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21·10页·1.4 M

济宁一中高三12 月份定时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 2021 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

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

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

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

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

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

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

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

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

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

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

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

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

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

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

“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

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

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

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

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

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

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

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

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

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

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

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铟,重获自由的喜悦

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

1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

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

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

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

体的“躺平”实践。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

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

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

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

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

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

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

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

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

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

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

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

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

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

(摘编自韩敏 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

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

B.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

C.“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D.“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和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

C.“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

D.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

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

B.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

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

C.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

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

2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D.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

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梁漱溟

4.“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 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

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

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4 分)

5.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运气

【英】克里斯廷格尔曼

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取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

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我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

志和花转身走了。

我上了火车后,又在车厢里见到了那位姑娘,她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

里有人坐吗?”我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于是我就坐了下来。我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着急。于是我就

抬头看行李架。她的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我看见小提箱上印

着她姓名的缩写字母 ZY。这个名字不多见,我心里想。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身来推窗子。

“等等,让我来。”我说,连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自然,我表示了歉意,并把窗

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便多了,我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是去度假吗?”我问她。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亲住几天。”

“我也是,去一个星期。”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过来了,我提出请她喝咖啡。

“谢谢,”她说,“从早晨 4 点到现在,我还未喝一口水。”

后来我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一个车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

上拿下她的东西。我问她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希望能再次见

到你。”我对她说。

她说她也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火车离开车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

笨了,竟连她的姓名也没有问。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

我或许在这个城市里转上几年也不会碰到她。

而我很想再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我知道她姓名的首个字母是

ZY,她叫“佐伊耶顿”还是“普诺比亚亚罗”?

不得而知。返回市里以后,我翻看了电话簿,以 Y 开头的姓有好几页,但没

有以 Z 开头的名字。看来是没有希望了。我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我还知道

3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些什么。她有一只印着她姓名首个字母的小提箱,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那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 9 点才开门,而我们乘的火车是 8:

45 开。

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看得见这花店,她一定

是从西边进站的。

在西边停的有哪些公共汽车呢?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

我还能想起些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我

不知道,但我确实记得她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

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

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

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

我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四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四点,说

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

皇家医院。

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我看到一个房

间门上写着“问询处”,想往那里走去,突然一辆救护车飞快地驶入。我不知道

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时让开,我只觉得被车的侧面撞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

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我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我。

“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位姓名的首个字母是 ZY 的护士?”我问她。

“我就是,”她说,“我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我说,“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是

ZY 的人。”

我在那里想了好几个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我要找的人。后来我与这个

名叫泽娜耶茨的护士说起那件事情,她解开了这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

给了另外一位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娅沃森。”

我想见的她终于出现了。她坐在我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快的神情。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我微笑着说,“就是一点小运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篇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

深深吸引。

B.本文故事并不复杂,“我”邂逅一位心仪的姑娘,但因为经验不足,差点儿

就错过了。

C.“我”有绅士风度,在火车上时,就赢得了女孩的好感;后来更是得到了女

孩的欢心。

D.“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本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也恰

4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如此这般。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作者眼光独到,选材别致,人物描绘细腻,故事引人入胜,虽过程曲折,而

结局美好。

B.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读者据此可以掌握情节

思路脉络。

C.对话是本文的重要部分,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言为心声,能表现人物的

个性特征。

D.本文情节安排得精巧,故事的悬念、铺垫与伏笔设置得非常巧妙,在尺幅间

频现波澜。

8.简析小说以“运气”为题的好处。(4 分)

9.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

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

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

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

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

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

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

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

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

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

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

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

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

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2 分)

今魏王 A 出国门而望 B 见军 C 虽欲行 D 数千里 E 而助人 F 可得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5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A.“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作兵力

的代称。

B.“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

不同。

C.“岁不熟”的“岁”指年成,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的“岁”

相同。

D.“折节”既可以指屈己下人,也有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的意思。文中

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

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赵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

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

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

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

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5 分)

(2)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则自酌,今者故人来,

盖不饮诸?(《乌有先生历险记》)(4 分)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

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

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

系行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词紧扣“愁”字,既写思乡难归之苦、仕途不顺之痛,亦写伊人远去之悲。

B.过片叹息往事如梦,“花空”句既喻岁月流逝,又赋眼前秋景,兼二义之妙。

C.“燕辞归、客尚淹留”对照,写客居他乡的伤感,使“离人心上秋”具象化。

D.上片写羁旅秋思,渲染较详,为后文蓄力;下片描写客中怀人,简洁明快。

16.前人曾评价此词“无理而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6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礼运》中“_______,

_______”的继承。

(2)《滕王阁序》中的“无路请缨”和刘克庄《贺新郎》中的“_______,_______?”

抒发了相似的感慨。

(3)唐宋著名诗人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_______,

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阿巴和云丹突然明白,姑娘设定的时间是那个时间。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

一切的那个时刻。于是,气氛立即变得庄严。还有三分钟的时候,姑娘手扶拐杖

站起身来,第一次面朝云中村的废墟,迎面吹来的风使她后背上的衣服鼓胀起来。

静默。静默。时间一秒一秒走动。当那个时间点来到的时候,她扔掉了拐杖,用

一只腿支撑着身体,开始舞蹈。那不是阿巴熟悉的云中村的土风舞,土风舞的每

一个动作都代代相传。姑娘扭动的身体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且是绝

望的挣扎,是愤怒、惊恐,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向右,向前,也够不到什么。

手向上,上面一片虚空,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攀缘,单腿起跳,再起跳,还是够

不到什么。于是,身体震颤;于是,身体弯曲,以至紧紧蜷缩。双手紧抱自己,

向着里面!里面是什么?温暖?里面有什么?明亮?那舞蹈也不过两分钟时间,只比

当年惊天动地的毁灭长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姑娘已经泪流满面,热汗和着泪水涔

涔而下。

18.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曲线的

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 分)

19.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表达通顺,不得改变

原意。(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白娘子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她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

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

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

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魔做

神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

地; ,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7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

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

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萎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

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回应。但

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

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

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

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最终 。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

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20.下面对文中语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

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比喻、排比)

B.“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

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反问、借代)

C.“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

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对偶、拟人)

D.“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

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设问、比喻)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写成“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却只想做人”,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同一片大海和天空/同迎着黎明和繁星/同样的向往和憧憬/同圆我们一

个梦/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亿万个骄傲的

声音/汇聚成一句话/你和我同住亚细亚……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绽

放。

——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歌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8

{#{QQABDQQUggiIABBAABgCUQU4CkMQkBACAIoOAFAIoAIAgRFABAA=}#}

参考答案

1.C(原文的表述是: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

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可见,“躺平”青年之所以

会感到挫败、委屈,恰恰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深刻认同却又求之不得)

2.B(原文的表述是: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

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

效应和明确所指。可见,缺少实际效应的是“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

3.D(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青年个性化表达中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源自中国文化中缺少个

性与集体性的二元对立。A 项,阐述的是人类模仿性的社会价值。B 项,阐述个人自由与社

会规范的对立关系。C 项,阐述小众语言产生的必然性)

4.“小镇做题家”用自嘲的方式,通过展现自身视野和资源的弱势来反抗教育资源不平

等的现实,以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改变群体的困局;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积

极改变命运的努力获取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 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查找文献(引用学者观点)作为理论参考。分析“躺

平”的心理动机和语义流变。追溯“躺平”心态的民族文化根源。(答“比较中西方思维

模式”给1 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 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A(3 分)(开篇并不能看出女孩的护士身份,“我”当时也没被她深深吸引。)

7.B(3 分)(姓名首字母“Z.Y”是情节发展重要提示,但并非线索。)

8.(4 分)激发读者兴趣:以“运气”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

去。串联故事情节:因运气而能在火车上邂逅女孩,因运气又找到女孩,串联了故事情节。

表现小说主旨: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在人生很多的事情中,也是越努力越幸运。

9.(6 分)智慧:“我”在不知女孩基本情况的情形下,通过联想分析、逻辑推理,找到

女孩,足见其智慧过人。努力:“我”翻阅电话簿查找信息,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前

往医院去寻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细心:留意细节,分析细节,运用细节,“我”的

细心品质帮助“我”更顺利地找到心仪的文孩。巧合:“无巧不成书”,火车上巧遇,被车

撞住院遇泽娜耶茨等巧合,使“我”更容易地找到女孩。

10.CF

11.D(和前者相同)

12.B(“每年地危民死”的不是赵国,而是魏国)

13.(1)赵国如果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等于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

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借兵)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啊。(5 分)

(2)您从老远的地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

每当初一十五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光临,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一起喝呢?(4 分)

14.一个是劝说;一个是威胁。

对赵国:分析利弊。对燕国:威胁恐吓。赵、燕1点1 分,体现区别性1 分,共3 分。

评分细则:对赵国采取劝说,对燕国采取威胁向赵国阐释借兵的好处,向燕国阐释不借

兵后果(以上也给满分);如果只是分别游说对赵国、燕国的内容各得1 分,在此基础上又

比较,再给1 分。

(根据 2022 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改造;文言文参考译文见已发讲义)

15.A(“仕途不顺之痛”词中没有表现)

16.愁本无处不有,词人却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且以近似字谜手法将“秋心”二字拼合

成“愁”,看似无理,却涉笔成趣,紧扣秋思离愁主题。(2分)

晚风吹凉,明月高悬,正宜登楼纳凉赏月,词人却着一“怕”字,对良辰美景乐事的反常

心理,看似无理,却是客子难耐乡思离愁的真实写照。(2分)

垂柳本无情,词人却责怪垂柳未系裙带阻人去,偏系行舟滞己留,看似无理,却巧妙地表

现了词人的满腔愁情。(2分)

17.(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3)示例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18.(4 分)作者用前两个句号将“静默”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同时延长了

停顿时间,使语气更加舒缓,强化了姑娘和众人等待“十年前,大地震动毁灭一切的那个

时刻”时肃穆庄严的氛围,凸显了那个时刻对姑娘的影响之深。(评分标准:每点1 分,其

它答案意思接近也可)

19.(3 分)姑娘身体的扭动不是因为欢快,不是因为虔诚,而是愤怒、惊恐,是绝望的挣

扎,身体向左,够不到什么。

【解析】“身体”与宾语搭配不当,应为“姑娘身体的扭动”;“而且是”表递进,此处应为

并列关系,改成“而是”;“绝望的挣扎”的情感比“愤怒、惊恐”强烈,所以两者位置对换。

(评分标准:改对一处得1 分,共3 分)

20.B(B 项中“普通的……算得了什么呢?”是反问,“二十五史”和“笔墨”都是借代。

A 没有排比;C 没有对偶和拟人;D 不是设问,是反问,没有比喻)

21.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4 分。每句2 分,意思对即可)

22.原文将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一心要做人的情形交代更清楚,两者对比更鲜明。

原文用生动描写和反复手法表现白娘娘做人的渴望追求,更形象可感,表达感情更强烈。

原文更有文采,表达风格与前后文更为协调一致。(6 分。答出1 点得2 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