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4-01-15·10页·822.9 K

河北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三调考试

历史试题

说明:

1 .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1 至 4 页,第卷 5

至 6 页

2 .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3 .考试时间 75 分钟,总分 100 分。

第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本卷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资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温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等,都发

现了 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图案一致的台形镶嵌玉片 ;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

墟等许多 夏商时代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 ;在四川广汉三

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锥形器等。这说明新

石器时代

A.以玉器开发使用为主要特征 B.各大文明区相对稳定又不封闭

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权与王权结合阶级社会到来

2.西周金文资料康簋铭文提供了有关西周井田制和在宗法关系之下以井田分封子弟的

重要 资料。《礼记礼运》篇说“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

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这说明了

A.礼乐制促成生活等级化 B.宗法制是井田制的基础

C.分封制具有绝对稳定性 D.君统与宗统统治相结合

3.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渐趋激化 B.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C.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D.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4.下表为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 ”的统计。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B.中央政府权力减弱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5.《唐律疏议》规定 :“谓告言、习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绞: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

, 徒三年:供养有缺,徒二年:居父母丧,身自嫁娶、作乐、释服从吉,徒三年:闻祖父母、父母

丧,匿不举哀,流二千里 :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6.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7.明宣宗时期,督抚在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常驻官员,深度介入到地方的各项管理事务

之中。 此后,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继而成

为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督抚职能的演变

A.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弱化了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改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 D.进一步健全了明朝的中央官制

8.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并无助手,随着事务增多,军机大臣开始配备得力助手(

称为军机章京,官秩七品)帮忙处理文书。如表为军机章京所获荣耀,这反映了清代(

)

A.军机处内部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B.军机处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隐患

C.中枢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权力机构设计兼顾集权与效率

9.如表所示为 1908 年清廷颁布的《资政院章程》中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当时(

)

A.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 B.司法独立已是大势所趋

C.传统政治影响依然较大 D.政治体制改革已达共识

10.1928 年 12 月,湘赣边区政府总结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1929 年

4 月,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

收一切土地 ”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湘赣边区土地法的调整( )

A.出于粉碎国民党“ 围剿 ”需要 B.凸显了红色政权政策灵活性

C.意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基础 D.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 ”序幕

11.2023 年 11 月,习近平在旧金山亚太会议上指出:30 年来,我们秉持开放的区域主

义, 开创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下一个 30 年,我

们要秉持 初心,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交往之道,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

亚太经济,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这表明中国( )

A.引领并主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 D.努力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12.有学者在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时说,古典民主仅把“ 自由 ”定义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

的自 由,似乎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参与公共事务成为了一个公民之所以被称之为

公民的必 备条件,个人在公共权力面前也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能力。据此可知,古代雅

典民主制度( )

A.强化了公民的身份认同 B.蕴含人本主义理念

C.阻碍了精神文化的发展 D.强调城邦利益至上

13.下表所示为英国 13 世纪颁布的《大宪章》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大宪章》(

)

第 12 条 国王的直接封臣在何种情况下应纳协助金和盾牌钱……如无他们(封建主)

同意,不得再额外征收

第 34 条 今后不再发出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的令状,以免使封建主

的此项司法权遭到损害

第 61 条 组织 25 个大封建主监督该宪章执行,如发现国王有违反情况,可使用各种手

段包括武力在内胁迫他改正

A.在法律层面上推翻了国王的统治 B.照顾广大民众的利益

C.使英国由议会君主制转为共和制 D.保障大封建主的特权

14 .现代美国法学家梅利曼在其著作中揭示了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主要取向:一是“非

法典 化” ,法官(法院)解释法律的现象愈趋普遍;二是“宪法化” ,即新的宪政主义在

更广泛的 层面上影响着社会;三是“联邦化” ,即欧共体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法国、德国

等欧洲国家的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民族国家理念遭到严重破坏 B .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相互交融

C .世界力量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 .宪政主义获得欧洲广泛认同

15.1916 年,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所谓民族自决,就是民

族脱 离异族集合体的国家分离,就是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 ”,但民族自决“这种政治民

主要求并 不就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

现 ”。列宁认为的民族自决是( )

A.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以自决的方式进行民族分离

B.各个民族可以在自主选择基础上自由决定分立还是联合

C.以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和异族压迫为主要历史背景

D.每个民族都有建立独立的国家并决定自己的政府的权力

16.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 ”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1987 年, 白金汉宫中的 40 位常任次官和 135 位副常任次官,大多

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 ”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第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

本卷共 4 道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位置不对将影响你的得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和继承。中国古代御史可弹勒

一切官吏,其中,犯法违纪的朝廷命官是御史弹劾的重点对象。御史纠弹内容极为广泛

,凡官吏失 职,违法犯罪,以至个人思想品德、生活作风、婚姻亲事、酗酒失态等,无

不在纠弹之列。 御史的弹劾程序包括提出弹劾、受理弹勃、审理弹动到裁判弹劾等过程

。在大多数时期,不必通过上级层层备案或报批,奏疏可直达天子。

------摘编自邱永明、朱莲华《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探析》

材料二 在中古英国,弹劾主要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就控制政府而进行的权力斗争形式

。从表 面上看,议会针对的似乎是政府官员,但从根本上,议会是要通过打击依附王

权的政府官员, 来主体的操纵的情形较为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方严格遵守法定的或约

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 权力。弹劾过程中,下院的控诉、被弹劾者的辩护和上院的判决

甚至是国王的赦免和批准判 决的行为,都是严格按照制度本身的要求进行的,致使弹

劾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制度化的特征。

-------摘编自汪庆红《监察与制衡——古代中国与中古英国权力控制模式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弹劾制度的特点。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英国弹劾制度与古代中国相比的不同之处

以及共同价值。(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1950-2021 年五个年份的 GDP 总量(单元亿美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五大常任理事国 GDP 总量的整体发展特点,简要分析其

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五大常任理事国 GDP 总量的

变化对国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及启示。(6 分)

19.【16-19 世纪的世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 16 世纪至 19 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上表罗列了 16— 19 世纪世界史中的多件大事,请选择同类型的事件, 自拟论题,

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2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7 年伦敦大学委员会批评牛津、剑桥大学过于偏重神学与古典文学等自

由教育, 疏于医学与法律等专业教育,为此,提出伦敦大学办学原则与课程体系。“鉴

于不信奉国教 者的人口如此之多,其掌握的财富如此之雄厚,鉴于英格兰人中生活闲适

、财富中等的人口 比例如此之大,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在这个机构,

用合理的费用就可以获 得教育,所有教派的信徒均无入学资格的限制。这里将安排三类

课程,一是构成自由教育的 基本课程,二是带有装饰功能的课程,三是属于专业教育的

课程。”增加的新课程主要是现 代语言学科与新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这种模式下

,到 1851 年,伦敦大学的普通学院达 29 所,附属医学院近 60 所,形成高等教育大发

展的局面。

——摘编自邓云清《伦敦大学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材料二 1898 年在总理衙门筹议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非常注重科学课程的设置

,正式 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仅设有仕学院及附设中小学堂,分为“诗 ”“书 ”“易 ”“礼 ”四堂

和《春 秋》两堂,科学课程竟一门没开。1900 年,京师大学堂毁于八国联军战火,

1902 年恢复开 办。1902 年春,大学堂正式进入了“聘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向

东, 由欧美向日 本的转变 ”。1908 和 1909 年,原先招聘的日本科学教习合同期满,全

部离开大学堂,京师 大学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科学课教师

队伍大都由本国教师构成, 为大学堂科学教育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师资基础。1912 年,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政府正式更名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大学建立的背景及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前后发展有何变化,并分析中英两国高等

教育发展的共同作用。(6 分)

三调参考答案:

1 .B

【详解】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不同文化遗址中都出现,这说明古代中国各大文明区相对稳

定但 是又不封闭,B 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各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

以玉器开 发为主要特征,排除 A 项;同源同向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无

关,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2 .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金文资料体现了以宗法制为基础推行分封制;《礼记》 内容说

明管 理体制上形成了政治上的层级关系,而每个层级内又以宗法为基础进行分封,这说

明当时血 缘秩序和政治等级秩序结合,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 A 项;

井田制是宗法 制基础,排除 B 项;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不是很稳定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 汉至唐前期。据题干可知,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数量逐渐增多。结合

所学可知, 魏晋到隋唐,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政府重视南方地区的行政管理,因此南

方经济发展影响 了地方行政区划,B 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加强对南方的行政管理,而

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 盾激化,排除 A 项:材料是地方行政体制,而不是中央行政体制

,排除 C 项;唐前期北方 是政治统治中心,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A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表中的信息可知,唐朝中期受

田户 数的数量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

,政府掌 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

法维持国家的 财政收入,因此赋役制度有待调整,A 项正确;中央政府权力减弱表现在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力减弱,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项;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但材

料并未反映“ 国家严控土 地交易” ,排除 C 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小农经济大量破

产,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A

【详解】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专门以国家力量,严厉惩治打击对祖父母、父母不敬,

不养, 不孝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唐朝注重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相辅相

成,强化儒 家道德,以维护社会的稳定,A 项正确;材料只有《唐律疏议》的法律规定

,没有司法审理 与执行,B 项错误;只有家庭伦理在某条法律中的体现,不能证明其是

立法的基本原则,C 项错误;《唐律疏议》 以国家律法强制孝老敬亲,不能说明“孝老

敬亲“ 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社 会行为规范,D 项错误。

6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

而中进士 的人占比达到 53.86% ,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 占比有了较大的提升,这

主要得益于科 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 项正确;材料除了唐朝

,还有宋代,宋代 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

,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 C 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所

改变,排除 D 项。故选 B项。

7 .C

【详解】根据材料“督抚从最初仅发挥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

继而 成为统领数省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 ,可知督抚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克服地方行政效

率低下的 问题,逐渐成了地方实职中的行政长官,体现了明清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

调整,C 项正 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排除 A 项;“督抚

从最初仅发挥监察 职能逐渐演变为拥有地方军政大权的巡抚”说明地方督抚既拥有监察

权,也拥有地方行政、 军事大权,有利于加强朝廷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排除 B 项;督

抚制度属于地方制度,是中 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 .D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单项选择题。

时空 是:清代(中国)。通过解读题干信息可知,军机章京的设立提升了行政效率,且

军机章京 所获荣耀对应的官秩不断提升,这种所获荣耀与官秩不对称的情况体现了皇权

独尊,再结合 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

于皇帝的严密监督 之下,是君主专制的得力工具)的标志,D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

军机处内部权力运行的 信息,排除 A 项;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服务于皇帝,受制于

皇权,军机章京所获荣耀也 在皇权可控范围之内,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无法反映中枢

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 1908 年的

清政 府。根据材料“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须请旨拟夺”可知,清末立

宪改革中 仍然突出旧的军机处的地位,以及突显皇权的地位与作用,说明在改革中传统

政治影响依然 较大,C 项正确;“军机处仍处于权力中心”表述错误,军机处始终不是中

央一级的法定机构, 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应由军机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拟定”“须

请旨拟夺”可知司法权仍然 受到极大的干涉,并不独立,排除 B 项;“政治体制改革已

达共识”表述错误,清末新政是一 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的改革运动,其主观意图是遏制革命形 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 .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

、影 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 年(中国)。由“ 1929 年 4 月,毛

泽东 … …对 《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

及地主阶级土地’” 可知,湘赣边区的土地政策将“没收一切土地” 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

地主阶级土地” ,说明中 国共产党在满足贫农对土地要求的同时,也注重缓和与中农、

富农的矛盾,体现出中国共产 党红色政权政策的灵活性,B 项正确;1930 年 10 月,国

民党开始对红军进行“ 围剿” ,排除 A 项;1927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革命统一战

线遭到破坏,排除 C 项;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的建立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序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

交往之道, 打造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亚太经济”可知,习近平不仅指出传统亚太经合组织

的自主自愿、协 商一致等合作原则,还提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开放、公

平、公正、非歧视等合 作方式,这表明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合作的新思路,C 项正确

;中国并未引领和主导全球 治理体系,该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亚太地区

,而非周边国家,排除 B 项;亚 太经合组织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 .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

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参与公共

事务成为 了一个公民之所以被称之为公民的必备条件”可知,该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强调

参与公共事务 是公民的必备条件,表明古代雅典民主制度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 项正确;成为 雅典公民条件苛刻,且“身份认同”在材料中午从体现,排除 A 项;“

人本主义” 的表述与材料 中“人只应为公共政治而生活”不符,排除 B 项;雅典民主政治

促进了古代雅典思想文化的繁 荣与发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 .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封建主在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拥有权力,国王不

能随 意征税并受其监督等,反映出《大宪章》保障大封建主的特权,D 项正确;《大宪

章》限制 王权,并未推翻国王统治,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对大封建主而非广大民众

利益的照顾,排除 B 项;13 世纪的《大宪章》并未改变英国的政治体制,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4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

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宪法化” 、“非法典化” 、“联

邦化”是大 陆法系变化的三个取向,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 项正确;材料 中描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变化,没有体现民族国家信息,排除 A

项;资本主义法律 体系的变化,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欧洲

对宪政的态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

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 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民族自决只是反对任何民

族压迫的 斗争的彻底表现,列宁强调除了政治自决,即国家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以外

没有其他意义, 不是任何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权以自决的方式进行民族分离,C 项正

确;根据材料“ 民族 自决‘这种政治民主要求并不就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

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 斗争的彻底表现’”可知,列宁认为民族自决并不代表国家分

离,排除 A 项;列宁认为民族自 决并非分离、分裂,民族自主决定产生的结果并不一

定是好的,且列宁并未强调联合,排除 B 项;材料信息与建立政府无关,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16 .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说明执政党希望

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C 项正确;在根据“大多数是由撒切

尔夫人与 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可知,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

务官,摈弃了 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排除 A 项;政

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排除 B 项;撒切尔夫人根

据政治倾向任命内阁 大臣,无法体现民主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7 .( 1)特点:起源早,被历代王朝所继承;可弹劾一切官吏,纠弹内容丰富;御史弹

劾具 有程序性;受皇权控制,为专制皇权服务。

(2)不同之处:是议会针对王权的斗争;严格遵守程序和方式,独立行使权力;呈现制度

化 的发展趋势。

共同价值: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为后世弹劾制度

的发 展提供借鉴。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和继承。

”可知, 起源早,被历代王朝所继承;根据材料“ 中国古代御史可弹勒一切官吏,其中

,犯法违纪的 朝廷命官是御史弹劾的重点对象。御史纠弹内容极为广泛,凡官吏失职

,违法犯罪,以至个 人思想品德、生活作风、婚姻亲事、酗酒失态等,无不在纠弹之列

。”可知,可弹劾一切官 吏,纠弹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御史的弹劾程序包括提出弹劾

、受理弹勃、审理弹动到裁判 弹劾等过程。”可知,御史弹劾具有程序性;根据材料“

在大多数时期,不必通过上级层层备 案或报批,奏疏可直达天子。”可知,受皇权控制

,为专制皇权服务。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在中古英国,弹劾主要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就控制政府而进行

的权 力斗争形式。”可知,是议会针对王权的斗争;根据材料“议会是要通过打击依附王

权的政府 官员,来主体的操纵的情形较为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方严格遵守法定的或约

定的程序和方 式行使权力。”可知,严格遵守程序和方式,独立行使权力;根据材料“弹

劾过程中,下院的 控诉、被弹劾者的辩护和上院的判决甚至是国王的赦免和批准判决的

行为,都是严格按照制 度本身的要求进行的,致使弹劾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

现出制度化的特征。”可知, 呈现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共同价值:根据材料“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和继承。......在中古

英国, 弹劾主要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就控制政府而进行的权力斗争形式。”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不断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同时也为后世弹劾

制度的发展提供借 鉴。

18 .( 1)特点:总量增加、增长较快、不平衡;(任答 1 点)

背景: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国际环境相对和平;第三次科技革命;国际经济秩序的建

立(布 雷顿森林体系、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各国家改革与政策调整。(任答 3 点

(2)影响:一超多强仍将维持较长时间,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国际局

势 仍面临诸多挑战;美国力图维持超级大国地位,制造国际不稳定因素(任答 2 点)

启示: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只有不断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自己才能够提升国际地位

与影 响力;反霸维和促进世界和平任重道远。(任答 1 点)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1950- 1921 年五个年份的 GDP

总量 可知,五大常任理事国 GDP 总量都在增加,增长速度较快,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背景:根 据材料时间“ 1950-2021”及所学知识,可从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国际环境相

对和平;第三 次科技革命;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贸组织);经济

全球化;各国家改 革与政策调整等方面分析历史背景。

(2)影响: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 GDP 总量远超其他国家,因此一超多强仍将维持较

长时 间,但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国际局势

仍面临诸 多挑战;美国为了维持超级大国地位,制造国际不稳定因素等等。启示:根据

材料及所学知 识,可从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只有不断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自己才能

够提升国际地位与 影响力;反霸维和促进世界和平任重道远等方面归纳启示。

19 .( 1)背景:工业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的壮大;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 自然科

学的 发展;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特点:注重专业化教育;教育大众化(费用低廉);课程设置丰富(多元化);教育规

模化发 展。

(2)变化:教师队伍由外籍教师到本土教师;课程实施由传统为主到西学为主;路径上从

欧 美到日本。

共同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培养了

人才; 有利于思想解放。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时间“ 1827 年” 、“ 1851 年”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

命时期, 得出工业革命推动;依据材料“鉴于不信奉国教者的人口如此之多,其掌握的

财富如此之雄 厚,鉴于英格兰人中生活闲适、财富中等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大”得出工业

资产阶级与市民阶 层的壮大;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影响得出城市化进程加快;

结合所学科技成就得出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所学工业革命时期的思潮得出自由主义思

潮的兴起。特点:依据材料 “ 1827 年伦敦大学委员会批评牛津、剑桥大学过于偏重神

学与古典文学等自由教育,疏于医 学与法律等专业教育”得出注重专业化教育;依据材

料“ 1827 年伦敦大学委员会批评牛津、剑桥大学过于偏重神学与古典文学等自由教育,

疏于医学与法律等专业教育”得出教育大众 化(费用低廉);依据材料“这里将安排三

类课程......增加的新课程主要是现代语言学科与新 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得出课程设

置丰富(多元化);依据材料“在这种模式下,到 1851 年, 伦敦大学的普通学院达 29

所,附属医学院近 60 所,形成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得出教育 规模化发展。

(2)变化:依据材料“科学课教师队伍大都由本国教师构成”得出教师队伍由外籍教师

到本 土教师;依据材料“科学课程竟一门没开” 、“京师大学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科学

教育体制 日臻完备”得出课程实施由传统为主到西学为主;依据材料“聘请外国教习和学

习外国路径由 西向东, 由欧美向日本的转变”得出路径上从欧美到日本。共同作用:依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民主化、工业化、教育近代化、培养人才及解放

思想等角度分析中英两 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作用。

20 .示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答案)

事件: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卡尔本茨制成第一台汽车。(罗列至

少两 件同类型大事)

论题: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只要围绕“工业化或者两次工业革命” 的论

题都 可)

阐述:1840 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 。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

相继 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推销工业品

,收购原材 料,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为世界各

地间的联系提供 了交通运输条件。资产阶级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

半殖民地,把越来越 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 世纪中期以后,一个以欧美

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 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汽 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和电话等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主

要的资本 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控制落后国家的经

济命脉,榨取 财富。19 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20 世纪初,世界被

基本瓜分完毕,亚 非拉等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最终形成。

综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

紧密 联系的整体。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