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答案

2024-03-27·15页·7.7 M

绝密启用前(新高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

【答案】A

【解析】A 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对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并没有提到其中的主次问题,而是“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3 分)

【答案】C

【解析】A 项,“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主动接受型”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

是“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B 项,“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错,无中生有。D

项,“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的阐述,只是表明老王翻开阅读的书是《庄

子》,但并不能说明该戏剧的内容讲述《庄子》中的故事。

3.(3 分)

【答案】D

【解析】A 项是“互鉴”的表现,并非主动呼应型。B 项为主动输出型。C 为主动接受型。

4.(3 分)

【答案】B

【解析】图表内容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文化输出的目的并非与西方霸权抗衡,B 项错误。

5.(6 分)

【答案】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精华。如萨特对我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借鉴与完善;

主动输出本国优秀文化。如张彭春基于民族文化自信而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

审美特征;

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碰撞升华,产生新的文明。如萨特主动吸收中国戏曲艺术“暗示”审美特征后进一步阐释,

反过来给予中国艺术家的借鉴启迪;布莱希特在中外文明互鉴中成功构想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

(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本着共同提升的原则,相互借鉴、相互碰撞,共同提高。每一种措施基本上对应于材

料一种对应的三种类型,尤其是第点,需要综合三种类型中论及的新的审美理论。

6.(3 分)

【答案】A

【解析】B 项,“暗示着事情的发生”错,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环

境的变化并无关联。C 项,“明褒暗贬”和“强烈不满”理解不当,这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担心,并没有贬

斥之意,也不能说“强烈不满”“我行我素”不准确,也有可能搭档成竹在胸。D 项,作者对“北京的秋天”

记忆最深,是因为他在这儿观察到的特殊的风景和体验到的独特的人生感悟,不是因为“取胜”那么肤浅的原

因。

7.(3 分)

【答案】C

【解析】C 项,接受酬劳并不是俗气的表现,是自己劳动所得,而且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作者才带着病痛参

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 1 页 (共 7 页)

与节目创作与录制。

8.(5 分)

【答案】因为北京秋天特有的景观与况味;因为对生命的珍视,在秋天的北京有难忘的经历;因为作者

从北京的秋天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感情共鸣。

(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二点给 4 分,答对三点给 5 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文章第一段说自己在北京度过了两个秋天,“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

重刻痕”,可见,已经中年的作者十分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文章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特色,将

北京的秋天与其他的秋天进行比较,突出北京的秋天给自己印象之深。作者在生计艰难的时刻接受邀请来到陌

生的城市,创作录制巨大而陌生题材的节目,遇到了很难“合作融洽”的搭档,并且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秋天

本是萧瑟的季节,但北京的秋天却极其绚丽,已然独立于时间之外。这与作者自身的经历颇为相近,作者在人

生不顺的时候获得了生命的馈赠,获得生命认知中的自我超越。

9.(6 分)

【答案】语言的简洁、凝练,具有诗性。内容深刻,思想鲜明,富有哲理。使用了大量修辞且结构具有

跳跃性。在写景、叙事、抒情和阐述哲理上自由转换。在行文中嵌入诗歌,诗文互融又发挥各自的文体优势,

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答对一点给 2 分,共 6 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特征,也是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在文章中找出具有诗歌特点的语句,通过分析

概括得出答案要点。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包括: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语义含蓄多解,富于朦胧美,诗的意

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等特点。考生只要围

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第点如文中用“漂泊、爆破、机器、潮湿、地热与寒冷,像一只奔跑的容器”,交代

了自己多年艰难的打工生涯;第点如使用了“它们通向繁华,也通向衰落,通向过去,也通向未知的明日”

等语言,含意蕴藉,启人深思;第点如“北京的秋天……又似乎独立于时间之外,充满了无形的力道,像一

驾古老的马车,从天边碾轧过来”“这是一个苦闷的深秋,除了苦闷于永远无法满意的创作,更苦闷于孤独”

等,表现了北京秋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苦闷”。

10.(3 分)

【答案】CFH

【解析】“彼见”不能表示完整含义,“孔子为师”与“圣人传道”是整句,因此 A、B 两处不能断开,C、E

必须断开,“必授异才”才能表达完整含义,故 G 处不能断。

11.(3 分)

【答案】C

【解析】C 项,“口诛笔伐”和“党同伐异”的“伐”是声讨、攻击的意思。A 项,两个词都是意动用法。B

项,《赤壁赋》中的“卒”是最终的意思。D 项,解说正确。

12.(3 分)

【答案】D

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 2 页 (共 7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