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高三冲刺金卷(一)-语文+答案

2024-04-28·9页·3.7 M

XKB—F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金卷(一)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最明显的症状

是疲惫。疲惫不仅仅在时差综合征中才有,如果有人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到位于同一时区的

开普敦,他也会感到非常疲惫,因为旅程很长,而且要经历从冬到夏、从春到秋的变化。

但在一个时区内旅行与跨越多个时区旅行有一个重要区别:前者晚上入睡不会有困难,因

此可以迅速地从旅途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跨越多个时区的旅行也不一定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

过快,我们过于迅速地从一个时区飞到了另外一个时区,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到了太阳落

下的地方,从一个社会时间飞到了另外一个社会时间。我们的“体内时钟”只能从日出到

日落逐渐地推进,乘坐飞机会影响它的推进过程,而坐船则不会。从欧洲坐船向西到美

洲,就像在火星上生活:每天日落和日出的时间都比前一天晚一些,每天的时间都长于 24

小时。正好多数人体内一天的周期都比 24 小时长,在向西旅行时能相对容易地调整时差。

基于这一体内时钟的特征,如果我们待在甲板上迎接黎明,我们就能适应逐渐变长的一天

了。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的体内时钟与外界时间也达到了同步。但如果有人在一天

之内横跨了半个地球,那么体内时钟就跟不上旅行的脚步了。

时差综合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明暗变化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在时差综合征

病发时,我们的大脑和消化功能是最遭罪的部分。科学家们用老鼠做了实验,他们模拟了

引发时差综合征的环境,发现大脑的主要时钟 SCN(视交叉上核)适应明暗变化的速度明显快

于外缘组织(肌肉、肺或肝脏)的节律。他们还研究了喂食时间对动物的影响。最开始,人

们在晚上给老鼠喂食,这与老鼠夜间活动的习性相符;一个星期之后,喂食时间推迟了几

个小时,明暗变化不变。实验结果显示,肝脏时钟与进食时间达成同步,视交叉上核仍然

保持与明暗变化同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了分离。

时差综合征导致体内时钟不同部分的时间发生偏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患时差综合

征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实验还指出,如果“器官在旅行”,那么它们适应当地时间的过程

有长有短。想象一下,我们身体中不同的器官适应时差的能力不同,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

现象。从波士顿向西越过加利福尼亚飞往东京,有些器官还像在另外一个地方似的。人们

感到不舒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器官还没“到达目的地”呢。

(摘编自伦内伯格《神奇的人体生物钟》,张丛阳译)

材料二:

在一场从纽约到伦敦向东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过后,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了未来的时

间,同时却也身处于萦回不去的过去时间。经历了加压舱的催眠效应以及太早亮起的刺眼

阳光,时差所属的现在时间,可以同时体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令人仓皇失措。从

地球东边往西飞则恰好相反,未来的时间被纳入了过去的时间。经历一场长途飞行后,人

们往往无法立即恢复对时间的感知。

为什么现在要谈时差?因为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

一个顶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批评家劳伦勃朗特对“残酷乐观主义”的界定。用她的话来

说,残酷乐观主义是一种对“受限的可能性条件”的依附,“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

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现代航空拥有这些迥异的特征,既展现了在

几个小时之间跨越时空的迅捷,又展现了我们当下技术能力在时间与生理层面的明显局

限。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

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这种对潜在幻想的执着坚守,具体到航空旅行而言,我们全天

候的快节奏生存限制了我们拒绝飞行的能力。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已成既定事

实的疲惫旅行,以及避无可避的航班延误、狭窄座椅和其他形式的湍流。

这种残酷乐观主义的处境使我们回到了一系列关于何谓人类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技术

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旅行习性、睡眠与清醒的日夜循环、阳光

与星光的天体影响,以及时间怎样统治我们的生活——任何其他东西对生活的影响都无法

与时间相提并论。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关系到以下问题的

核心: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因此,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

甚至政治价值的现象。在时差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

如果这条哲学路径对一些乘客或读者来说太过抽象,我想表达的是,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

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李《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田可耘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体内时钟”指人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是指人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B.“器官在旅行”形象地描绘出身体的器官在适应当地时间过程中的偏离状态。

C.“到达目的地”指身体的器官调整了时差,已经成功地适应了目的地的时间。

D.“残酷乐观主义”旨在阐释时差综合征给人们在时间与生理层面带来的伤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旅行者在旅

行过程中产生时差综合征。

B.过分乐观的幻想有时在现实中显得残酷,比如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使得我

们不得不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

C.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对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

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时差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也必须被理解为

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诗出自先秦《击壤歌》,歌颂了劳动的美好,是劳动人民

自食其力的生动写照。

B.旅客进入机舱,灯光进入明亮的欢迎模式;晚餐时,切换到柔和的就餐模式;困倦时,

昏暗的休息模式取而代之。

C.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室内活动时间长,白天接受的光线较少而夜晚较多,因此城市里的

明暗变化比乡村小得多。

D.褪黑素的分泌要通过视神经,与光污染关系不大,只有睁着眼睛睡在明亮的房间,褪黑

素的分泌才会受到抑制。

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往开普敦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其回程同样如此。

B.乘船从欧洲到美洲,由于速度不是很快,基本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

C.从纽约向东飞往伦敦,与其回程相比,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

D.乘坐“一带一路”专列西行巴黎,时间较长,很难引发时差综合征。

5.哪些原因让时差现象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水西流

孟澄海

我来敦煌之前,宕泉河在脑海里只不过是一个幻影;枯瘦、寒凉、苍老、孤独,流水

漫过沙漠,波澜不惊。想象中,那里的黄昏,一棵胡杨树如雕像一样立于水漏,天空湛

蓝,金黄色的阳光在胡杨的叶子上跳跃,反射出金子般的光芒,石窟、壁画、佛光、飞天

女神、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张大千、常书鸿……许多古旧或鲜活的名词,宛若星座

一样,跌落进河流深深浅浅的漩涡,混合成一种温润迷蒙而又沉郁苍老的气息。

现在,我真实地走进了敦煌。站在宕泉河岸上,我背对落日,影子一寸一寸往前延

伸。河水如此清澈,我听到了水声,但并不知晓它的流淌方向,一群野鸭与天鹅逆流而

上,又很快消失在幕霭之中。我知道,河水流了多少年,神迹就坍塌了多少年。面对敦

煌,我的灵魂早没有了重量。

宕泉河穿过朦胧的夜色,无声无息。于我而言,宕泉河就像一个隐喻,或者说,宕泉

河的每一朵浪花,每一轮波纹,都曾在我前世的梦境里闪现,然后消逝,了无痕迹。在我

有限的知识里,那乱石嶙峋的岸,那红柳摇曳的河床,那深灰苍碧的苔痕,都浸淫了历史

的风尘,如梦似幻,一片苍茫。匈奴人、月氏人、西羌人、大宛人……那些曾经在宕泉

河边跃马扬鞭、征战沙场的民族或部落,背景荒远,迷蒙如雪,连一个脚印也没有留下,

唯独前来朝觐拜佛的人接连不断,千古如斯。

涉水,渡河,登岸,我眼前已没有繁芜的物象,静夜沉寂,蓝色的天穹低垂在我的胸

前,星光清洁、澄澈,晶莹如千年冰峰上的泪滴。

星月辉映宕泉河。在我身前身后,水汽氤氲,沙洲迷蒙。河岸上铺展的月色,深远而

恍惚。犹如打碎的青瓷。我放慢脚步,轻轻往前走,生怕踩疼月亮下的每个影子。我路过

树,穿过树林,就在一处空地上坐下来,默想,抑或向四面的旷野张望——白杨树、云杉

树、柏树和柳树。它们一律安静不动,将柔曼的枝条探进夜色中,仿佛在打捞细碎的星

光。其实,黑夜只蒙蔽了人的视野,对于其他生灵而言,眼瞳里的黑夜也许正好是冰蓝色

的黎明或橘红色的黄昏,但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没有色彩,只显现一片空白,犹如太古的

空虚。我发现离我不远处,一个流浪汉正倚着一块石头,大声念唱着《心经》,腔调轻柔平

和,悠长缥缈。他的身上洒满了月光,斑斑点点,长久不肯消散,那人,那景,叫人想起

千年古刹里的得道高僧。我与流浪汉的身份、命运各异,可我们同样面对着宕泉河、夜

空、弦月,还有生长信仰之树的敦煌。人生心路,殊途同归。

我对面,在沉沉的夜色中,三危山已只剩下一个轮廓,星空的笼罩和覆盖,使它上面

的砂岩有了一种钴蓝色的光牵,高古、纯粹、神秘,宛若精神世界里的暗喻。山屋上的莫

高窟全都闭上了眼睛,将喧鹰和聒噪挡在了门外,一个洞屈就是一个眼睛,几百个洞窟就

是无数双眼睛。莫高窟睡了,走进梦境,几千年的梦,不断闪现、摇荡、飘浮、幻灭,恍

如时光岁月淘洗过的残片——开凿石窟的香客、创作壁画的画工、雕塑佛像的工匠;伛偻

的腰身、苍老的面容;沙尘、石砾、汗滴、血花;曼陀罗藻井、佛祖塑像、菩萨塑像、金

刚塑像、罗汉塑像;歌姬画、乐女画;黄牛牧童、宴饮欢歌、飞天飘带、祥云翅膀……我

知道,就是这么多残梦断片,复制、连接,拉近又推远,建构了敦煌历史,成就了人类仰

视的艺术宝殿,之后,才有了斯坦因的敦煌之行,有了那个夜晚:敦煌第十七号石窟,昏

黄的油灯扑朔跳动,细碎的灯焰将斯坦因的影子打在了墙壁上,迷幻如鬼魅亡灵,而灯

下,那双布满蓝色血管的手,正紧张地翻动着一卷卷经文、写本、字画……

那年,我在敦煌博物馆偶然发现了一帧黑白照片,那个高鼻子深眼窝的探险家斯坦

因,戴着中式礼帽,双手叉腰,目光平视着远方,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看得出来,他的

背后就是宕泉河,窄窄的河床上似乎生长着灰褐色植物,像红柳又像棱梭。照片没有标明

拍摄时间,我猜想,那时候斯坦因也许刚刚从藏经洞里走出来,摄取的宝物已经打包装

箱,正准备通过驼队运往“日不落帝国”。但他没有想到,从此以后,他的名字被宕泉河记

录了下来,他盗取敦煌宝物的行径,被永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我又觉得,在王圆篆打开藏经洞之前,整个莫高窟都是寂然无名的,北魏到隋唐的

兴盛,宋元之后的相对败落,其间产生了无数的诗人、画家,也没有一个人对莫高窟的艺

术价值发出一声惊叹。由此,王圆篆打开的是敦煌学,斯坦因、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人

盗窃的也是敦煌学,陈寅恪那一句“敦煌学,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悲叹,也是敦煌

学。或者说,正因为他国人的盗窃和藏经洞文物的散失,才有了今天的敦煌学。这也许就

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夜,我在敦煌宕泉河畔。我已经不愿意追溯历史,让迷茫幻渺的时光给心灵带来沉重

的忧伤。坐在宕泉河岸边,我想象到的是那些裙裾飘飘、环佩叮当的飞天仙子,她们在

幽暗的洞窟里一待就是千年,也许耐不住寂寞,今夜会飘然过河,来到我身边,赠我一叶

远渡苦海的苇叶。(选自《天涯》2023 年第 5 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先写想象中宕泉河的模样,再写现实中所见的宕泉河,由虚到实,在这虚实之

间敦煌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

B.“我”在宕泉河畔遇到大声念唱《心经》的流浪汉,那腔调让“我”产生一种“本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C.莫高窟的梦境中的每一组残片都展现了敦煌的一个方面,拼凑起来就是敦煌的历史,都

是了解敦煌文化的一扇窗户。

D.“我”认为黑白照片中的斯坦因展现出“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并由此猜测他可能刚刚

盗取了敦煌宝物正准备回国。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语句以“我的灵魂早没有了重量”来衬托敦煌,突出强调敦煌的历史的厚重。

B.语句中曾生活在宕泉河边的民族或部落虽已消逝,但仍是历史的组成部分。

C.语句点明教煌遭遇盗窃的历史,同时也引用陈寅恪的悲叹表现了文化之殇。

D.语句想象仙子从洞窟飞到“我”身边,以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8.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 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提出了三个关键词:风景历史沉

思。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

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

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

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

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

陟椒极。有土垤礧磈,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

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

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

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

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颜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

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

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

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履。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

俱未探历,心甚快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

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鸣呼!岂独寻山也

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榜人:船夫。椒:山顶。礧磈[li wi]:意思是石块。龈腭[yn ]:凹凸不平

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遂 A 从破龙涧 B 而上 C 山脉 D 怒坼 E 赭石 F 纵横 G 神物 H 爪角 I 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复如江阴”中的“如”指“往,到” ,与《鸿门宴》中的“沛公起如厕”的“如”含义

不同。

B.“余已治筇屐”中的“屐”是一种方便登山的带齿的木头鞋,山水诗人谢灵运也曾经穿

过,

C.碑碣,碑刻的统称,长方形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的上小下大的刻石叫

碣。

D.“涉而即得”中的“得”意为领会到,与《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于己”的“得”含义

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德潜曾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都由于船夫的欺

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

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天一直未放晴,只得疲惫

遗憾地踏上归途。

D.沈德潜同张少弋、叶中理游虞山,见到不少奇异景象,但二十来天春雨绵绵,使他们不

能再次前往游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4 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4 分)

14.作者游历虞山,获得了什么感悟?你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呢?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自持”三字,这是首联着眼点,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

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

B.本诗颔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颇相似。但后者强

调的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前者所强调的却是不被理解、世无知音的感叹。

C.颈联以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以及万户千门或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

啭歌吟,寄寓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

D.末句化用前人“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的诗句,写流莺看到春色逝去无限感伤,因

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栖息,从而抒发了无枝可依的无奈。

16.古人评价此诗“含思宛转,独绝古今”,结合全诗,请你从情感和艺术手法上加以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离骚》中“ , ”既表现了自己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还有不

同于世俗的才能修养。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总结种树经验时借“ , ”的比喻,表明种植

时精心培育,种植后“勿动勿虑”才是保持树木天性的最佳方式:

(3)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姜夔在《扬州慢》中

“ , ”两句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衰败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白蛇传》有一出戏叫“盗仙草”,说的是白娘子不顾自己已经 ,行动不便,为救许

仙舍命盗仙草的故事。那仙草就是灵芝。在古代中国,灵芝就这样被赋予神奇的色彩,被

认为是“长生不老药”,有 _之效,其实灵芝并没有这么神奇。它是种什么东西呢?它

实际上是一种真菌类生物。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的木耳、猴头、蘑菇等都属于真菌类生

物。

灵芝虽然不是“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它确实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灵芝实体内

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三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肿瘤、降

血压、降血脂、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可用于防治多种疾病。灵芝的果实体和子实体用于制

作成灵芝粉、灵芝片等保健品,以便于人们的服用。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人工培植灵芝了。灵芝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所以掌握灵芝的

生长要求是人工培植灵芝的关键。影响灵芝生长的主要条件包括营养、温度、水分、空

气、光线和酸碱度。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已经掌握了灵芝生长的适宜条件,而今,灵芝已

不再是 _的东西了。相比越卖越贵的国产车,有人不禁感慨:以前是没钱买灵芝,现在

是没钱也能买灵芝;以前是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长生不老”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印度现在已经“真心”认为,对中国需要进行更高程度的防范,这下终于与西方合上拍

了。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C.我们大多是退休的老同志,自从来冰上玩‘单腿驴’后,身体都更强健了。

D.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20.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用法和作用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你俩的乒乓球水平差距太大了,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打不过。

B.穿衣讲究季节,夏天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是能穿多少穿多少。

C.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没动静,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D.自以为是、谁都看不上的人往往谁都看不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 。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

命。同时,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段肆无忌惮地拉动着人的消费欲望,人们

开始无法满足手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断地想拥有更多。反反复复地折腾,人生就这么过去

了。

在这种背景下, 。时间管理理念中提倡的很多方法,并不是要让人们逃离现代性

境遇所构筑的牢笼,反而是要对其加以技术性强化。时间管理是要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

苛地分割和利用时间。

我们原本就因为快而痛苦,时间管理却要教我们如何更快。所以,虽然时间管理会对

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常与此不一致。我们依

然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青海省塔拉滩地区,长年干旱少水,荒漠化严重,却是太阳能发电的好地方,所以专

家选择在这里建设光伏电站。电站建成后,能源问题得到改善,该区变成绿洲。但杂草丛

生,严重影响发电;并且在春冬季节,火灾隐患巨大。园区每年投入 180 万元除草、打药

不管用。

有一天,一位牧民赶着 2200 只羊闯入园区,让羊在光伏板间隙吃草。见此情景,管理

人员恍然大悟,于是在园区养羊,每年收入可观。但发现放养规模大,草场退化,生态再

遭破坏;放养规模小,不完全解决问题。最终园区采用分区放牧办法,每个区让羊吃 10

天,控制草的长速,吃不完的或不吃的草,派人割除,防止火灾。一个世界难题就这样解

决了,各国发电厂纷纷称赞“中国智慧”。

对上述材料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 800 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