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时量: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学术研究是人所从事的具有知识生产属性的认识活动。哲学认识论揭示:使用认识工具是认识
活动必不可少的手段,认识工具不同,认识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同。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认识工具,
对学术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中已有充分体现。生成式 AI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成果,具有与人进行流畅对话的功能、文本生成能力和相关的理解和推理
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具有进行知识生产的效能,使其可以被应用于人类的学术研究,发挥前所未
有的作用。同任何技术的使用都包含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一样,生成式 AI 作为学术研究的新型
工具被使用时,也具有双重效应:“助力”和“替代”。客观地认识这种双重效应,对于更好地发
挥其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研究是一项探新或创造活动,在初始阶段需要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信息检索和资料整理
作为必不可少的准备条件。可以说,传统的学术研究耗时最多的就是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和整
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的学习、资料的搜集、视野的拓展、问题的发现乃至观点的形成和理据的寻
获过程,因此,阅读量与研究质量密切相关。足够的阅读才能明了研究的现状,找出未解决的问题
所在,从而确定合适的研究主题,并通过旁征博引为自己主张的观点获取支持,如此等等。同时,
如果用于阅读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必然减少其他环节的投入,从而影响学术研究的“产出效率”。
更何况,在信息和数据呈海量增长的背景下,人们常常感到学术性阅读无从下手,仅靠常规的、传
统的阅读很难穷尽所有的相关文献,或者对文献的相关程度难以分辨。为此,生成式AI的介入,可
以在“助”读上为人提供新的帮助。例如,用大数据训练生成式AI大模型,形同让它储存和“阅
读”海量的学术文献,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某一课题的大量文本和数据,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关
键的资料,辅助人们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学术资源和内容。借助它来“助”读学术论文,可以帮助人
们对论文进行总结或概括,或从长篇文章中归纳提炼出核心思想或观点,使人迅速直达其要义,形
成对文章要点的快速把握;它甚至可以“一网打尽”地采集和提供所需资料,并能对资料加以梳
理,如对其自动化分类、标注和索引,从而帮助人们有效管理和组织大量的文献资料。另外,整合
了搜索引擎的生成式AI,还可以帮助人们及时获得最新的相关信息,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通过凡
此种种的助读,生成式AI可以助力人们有效应对信息爆炸的挑战,大大降低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
处理的时间和成本,帮助研究者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加深和加快对相关领域的理解和掌
握,为尽早进入学术创新的环节提供条件。
而助读的过度使用或极端泛化,就是“替”读:人将学术研究中的文献阅读完全交由智能机器
去完成,人则只利用由智能机器概括的要点与结论,只接受大模型为其提炼或“浓缩”出来的“精
华”,久而久之就可能丧失阅读能力,也丧失基于阅读而带来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阅读的过程
也是学习的过程,阅读就是通过新信息的输入来激活既有知识结构,进而产生如同皮亚杰所说的
“同化与顺应”交织的观念建构过程,这就是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如果用生成式大模型完全替代人
的阅读,就会使人失去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建构新知识的机会。“机器读原文,人只读
要点”的阅读方式,也不利于人对知识的全面吸收,犹如只喝浓缩的果汁而不吃原生的水果,也形
同只输营养液而不吃食物来获得养分,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知识上的“营养不良”。
(摘编自黄时进《“助”与“替”:生成式 AI 对学术研究的双重效应》)
材料二:
日益繁荣的 AIGC 无疑会对内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拥有类似研究者的观点输
出能力,可以成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其次,人工智能拥有空前强大的研
究能力。人工智能调用的知识远远超过人类,在数据搜集、编写程序方面具有优势。最后,人工智
能有着深度介入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生产环节,其在学术评价、学术传
播环节也可以搜集信息、抓取文献。总之,AIGC 的强大能力为原有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走
向“人-机”关系提供了可能。
基于这一内核关系的变化,行动层面的各个环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生态。在此
之前,有必要就行动层面的概念加以定义。学术生产指的是从事学术活动的研究者以学术创新为追
求,对学术发展的再生产价值。学术传播则指的是学术活动参与者和学术生产者通过各种活动,将
学术产品进行共享的过程。学术评价则是学术共同体在日常运作中的内在机制,学术产品通过评价
获得承认,学术活动通过评价得以调节。从内核层面来看,随着 AIGC 的发展,原有的“人—人”
逐渐向“人—机”开始转变。从行动层面来看,“人—机”关系带来了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学术
传播方面的变革。从结果来看,变革结果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助益、一方面是隐忧。具
体如图 1 所示。
AIGC 的发展有望赋予人工智能和人类一样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向着通用型人工智能持续迈
进。未来,人类必须学会如何与人工智能并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赢得尊严。但无论如
何,我们应当对未来持有审慎的乐观。只要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将首先带来解放而不是枷锁。
(摘编自骆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对学术生态的影响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生成式 AI 作为最重要的认识工具,被应用于学术研究,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B.任何技术都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生成式 AI 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不例外。
C.只有充足的阅读才能明晰研究现状,但耗时不可过多,不然会影响“产出效率”。
D.学术内核的转变将会带来行动层面各个环节的变革,其结果既有助益又有隐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如果将文献阅读完全交给智能机器,就会丧失阅读能力,难以获得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
B.“同化与顺应”即个人通过阅读原文,理解和接受新信息,从而激活旧知识,构建新知识。
C.人工智能作为合作生产、学术检索、观点碰撞的参与主体,拥有着观点输出和研究的能力。
D.AIGC 可能使原有学术内核中的“人-人”关系走向“人-机”关系,最终影响整个学术生态。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材料二的论据是( )(3 分)
A.使文献检索、信息提取和文本理解更高效,学者可以利用语言处理技术来梳理文献、归纳结
论、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B.通过分析学术文献和研究产出,发现其中研究热点、学科演化趋势等信息,从而帮助评估学者
的研究方向是否前沿、创新。
C.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的质量和吸引力,吸引更
多非专业人士关注科学知识。
D.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和预防性维护,降低停机损失和维修
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图文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原本只有人类参与的研究出现学术不端时,问责可以落实到具体开展研究的个体,但当人工智
能参与时,问责却可能无法落实。
B.生成的内容通常基于统计模型和模式,并不一定经过实地调查或实验验证,可能导致学术评价
过程中对内容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C.无法模拟专家的思考模型和行为习惯,无法将专家意见纳入生成模型,可能无法公允判断学术
产品的学术价值,导致区别对待。
D.AIGC 的输出结果不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学者生成,而是依靠海量数据与生成算法,公
众可能会失去对学术权威的信任。
5.对于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学术研究,你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瓦猫(节选)
葛 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
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
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
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
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
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
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
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
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
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
颗印”。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
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
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
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
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
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
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
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
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
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
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
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
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
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
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
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
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
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
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
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
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也称“一口
印”,一种住房建筑形式。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荣老爹热情,领闻一多先生找屋;屋主轻利,爽快租让新屋;荣瑞红淳朴,送饵块不收钱。这
些都充分体现了龙泉镇的人情美。
B.小说开篇描写梨花,充满诗意美;小说中多处场景描写,充满生活气息。但这些并未完全消解
“全城都跑警报”的战争残酷性。
C.文中闻一多先生设立“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情节,带有历史真实性;巫人端公执木剑“开
光”等情节,带有故事虚构性。
D.本文与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均展现了昆明抗战时期的风土人情,同时体现了对生命的
哲思和对民族不屈气节的赞颂。
7.下列对“瓦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瓦猫既普通又神秘。瓦猫能走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可谓普通;但也因其外形奇特,能镇宅消
灾,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而显得神秘。
B.瓦猫是祥瑞也是邪祟。瓦猫能上房镇宅,威风凛凛,可谓祥瑞;但其“样子极凶”、“凸眼暴
睛”、“满嘴利牙”,又可谓邪祟。
C.瓦猫反映风俗也体现人情。瓦猫具有地域性,体现当地风俗;但它也能将当地人与异乡人粘合
起来,绘成圆融、和谐的温情画卷。
D.瓦猫贯通历史也包孕文化。瓦猫与历史记载中的“和房宅相关的神兽”非常类似,带有历史承
续性;同时包孕着古朴的民族文化。
8.小说叙述节奏张弛有度。试根据文中具体情节和内容加以分析。(5 分)
9.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
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
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
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
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
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曾洪将
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
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
诉,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
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
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
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
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
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
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 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
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彧以疾留寿
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
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功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
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
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注】昌邑,即昌邑王刘贺(前 92 年-前 59 年),也称海昏侯,又称西汉废帝。刘贺因权臣霍
光扶持登基,后欲除霍光反被霍光以危害社稷等罪名废除。高、光:分别指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
帝刘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欲与共济 A 天下 B 大 C 难 D 定霸王 E 之业 F 难矣 G 吾将更 H 举 I 而求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衅,在文中为“过时”“罪过”的意思。与李密的《陈情表》里“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
“衅”意思不同。
B.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与韩愈的《马说》里“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用法不同。
C.公事,在文中为“朝廷之事”“公家之事”的意思。现代汉语常说的“公事公办”的“公事”
与此类似。
D.九锡,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锡备物”可见
曹操当时在朝中地位之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关东诸将想北面拥立刘虞,但曹操却准备西向逢迎幼主,这表现出曹操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见
识。
B.曹操抢先奉迎天子,既站到了道义的高地,也赢得政治的便利,还让袁绍被天子归罪,遭遇舆
论压力。
C.郭嘉认为袁绍虽有好才之心,却无用人之智,且不善决断,难以成事。这也是他改投曹操的重
要原因。
D.司马光认为,按孔子的理念,管仲被称“仁”,那荀彧的辅佐之功不亚于管仲,也可称
“仁”,由此曹操也可称仁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
14.文中的荀彧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杜牧和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存在分歧。你认为两者争议的焦点
是什么?试根据文本进行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
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
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释】定王台:位于长沙市内,为西汉景帝儿子定王刘发所建,词中“自西刘”即指此。一
夜寒生关塞:比喻金兵猝然南侵。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四句,气势不凡。“雄跨洞庭野”以辽阔的背景烘托出定王台地势之雄伟,“危基百尺”,
通过写台基高度表现定王台的高大壮观。
B.“尚想霓旌千骑”三句,由实入虚,遥想当年刘发登临此台,人马众多,旌旗如云,音乐震天,
仪仗盛大的画面,表现当时的“繁华”。
C.下阕先写登临所见,“乔木老,大江流”以简略的白描勾勒景物,苍老的古树、奔涌的大江衬
托出定王台历史悠久、巍然屹立的雄姿。
D.这首词写景抒情,借古伤今,意境雄浑苍凉,感情深沉悲壮,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一样,具有豪放词的典型特征。
16.词中“兴废”二字,在结构、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具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一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听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
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
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五次提到月亮,请任选两句填在横线上:“_____”和“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春食野菜是中国人的传统。【甲】民间有俗谚——“吃过龙头菜,福进家门来”。龙头菜在我
国的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及。但近年来,关于“龙头菜致癌”的
说法愈演愈烈。【乙】“龙头菜有小毒,主要原因在于它含有的‘原蕨苷’属于 3 类致癌物。”研
究员祁云枝提醒:“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原蕨苷’易溶于水。”因此食用龙头菜之前一定
要用沸水焯烫,再用冷水浸泡, 。
祁云枝还强调,采摘龙头菜时,要选择刚出土的嫩芽。只有在叶尖蜷缩成“小拳头”的状态下
采摘, ,一旦叶子展开,就口感粗糙、难以下咽了。【丙】龙头菜的吃法很多,凉拌、炒、
烧、煨、焖都可以。用龙头菜烹调的常见菜品有凉拌蕨菜、海米炒蕨菜、蕨菜火腿鸡蛋饼等。
龙头菜虽可鲜食, ,所以市场上常见其腌制品或干品。【丁】东北人喜欢把龙头菜腌成
咸菜,而湖南人则喜欢把它和腊肉一起翻炒。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龙头菜除了鲜食之外,还被腌
制成爽口的泡菜。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甲 B.乙 C.丙 D.丁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个字。(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
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 这是他所栖居的园
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 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
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状态。重情守
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
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
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
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化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种“有
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
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 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
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 B. C. D.
21.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B.大家都被这个小动物萌化了,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神奇力量。
C.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
D.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
2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
分)
四、写 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人得偿所愿,但也有人种瓜得豆,
有人甚至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
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
{#{QQABZYSEggAoAIJAARhCUQUCCgOQkAEACIoGAFAAsAAAiA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