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2024-01-18·12页·2.2 M

2024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

语 文

2024.1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不少传播学者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

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在这方面,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例如,林雄二郎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

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

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

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

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

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

感较弱。

另一位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说法描述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

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

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

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

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

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

的束缚,追求信息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

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

础上的。“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必须从媒介

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取材于郭庆光的著作)

材料二

今天,人们在几乎各种公众场合——火车上、饭店里、街道上——那种常见的、不自觉使用手机的现

象,表明了人们对传媒亲密感所具有的文化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革。

手机能够使人们无视城市环境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别的特定秩序,它打破了场所的不可更改性,

在保持个人私密空间完整性的同时,极力地向外扩张自己的领域,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比如在音

第1页/共12页

乐会现场、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就是明显的通过手机把私人空间强行带入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

间的例子。另外,乘坐拥挤、嘈杂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群经常使用手机为自己在这样的环

境中创造一些个人空间。常常可以看到身处闹市的男男女女(以青年人居多),或戴着音乐手机的耳机,

摇头晃脑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飞快地操纵着手机按键,在手机的游戏世界里恣意纵横,现实世界

里的人和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各种嘈杂的真实的声音一概被手机屏蔽在身外。这样,手机使我们可以从

喧闹和争吵的现实世界躲入一种“第二世界”,既与每个人为邻又与每个人分开的世界。手机把人装在一

个自我包围、自我设置的气泡中穿过城市。

(取材于王萍的文章)

材料三

网络媒介由人创造产生,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脱离人之后,转而成为指导、限制甚至“奴役”人的

异己力量。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

如今,异化问题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主体的消亡,人的性

灵的沉沦。在网络时代,网络作为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成为指导、限制甚至 “奴役”人本身的力量,这

是异化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新表征。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马克思说的好,“物的世界的增

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所谓异化,实质就是非人化。

此外,网络汇集了海量庞杂繁复的信息,在这一大熔炉中,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网

络又是一个新媒介,相关管制建设滞后欠缺,“把关人”严重缺位。这就使得大量低级趣味、不健康的

信息有机可乘。而网民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往往被各种色情、暴力、

虚假等低俗信息侵蚀,致使其信仰缺失,并对其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长时间接触网络也会对受众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运动过少引起的免疫力下降或肥胖,视觉疲劳

引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或生物钟紊乱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诱发

种种疾患。

(取材于梁培培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关于媒介改变人的途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媒介的内容 B.媒介的使用

C.媒介工具环境 D.社会互动环境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电视人”“容器人”诞生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

B.印刷媒介环境比电视媒介环境培养的人更缺乏感性。

C.“容器人”反对一切来自权威的和外部强加的认知。

D.“容器人”的行为像电视画面一样,追求空间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对材料二中用手机躲入“第二世界”的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A.沉湎于手机媒介 B.回避与现实社会互动

C.带有自闭症倾向 D.保持人际关系的距离

第2页/共12页

4.根据材料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异化现象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微信视频与异地的亲人沟通近况。

B.遇到作业难题就使用搜题 APP 查答案。

C.如果手机没有 wifi 或没电就焦躁不安。

D.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的网页或信息。

5.手机集多种媒介技术为一体,既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又可以用来看电视、上网等。依据以上三

则材料,概述如何理性使用手机。(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文德

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

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

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

昔者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习凿齿【1】为《汉晋春秋》,正其统矣;司马《通鉴》仍陈氏

之说,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应陈氏误于先,而司马再误于其后,而习

氏与朱子之识力偏居于优也。而古今之讥《国志》与《通鉴》者,殆于肆口而骂詈,则不知起古人于九原

【2】,肯吾心服否邪?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

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此说前人已言。)诸贤易地则皆然,未必识逊今之学究也。

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身之所

处,固有荣辱、隐显、屈伸、忧乐之不齐,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虽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谓【3】,况生千古以

后乎!圣门之论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道大矣。今则第为文人,论古必先设身,以是为文德

之恕而已尔。

韩氏论文,“迎而拒之,平心察之”,喻气于水,言为浮物。柳氏之论文也,“不敢轻心掉之”,

“怠心易之”,“矜气作之”,“昏气出之”。夫诸贤论心论气,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

也。然文繁而不可杀,语变而各有当。要其大旨,则临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主敬则心平而气有所摄,

自能变化从容以合度也。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学也者,凝心以

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心虚难恃,气浮易弛,主敬者,随时检摄于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

弊也。夫缉熙敬止【3】,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其为义也广矣。今为临文检其心气,以是为文德之敬而已

尔。

(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

注释:【1】习凿齿: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叙评三国史时,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

【2】九原:九泉,黄泉。【3】虽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谓:有子,孔子的弟子。《礼记檀弓》记载,

有子因不了解孔子说某些话时的意图,所以不能理解孔子所说的那些话。【4】缉熙敬止:行事光明正

大又谨慎,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第3页/共12页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纵必不能中.节也 中:中肯,恰切

B.殆.于肆口而骂詈 殆:接近,几乎

C.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遽:匆忙,随便

D.今则第.为文人 第:名列,位居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凡为古文辞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则.不知古人之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不知古人之.身处 蚓无爪牙之.利

D.其.为义也广矣 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

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又重新以蜀汉为正统

B.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

因而言语是想有所作为时才说的

C.然文繁而不可杀

然而文字繁密却不能删除

D.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

并且小心防备心气一旦放纵就不能收回的弊端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指出“文德”即评论古文辞时要持敬怀恕。

B.陈寿与司马光都站在维护曹魏帝王正统的立场写史。

C.韩、柳的评论违背了孔孟思想与天人、性命的精妙。

D.凝心才能有识,养气才能成才,有识有才称之为学。

10.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文德”展开说理的。(6 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10 分)

清代有人评论“《红楼梦》有四时气象”“《红楼》一书,四景皆备,细心者一鉴即得之”,指的

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人顺着四季节律生活,或过节或过生日,或办喜事或丧事等。

(1)以下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与四季的对应关系。请从中任选一项,或另选作品中的一处情节,

分析该情节与某个季节、作品主题的内在联系。(4 分)

共读西厢——春 元妃省亲——夏

抄检大观园——秋 宝玉出家——冬

(2)如果史湘云过生日,根据作品中史湘云与其他人物的交往情节推测,她首先会想到邀请谁?请从

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也可另选作品中其他人物,简述你的理由。(6 分)

可选人物: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袭人 刘姥姥 ……

第4页/共12页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精卫

夏完淳【1】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沉。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2】成古今。

注释:【1】夏完淳:生卒年为公元 1631 年1647 年,明末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十四岁参加抗清复

明活动,后因兵败被俘,不屈而死。【2】劳劳:惆怅忧伤的样子。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风”句描绘猎猎北风吹荡在苍茫天地之间的景象。

B.“志长”句写精卫鸟的羽翼短小,但怀抱的志向远大。

C.“沧海”句写精卫鸟看到太阳沉入大海,且越来越深。

D.“愧非”句写精卫鸟惭愧自己不能与补天的女娲匹敌。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以北风烘托精卫鸟的空林之鸣,渲染了衰飒空阔的氛围。

B.末尾两句与苏轼词中“大江东去”三句都怀古写今,笔调雄壮。

C.诗人在广大的天地间勾勒精卫填海的情景,境界奇幻而壮伟。

D.本诗借物咏怀,以精卫鸟填海的故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

14.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悲剧式的崇高美”。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 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 分)

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可一窥古代人物的生活剪影。他们诉忠情“臣 ,死当结草”,

竭诚报君恩(李密《陈情表》);他们“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

兮辞》),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感受每一片风景。他们的视野跨越时空,

“ ?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他们的思绪超脱物我,

“ , 蓝 田 日 暖 玉 生 烟 ” (李商隐《锦瑟》)。有时,他们凝视沙场

“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有时,他们远眺江天“落木千山

天 远 大 , ”(黄庭坚《登快阁》)。于己,他们内修善德,追求

“ ,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于国,他们寄望君主以史为鉴,谏言

“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第5页/共12页

每一粒米都有自己的灵魂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

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去壳后的籽实。国人见面,开口便是“吃了吗?”可见,吃饭是多么重要的

一件事。

在“民以食为天”的历朝历代,米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我们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形容,米在

人类的演变史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书写

了人类,还原了历史。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夺取大米。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

什么?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

也正因为此,人们对稻米的描述,是那样的唯美;对稻米的感情,是那么的深沉。《左传哀公

十三年》孔颖达正义:“食以稻为粱为贵。”唐代诗人李绅行走乡野,见农民弯腰弓背,汗流浃背,

辛勤劳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悯农》。北宋诗人黄庭坚在遭受贬谪、陷入无米之炊的生活困顿时,

感恩好友送米,写下了《答杨明叔送米颂》。870 多年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夜行

在江西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越过溪桥,看见茅店村像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脱

口而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不啻是中国,国外也有对稻米一往情深的诗人。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有一首

名为《谷子成熟了》的诗作。诗曰:谷子成熟了,天天都很热,到了明天早晨,我就去收割。我的爱也成

熟了,很热的是我的心;但愿你,亲爱的,就是收割的人!诗人以稻米入诗,把稻米提升到恋人的高度,

足见稻米在他心中的位置是何等之重。

国外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在所有的粮食中,大米是有灵魂的,其他都只能算是杂粮。确实,一

粒大米,从种子出发,到颗粒归仓,其间经历了秧苗分蘖、幼穗发育、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结

实等不同时期;经历了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立秋、处暑……经历了风雨雷电以及农人匍

匐大地淌下的汗水,集天地之精气,聚日月之精华,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你说她没有灵魂

吗?

我对大米的深情,始于记事之日。我虽生在江南水乡,但在儿时的记忆中,因地少人多,收成不丰,

很少能敞开肚子吃米饭。一家六口人每年四百斤不到的大米口粮,母亲精打细算着食用。平时以麦粞、大

米混杂的麦粞米饭为主食,且时不时地把沉积在麦粞下面的米饭挖出来,给生病的孩子或奶奶吃。仅在逢

年过节、亲戚登门或生病时,才能吃上纯米饭。那不软不硬、酥酥绵绵、喷香爽口的米饭,溢着晶莹的油

光,裹着淡淡的甜味,不用菜也可以吃上三大碗,可惜只能吃一碗。儿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家里能有一

个大大的谷仓,里面堆满了稻谷,怎么吃也吃不完。

年岁渐长,我干过拔秧、插秧、除草、割稻、脱粒等农活。因而,知道每一粒大米背后的辛苦。尊重

每一粒米,是人生应有的态度。但凡见人糟践粮食,内心便涌现出心绞般的疼痛。

多少年来,米饭让我历尽生活艰辛,览尽世事沧桑。每次见到米饭,我便会浮想联翩,眼前呈现一片

风吹稻浪的景象。继而,悄然化身为一株站立的稻子,在万物澄静中,满心欢喜,随风摇曳。在我心底,

米饭的香,是沉厚大地散发的恒久之香,是万千命运绽放的馥郁芬芳。

第6页/共12页

岁月不居,时节若流。如今,生活变好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米少了荣耀,成了贱货。尽管种稻实

现了全程机械化,并陆续开发出了不少粒形整齐、饱满、完整粒高、晶莹剔透、口味清香、柔软爽滑的绿

色、有机大米,但因收益低,职业农民都倾向于种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多数爱美的女性、怕胖的男

人,以不吃米饭为时尚,只吃水果和蔬菜。在他们眼中,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

“水源流入土壤,沃野铺满金黄。”米呈现给我的,是珍珠般的皎洁,天使般的柔情,绮梦般的诗

意,让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深情凝视,久久不放。很多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热爱大米的

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生活的人。换言之,一个没有看见米生长的人,是没有家园意识的。一个有家园意识

的人,当他再也看不见米的生长,他的内心是恐慌的。

“米者,五谷之首,立身之本。”人生在世,没有比吃饭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吃不下饭更痛苦的

事。

(取材于丁东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的爱也成熟..了 成熟:发展到热烈痴迷的程度

B.终于转身..为人们舌尖上的美食 转身:变化,转变

C.米成了不可原谅的“敌人..” 敌人:互相仇视的对象

D.绮梦般的诗意.. 诗意: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米与人类历史上政权的存续与消亡紧密相关。

B.大米的生长过程与其他粮食相比更加艰难。

C.文中多处引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因为曾经的生活遭遇,“我”尊重每一粒米。

18.根据 3、4 段,简要概括不同的人围绕稻米抒写了哪些感情。(6 分)

19.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二段画线句“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的作用。(6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 6 分)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但是 A 。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就停止成长,只有大脑失去活

力,僵化了,才会失去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这是人类最明显的特质,也是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

主 要 不 同 之 处 。 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心 智 就 跟 肌 肉 一 样 , 如

果 B 。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会让我们觉得自

己在动脑,但是这些外界刺激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 C ,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

止成长。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

持活力与成长。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中“只有…才…”可改为“只要…就…”。

B.句中“潜”读音为“qin”。

第7页/共12页

C.句中“惩”读音为“chng”。

D.句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不可以互换位置。

(2)请在文中 A、B、C 三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前后语意连贯,逻辑合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3 分)

21.微写作(10 分)

从 2014 年起,中国陆续将 70 多年前牺牲在韩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迁回祖国。2022 年央视制

作了专题纪录片《英雄回家》,讲述烈士遗骸回国历程及寻亲背后的感人故事,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请从下列活动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任务。不超过 150 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请你写一段推荐语,号召大家观看《英雄回家》。要求:理由充分,有说服力;语言简明得体。

(2)自古及今,不乏像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样为国为民的英雄。请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位你心中

的英雄,并写一段人物评论。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3)请以“归来”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向抗美援朝的烈士致敬。要求:感情真挚,

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

校及个人信息。

(1)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性、基础性课程。然而,不限于学生,其他个人、团队、民族、国

家,也都应上好自己的必修课。

请以“上好必修课”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行走是一种体验、一种学习。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行走,但总有那么一次行走与众不同,也许

会升腾起你心中最淳朴的情感,会点燃你脑海里思想的火花,会激活你体内潜藏的能量……

请以“那一次行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8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1.(3 分)D 2.(3 分)B 3.(3 分)C 4.(3 分)A 5.(6 分)

答案示例:

减少手机依赖(避免过度沉湎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加强与现实社会互动(不借手机屏蔽现实

世界/不从现实世界躲入手机“第二世界”)。(材料一、二)

客观分析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选择的依据而不是依赖手机网络。(材料一)

不在要求保持静谧的公共空间使用手机接打电话。(材料二)

能够识别/判断手机中的不良信息,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不浏览、分享、转载不健康网页

或信息)。(材料三)

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材料三)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 2 分,答出 3 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6.(3 分)A 7.(3 分)A 8.(3 分)B 9.(3 分)C

10.(6 分)

答案示例: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先阐释文德的含义,然后提出论点要知“文德”。第二段先

以陈寿、司马光与习凿齿、朱熹为例,阐明史学家基于各自历史环境站在不同的立场写史,因此评论

古人要设身处地;接下来引用孔子所言,强调论古必先设身,即文德之“恕”。第三段先以韩愈柳

宗元为例,阐明二人以心、气论文虽有不足,但主敬,并进一步分析了心气与三才的关系;接下来引

用《诗经》强调要检其心气,即文德之“敬”。

【评分参考】共 3 个要点,每点 2 分,其中内容概括 1 分,论证方法分析 1 分。意思对即可。

11.(1)(4 分)

答案示例:选宝玉出家——冬。宝玉在冬日出家,原文写宝玉雪地拜别父亲贾政,随一僧一道飘然

而去(情节概述 1 分)。冬为凛冽寒冷之季(季节特点 1 分),贾府抄家后,衰败之势正如瑟缩愁惨

的冬日光景,宝玉体验了人情冷暖(情节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分析 1 分)。《红楼梦》通过宝玉出家侧

面展现贾府最后的衰败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盛衰主题(情节对于主题的作用 1 分)。

【评分参考】情节概述 1 分,季节特点 1 分,情节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分析 1 分,情节对于主题的作用

1 分。如有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2)(6 分)

答案示例:我推测她首先会邀请刘姥姥。刘姥姥性情乐观、为人侠义,风趣幽默、善于逗乐(人物性

格特点 2 分)。她二进大观园时成功娱乐了贾府众人,如在宴席上故意逗趣说“老刘,老刘,食量大

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史湘云第一个撑不住笑得喷饭(原文情节 2 分)。虽然没有直接表现

二人来往情节,但是依据史湘云活泼开朗、心直口快、不拘小节的性情,必定愿意首先邀请与自己同

样乐观开朗的刘姥姥,为生日聚会增添欢乐氛围(人物性格及可能性分析 2 分)。

第9页/共12页

【评分参考】共 3 个要点:结合原文情节 2 分,分析被邀请人物特点 2 分,分析史湘云性格特点及邀

请的可能性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2.(3 分)C 13.(3 分)B

14.(6 分)

答案示例:

悲剧:精卫鸟志长羽短、填海复仇无望的悲剧(2 分)。

诗人抗清复明大业徒劳、无人理解的悲剧(2 分)。

崇高美:精卫鸟不屈不挠的填海精神亘古至今,令人感到一种悲壮的崇高(1 分)。

诗人为心中的正义慷慨赴死的英勇豪迈气概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1 分)。

【崇高美或答:人与精卫鸟都是以自身微薄之力辛苦徒劳地对抗强大的现实(1 分),给人以壮志难酬的

哀愤悲壮之感(1 分),具有震撼人心的崇高美。】

【评分参考】结合原诗句分析略。答出 3 点即可得 6 分。每点 2 分,其中结合原诗句分析 1 分,情感 1

分。意思对即可。

15.(共 8 分)

生当陨首 时矫首而遐观 江畔何人初见月 沧海月明珠有泪

大漠穷秋塞草腓 澄江一道月分明 文质彬彬 逸豫可以亡身

【评分参考】每空一句,错字、错句、漏句均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6.(3 分)C 17.(3 分)B

18.(6 分)

答案示例:

孔颖达写出稻米地位尊崇,表达春秋战国时人们对稻米的重视/珍视之意。

李绅通过写农民耕作的艰辛,表达对农民的同情怜悯,以及珍惜稻米之意。

黄庭坚陷入无米之炊困境时好友送米,表达对其感恩之情。

辛弃疾见到稻花环抱的乡野美景,抒写了丰收年景的喜悦/愉悦之情(或自在惬意)。

裴多菲将恋爱比作谷子生长/恋人比作谷子,抒写发自内心的喜爱/迷恋/爱恋之情。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得 2 分,两点得 3 分,三点得 4 分,四点得 5 分,五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

19.(6 分)

答案示例:

内容:使用比喻手法,将米浆比作血液(或答:用“与其…不如…”句式将血液、米浆两种说法作比

较),侧重强调大米对于人类政权、命脉的重要作用(或答:侧重强调大米是人类生存的命脉)

结构:承接上文(或答:呼应开头段)吃饭是重要的事情;引起下文,写古今中外的人都在诗文中描

述、讴歌稻米;照应结尾,写大米是人的立身之本 。

第10页/共12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