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抽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4-01-15·8页·827.9 K

2023-2024学年高考第一次联合调研抽测

高三历史试题

(分数:100 分,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 分,满分 45 分)

1.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帝国》

2.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

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了雅典

A.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

B.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

C.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

D.公民大会具有全民性

3.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

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仰韶人

4.毛泽东曾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中共“高明些”的表现有

工农武装割据 一国两制 “大跃进”运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B. C. D.

5.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

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

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7.12 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设幕府,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的影响是

A.大化改新取得胜利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

C.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D.天皇大权独揽

8.“民以食为天”。下表是明清时期人均粮食(未经加工的毛粮)占有量的有关统计,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

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4 页

人口数 耕地总数 平均粮食亩产 粮食总产量 人均耕地数 人均粮食占有量

时代

(亿) (万市顷) (市斤) (亿市斤) (市亩) (市斤)

明万历时 1.2 760 243 1446 6.3 1205

清雍乾之际 1.6 900 300 2295 5.6 1434

鸦片战争前夕 4.128 1147 310 3022 2.8 732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发展

C.封建统治危机曰益显露 D.土地经营分散的趋势加强

9.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创立的某机构,使他实现了乾纲独断,加强了君主专制。这一机构是

A.奴儿干都司 B.内阁 C.军机处 D.理藩院

10.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

矣。”唐太宗思虑科举制

A.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B.忽视对品行的考察

C.未能提高行政效率 D.考试内容脱离实际

11.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感叹道:“如果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该多好!”这说明

( )

A.分权制衡限制政府权力 B.总统缺乏实权

C.独立的司法权无足轻重 D.国会权力至上

12.18 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如彭斯的《杜河两岸》、布罗姆菲尔德的

《农夫之子》均描绘了少年时代乡村自然的美丽景色,克莱尔在《致倒下的榆树》中则深情地把童年屋后

的榆树作为朋友来看到,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 B.农民向往理想的田园生活

C.文学创作实现了自我革新 D.诗歌主题以乡村生活为主

13.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 古希腊雅典只重政治而轻文化

1888 年汉口城市人口仅 18 万,至民国初年增至 120 万,20 多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的城市

B

年间增长近 6 倍 化进程发展迅速

1872 年日本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入校读书,30 年后

C 当时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

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 92%

1900 年德国的钢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到 1914 年已经是英国的

D 20 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

两倍

14.1932 年 2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 年 10 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

分行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收回苏维埃纸币,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这一做法( )

A.旨在活跃敌后根据地经济 B.打破了国民党经济封锁

C.推动了国共合作再次实现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15.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活动蓬勃兴起,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五四时期自然科

学工作者的科学活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组成部分,与当时人文学者的科学启蒙具有同等的价值和

意义。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戊戌维新运动促进自然科学的兴起

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4 页

B.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C.自然科学同样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D.自然科学促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

二、非选择题(满分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

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

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

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

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

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

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

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

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

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 世纪 60 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

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

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

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

生计,顺治元年(1644 年)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此后圈地令又下了两次,范围扩大到

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 42 府,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

其有也。”八旗园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违者按律治罪,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分

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为奴仆,或流亡他乡,清政府重申逃人法,严厉处罚逃亡者。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15—16 世纪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羊毛价格不断上涨:10

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 20 英亩的耕地,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把

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根据 1630 年和 1631 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 10 万英亩。大批自耕农

失去土地而破产,他们扶老携幼,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生活艰辛。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血腥法令,

严禁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迫使他们进入工厂。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两国圈地的主要相似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国圈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3)分别指出两场圈地运动的实质。

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4 页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 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

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

大概。

——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

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任选一个“变化处”,拟定一个论点,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要

求:所选“变化处”应从宏观、整体的视角,选择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或重大事件,观

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4 页

2023-2024 学年高考第一次联合调研抽测

高三历史答案

(分数:100 分,时间:75 分钟)

1.B【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的史学著作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绚烂的世界帝国》

记述的是隋唐时期的史实,故 B 选项符合题意;《从城市国家到中华》记述的是先秦时期的历史,故 A 选

项错误;《分裂动荡的年代》记述的是魏晋时期的历史,故 C 选项错误;《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记载了辽、

西夏、金和元的历史,故 D 选项错误。

2.A【详解】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

说明雅典政治制度体现出平等性的特点。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项说法绝对,不符

合史实,排除;公民大会只有公民才可以参加,不是所有人都可参加,排除 D 项。

3.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据考古发掘可知,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故 C 项正确;元谋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尚未出现,故

A 项错误;北京人、仰韶人生活于北方黄河流域,故 B、D 两项错误。

4.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中共结合中国

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情国情而提出的,属于高明的地方,故 C 正确; “大跃进”运动 犯了“左”倾错

误,不属于高明的内容,故排除 ABD。

5.D【详解】漫画图一反映了计划经济下物质供应紧张,而漫画图二则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物资的

充足,这一变化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排除 A 项;1958 年“大跃进”运动开展,

排除 B 项;1976 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排除 C 项;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改革开放的成就,故选 D 项。

6.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实行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等汉化政

策。C 正确;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改变服饰的制度,ABD 错误。故选 C。

7.C【详解】据材料“源赖朝于镰仓设立幕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幕府逐渐取代天皇掌握了国家实权,是幕藩体

制开始建立的标志,日本从此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故 C 项正确;大化改新是 646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 错

历史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误;幕藩体制下,武士集团形成,但不是主旨,B 错误;幕藩体制下天皇成为傀儡,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

将军手里,D 说法错误。

8.C【详解】根据表格的统计数据看出,鸦片战争前夕,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下降,说明人民生活水平

下降,清朝的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明显,故选 C;材料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无法体现社会贫富差

距,排除 A;材料信息与经济作物种植无关,排除 B;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土地经营分散的趋势,排除 D。

9.C【详解】根据材料“雍正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雍正皇帝时期建立军机处,其

建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 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

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建制,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军机处,而不是奴儿干都司,A 项错误;内阁

是在明成祖时期建立,而不是雍正皇帝时建立,B 项错误;理藩院是清朝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不能使皇帝乾纲独断,D 项错误。

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科举制中只看重参考士人文笔,不看重德行,最终会让百姓受

害,选项 B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唐太宗对科举考试考察内容方面的弊端的思考,而非对科举制度监督体系

的考量,选项 A 排除;选项 C 与题无关,排除;考试内容不注重德行考察和考察内容脱离实际概念不同,

因此选项 D 排除。

11.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如果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该多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材料

中罗斯福的感叹正是总统行政权受到制衡所带来的,A 项正确;美国总统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实权,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司法权的地位,排除 C 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国会权力至上与美国史实不符,排

除 D 项。故选 A 项。

12.A【详解】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此时倡导爱护自

然的诗歌层出不穷,说明此时的文学创作关注社会问题,表明当时社会转型的问题日益突出,故选 A 项;

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创作,不是农民的理想,排除 B 项;倡导爱护自然的诗歌层出不穷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

实现了自我革新,排除 C 项;诗歌主题是以爱护自然为主题,而不是以乡村生活为主,排除 D 项。故选

A。

13.C【详解】由学龄前儿童升学率增加,得出结论为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故答案为 C;“人是城邦的

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强调的是城邦制中公民具有政治责任感,结论错,排除 A;材料只是说人口

增加,体现不出城市化进程迅速,排除 B。材料只是说德国钢产量增加,看不出 20 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

过英国,排除 D。

14.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 1932 年至 1937

历史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7 年 10 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收回苏维埃纸

币,改用国民党统治区域流通的法币。”及所学可知,1937 年 9 月 6 日,随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关的

机构名称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从而适应了全民族抗战的需要,D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敌后根据地经济

发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1937 年 9 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

形成,排除 B 项;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据材料“中国的自然科学活动蓬勃兴起,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重要影

响”“与当时人文学者的科学启蒙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可知,材料强调科学对思想启蒙的作用,C 项正确;

材料“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活动蓬勃兴起”,没有说明戊戌维新与自然科学兴起的关系,不能得

知自然科学的兴起是戊戌维新运动推动,排除 A 项;据材料“中国的自然科学活动蓬勃兴起,并对五四新

文化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可知自然科学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并非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排除 B 项;据材料“中国的自然科学活动蓬勃兴起,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可知自然科学推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没有涉及自然科学促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

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

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

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

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

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17.(1)强力驱逐农民强占其耕地;涉及土地面积广、人口多;颁布相关法令,强化圈地。

(2)背景:中国:清兵入关;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

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欧洲人对货币追求的风尚;英国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

影响:中国:激化了国内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英国:准备了工业化必要的劳动力、原料,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英国社会进步。

(3)中国:民族、阶级压迫。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18.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历史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井田制逐渐崩溃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小农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改革的潮流,确立起地主阶级的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建立。人口流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华夏认同加强。百家争鸣,形成思想文化

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

其他可供思考的方向:明清产生近代的曙光;先秦到汉代儒学变化等。

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