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高 三 一 轮 检 测
语 文 试 题2024.03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然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
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游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
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
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
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
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
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
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
洗练、奭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高三语文试题 第1页 (共 10 页)
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
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
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
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汉魏风骨、盛唐气象,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
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
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清人姚鼐指出: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
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
“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
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
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
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
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
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
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
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
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
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
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
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
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
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
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
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高三语文试题 第2页 (共 10 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 “雄浑” “阳刚” “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 “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 《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
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
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
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
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3分)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
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段和第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三语文试题 第3页 (共 10 页)
钓源的灯
江子
位于江西吉安的钓源村,据说曾经是个彻夜灯火通明的地方。清朝咸丰年间,这个人口过万的村庄忽
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南京” 。人们骑着马,从吉安府、 赣州府、 周边县赶来,出入村里的酒肆、茶馆、烟
馆、戏院、客栈,展开着商贸信息交流及江湖博弈。他的身份分别是商人、富家公子,乃至衙门幕僚、 帮
会代表等。宫灯、 马灯、 汽灯、 烛火等各种灯具挂在巷子里、 门口和各种场所的桌子上、台面上。那些马
匹被拴在村里人家的门前,要么踢踏着腿,摇着尾巴,打着响鼻; 要么陷入沉思。夜色已深, 它们的瞳
孔, 是另一个意义的灯盏。天空寂寥,弯月如钩,星星如钻,它们是挂在天上的灯,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
乡野间热腾腾的人世。
可钓源并不仅仅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欢场, 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之地。吉安自古为人文
重镇,科举考试进士三千全国第一,而吉安文化历史的开创者,就是北宋时期的吉安永丰人欧阳修。而钓
源的欧阳,与欧阳修家族同宗,据说欧阳修的先祖在此开基,之后根脉由此蔓延至欧阳修的家乡永丰沙溪。
南宋年间,欧阳修的七世孙欧阳腾又从永丰沙溪逆流到此,民间把这种行为称为“继嗣”。村庄奉欧阳修为
血脉圭臬,为高高举起的精神之灯,以崇礼重学为根本,历史上出过六十多个举人、进士,祠堂门口矗立
的许多旗杆石,就是这一荣光的证明。清朝乾隆年间,有欧阳衡出任宁国知府。村庄后来由崇礼重学转入
经商,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村,在许多省份都有产业,又以村庄为依托做起了服务业,最终演绎成鲜衣怒
马的喧腾欢场。
我于本世纪初到钓源,那些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庙观、别墅等墙体斑驳的建筑按照一种奇
特的逻辑摆布在村子之中,村中又有暗喻了某种风水原理的七口水塘,夕光如瀑,暗影重重,整个村庄
给了我无比显豁而老派的印象。
后来我调入省城一文化部门,经常陪着省城及外地爱好古村的朋友去钓源。我看到的是村庄的急剧
败落。随着城镇化加快,待在村庄的人数直线下降。去钓源,经常只看到一些蹒跚的佝着背的老人,
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阴影里移动。有时候转几条巷子都难得看到人。再到后来,看到的钓源,墙体更加斑
驳,古建筑不断颓圮,七口水塘水如墨色,深不可测。
今年,吉安的朋友告诉我,国家乡村振兴,现在钓源变化不小。夏日的一个下午, 我又一次抵达钓
源。眼前的钓源村的确让我陌生,村庄的古建筑都得到了大幅改造。除了将有所损毁的建筑修复如旧外,
不少古建筑的功能得到拓展,如原本封闭、压抑和阴森的祠堂,变成了村史、农耕用具等不同主题的文化
展示厅。村庄的基础设施也大为改善。过去的钓源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没有公共卫生设施,而现在的钓源,
高三语文试题 第4页 (共 10 页)
公共卫生间规划有序,重新铺设了排污管道,并建污水处理系统,引进外面的流水,让水在村中哗哗流动
起来……绿色草地和无所不在的花卉。据说村落中种植的花,都是取自欧阳修诗词中所赞美过的植物。另
外,羊鞭草随处可见,成为村落中花草的主题之一。绿地,花丛,蓝色的羊鞭草,让古老的村庄有一种童
话和诗歌的美感。
我看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兴致勃勃,出入于宗祠、 古民居,喝着茶或咖啡。也有一些人在
劳作,给花浇水或服务来访的旅客。他们一看就是当地人,他们的脸上,都有着美好的光。
夜幕降临,我们在当地朋友的引导下走在围住村庄的樟树林之中的小路上。我们走在夜里,其实也
是走在了光里——我们的脚下,是镶嵌得密密麻麻的绿豆般大小同时光亮微弱的灯盏。这毫无疑问是经典
的乡村之夜。我们很放心地看到了钓源村依然精心地、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乡村夜晚的原色。它首先当然是
黑的。大面积的黑如同黑漆,几乎所有古建筑的屋檐、道路、花草都在这黑中隐形,只是在一点天光中隐
约现出若干个屋顶勾勒的模糊轮廓。它当然是极静的,走在小路上,我们听到了蟋蟀的歌唱、蛙的鸣叫、
狗的吠声与蚱蜢振翅的声响,闻到了草木之香,闻到了水的腥气,和大地令我们的灵魂无比安妥的土腥味。
自古以来,它们就是村庄夜晚的主角,今夜,它们也当仁不让的是村庄的主角。
它当然也是亮的。树林之上微微闪烁的星星,云层中穿行的瘦月,乡村巷子中按照减光计划精心安
置的昏黄的地灯,以及此刻树林小路上的灯光矩阵,构成了钓源村夜晚的光谱。我从这灯光中读出了丰富
的外延:它们是光,是热。每个生命都可能是一盏灯。那曾经在村庄拴马桩旁呼吸过的马匹,那曾经村庄
田地上劳作过的牛群,那田埂上叫过的青蛙、游过的虫豸,那祠堂里供奉的先人,族谱上的子嗣,都可能
是一盏灯——他们有着不同的光亮,共同簇拥着乡村在悠长的岁月里沉浮。
这灯光也可能是中国当下的村庄本身。是的,无数个村庄,有可能就是无数个大地上的灯盏。它们
有着自己的根脉、自己的苦难与荣光。在城市化进程日益迅猛的今天,它们可能逐渐暗淡,随时被自己体
内经久的黑暗吞没,但只要一息尚存,就会努力地在大地上亮着,亮着……
(有删改)
高三语文试题 第5页 (共 10 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开头“据说”一词表明作者对钓源村历史传闻的确认,同时引出对其往昔情景的描
述。
B.钓源有了欧阳修这一精神之灯后,具有了崇礼重学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衣怒马的喧腾
欢场。
C.“我”初次见到的钓源古旧、自然,具有历史的沧桑感,给人一种显豁而又老派的距离感。
D.文章写了“我”多次到过钓源村,通过对不同时期钓源的叙写,展现了钓源的发展变化,
凸显了中心。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马的精气神,映照出钓源的繁华、热闹与活力。
B.句子使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下文对钓源历史文化的追叙。
C.句子使用细节突出老人的老迈、生活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钓源人民现状的同情。
D.句子通过神态描写,展现了钓源人内心的欢愉,突显了他们现实生活的美好。
8.文章的倒数二、三段写的夜幕下的钓源有哪些特点? 请概述。(5分)
9.请结合全文,简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
材料一
汉司马迁紬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
采经摭传,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作为
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
良史之才矣。
若稽古英考,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
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
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
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
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
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高三语文试题 第6页 (共 10 页)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若夫汉之文、宣,唐
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自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
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
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
“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
材料二
佑少尝读书,而性且蒙固,不达术数之艺,不好章句之学。所纂通典,实采群言,
微诸人事,将施有政。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管子曰:“仓廪
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曰:“既富而教。”斯之谓矣。 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
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
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
防遏戎敌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
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或览之者庶知篇第之旨也。
(《通典序》)
注释::连缀汇集。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自余治世A盛王有惨怛之爱B有忠利之C教或知人善任D恭俭勤畏E亦各得F圣贤之
一体孟轲G所谓吾于《武成》H取二三策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推究,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推”含
义不同。
B.间,非议,责难,与《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的含
义相同。
C.俾,让,使,与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的含义相同。
D.庶,几乎,将近,与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文体相同,均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介绍史书的内容,并阐释作序的意图。
B.材料一用“罔罗”“考之”等词概述《史记》创作情况,并用“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对其进行评价。
高三语文试题 第7页 (共 10 页)
C.材料一中宋神宗引述荀子、孔子、孟子的话,用对比手法,褒赞文帝、宣帝和唐太宗,
批评盛世君王的不作为。
D.材料二阐释了作者治国理政的观点,强调教化的作用,并指出丰衣足食为教化之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稽古英考,留神戟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4分)
(2)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4分)
14.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简要概括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的书斋,是一茅屋,有山泉沟壑环绕左右,既简朴又幽美清静。
B.书斋的院墙上长满了薜荔,云霞似从中升起,环境天然宛如仙境。
C.颈联借“闲鹭”休息的早,“秋花”凋落的迟,突出山里的清冷。
D.尾联用“扫径”这一细节,表现诗人对故人即将到来的热切期待。
16.“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被后人称为写景妙句。请赏析这两句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老师给同学们讲《论语》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时,介绍“北辰”也就
是北斗,比如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 , ”八个字,夸张地写招待客人
时用北斗星做酒器。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写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
眼中才流露出喜色的两句是“ , ”。
(3)司马迁认为,屈原创作《离骚》原因是“盖自怨生也”,并分析了屈原生“怨”的直接
原因,即“ , ”。
高三语文试题 第8页 (共 10 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农业社会里前无古人,后
无来者,是一个 A 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
不是 B 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 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
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
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 C 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纬愈,像白居
易……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
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 D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请分析文中两个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0.“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处 B.处 C.处 D.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蒲公英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植物,它的花朵可以用来制作茶饮料,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它的叶子和根部也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蒲公英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据
统计,全球有200够种不同的蒲公英,它们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各个角落分布。
蒲公英的种子传播方式独特,这是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蒲公英的每个种子
都附着在一根细长的绒毛上, ,它会像降落伞一样打开,减缓下落速度,使它能够落在远离母株的
地方。
蒲公英的种子在土壤中也能长时间保持活力,这是因为它的种子外壳坚硬,可以保护内部的胚芽
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蒲公英的种子在落地后,会迅速吸收周围的水分和养分, ,然后长出绿色的
叶子,不久之后,就会长成一株株高大的蒲公英。
,这也是它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蒲公英的种子发芽生长,它会迅速长
出绿色的叶子和花朵。在这个过程中,蒲公英会吸收大量的阳光和水分,为它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
高三语文试题 第9页 (共 10 页)
2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
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黑格尔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高三语文试题 第 10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