度小

8.风电耦合海水制氢有利于

降低风力发电过程成本 降低海上风电并网消纳难度

减小风力发电生态破坏 降低远海电力送到陆地成本

A. B. C. D.

9.与气态高压储运氢能相比,液态绿色甲醇方式储运氢能的环境意义是

A.降碳排促中和 B.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C.减少污染物 D.降低储运氢能成本

宁夏环香山为硒砂瓜主产区,由于常年连作且长期犁耕碾压,砂田土壤退化,硒砂瓜产

量和品质逐年降低,已成为制约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图 3 为当地不同耕作

年份部分土壤剖面示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该地区覆盖层砾砂的比例变化为

A.砾石上升、粗细砂上升 B.砾石上升,粗细砂下降

C.砾石下降,粗细砂上升 D.砾石下降,粗细砂下降

11.连作 6—25 年的土壤

A. PH 值下降 B.墒情下降 C.团粒结构变大 D.隔热效果下降

12.为改善当地土壤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包括

轮作间作 培育良种 优化灌溉 深翻土壤

A. B. C. D.

植物根系具有“两层用水模式”,即分布较浅的侧根和较深的主根分别对降水和深层土

壤水的利用比不同。图 4 为青海湖湖东(36N,100E)6 月和 9

月樟子松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利用比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与 6 月相比,9 月降水特征及植物根系吸水特性为

A.降水多,主根吸水为主 B.降水多,侧根吸水为主

C.降水少,侧根吸水为主 D.降水少,主根吸水为主

14.植物根系的调节策略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高寒 B.湿润 C.高温 D.干旱

与常见的O 相比,氧同位素O 较重且在大气中含量极少,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氧同

位素会随大气运动和流水运动而离开源地,是研究水文、气候的重要指标。祁连山东部乌鞘岭国

家级气象站工作人员在某年两次连续降水(3 月 29 日—31 日和 6 月 15 日—18 日各一次)中采集

了 7 个降水样品,表 2 为样本信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日期 降水量(mm) 同位素()的变化(%) 温度()

03-29 7.8 -0.569 0.1

03-30 5.3 -0.680 -3.8

03-31 3.9 -0.742 -2.5

06-15 4.2 -0.119 9.4

06-16 7.8 -0.226 8.1

06-17 2.9 -0.272 10.5

06-18 6.9 -0.291 5.6

表 2

15.研究人员每次室外采集时都需要完成的环节有

及时收集 装致自封袋待其融化 转致密封瓶且标注采样信息

用封口膜密封 冷藏储存

A. B. C. D.

16.表中两次连续降水中同位素O 的变化的共同特点和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增加,水汽来源相同 B.增加,云下二次蒸发O 蒸发减弱

C.减少,O 优先凝结 D.减少,云下二次蒸发O 蒸发增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 分)云南大阴洞为石灰岩洞穴,洞前为较陡坡地,

洞内地势和缓。科考人员发现末次冰期的洞内地层含有贝类壳体,且因受雨水与径流影响洞内

平台的地层发生新老岩层夹杂的现象。区域植被早期以落叶乔灌木为主,炭屑浓度较低,中期

以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晚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炭屑浓度均较高。研究表明炭屑浓度

与古人类用水需求有关。图 5 为大阴洞位置,图 6 为洞内地层情况示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大阴洞的形成过程。(6 分)

(2)分析末次冰期以来大阴洞平台地层倒置的演化过程。(6 分)

(3)分别说明该区域末次冰期中期和晚期炭屑浓度较高的原因。(4 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 分)

我国第五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是首个而向太平洋扇区的南极考察站。主站休采用集中式形态、

使用特制钢材、安装智慧火眼消防系统,分上下层,下层大部分为立柱结构。科考发现,受海冰

扩张的影响,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海洋表层生产力是指在海洋表层水体中,

通过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沉降作用,将碳转移到深海的过程,受营养盐、海冰范围、气温、光

照、水动力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图 7 为秦岭站位置示意及景观图。

(1)简述我国建设第五南极考察站秦岭站的意义。(6 分)

(2)说明秦岭站建筑设计的地理背景。(6 分)

(3)分析末次冰盛期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明显下降的原因。(6 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 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载体,在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根本的约束作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等背景

下,耕地撂荒已成为增加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图 8 为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

撂荒分布,表 3 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不同农田生产潜力等级下耕地撂荒信息。

农田生产潜力等级 耕地撂荒规模/10 hm 撂荒率/%

<1000(极低) 77.01 8.01

1000~2000(较低) 69.04 6.55

2000~4000(一般) 112.71 5.22

4000~6000(偏高) 85.35 4.15

6000~8000(较高) 57.76 2.85

>8000(极高) 3.66 2.29

表 3

(1)据材料一图 8 所示信息,归纳中国粮食主产区撂荒地空间特征并说出其形成因素(8 分)

(2)据材料二表 3 所示信息,分析其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4 分)

(3)“不同时期对粮食安全所作的定义是不相同的,出现耕地的部分撂荒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谈

谈你的理解。(6 分)

2024 安徽省高三质量联合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地 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C B D B D C D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D D C

1-3 题【解析】本组题以 2023 年极端高温及其影响为素材,考查极端天气形成

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 1 题,根据材料“莱茵河的危险水位重创欧洲经济”,结合莱茵河对欧洲的运

输价值,得出“水位下降,通航能力下降,运输成本上升,重创欧洲经济”的推

理逻辑。选 B

第 2 题,莱茵河水位下降,一方面上游水电供应下降,另一方面工业原燃料运输

成本飙升。选 C

第 3 题,大气环流异常是我国此次极端高温形成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

测为西太平洋副高增强,其控制范围北扩至华北、黄淮一带导致。选 B

4-6 题【解析】本组题以重庆人口转向为背景,考查人口与产业相关知识。

第 4 题,根据乡村人口占比,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信息,推测出重庆。选 D

第 5 题,通过计算,重庆 2023 年自然人口减少 10.62 万人,总人口减少 21.91

万人,说明有 11.29 万人对外流失,机械通缩人口最多。从结构看,乡村人口减

少 29.04 万人,应该是人口流失重灾区。选 B

第 6 题,重庆乡村人口流失,且多流向外地,说明重庆产业发展亟待提升,增加

就业创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在国家鼓励人口政策的大背景下,重庆人口政策

跟进,其政策效果有待观察,且只发力自然人口通缩问题。选 D

7-9 题【解析】本组题以 2023 年 6 月我国在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

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中试获得成功为命题背景,考查绿色能源---氢能的开发利用

相关知识。

第 7 题,根据远海风电制氢项目模式图和表格中传统制氢技术路线等信息,可确

定选 C.

第 8 题,大规模海上风力发电面临并网难和外送陆地难,风电耦合海水制氢有了

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所以选 D.

第 9 题,液态绿色甲醇方式储运氢能实现了氢能与二氧化碳的结合,减少了碳排

放,促进碳中和;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所以选 A。

10-12 题【解析】本组题以砂田农业为素材,考查农业生产对土壤的影响及解决

措施。

第 10 题,砂田耕作是以砂石覆盖表层,图中“覆盖层”在常年连作中厚度下降,

同时根据文字“长期犁耕碾压”,且受风蚀雨刷等外力作用影响,大粒径砾石破

{#{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

碎,下层土壤颗粒混入,因而“砂石比例下降,粗细砂比例上升”。选 C。

第 11 题,根据图片可知 6-25 年土壤覆盖层变薄,结合砂石覆盖可以保温保湿保

肥抑盐等作用,常年连作的耕作层含水量减少,墒情下降。结合宁夏区域特征,

连作土壤易发生盐碱化,PH 值上升。由于常年人为耙砂或犁耕或长期机械破坏,

导致土壤表层大团聚体破裂,以及常年连作使砂田土壤养分流失,制约团聚体的

固存和稳定,团粒结构总体变小。砾石比热容较小且导热性较差,连作使土壤占

砂土比例上升,砾石空隙逐渐被土壤填充,且随着蒸发,砂土结合愈发紧密,其

增温隔热效果上升。选 B。

第 12 题,间作轮作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合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平衡生物多样

性,改善土壤性状。选育或引种具有较强适应性、节水高产等特征的品种利于土

壤恢复。传统的灌溉可能加剧砂土混合和次生盐碱化的发生,采用滴灌等优化灌

溉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生态。深翻土壤会降低覆盖层砾石比例,不利于土壤健康发

展。选 A。

13-14 题【解析】本组题以高寒沙地植被为素材,考查微地形下高寒固沙植物对

水分的利用状况。

第 13 题,由图可知 9 月樟子松在各微地形区均对 0~20cm 的土壤水分利用比最高,

而 6 月 60~150cm 的比例最高。通过题干信息植物根系的“两层用水模式”可得,

9 月降水多,樟子松主要利用降水,以侧根吸水为主,而 6 月降水少,樟子松主

要利用深层土壤水,以主根吸水为主。选 B。

第 14 题,受季节和潜在水源影响,植物通过调节自身的用水策略来避免干旱胁

迫并更好地适应环境。选 D。

15-16 题【解析】本组题以科研工作者研究水文和气候变化中氧同位素 17O 示踪

指标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循环中物质运动及室外收集样本的地理实践力。

第 15 题,因为氧同位素 17O 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研究人员为减少样本分析误差,

采集样本必须及时且减少采集环节到实验室环节的变化,需要密封,即使是室外

是 0以下转移到实验室分析前也要冷藏,是必备的基本流程。所以选

D。

第 16 题,共同特点直接读表可知,原因分析抓住关键信息“氧同位素 17O 较重”

即可,所以选 C。

二、综合题

17 题【解析】本题以云南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为素材,考查地形地貌的形

成过程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1)题,由文字材料“石灰岩洞穴”、“地层含有贝类壳体”和地图所示位置,

得出早期大阴洞处于浅海沉积环境,表现为石灰岩沉积,后受地壳运动出露,洞

穴再受风化、流水侵蚀等作用形成。

第(2)题,由文字材料“洞前为较陡坡地,洞内地势和缓”、“因受雨水与径流影

响洞内平台发生辛劳岩层夹杂的现象”可知,由于地表径流冲刷剥蚀洞口表层沉

积物,当降水量大或集中时,沉积物被搬运至洞中沉积。

第(3)题,由文字材料“植被早期为落叶林、中期为针叶混交林、晚期为常绿林”

可知气候先变冷后转暖,因而在较冷期古人类用火需求上升,炭屑浓度较高,温

暖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用火痕迹较多。

参考答案:

{#{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

(1)大阴洞为石灰岩洞穴且地层中含贝壳壳体,说明其为石灰岩沉积作用形成。

(2 分)后受地壳抬升等作用影响,出露海面。(2 分)由于受到风化、流水侵蚀等

外力作用,最终形成洞穴。(2 分)

(2)由于洞前坡地较陡,当降水量较大或降水集中时,(2 分)洞口地表径流冲

刷剥蚀表层沉积物,并带入洞中。(2 分)由于洞内地势和缓,流水搬运能力减

弱,沉积物在平台区堆积,造成下层堆积物新而上层较老的地层倒置现象。(2

分)

(3)末次冰期中期气候较前期变冷,古人类用火需求上升。(2 分)晚期的气候

相对温暖湿润,广布的森林植被可能为早期人类提供丰富而便利的生存物资和燃

料资源,因而遗留了较为丰富的用火痕迹。(2 分)

18 题【解析】本题以我国第五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及考察成果--南极海洋表层生

产力为背景材料,考察南极科考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等。

(1)建站的意义可从科考区域、科考价值、国际合作三方面作答。根据秦岭站

位置,结合材料“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信息,可推定填补考察区域的空白,

是对其它站的有效补充。其科考价值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2)结合已学知识,南极酷寒、大风、干燥,风力侵蚀、海水腐蚀强,冬季寒

冷,秦岭站主体建设适应这种气候。

(3)根据已学习的洋流知识,温度、海冰、光照、水动力、营养盐、浮游生物

光合作用、海洋表层生产力之间有很强关联,顺此关联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

(1)秦岭站临近罗斯海,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填补了该区域科考

空白(或对其它考察站的有效补充);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加强南极考察的国际合作。

(2)特制钢材可以抵抗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 南极干燥易燃,使用智慧

消防系统;集中式形态便于考察队员集中工作、生活,减少冬季能耗;立柱结构

利于通风,可以抵御极地的强风。(任答三点得 6 分)

(3)末次冰盛期,南极地区温度低,海冰面积扩大,其密度和厚度增加,从而

限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浮游植物生长季节明显缩短;(3 分)海冰的覆盖隔绝

了风对海洋的作用,表层海水动力减弱,抑制了深层水的上涌,表层海水的营养

物质相对匮乏,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3 分)

19 题【解析】本题以中国粮食主产区土地撂荒现象为背景,关注粮食安全。由

空间分布到形成因素;由农田生产潜力等级与撂荒的关系到其对粮食安全的意

义;最后上升到人地关系思想理解的辩证思考,遵循“空间格局--形成原因---

现实意义--人地关系思想”主线命题,设问逐渐递进,关注地理学科的现实意

义。

参考答案:

(1)空间特征:耕地撂荒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存在的普遍现象;(2 分)省际间

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耕地撂荒规模较大,江苏省、湖

南省和辽宁省耕地撂荒规模较小。(2 分)

{#{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

形成因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推广力度;

土地流转信息及机制等。(每点 2 分,共 4 分)

(2)随着农田生产潜力等级提高,耕地撂荒率呈明显下降态势,低生产潜力

地区撂荒规模普遍较大。(2 分)(这说明耕作条件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绝对控

制作用,粮食主产区内耕地整治潜力巨大),未来应着眼于耕地整治及质量提

升,以提高耕地利用总体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 分)

(3)不同时期人地关系在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因时制宜。

(2 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粮食还没有满足消费需求,整个社会需要将

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往往会开荒种地。(2 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期,与

粮食生产有关的技术进步较大,单产稳定在较高水平,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下降,

食物结构中粮食以外的其他食品种类比例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已经可以在总量

上满足需求,社会已经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部分位置偏远、分布分散、生

产潜力低的土地会被撂荒。(2 分)

{#{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