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限时训练-历史+答案

2024-03-05·7页·909.5 K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练习

高三历史

2024.03

第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计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 4500 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

等。距今约 4300 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

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A. 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 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 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 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2.《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

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 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

C. 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 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

3.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

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

映出

A. 贵族政治的确立 B. 君主集权的增强

C. 选官标准的提高 D. 等级制度的消亡

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

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

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多元一体的格局 B. 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C. 文化认同的理念 D. 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5.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

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

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

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A. 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 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 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 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6.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清代部

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第 1 页 共 6 页

A. 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 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 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 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7.1874 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

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A. 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 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 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 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8.1916 年,成都警察局发布了新的规章。根据要求,在夏秋两季茶馆演戏必须在晚上 10

点前结束,春冬两季则在晚9 点收台;规定演员在舞台上不得有任何不适当的言论和行

为。茶馆的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未经许可茶馆不能随意增加座位。这体现

A. 城市管理职能的扩张 B.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 城市娱乐方式多样化 D. 娱乐业管理专业化

9.下表为 1950—1957 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演变情况(单位%)。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

成分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参加互助组、合作 10.7 19.2 40.0 39.5 60.3 64.9 96.3 97.5

社的农户占总农

户的比重

其中:生产互助组 10.7 19.2 39.9 39.3 58.3 50.7 — —

初级合作社 — — 0.1 0.2 2.0 14.2 8.5 1.3

高级合作社 — — — — — — 87.8 96.2

A. 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具有渐进性 B. 本质是农民私有土地的联合使用

C.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齐头并进 D.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10.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不离本土,

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其趋向则是连成规模,成为正式都市或者成为某个城市的

部分。这里居民生活的条件、方式已与多数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质消费可以用超前、丰

裕来形容。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民增收 B. 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 D. 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11.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人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物品

的商业价值,但不用其直接交换,而是衡量后进行物物交换,且此现象还很普遍。据此

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A. 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 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 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 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12.英国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1270—1271 年度总收入为 69 英镑,而出售产品的收入

占了 53 英镑,近 80%,这些产品全是谷物、羊毛等农牧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大量出售,

为领主换取手工业品和奢侈品提供了条件。上述现象

A. 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B. 促进了英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C. 有利于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D. 受到了早期圈地运动的影响

第 2 页 共 6 页

13.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行家”,提出

了“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的观点。对此,恩格斯

攒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A. 立足于帝国主义时代 B. 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 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 D. 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14.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

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

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A. 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 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 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 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15.1952 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 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 40 卢布,而它

的收购价格仅为3 卢布。1952—1953 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

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A. 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B. 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

C. 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 D. 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

16.据调查,在肯尼迪政府时期(1961—1963 年)有大约 70%的美国民众赞同增加军费,

而尼克松就职之初(1969 年),这一数字还不到 10%。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滞胀危机的加剧 B. 美苏均势的结束

C. 国际局势的缓和 D. 越南战争的影响

第II 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题,计52分。

17.(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 11世纪“城市兴起”至 18 世纪工业革命的7 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

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

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

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

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

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

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

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

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

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 年间,有 300 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

的 30%。1957年至 1960 年粮食产量下降了 24.4%。于是,1960 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

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 1979年到 1997年的 18 年中,我国农村剩

第 3 页 共 6 页

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

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 年中共中央2 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

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

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

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 1118 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

(7 分)

18. (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欧洲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19 世纪下半叶德国诞生了近代医疗保险体制,1883年德

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针对疾病的保险,涉及医疗费用的支付和疾病造

成收入损失的补偿,主要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责筹资,以雇主和雇员缴纳为主,政府

酌情补贴。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以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政策,根据其历史传统确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重新启用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我管理模

式,又把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管理责任交还给被保险人及其雇主。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德

国医疗保险的范畴和覆盖人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德国公民几乎全部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但

法定医保基金的花费也随之大幅增加。20 世纪 80 年代末之前德国医保体制改革仍未走出俾

斯麦模式的窠臼。

——摘编自何勤华等《法律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医疗保险体制发展的因素并概括德国医保体

制发展的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6 分)

第 4 页 共 6 页

19.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蚌埠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

时间 道路命名由来及举例

1929 年,由蚌埠市政筹备处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要求达到交通、卫生、观

20 世纪

瞻的完美地步。道路分四类:“路”(如大马路、二马路);“街”(如中山

二三十年代

街);“里”(仁和里);“巷”(公义巷,公平巷)。

1938 年,日军在蚌埠地区设南、东、西三个岗口,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南

抗日战争期间

岗一路、南岗二路、南岗三路、南岗四路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9 月,蚌埠市委更改蚌埠道路街巷名称。红旗路、东风路、跃进路、

至改革开放前大寨路、红光路、长青路、向阳巷、解放路、大庆路等由此诞生。

1981 年蚌埠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的道路、巷里、桥梁、居住地

改革开放至今进行命名、更名。涂山路、朝阳路、青年街、长征路、国强路等 177 条路、

街、巷、居民区进行了命名和更名。

——据《蚌埠市志》等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

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第 5 页 共 6 页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香港在 1842 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人逐渐把包括西餐在内的生活方式引入香港,

由于西餐的价格很高,只有西方人和上层社会的人才能消费得起。二战后,尤其是 70年代

跨国公司进入香港,工商业起飞,改变了港人生活方式,带动了餐饮业的繁荣,一种小吃店

——冰室也相继兴起。起初冰室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红豆冰等饮品,配三明治、奶油西多

士、菠萝油、蛋挞等西式饮食,继而传统的广式小点、港式小炒,后来更是发展到晚饭小菜,

与西菜馆和餐厅模式结合,最终演变成茶餐厅。茶餐厅无论在街坊闹市、公屋村落、豪华商

场都能找到。其布局设计不强调私密性,门面通透,街上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它的内部。卡座

通常沿着墙的两边排成行,方形和长方形的桌子在中间,桌面上通常有一块玻璃,压着菜单。

用于装咖啡或奶茶的是厚实的陶瓷杯,厚杯子有利于“丝袜奶茶”的温度保持更长的时间。

盘子相当简单。香港人极少未光顾过茶餐厅,在同一张饭桌上提供了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

需求又能让其消费得起的食品。一般早上7 时开门到深夜 11 时才关门,近年更有 24 小时经

营。目前,港式茶餐厅在全国各地,有着众多的门店。如“太哼冰室”,能做到1 年之内在

全国遍地开花,将香港餐饮文化,还有味道延续。另外,近年美国、加拿大华人聚居的大城

市,“港式茶餐厅”亦大行其道。

——摘编自张展鸿《港式茶餐厅与港人饮食全球化》(1994 年)

(1)依据材料概括港式茶餐厅的特点。(6 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港式茶餐厅兴起、发展的原因。(6 分)

第 6 页 共 6 页

扬州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阶段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24.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C A B B C A B D C A C A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计 52 分。

17.(14 分)

(1)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4 分,任意 2 点)

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 2 分)

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多样。(2 分)

(2)意义: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6 分,任意 3 点)

18.(12 分)

(1)背景:达迦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1 分)葡萄牙不断进行殖民扩张;(1 分)

葡萄牙王室成立印度公司垄断殖民贸易;(2 分)私人贸易发展迅速。(2 分)

(2)影响:改变欧洲人的香料观,降低香料价格;(2 分)导致了国际贸易格局变动;(2 分)推动了新兴

大西洋贸易的发展;(1 分)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 分)

19.(12 分)

角度 解读信息

漫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清末新政;列强加强资本输出。(3 分)

龙灯由火车头和车厢组成。执龙珠者为清政府官员,其余执火车车头和车厢者

漫画信息

皆为外国列强代表。(2 分)

此画以“耍龙灯”作比喻,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同时也表达

内涵解读 了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出卖国家利益的不满。(2 分)列强抢夺路权侵犯中国主

权,漫画反映民情民意;促进民众觉醒,引发社会变革。(2 分)

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

意义价值

程。该漫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3 分)

20.(14 分)

(1)特点:政府主导型流动和自发流动并存;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短时间内人口流动规模大。

(3 分)

原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支边运动的发动;1960 年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

的调整。(4 分)

(2)趋势:流动人口规模显著增加,逐渐进入调整期;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渐成为人口主要

流入地;经济原因(务工经商)逐渐成为迁移的主要原因;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升。

(4 分)

建议: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关爱人口流出地的留守人群;深化户籍

制度改革。(3 分,任意 3 点)

{#{QQABSYQUggioAAAAAAgCAwmKCkAQkBAAACoOREAAIAABCRNABA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