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卷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土城,东西长约 2890 米,南北长约 3200 米;曲阜鲁围故都城址,东西长约
3500 米,南北长约 2500 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 5000 米,南北最长 4500 米,河北易县燕下都
城址,东西长约 8000 米,南北宽约 4000 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 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C.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 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
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公元前 119 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
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 《汉书》卷六
元狩四年
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 《武帝纪》
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元鼎四年(公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 《史记》卷三十
元前 113 年) 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平准书》
《史记》卷一百
太初三年(公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
二十三《大宛列
元前 102 年) 休屠以卫酒泉
传》
A. 有利于推动丝绸之路的形成
B. 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 生活需求
C. 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D. 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3. 有学者研究“敦煌”得名考原。从史书遗留的河西民族的词汇分析,先后生活于敦煌一带月氏、乌孙、
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突厥语 tawuz 一词意为“瓜”,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
从大概率讲,“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这说明( )
A. 遗址是历史考证的主要依据 B. 敦煌郡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
C. 敦煌是汉朝民族交融的典例 D. 音韵学是历史考证唯一方式
4. 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
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
A. 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 B. 缓解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C. 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 D. 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的 到来
5. 辽代王爵受封者主要是契丹贵族,以皇室近亲、皇族疏室和后族成员为主,异族功臣受封者较少。而五
等爵受封者则以各族功臣为主,契丹贵族成员较为少见。这( )
A. 采取南北面官分管的结果 B. 体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
C. 实行了疆域版图的治理 D. 加快了民族的分化过程
6. 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
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这一举措( )
A. 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 客观上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展
C. 一定程度抑制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D. 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7. 1857 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反而将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 年 5 月,
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 1 万人,援军不过 6000 人。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
营。清军的军事部署说明( )
A. 对英作战指挥方针失误 B. 阶级本质决定战争策略
C. 国家利益决定作战规划 D. 中英差距影响军事部署
8. 同盟会会员林觉民(后为黄花岗 72 烈士之一)在广州起义前这样激励战友:“嗟乎,使吾同胞一旦尽
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林觉民等同盟会员矢志“重
兴祖国”的 前提是( )
A. 实现五族共和 B. 驱除帝国主义 C. 建立中华民国 D. 结束鞑虏祸害
9. 从 1939 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
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
动( )
A. 有利于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B.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D. 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领导能力
10. 下表是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五年的经济数据(部分),这五年最可能是( )
年份
年份 粮食总产量 钢铁总产量
19765 万吨 800 万吨
16968 万吨 1122 万吨
14385 万吨 1351 万吨
13650 万吨 870 万吨
15441 万吨 667 万吨
A. 1949—1953 年 B. 1953—1957 年
C. 1978—1982 年 D. 1958—1962 年
11. 3-6 世纪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 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形成 B. 阿拉伯文明传播到北非地区
C. 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D. 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和西亚
12.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
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
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13. 地理大发现后,罗马教廷不断发布诏令,授予西班牙等国对已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
享有占职权。欧洲国际法学家基于自然资源的丰俭不定和土著缺乏开发能力的双重推断,认定殖民者“发
现”后即有权索取、开发。对这些史实认识全面的是( )
A. 罗马教廷的权威受到世俗力量挑战 B. 二者都为西欧的殖民扩张提供依据
C. 国际法学家肯定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 国际治理体系受到多方力量的影响
14. 在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们认为“贫困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不是原因”“假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
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因此,当时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问题是饭
碗问题”。据此可知,宪章运动( )
A. 肯定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 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有效途径
C. 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 提出了扩大工人政治权利的要求
15. 1930 年,甘地毅然倡导“食盐进军”以抗议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食盐专营法》。全国新闻记者纷纷赶
来采访,详尽报道了“食盐进军”的情况,印度沿海地区都开展起自制食盐的行动。可见,“食盐进军”
( )
A. 迫使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妥协 B. 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C. 促进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16. 如图为 1700—2012 年世界主要大洲(不含大洋洲)的工业产出比例图,不同色块指代不同大洲,其中
指美洲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4 分;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观”是以社会性质为主导的。不同的社会观,是在不同的社会性质下形成的,在同一社会下的
人形成的社会观,大方向是相同的,但之间又是各有各微妙的不同之处的。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观,这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孔子自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墨子宣传“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
何?曰:有力者疾以功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
治。”……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入政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与“天道”不合。他的理想
社会是返璞归真,小国寡民。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明十二讲》
材料二: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 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 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 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 次 19.5%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材料三: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
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
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娇,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
士为娇,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社会观”对中国传
统优秀文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社会观念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 世纪末——17 世纪上半叶)
材料二:18 世纪 80 年代,法国与英国争夺印度失败后,迫切要求将埃及变为与英国在东方进行竞争
的基地。从 1798 年 7 月拿破仑带领精兵 3.5 万人入侵埃及开始,在埃及人民抗争和英国、土耳其及埃及
当权者的共同作用下,1863 年后埃及逐步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二战后,埃及人民群众性抗争浪潮高涨,
1953 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 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荷兰殖民扩张的优势所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埃及现代文化的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料 资料来源
“1934—1939 年,南宁城市人口在 8 万—10 万,1942—
1945 年城市人口 6 万余人”,市民群体对糖制品消费需
《广西年鉴》
求较为旺盛,使南宁成为晚清民国时期郁江上游的蔗糖
消费中心。
郁江流经贵县河道长 100 公里,“县属航路,素恃郁 《贵县县志》
江,上溯邕宁,下达梧州,帆舶云屯,交通至便”。据 《贵县文史资
1942 年贵县县政府统计,“黄片糖或白糖产品……每年 料 》
约有 4 万担远销云贵两省及出口东南亚”。
1946 年,龙州出现小型机制糖厂,“广西省银行经理赵
可任与南洋企业公司合资在龙州城……创办一间小型糖 《龙州县志》
厂,甘蔗自种自榨,年产黄砂糖仅 10 吨左右”。
民国时期,蒲庙出现专门经营蔗糖购销的糖庄。“民国
二十六年,全镇有糖庄、杂货、饮食等 8 个行业 65 户,
《邕宁县志》
从业 134 人……民国三十三年,全镇有布匹、杂货、糖
庄等 9 个行业 37 户,从业 306 人”。
材料二 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20 世纪中叶以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棉花、茶叶、
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其中对蔗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
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
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运往日本最大宗的商品
就是糖,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和熬糖所需
劳动力巨大,所以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
洲运往欧洲,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1)以郁江流域蔗糖业为例,说明材料一的相关资料对研究民国时期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状况的史料价
值。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从世界史的视角解读蔗糖传播史。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 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
国家。……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它
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
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
自由发展的天地。
——【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行使民主集中制。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参考材料一二,结合 17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历史,围绕“制度
创新与国家发展”的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
文)
潮州市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级教学质量检测卷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土城,东西长约 2890 米,南北长约 3200 米;曲阜鲁围故都城址,东西长约
3500 米,南北长约 2500 米;新郑郑韩故都城址,东西最长 5000 米,南北最长 4500 米,河北易县燕下都
城址,东西长约 8000 米,南北宽约 4000 米。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 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C.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 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分封制下,周天子、诸侯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等级,而材料中“诸
侯国的都城规模在整体上或某些方面超过了周天子的都城”,这个现象说明分封制等制度构建的周天之和
诸侯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可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逐步瓦解,B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分封
制的逐渐瓦解,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 A 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战国时期,戎狄蛮夷
也逐渐融华夏族,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不能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排除 C 项;都城规模的对比结果与兼
并战争是否日益激烈无必然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
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公元前 119 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
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 《汉书》卷六
元狩四年
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 《武帝纪》
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元鼎四年(公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 《史记》卷三十
元前 113 年) 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平准书》
《史记》卷一百
太初三年(公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
二十三《大宛列
元前 102 年) 休屠以卫酒泉
传》
A. 有利于推动丝绸之路的形成
B. 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C. 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D. 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可得
出,西北移民屯田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C 项正确;移民屯田与丝绸之路形成关系不大,排除 A
项;“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表述过于夸大史实,排除 B 项;汉武帝北击匈奴是在公元前 129
年,材料所述在其之后,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有学者研究“敦煌”得名考原。从史书遗留的河西民族的词汇分析,先后生活于敦煌一带月氏、乌孙、
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突厥语 tawuz 一词意为“瓜”,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
从大概率讲,“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这说明( )
A. 遗址是历史考证的主要依据 B. 敦煌郡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
C. 敦煌是汉朝民族交融的典例 D. 音韵学是历史考证唯一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
“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可知,汉朝中央政府对敦煌形成了一定的统治,且突厥语中
吸收融合了“瓜”的概念,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说明民族之间存在交融,C 项正
确;材料体现的是对音韵的研究,并不是遗址,排除 A 项;仅从材料,并不能得出汉朝河西四郡的相关信
息,排除 B 项;“唯一方式”,表述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
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
A. 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 B. 缓解了唐政府的 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