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五校联考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2-03·12页·1.3 M

东北师大附中 长春十一高中 2024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吉林一中 四平一中

松原实验中学 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行超:小说《宝水》涉及众多鲜活的乡村日常生活细节,可否谈谈您在写作之前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

有什么令您难忘的故事吗?

乔叶: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跑村”“泡村”,一边写作。对乡村

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这些细节都很生动鲜活。比如村里人都种菜,以前

互相薅对方地里一把菜都没关系,但后来大家都开始做农家乐、做餐饮,一把菜炒一下装盘能卖 20 块钱,渐

渐地就不再去互相薅了。比如这家住在偏僻地段,种的菜很多,要卖菜的话,是要卖给村里的熟人,还是去

镇上卖给陌生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

行超:小说《宝水》没有特意强调情节冲突,而是深入乡村日常生活的肌理,以“冬——春;春——

夏:夏——秋:秋——冬”这样四季流转似的结构,细腻记载乡土社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什么选择这

样的书写方式?

乔叶:归根结底,山村巨大的自然性让我选择按照时序叙事。但时序作为时间主轴也只是个大方向,具

体怎么分章节还得细细推敲。是依月份?亦或节气?我选择了遵循四季。之所以拎出季节结构,是因为我先

后尝试了 12 个月和 24 节气,相较一下,觉得对我而言,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故事从正月

十七开始,到大年三十那天结束。开篇第一小节是《落灯》,民间讲究的是正月十五、十六闹花灯,正月十

七这天开始要落花灯、吃落灯面。最后一小节是《点灯》,民间也有讲究,大年三十那天要去上坟,要请祖

宗回家过年,叫点灯。从《落灯》写到《点灯》,从冬到春,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除了季节交

替,整个小说也是首尾呼应。散文笔法的细密悠缓也匹配整个叙述节奏,那么就选择了散文笔法,呈现出的

面貌还是很适宜的。

行超:小说《宝水》创造了很多生动、鲜活、又具有新意的乡土人物形象。比如村干部杨镇长、大英,

还有乡建专家孟胡子。这些人物可谓当下乡土文学中典型的“新人形象”。您是如何构思他们的?他们在您

的采访经历中是有原型的吗?

乔叶:《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都有原型,但不是一对一的原型。生活中的原型都非常复杂

生动,不过却很少有现成的供你直接拿用,总是需得对多个原型进行杂俅捉取。我常常会把采访过的很多原

型人物集合到一个人身上。比如我采访了多个乡建专家,最后只出来孟胡子这一个人物形象。杨镇长和大英

也都是如此。我采访过很多基层干部,听他们倾诉工作的甘苦。他们现在都在调整,由管理型思维向服务型

思维转换,学习怎样和村干部打交道,怎么和乡贤处关系,怎么进行乡村形象打造,怎样应对舆论等等,既

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这都是新的工作焦点和难点。他们的很多观点非常出乎我的

预设。比如,乡里干部多少人都跟老百姓打过骂过,过一阵子就成了不打不相识,不骂不相识。不论是当时

闹了再大的矛盾,再是咬牙瞪眼恨天恨地的事,几年过去也都能云淡风轻。你路过人家家,照样跟你打招

呼,你进到人家家里,照样招待你吃饭。这就是咱老百姓。

行超:《宝水》的叙事语言有着明显的散文特征,节奏舒缓、文字细腻。此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对

话等亲切生动,包含着大量生动的方言土语,凸显出豫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为小说的艺术呈现增色不少。您

如何看待小说的语言问题?

乔叶:当我决定写这小说的时候,这小说本身的一切就决定着它已有了自己的语言调性:语言的主体必

须来自于民间大地。而这民间大地落实到我这里,最具体可感的就是我老家豫北的方言。我从小浸泡在这语

言里,现在和老家人聊天依然且必然是用这种语言。但方言使用起来也很复杂,要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才能

进入小说中。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如我老家方言说教育孩子是“敲”,宠爱孩子是“娇”。有

句俗语是“该娇娇,该敲敲”,意思是该敲打的时候要敲打,该宠爱的时候要宠爱。但直接用过去,恐怕很

多读者会不明所以。因此我琢磨了一下,改为“该娇就娇,该敲就敲”,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的味道,又不至

于让读者困惑。还有,我考虑到方言的特殊性,对方言的选取标准之一就是既有地方性又不至于造成阻隔,

同时又符合村里人的身份习性。除了方言,小说中的其他语言,比如女主人公青萍的内心独白和老原间的情

侣私语、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的行政腔、媒体惯用的“播音腔”、支教大学生的学生腔,以及五湖四海的游客

们八面来风般的语言……我希望层次和样貌能尽量丰富。山村本身极其鲜明的自然性,决定了它与散文细密

悠缓的叙述节奏更匹配,所有我就选择了散文笔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在其中反复调和着文和质的比例关系,经常能愉悦地捕捉到可心的时刻。虽然或许还没有抵达理想境界,

我也只能安慰自己说:难免遗憾,尽力就好。

行超:除了《宝水》,在之前的许多作品中,乡土生活和乡土现实也一直是您写作的重点和情结所在。

作为一个多年生活在城市的作家,为何始终对乡土书写情有独钟?

乔叶:“故乡是离开才能拥有的地方”,忘记了这句话从何听起,却一直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样的写

作意识以前可能不是很清晰,自从工作调动到了北京,在地理意义上距离故乡越来越远,才更深刻地理解了

这句话。所谓的乡土中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的河南,在“乡土”一词上带有命定的强大基

因。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前辈都以极强的文学自觉笔耕不辍,中原乡村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

泉。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条文学脉络,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和农民典型的生活和命运。我写《宝水》时就

把自己放在了这条脉络上。所以这个文学传统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根基里的影响。

不过,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乡村之子,年轻的时候,我一直想在文字上清洗掉的,恰恰就是这股子“土

气”。如今人到中年,经过这么多年生活和文学的教育,我方才认识到,这股子“土气”是一笔怎样的资源

和财富,方才开始有意因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想要获得这“土气”的滋养。

行超:通过《宝水》的写作,您对于新时代乡村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乔叶:时代正在发生变化,时势之变会波及到每一个人。如何关注新的现实,如何关注人们在时势之下

的改变——比如中国乡村的新伦理建设和新生活建设,这一直是我所思考的。在《宝水》中,我把中国当下

乡村人们的生活经验、生活意识与生活向往作为了重要的表现内容。比如,因为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

变动,人们普遍拥有的是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宝水》的人物和故事就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些体

验。此外,对当下中国广泛存在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等多种状态,城市化的背

景下人和故乡的关系,以及在乡村变革中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的发展变化等,我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触及和

书写。

(摘编自《这是一次命中注定的返程》——访第十一届茅盾奖获奖作家乔叶 2023-11-14)

1.下列对访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相较 12 个月和 24 节气,乔叶觉得还是四季结构的内部更有腾挪的空间,所以选择了四季流转似的结

构。

B.采访基层干部使乔叶看到农村干部新的工作焦点和难点: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

奏。

C.工作调动到北京,在地理意义上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使乔叶更深刻地理解了“故乡是离开才能拥有的地

方”。

D.乔叶力所能及地触及了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使人们普遍拥有了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乔叶《宝水》语言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宝水》的语言调性来自作者老家豫北大地的方言,这决定着这部小说书写的主要内容。

B.直接使用方言,恐怕很多读者会不明所以,因此《宝水》中的方言是经过精心挑拣和改良的。

C.因为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所以对方言的选取标准就是既符合身份又不至于阻隔。

D.“播音腔”、学生腔、八面来风般的语言等不同特质语言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语言乡土性的追求。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访谈紧扣乔叶的代表性作品《宝水》展开,不蔓不枝,主题明确,体现了主持人良好的素养。

B 访谈从创作前的准备谈起,涉及作品的人物、语言、主题等方面,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C.访谈结合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社会大背景,对《宝水》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探求。

D.通过这篇访谈,我们不仅可以知晓作者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也对整部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

4.“比如这家住在偏僻地段,种的菜很多,要卖菜的话,是要卖给村里的熟人,还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他

们的选择往往是去镇上卖给陌生人。”请结合《乡土中国》解释乡人这样做的原因。(4 分)

5.结合访谈,谈谈你对“生活”和“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

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

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

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已经变成灾难啦。”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

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漫长的冬天里体质很弱的牛羊开始死去。父亲心痛地看着那些冻硬的牲畜

说:“只要不是病死的,我都收。”但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

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怜惜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谨小慎微,来自对牛羊的尊重

和依靠,怎么还能卖出去呢?牛羊跟人是一个样子的,一生都在施舍,施舍奶水,施舍皮毛,施舍血肉,原

本是施舍给人的,如今因为牧人的照顾不周而冻死饿死啦,再去吃掉的话就连良心也没有啦。保持良心的办

法就是把它们的尸体变成另一种施舍,施舍给狼和秃鹫,施舍哈雪豹、猞猁、雪貂、狐狸等食肉动物,而食

肉动物吃了这些施舍的牛羊,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牧人们不知道父亲收去后是要运到城里卖钱的,

还以为他行善行到了家,要把牛羊的尸体运送到动物密集的大山里。父亲明白牧人的心思,再也不说给钱

了,也不说买卖了,好像他要背着牧人偷偷地卖掉。

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

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唯一需要的就是把绑起的头发散开,把盘起的头发放下来,

耷拉在眼前,遮住强烈的日光和雪光。牧人们行动起来,按照父亲的吩咐,把冻死的牛羊用牦牛运到了可以

通车的地方,然后便去放牧了。父亲骑着马回到县上,等了两天,便等来了去班玛县马可河乡出差的晋美和

果果。如同父亲说的,班玛县的牧人知道钱的好处,养牛养羊就是为了出售。他们不虚此行,收了一车冻

肉,就是路不好走,还费油,途中又没有加油站,要不是拦住过路的车,高价买一点,就回不来啦。父亲

问:“成本算了没有?”晋美说:“算啦,班玛县的一车肉运到沁多县,能赚一千多,运到西宁的话,差不

多能赚三千。”父亲说:“不少啦。”晋美说:“人家一听是沁多县的,就说你们沁多县的草场比我们大,

牛羊比我们多,肉是最肥最香的。怎么还跑到我们班玛县来买肉?”父亲说:“你说实话啦?”晋美说:

“果果差点说实话,我挡住啦。”父亲说:“那就对啦,说了实话,人家会瞧不起沁多县的。牧人宁肯草原

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这样的事,估计班玛县的人想不到。”晋美说:“对着呢,人家的销售渠道多,

还都是直接和内地人打交道。”父亲说:“以后我们恐怕少不了往那里跑。”看着雪消了许多,父亲便要果

果再辛苦一趟,立马跟他走。果果说:“我瞌睡死啦。”父亲说:“你慢点开,可以开一会儿睡一会儿。”

果果拍着肚子说:“那得先加油,还得吃肚子,听见了没有,打雷的声音。”父亲说:“你快去加油,完了

去拉面馆,我和晋美等你。”

一路上果果开一会儿睡一会儿,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堆积着牛羊肉的地方。果果跳下车,惊喜地叫了一

声:“这么多?”两个人装了满满一车,还剩下一半。父亲说:“再来一趟吧。”汽车启动之后,父亲指着

远处的山脉说:“往那里开。”“干什么?”“你不是藏族人吗?”果果诧异地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说:

“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我们可以运到西宁,吃肉的都是城里人。”“原本我也这

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城里人当然可以吃,但我们不能卖,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

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

就少啦,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果果说:“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

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他们把车开上了一道平缓的山梁,朝两边的沟里扔了一些牛羊,又开上另一道山

梁,又扔了一些。回来再拉剩下的,又向别的更远的山梁开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

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猁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

灵鸟也跟着他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不断下雪的冬天已经带来了灾难,但作者却说“气度恢宏的冬天”“香喷喷的灾难”可见作者并非怨恨

而是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

B.云散雪霁的景象中地上照耀的是雪,和金光交融的白光也是雪,这种天地光芒的组合中较为精准地呈现

了雪光与天光辉映的明亮光彩。

C.父亲说沁多县的牧民宁愿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并要果果跟他再辛苦一趟,父亲可能受到牧民影

响心中已萌发了施舍牛羊的想法。

D.“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这里写出了果果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同

时也表现了他性格执拗的特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篇写雪,用牛奶、酸奶、酥油、奶酪、奶皮、曲拉等喻体形容白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科试

同时也勾勒了雪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特点。

B.小说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为中得到突显:父亲不愿晋美和果果对班玛县人说实话,但父亲最后并未

卖掉收来的牛羊,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C.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描写,既使表达方式多样,又使得情节的发展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舒缓

了叙事的节奏,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有颇多相似,如都描写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都呈现了真实质朴的人性

美也都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8.作者在小说节选部分的第一段连用 9 个“施舍”,最后一段连用 6 个“跟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

写法的理解。(4 分)

9.《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持守着心灵的信仰,勃发着良善与爱,忧患着自然生

态,绽放着人性的光芒。”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评价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文本一: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

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

“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

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

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

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

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

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

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

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

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

——《史记.晋世家》

文本二:

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

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甚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

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

“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

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

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

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吕氏春秋.季冬纪》

注释:带:又称“叔带”“王子带”“太叔”,惠王之子,襄王之弟。龙:喻重耳。五蛇:指狐

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1 处

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若以力事 A 我 B 而无补 C 吾 D 缺者 E 此复受 F 次赏 G 三赏 H 之 I 后 J 故 K 且及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尤而效之”的“尤”是犯过错意思,与《离骚》的“忍尤而瑕诟”中的“尤”的含义不同。

B.“上下相蒙”的“蒙”是蒙受、承受的意思,与《屈原列传》的“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中的“蒙”的含义相同。

C.“早朝晏退”的“晏”是晚、迟的意思,与《诗经氓》的“言笑晏晏”中的“晏”的含义不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

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介子推携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

B.晋文公到处寻找介子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用来警示自己并来缅怀像介子推一样的

人。

C.晋文公返回晋国后,虽拥有了万辆兵车,但是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

德行了。

D.晋文公当上国君之后,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子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4 分)

(2)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4 分)

14.文本二结尾说“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

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9 分)

临江仙都城元夕

北宋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释】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川太守之职。1115 年(政和五年)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

家计落拓,穷愁潦倒。《临江仙都城元夕》即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觚棱:宫殿的屋脊。银界:银

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词结构严谨,首句就照应词题,引出了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本词上阙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写京城车马如云,宫廷璀璨,花灯繁盛,宛若人间仙境。

C.本词末句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窗破”两字写出了词人滞留他乡,困顿潦倒的情景。

D.虽然这首词作者满怀苦情,但是语言风格却飘逸秀雅,呈现出了一种潇洒而明润的风调。

16.清朝唐彪《读书作文谱》指出:“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这一观点在本词下阙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你在《阿房宫赋》中

就能找到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

凝夜紫”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诗人在战场上的见闻。

(3)小刚最近读一本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画面让他印象深刻:主人公一边照着镜子一边抒发年华易逝、人

生易老的感慨。他不禁想起前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科目三”,据说始于广西某婚礼现场多人欢歌起舞的场景。 ,有人认为这是广西人人生中要

经历的三场考试:一是唱山歌,二是嗦米粉,三就是“跳舞”,于是就用了驾照的比喻,将之称为“科目

三”。这种“出身”奠定了“科目三”的基调——一种来源于生活、民间的创造,它是无意的,但效果又是

出乎意料的。

“科目三”之所以爆火,一个无法绕开的因素是短视频的捕捉。这种原本在广西寻常巷陌不难见到的场

景,在镜头的聚焦之下,在人们有意识地观赏之下,其文化意蕴被深层次发掘了。率真的快乐、自然的歌

舞,像极了一种最本质的艺术流动——“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人们通过短视频平台以时空压缩的方式见证了“艺术的诞生”, ,被赋予了意

义,也形成了潮流。

“科目三”火遍了全球,被人们称之为“文化输出”,有人觉得这个形式似乎不够“高雅”“有格

调”。但俄罗斯芭蕾舞团在谢幕时跳起的“科目三”和传统京剧《辛安驿》中丑角在表演中加入的十几秒

“科目三”的脚和手部动作都使人们献上了真诚的掌声,也收获了人们发自肺腑的笑声。或许这种情绪本

身,就有超越形式的意义。“科目三”不仅是一种舞蹈,它更传达了某种来自中国社会基本面的情绪与色

彩:它是欢快的也是淳朴的,它来自广西也属于世界。我们也不妨期待类似“科目三”这样的创造更多一

些,也走得更远一些, 。

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跳舞”一词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B.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C.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小题。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掀起了吟咏唐诗的文化热潮。唐诗见证了千年前诗人们的 ,也承载了

千年前的落寞孤寂。

以唐诗窥唐朝,现实中的繁华盛景与兵荒马乱,早已揉进荡气回肠与曲水流觞的唐诗之中。这里有写下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中有画的王维,也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杜

甫,还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浅意深的李商隐。在唐诗中,我感受到盛唐气象的磅礴之势、晚唐

光景的衰落疾苦。

唐诗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

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

嗡惶惶,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

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 甲 , , 丙 , 。

唐诗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体现,着眼山水,对准人间。唐诗是我

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真切鲜明, 。

20.请在文中数字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 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仿写四个句子,符合语段整体语境,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毛泽东爱读书,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还爱读“无字

之书”。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他与同学曾利用暑假,历时一个多月,行程 900 余里,途经五个县去游学。

沿途他不断了解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写下了许多笔记,被师生们赞誉为“身无分文,心有天

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零零后直博生王俊本科期间去乡村小学支教,发现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

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使得他在回校后通过走访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继

续深入研究。二十大期间,面对采访,他感慨自己完成了从“被告诉社会是怎样的”到“自己看到社会是怎

样的”这样一种转变。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作为当代青年你有着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东北师大附中 长春十一高中 2024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吉林一中 四平一中

松原实验中学 语文科试题答案

1.D.由“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人们普遍拥有的是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宝水》比

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些体验。此外,对当下中国广泛存在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等

多种状态,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和故乡的关系,以及在乡村变革中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的发展变化等,我也进

行了力所能及的触及和书写”可知“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使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

杂体验”是作品“集中表达”的,不是力所能及的触及和书写。

2.B.

A.这部小说书写的主要内容决定着《宝水》的语言调性来自作者老家豫北大地的方言。故错。

C.因为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所以对方言的选取标准就是既符合身份又不至于阻隔。强加因

果,故错。

D.情侣私语、“播音腔”、学生腔、八面来风般的语言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层次和样貌丰富性的追求,故

错。

3.C.重点探求错,访谈的问题是环环相扣,没有哪一个是重点的。

4.(1)《乡土中国》中“血缘与地缘”一节中:亲密社群间有人情往来,有矛盾却不好撕破脸,乡土社会

不能有商业,算清是陌生人间做的事情。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以“无情”的陌生人身份来进行商业行

为,从而得到比较利索的清算。(2 分)

(2)《乡土中国》中“血缘与地缘”一节中:现代社会讲求契约关系,是乡土社会所欠缺的,需要从血缘关

系到地缘关系的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商业将要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商业。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

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2 分)

5.(1)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乔叶写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她一边“跑村”“泡

村”,一边写作。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她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2 分)

(2)文学创作需要对生活的加工和凝练。《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都有原型,但不是一对一的原

型。生活中的原型都非常复杂生动,不过却很少有现成的供你直接拿用,总是需得对多个原型进行杂糅提

取。(2 分)

(3)文学创作反映生活。关注新的现实,关注人们在时势之下的改变——比如中国乡村的新伦理建设和新生

活建设,这是乔叶一直思考的,也是《宝水》重点反映和表现的。(2 分)

6.D(“对父亲行为的强烈不满”理解有误,结合原句的内容、语气及上下文,可知果果对父亲的行为是理

解、打趣,并非强烈不满,也看不出他性格执拗。)

7.D(也都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错误)

8.在内容上,9 个“施舍”连用,强化了牛羊将奶水、皮毛、血肉甚至尸体奉献于其他生物;6 个“跟

着”连用,真实地体现了动物们跟着他们的车,等待着进食的自然生态。

在结构上,前文写到牛羊的尸体对自然界的狼、秃鹫、雪豹、狐狸等将是另一种“施舍”,后文写狼、秃

鹫、雪豹、狐狸等动物“跟着”父亲等人享用“施舍”,前后文相照应。

在情感上,作者有意连用 9 个“施舍”和 6 个“跟着”强化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深情,以铺排的方式赋

予描写以诗意,突出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谐的礼赞。

(答出 1 点给 1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其他答案,言之理成亦可酌情给分)

9.牧人出于对牛羊尊重和依靠的习惯,没有收父亲的钱体现牧民坚守心灵的信仰。

父亲觉得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体现父亲的良

善。

牧人认为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吃,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让父亲想到如果卖掉牛羊的话,活着的

牛羊就要遭殃,最终决定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体现牧民与父亲对自然生态的忧患。

(结合原文,每点 2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理成亦可酌情给分)

10.EGJ

11.B.(原文中的“蒙”是欺骗、蒙骗的意思)

12.D.(介子推的母亲没有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

13.介子推的母亲说:“你何不也去请求赏赐呢,(否则)因这样贫穷的死去能怨恨谁呢?”(盍:何不;

怼:埋怨、怨恨;谁怼,宾语前置句,怼谁。一个知识点1 分,句意 1 分)困难的事情能做到,而容易的事

情却做不到,这正是文公不能成就王业的原因啊!(所以,表原因;王,称王、成就王业。一个知识点 1

分,句意 2 分)

14.(1)推亦不言禄

(2)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3)今得之而务疾逃之

(一点 1 分,共 3 分)附

译文:

文本一:

文公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

爵位。文公还未来得及赏赐完毕,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带发难逃到郑国居住,于是来向晋国告急。晋国刚刚安

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因此,文公赏赐随从的逃亡者还未轮到隐藏起来的介子推。介子推

也不要求俸禄,俸禄也没轮到他。介子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国君还健在。惠公、怀公没有亲信,

国内外都唾弃他们;上天还没让晋国灭亡,必定要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除了国君还有谁呢?上天确实

在助您兴起,可是他们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也很荒谬吗?偷了别人的财物,还说可以是盗贼,何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功的人呢?臣下遮盖罪过,主上赏赐奸佞,上下互相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介子

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死了怨谁?”介子推说:“我明知他们错误,再去仿效他们的

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怨言,绝不吃他的俸禄。”母亲说:“也让文公知道一下你的情

况,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话是每人身上的装饰,身体都想隐藏起来了,何必再使用装饰呢?装饰是

为了显露自己。”介子推的母亲说:“能像你说的这样做吗?那我和你一起隐藏起来吧。”母子俩至死没有

再露面。

介子推的随从们很怜悯他,就在宫门口挂上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

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堂,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文公出宫时,看

见了这几句话,说:“这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还没能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文公派人去叫介

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文公就打听介子推的住所,听说他进了绵上山。于是,文公把整座绵上山封给介子

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以此来记载我的罪过,而且表彰能人。”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