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江西省高三二轮复习阶段性检测-历史+答案

2024-03-15·8页·1.2 M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高三年级二轮复习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卷

试卷共6 页,20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

石器、骨器、蚌器、烧火堆、人头骨、股骨、大量动物骨骼、灰坑等,还发现了栽培稻

植硅体。由此可知,该遗址

A.已具有早期国家的特征B.仍然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C.可确定出现原始畜牧业D.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2.《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年)“于单亡降汉,汉封于单为涉安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年),浑邪王、休屠王降汉,“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这些举措

A.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色

C.反映了汉光武帝的政策D.导致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3.阅读下图

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隋朝时

A.大索貌阅成效显著B.社会治理井然有序

C.中原经济占据主导D.南方得到迅速发展

4.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政府对江南东、西路及镇江府(属浙西路)的“不成片段闲田”,“比

民间体例,只立租课,上等立租二斗、中等一斗八升、下等一斗五升”,“召人耕种”。这

表明南宋

A.沿用王安石变法的政策B.封建租佃制度得到发展

C.农村已经出现雇佣关系D.度量衡器基本得到统一

5.下图内容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边患与海禁政策的关系B.日本商品不断输入中国

C.海外贸易交流蓬勃发展D.白银货币化带来的结果

6.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年)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写道:“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

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

所学,学非所用。”这反映了李鸿章

A.反对变法图强B.主张严守古训

C.有意学习西方D.醉心西洋政体

7.下面的漫画反映出

A.清末新政的结局B.北洋军阀的内斗

C.北伐战争的目标D.五四运动的成果

8.根据相关记录:冀西三专区的平山、灵寿等县,大都从 1938 年春开始贯彻减租减息政

策,1939 年秋到 1940 年秋分期分批在各区、村推行二五减租、保障佃权以及清理土地

债务等工作。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B.落实“三三制原则”

C.瓦解国民党的反共阴谋 D.服务于民族解放战年

9.1961 年,我国蟾蜍单性生殖研究获得突破,科技工作者繁殖出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

癫蛤蟆”。1963 年,我国第一台气体氨氛激光器试制成功。1964 年,国内第一台半导体

激光器和第一台碳分子激光器试制成功。这些成就

A.得益于“四个现代化”战略的提出B.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相关

C.体现出中苏两国科技合作的成果D.是贯彻“双百方针”政策的结果

10.截至 2011 年初,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数量超过了 4000 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达到

818.88 万户,已占国家 GDP的 50%以上,占国家税收的 50%左右。这说明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成效显著B.国家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C.引进外国资本的力度不断加大。D.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11.下列示意图旨在说明

A.社会分工的作用B.宗教形成的背景

C.文明产生的条件D.聚落形成的优势

12.11 世纪的西欧,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

人才,西欧的许多地方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甚至大学,开设文法和计算等方面的课程,

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由此可见,世俗学校和大学大量创办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统治的衰落B.城市自治的发展

C.民族迁徙的推动D.文艺复兴的兴起

13.17 世纪,英国在美洲的加勒比地区建立了重要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以种植园为主,

主要种植糖、咖啡和可可等商品作物。这种生产形式

A.移植了欧洲的封建关系B.是称霸世界的重要条件

C.为打败法国奠定了基础D.客观上加剧了黑奴贸易

14.据史料记载,1851—1871 年,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工业中心,

此前,德意志的煤、铁、钢产量都已经超过了法国。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德意志帝国的建立B.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C.科学技术迅速发展D.德国煤铁资源丰富

15.1920年 11 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

业,或者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新经济政策已经正式实施

C.十月革命时的政策得以继续D.自由资本主义在苏俄恢复

16.20 世纪 80 年代,是博物馆事业兴旺发达的年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主

要表现在:数量的增加、内容的丰富、规模的扩大、分布的广泛、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

面。这些现象的出现

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B.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

C.与吸取二战经验教训相关D.说明教育得到普遍重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礼记》中说:“大道

之行,天下为公”。《吕氏春秋》中说:“昔先圣王之治于下也,必先公”。《六韬》中载:

“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材料三《慎子》中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淮南子》中

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简析这

一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材料中著作的共同诉求,并予以评析。(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根据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史》编制

材料二 2003—2015 年中国公路兴修情况示意图

——根据张雪永《现代交通运输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路建设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民政府时期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公路建设

的不同之处。(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国 1787 年宪法,对文官的选用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乔治华盛顿总统

侧重于名望和门第,强调良好的出身与教养。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斐逊两位总统任

职期间,则注重“才气”,即是否受过大学教育。于是,美国建国初期的政府官职就掌握在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高贵的门第、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及其亲信手中,人称“绅士政

府”时期。这些“绅士”们一旦被委以官职,就相当稳定,一般不被更换。但是,随着两

党政治在美国的出现,“政党分肥制”已初见端倪。

——摘编自[美]桑迪梅塞尔《美国政党与选举》

材料二 美国现代文官制建立和完善的历程,经过了三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 1883

年制定的《彭德尔顿文官法》,在自由竞争思想的指导下,将竞争机制引入文官的选拔录

用,旨在解决国家机构的政治腐败和文官的道德沦丧问题。第二次是 1923 年的改革,

颁布《文官分类法》,在科学管理学派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文官的分类管理问题。第三次

是 1978 年的改革,颁布《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行为科学派理论的指导下,完善文官的

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以解决调动文官的积极性问题。

——摘编自楚树龙、唐娜《美国文官制度评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绅士政府”时期文官选用制度的标准及其弊端。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美国现代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中华书局《孙中山年谱》编制

示例:

孙中山民权年谱

1894 年之前,曾幻想君主立宪,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国家。1894 年,在檀香山

成立兴中会,提出“建立合众国”的民权主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孙中山民权年谱”。(要求:参照示例,按时间先后

顺序编写,符合年谱特征;结合材料,史料实证,逻辑严密)

2023—2024 学年江西省高三年级二轮复习阶段性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骨器等是经过人工打磨而成,加上陶器

的大量出现,可以判断它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故选D 项;出土“大量陶器、石器、

骨器、蚌器、烧火堆、人头骨、股骨、大量动物骨骼、灰坑”和“栽培稻植硅体”,不能说

明是否已经有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也不能说明是早期的原始人群阶段,虽有动物骨骼,

但不知道是否为人工饲养,不能确定是否有原始畜牧业,排除A、B、C 三项。

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公元前 126年”“公元前 121年”,可以看出此时处于汉武帝时期,他对

降汉的匈奴部落,给予了较多的封赏,这有利于民族关系的缓和,推动民族之间的交流、

交往和交融,故A 项符合题意;汉武帝封赏匈奴的政策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特色,排除

B 项;这些措施是汉武帝时期,不是东汉光武帝,排除C 项;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题中

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D 项。

3.【答案】C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隋朝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北方,可知中原地区是国家的经济

重心所在,故C 项正确;大索貌阅是隋朝的人口统计政策,通过大索貌阅查出了许多隐

匿的人口,但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人口的增加,A 项错误;人口信息也无法反映社会治理

是否有效,B 项错误;南方人口远低于北方人口,且没有前后人口数据做对比,也无法

反映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D 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将荒地租佃给农民耕种,依据民间惯例收地租,反映了封建租

佃关系的发展,故B 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其改革措施基本被废除,A 项不正

确;材料中的租佃关系并不是雇佣关系,排除C 项;材料反映了租地农民交地租的数量,

并不能反映度量衡器是否统一,排除D 项。

5.【答案】A

【解析】题中示意图反映了 14—16 世纪倭寇骚扰我国的形势,元代以来的倭患推动明

朝采取了海禁政策,到嘉靖时期倭患愈演愈烈,可知倭患与政府海禁政策密切相关,故

A 项正确;B 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示意图并非反映海外贸易,排除C 项;白银货

币化与倭寇骚扰无内在联系,排除D 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反对“致用非所学,

学非所用”,主张经世致用,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故C 项正确,排除B 项;A 项不符合

史实,排除;李鸿章虽主张“变法自强”,但反对学习西方的政体,D 项不正确。

7.【答案】B

【解析】从图中“王”“(段)费心力三次造共和,原来是冰与火之歌”“(冯)生命不息,内斗

不止”“权力的游戏”等,可以看出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大势力内部斗争的现象,

故B 项正确;其他的选项均与这一漫画无关,排除A、C、D 三项。

8.【答案】D

【解析】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目的是团结开明地主共同抗日,以巩固抗

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目的是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故D 项正确;“双减政

策”的实行,与打破日军“囚笼政策”无关,与落实“三三制”原则也无直接关联,也不是分

化和瓦解国民党反共阴谋,排除A、B、C 三项。

9.【答案】D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我国在科技、文化战线上取得的成就,与

“双百方针”的实施密切相关,故D 项正确;“四个现代化”战略提出于 1964 年,排除A

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 1995 年,排除B 项;中苏关系于 1960 年破裂,排除C 项。

10.【答案】A

【解析】我国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故A 项正确;材料仅提及民营经济、私营企业,没有提及“多种所有制的成效”,也未涉

及外资的引进,排除B、C 两项;材料只反映了私营企业的贡献占比,不能说明私营经

济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排除D 项。

11.【答案】C

【解析】示意图中,阶级、国家、文字、城市等,都是文明产生的标志,所以示意图的

主旨是分析文明产生的条件,故选C 项;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是示意图反映的文明产生的

条件之一,A 项表述不全面,排除;示意图与宗教形成的背景无关,也不是说明聚落形

成的技术优势,排除B、D 两项。

12.【答案】B

【解析】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因而需要多方面的人才,

加上自治的城市也有能力创办世俗学校和大学,故B 项符合题意;中世纪的宗教势力非

常强大,A 项不正确;欧洲民族迁徙与世俗学校和大学的创办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 14 世纪,排除D 项。

1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等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经济,种植园主要是黑人奴隶

从事劳动,这从客观上加剧了黑奴贸易,故D 项正确;种植园经济大都属于资本主义生

产的特点,并不是封建生产关系,排除A 项;英国称霸世界、打败法国,与英国的工业

发展密切相关,排除B、C 两项。

14.【答案】C

【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德意志成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故C 项正确;德意志帝

国建立于 1871 年,排除A 项;德意志帝国在统一之前,并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对外

扩张,排除B 项;D 项内容并非题干主旨,排除。

15.【答案】A

【解析】此时苏维埃俄国虽然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某些方面已经有所突破,比

如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等,故A 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正式实施是在

1921年3 月以后,排除B 项;十月革命后的政策,在 1918 年因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

乱,被迫改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 项;虽然此时苏俄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

租让企业,但这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恢复,而是在国营经济领带下的发展,排除D 项。

16.【答案】B

【解析】20世纪 80 年代,世界经济社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博物馆事业也得到迅速

发展,这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故B 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各国博物馆的建设,

不构成必然联系,排除A 项;建立博物馆,不仅是吸取二战经验教训,更是为了传承文

明成果,提供教育场所,C 项失之片面,排除;D项“普遍重视”的表述与事实不相符合,

排除。

17.【答案】(1)核心思想:民本思想(或答:重民思想、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2分)

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设施的兴建;人的地位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

强;社会转型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影响。(每点2 分,共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诉求:强调社会和谐,重视公平公正;突出法治思想。(每点2 分,共4分)

评析:这些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但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带有封建性、狭隘性。(4 分,需答出正反两面)

18.【答案】(1)特点:既有用于军事也有民用;由东部、南部发达地区扩展到西部地区;

由地方政府或士绅组织、民间集资到中央政府负责,先后有民资、外资和政府资金支持;

从无规划、无标准到有规划、有建设标准;区域协作,发展迅速。(每点2 分,共6分,

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前者延续传统的筑路方式,注重特定的西部区域,旨在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扩张,巩固统治;(3分)后者注重利用现代技术,立足全国,目的是为促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分)

19.【答案】(1)标准:门第、名望、地位和受教育的程度。(每点1 分,共4分)

弊端:相对稳定和固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容易被政党制度所左右。(每点2 分,共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因素: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管理思想的演变;英国等欧洲国

家的影响;文官道德观、价值观欠缺;旧的文官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工作积极性低;文

官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欠完善等。(每点2 分,共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0.【答案】示例:孙中山民权年谱

1905 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创立民国的主张。(3分)

1906 年以后,同盟会为谋求救亡图存,发动了一系列旨在推翻清朝政府,创立民国,

随后发生了武装起义,沉重地打击中外反动势力。(3分)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提出“五权宪法”原则,在西方国家分权制衡的基础上,

将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等分离。(3分)

1913 年,为维护共和制度,发起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3分)

1915 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发起护国运动,要求恢复中华民国。(3分)

1917 年,发起护法运动,要求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3分)

1920 年,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继续维护共和制度。(3分)

【评分细则】

1.本题共 12 分,每点3 分,任意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2.每个要点未正确答出时间信息,扣1 分;

3.若考生抄写试题中已经给出的示例部分,该点不得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