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九师联盟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X)试题+答案

2023-12-21·12页·570.3 K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

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同中国的和世界的许多著名的典型一样,宝玉这个名字一直流行在生活中,成为了一个共名。但人们是

这样用这个共名的呢?人们叫那种为许多女孩子所喜欢,而且他也多情地喜欢许多女孩子的人为贾宝玉。这

种理解虽然是简单的,不完全的,或者说比较表面的,但并不是没有根据。这正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

的特点在发.作用。在他没有出场的时候,别人就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须眉

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

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虽然后来他见

到大观园内也有不理睬他的女孩子,才“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不可能死时得到许多女孩子的眼泪。

但他喜欢在许多女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红楼梦》用许多笔墨渲染出来的贾宝玉的这种特点是如此

重要:去掉了它也就没有了贾宝玉。这就是这个叛逆者得以鲜明地与其他历史上的和文学中的男性叛逆者区

别开来的缘故,这就是曹雪芹的独特的创造。当然,这个特点是和贾宝玉身上的整个的叛逆性完全统一的。

从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礼教看来,这本身也就是一种叛逆,也就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而且在贾宝

玉完全否定他的阶级给他规定的道路,从他的生活中又再也找不到其他什么值得献出他的青春和生命的同

时,这种对于纯洁可爱的少女的欣赏和爱悦,特别是对于林黛玉的永不改变的爱情,正是他精神上的唯一的

支柱。

少年男女和青年男女本来容易有互相爱悦之情,贾宝玉又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和许多美丽聪明的少

女很接近。他那个阶级的男人和结了婚的妇女本来没有或极少有使他喜欢的,只有少女们比较天真纯洁,而

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份的丫头尤其值得同情。第七十一回,鸳鸯和探春诉说着封建大家庭的矛盾和苦恼,尤

氏说宝玉“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

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这句话虽然是笑着说的,却说得很悲伤。宝玉为什么那样爱和女孩子们亲近也是可

以在这里得到解释,那不仅由于少年男女的自然的互相吸引,而且由于他对他那个家庭和阶级都感到了绝

望。在对平儿和香菱的体贴和尽心上,却是同情和喜悦结合在一起,而且更多的是出于同情。书中曾写宝玉

想到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处于贾琏和凤姐之间,比黛玉尤为薄命,因而伤感流泪;又曾写宝玉对于

香菱也是怜惜她没有父母,连本姓都不知道,被人拐出来,卖给薛蟠这样一个霸王。

贾宝玉的性格的这种特点也是打上了他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的。然而少年男女和青年男女的互相吸引,

互相爱悦,这却不是一个时代一个阶级的现象。因此,虽然他的时代和阶级都已经过去了,贾宝玉这个共名

却仍然在生活中存在着。世界上有些概括性很高的典型是这样的,它们的某些特点并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

阶级的现象。但是,如果今天有人有意地去仿效贾宝玉,而且欣赏他身上的那些落后的因素,那么就只能说

是他自己犯了时代的错误。

(摘编自何其芳《论(红楼梦)》)

材料二:

贾宝玉似傻如狂的语言和行为,从表面来看,只是一个淘气放纵的贵族公子的任性而行,所以在世人眼

里,他只是一个乖张任性的贵族公子,两首《西江月》词,就是世人眼里的贾宝玉,也是旧时代一般读者眼

里的贾宝玉,也更是贾政等人眼里的贾宝玉。不过贾政比一般人看得还更坏。他认为贾宝玉不仅仅是“似傻

如狂”,更是一个可怕人物,将来要闯大祸,要弄到“弑君杀父”的地步的,所以狠心要把他打死。不过,这

毕竟只是贾政一个人的想法,对于贯母、王夫人来说,贾宝玉则是贾家的命根子,是真宝玉。但从社会上一

般人的普遍认识来说,贾宝玉只是一个“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的人而已。

然而,贾宝玉的种种“怪僻”的言行,实际上作者是寓有深意的,作者如此写,是一种曲笔,他不好明

写;就绕着弯子写。例如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反对八股科举,骂那些官员是“国贼禄鬼”,“除四书外,

竟将别的书焚了”等,从表面上看,只是说宝玉顽劣成性,不愿读书,不愿做官而已。然而,如果结合当时

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则可知当时的思想界一直在坚持着反程朱理学的斗争,同时也在反对八股科举制度,第

七十三回里明确说贾宝玉“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

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险”,贾宝玉把“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实际上就是绕着弯子反对程朱理学,

反对科举八股制度,唯恐别人看不出来,还特地在七十三回里点上一句。为了隐蔽这种思想,曹雪芹特意把

贾宝玉写成“小人大思想”,即从形象来看贾宝玉是一个孩子,但从他讲的话来说,又是大人的思想。这样使

人觉得这些话只是一个孩子“似傻如狂”的胡言乱语而已。那么,这样的“小人大思想”是否太违背了实际

呢?其实也并非太违背实际,因为在封建时代,从童蒙起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与曹雪芹同时的戴震读

私塾时,读到《大学章句》就曾质问过塾师,两千年后的朱熹如何能知道两千年前孔子的意思?意思是朱熹

的注释不可信,是杜撰。这就是实际上的“小人大思想”。

所以,我们如从表面上来看贾宝玉的言行,不过是一个“似傻如狂”的孩子,但如果进一步深思,就会

发现,在他的言行里却隐藏着一种反传统、反程朱理学、反八股科举的叛逆思想。

(摘编自冯其庸《解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贾宝玉作为一个概括性很高的文学典型形象,一直流行在生活中,已经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具有

永恒的文学魅力。

B.一般人认为,贾宝玉是一个任性而行的纨绔子弟,但贾政比一般人看得更深刻,认为如果不管教贾宝

玉,将来他要闯大祸。

C.贾宝玉是曹雪芹创作出来的男性叛逆者形象,与历史上的和文学中的其他任何男性叛逆者形象相比,都

有显著的不同。

D.“小人大思想”并没有太违背曹雪芹时代的社会实际,戴震读私垫时就曾质疑过朱熹的注释,表现出的就

是“小人大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由人们如何运用贾宝玉这个共名的问题引起下文论述,分析贾宝玉多情的形象特征,和这一共名

仍在生活中存在的原因。

B.材料二认为,《红楼梦》通过曲笔来描写贾宝玉的种种“怪癖”言行,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描写贾宝玉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C.材料一第二段举《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中宝玉和尤氏关于“后事”的对话的例子,分析了贾宝玉爱和女

孩们亲近的深层原因。

D.材料二第一、二两段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贾宝玉似傻如狂的言行,重点分析了他“小人大思想”的一面,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 贾宝玉自幼在女儿堆里长大,与众多女性角色相处亲密,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这种成长环境让

他对女性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关注。

B.平儿被贾琏和凤姐打骂以后,宝玉让她到怡红院去换衣梳洗,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

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

C.“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中,宝玉不慎将莲叶羹打翻,汤泼到了手上,他自己烫了手不觉得,却只管问玉钏

儿烫到哪里了,疼不疼。

D.在螃蟹宴上,薛宝钗写了一首《螃蟹咏》,贾宝玉读后大加赞赏,认为这首诗不仅清新脱俗,而且寓意深

刻,比林黛玉的诗更加出色。

4.《红楼梦》成功塑造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我们今天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下面的材料是如何体现贾宝玉“小人大思想”的。(6 分)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

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

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

“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

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汗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疣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

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

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

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

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 36 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车窗外——鲁游随笔

蹇先艾

我常常喜欢拿火车和江轮对比。坐火车自然不如坐江轮那样舒服。江轮好像在水上散步,态度非常潇洒

闲适;火车那种风驰电掣,急如星火的神气,也大可代表豪壮的一派。对于一个急性的乘客,一个还乡的游

子,一个异地相思的情人,特别快车他们有时也许还嫌太慢;但在我们这些旅行者的心中,却发生的是相反

的感觉。

轮船上的面积比较大,无论房舱或者统舱的客人都有在甲板上徜徉散步的自由,披襟当风固然是好,玩

味景物也不坏,无往而不随心所欲。船身徐徐地破浪前进,你可以在浩森的江心仰天长啸,低首徘徊,那是

多么飘逸的心情!坐在火车中,我们的身心都完全受了束缚,每一个长椅旁只有那么一扇透气的小小窗户,

如果你不是靠着车窗坐的,便很难获得开窗眺望的机会。车行又是那样地匆匆,旅客没有法子捉住窗外的大

自然全景;偶尔掇拾到一鳞一爪,已经就很可珍贵其中有极精美的,也有极平板的,与其说它们像粗枝大

叶的画图,不如说像无声电影,所缺少的只是一些深刻的故事的情节。

我对沿路风景的态度很淡漠,对生长在南方的人来说,单调呆滞的山水是不易吸引起他的注意的。河北

境内四望都是一片平铺的绿野田畴,没有丛集的树木,没有层叠的岗峦,没有萦带的河流,没有一点诗思与

画意:平庸,沉闷+刻板都是最好的形容词。到了山东境界,景致才渐渐起了一些变化,才望得见一抹苍苍的

远山的影子,北方的怪石嶙峋的峰岭的典型;有时也陪衬着一泓清溪,不过略略缺少蓊郁的森林。就农事上

说,河北也不及山东的有生气,后者土地居高肥沃,驾使在亢旱期间,田中的农产物还是在向上滋长,亭亭

直立,像一个人到了少壮时代;河北田地有很多地势低陷,往往被水淹沦着,有的还在不很健康的婴儿

期,被骄阳晒得形容憔悴。

景物在我的眼中是一瞥就过去了,我所注意的是沿途车站上的人类。我对于那些人个个感觉到兴味。一

些朝气蓬勃、忠厚老实的小贩是最可钦佩的人格。他们似乎都倚靠车站为生、生活的范围是多么狭隘,只选

定了这座小小市场。算准了火车开到的时候麋集,有如庙会,火车一离站,便又匆匆静无一语地散去。有的

做了很好的生意,归去便挟着成功的欢欣,有的没有卖到钱,就满怀失望,垂头丧气,像斗败的雄鸡。他们

具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心情。人的模样都差不多,穿着白布或蓝布短褂,没有一个不是高声的叫卖,像走马灯

似的来回在车窗前兜揽生意,向旅客露着可爱的笑脸,殷勤询问。因为火车只有五分钟或十分钟的停留,光

阴之于他们是极可宝贵的,如果稍一松手,买卖便算落空。第二趟车又不会马上就开来。他们卖的东西有杂

牌汽水、冰镇梅汤、白糖豆浆、西瓜、蜜桃、油炸馓子、糖酥饼之类。看见这些景象,立刻使我回忆起从前

坐长江轮船的时候,每逢晚泊,便有一两只篾篷的木船远远摇着过来,里面是夫妇两个,态度十分和蔼,与

轮上茶房也都互相认识,一盏玻璃的煤油灯在船篷中点着,他们出卖一些银片膏、水烟、烧酒和豆腐干一类

下酒的小菜,有时也私带一点烟土。桨声在水上咿呀地震激着,统舱的客人都争着跳下船去买。这个和车站

上满天星似的叫卖者相比,显然又有另外一种情趣。

最有趣味的是在夜间,有时虽然时候已经到了两三点钟,暑气渐渐退去,凉风不生,窗外也显得十分凄

凉。但是车一到站,清脆的叫卖声又在空间回荡着了,不过人数稀少,不像白天那样的杂乱,他们纷纷点着

各种不同的灯火。有的摊子既不甚大,而且一灯如豆,他们的周围看去就好像有点阴森的鬼趣,站台上则晃

摇着三三五五高低大小的人影。我记得那天晚上十二点过德州,德州的站台上是不许小贩停留的,他们都在

栅栏外边用高凳子摆了一个小摊,中间放一盏玻璃方灯,荧荧闪烁,一头是长圆形浅绿色的西瓜,一头是像

鸽子一般的大小的卤鸡。摊子都是一块木板;摆成一排,隔几步一个的非常整齐。他们都向着车窗,用着并

不十分高亢的声音,遥遥喊道:

“买鸡!买鸡!买鸡!”

“买西瓜!买西瓜!买西瓜!”

态度特别从容。大约因为所售的食品都是名产,便用不着兜揽求售。事实上车中客人早已在打听着什么

时候到德州,便是为了买这两种东西。所以一到站,大家都纷纷下车,无不提着一只卤鸡或者臂下各挟两个

西瓜回来。我和苏欣君谈起来,觉得他们的叫卖的语句是那样的简单而纯挚,真能使人感动。不像北平小贩

卖东西要故意形容,如“冰积凌,凉的败火”,“萝葡赛甜梨,辣了换”等,有时却并非完全货真价实,后者

在文士们的耳中听来,也许觉得富有诗趣。不知为什么我却更喜欢前者,我以为这正是代表山东人的性格的

地方。后来车过K 城,有许多乞丐在窗外追赶着,也是喊出简单和毫不客气的句子:“要钱!要钱!要钱!”

苏欣君有点愤怒,探出头去,大声斥着:“我们又没有欠你的账,你为什么向我们要钱!”

自然,他们和北平叫“善心的老爷太太,可怜可怜穷人吧”的乞丐比起来,未免显得太爽直了。

在泰安,有一个卖芽枣的苦老头子,因为车上有人买了他两毛钱的芽枣,把东西拿上车去了,钱却不给

他送下来。他一个人又分不开身上车去找,急得满头大汗,看见火车蠕蠕地开动。他简直想不出法子,好像

要哭又哭不出来的神情,跌脚,口里喃喃骂着:

“你的奶奶,买东西不给钱!”

苏欣凝望着我,仿佛辣辣的着了一鞭,我也不觉有点黯然。一直到火车开得很远很远的时候,我的脑

际还拭不掉那老人的凄惨的面影。

(1934 年《水星》第1 卷第1 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意蕴丰富:有对自由境界的追慕;有对“向上滋长”的充满生机的景观的赞颂;有对爽直纯挚性格

的喜爱也有对穷苦老人的同情。

B.作者用“好像在水上散步”“潇洒闲适”“飘逸”等词句来形容自己坐江轮时的感受,是为了突出坐江轮

比坐火车更有意趣。

C.文章将以前坐长江轮船时碰到的卖货夫妇,与火车站上的叫卖者进行对比,含蓄地批评了这对夫妇“私

带一点烟土”的做法。

D.作者带着欣赏的笔调描写车站里的小商贩:他们朝气蓬勃、忠厚老实、热情纯挚,和北平小贩不真实的

叫卖声全不同。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句子写作者将火车窗外的风景看成是缺少深刻情节的无声电影,与后文写车站上小商贩的叫卖声相呼

应。

B.句子中“不很健康的婴儿期”指农作物的幼苗期,与前文“少壮时代”形成对比,突出山东农作物的

生机。

C.句子中苏欣君的愤怒和斥责,表明德州乞丐的要钱方式太过简单粗暴和毫不客气,未免会引起人的反

感。

D.句子总结全文,其中挥之不去的“老人的凄惨的面影”表现作者对穷苦老人的深切同情,深化了文章

主题。

8.叶圣陶曾说:“随笔的唯一条件在于‘新鲜的意趣’。”请在文中指出两处能体现“新鲜意趣”的描写并作

简要分(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随笔的取材自由纷杂,但章法舒放,杂而不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断予之个。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

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

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

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

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兢劝而尚意。

(节选自《墨子尚贤》)

材料二:

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

政,以无味和五味。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而人材不同,故政有得失。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

小,则迁。辨护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则无易。策术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矫抗之政宜于

治侈,以之治弊,则残。谐阳之政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虚。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众。威

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

也。凡此之能,皆偏材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

之隽也。人君之能,异于此。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

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l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故官无A 常 B 贵 C 而民D 无终E 贱 F 有 G 能 H 则举之I 无 J 能 K 则下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举,指任用,与《过秦论》中“南取汉中,西举巴蜀”的“举”意思不同.

B.俗,指风俗,习俗,与成语“未能免俗”“伤风败俗”中的“俗”意思相同。

C.劳,指劳累,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劳其筋骨”中“劳”意思不同。

D.阳,文中指服泽之北,与《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的“阳”意思相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认为,任用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只要有能力,就应该给予爵位、俸禄和权力,这样他们就能获得

民众的敬重、信任和畏惧。

B.材料二认为,偏材只有一种特长,只能在具体位置上发挥长处,若用他来治理国家则会因能力不足而难

以调动百官的积极性。

C.材料一列举尧选拔舜、禹选用益、汤选用伊尹等均能成就大业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君主任用人才要出以

公心,抛开私怨的观点。

D.材料二认为,君主的能力要求与臣子不同,臣子要能恪尽职守,能言善辩,建功立业;而君主要善于用

人、善于兼听、能赏罚分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是谈人才话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

洪咨夔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下上,流莺来往,无限销魂。

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沈温。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平沙”两句借景点事,芳草重绿透露思妇和意中人的离别已是“去年”之事,表达委婉含蓄。

B.“无限销魂”承上启下,其中“销魂”是本词的词眼,“人归晚”是其“销魂”的主要原因。

C.词中“流莺”和“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黄莺一样,都有烘托抒情主从公喜悦心情的作用。

D.“绮窗”两句写主人公的住所环境,暗示她身份显贵,表明她居于宁静之所,无浮华之心。

16.词的结尾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赞许屈原的远大志向可与日月同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论语泰伯》中,曾子指出“士”应有的品质以及拥有这种品质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临摹了一幅古代将军身骑骏马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引

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杏花开了,开在北方( )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

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

赏,也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一到春天

便( )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使得“杏花节”诞生了。城里的

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 A ,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

蜂蝶。

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 B ,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

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海洋中转眼就沉了

底,顶多作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杏花节”带来

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

当地的经济发展……杏花依然不管这些, C ,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

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 )、蕾生叶长了。

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冻

结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

情。那一刻,我感到了乡亲们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

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

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漫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6 分)

答: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改成“种植杏树的每一道工序都表透着他们的心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第二段的表述给人以亲切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各项,和文中加点处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C.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贾政比一般人看得更深刻”错误,文中说“贾政比一般人看得还更坏”,这里“更坏”不能说成“更

深刻”。)

2.B(“通过曲笔来描写贾宝玉的种种‘怪癖’言行”错,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第一句话可知,这里作者的意

思是曹雪芹用曲笔写贾宝玉种种怪癖言行背后的深意;另外,“最典型的例子”于文无据。)

3.D(材料一第二段分析了贾宝玉多情性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少男少女本来容易产生互相爱慕之

情;二是贾宝玉生活在众多美丽少女围绕的环境里;三是他对那些被压迫的奴隶身份的丫环的同情。A 项,

强调了贾宝玉在女儿堆里长大的生活环境。B 项和C 项表现了贾宝玉对丫环的同情。D 项,表现了贾宝玉对

薛宝钗的才华的欣赏。所以,D 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A、B、C 三项可以作为论据证明

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

4.贾宝玉的多情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又有时代、阶级的局限,所以今天的人不能有意效仿,尤其是他身

上那些落后的因素。贾宝玉是作者反传统、反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等叛逆思想的表现,今天的读者要正确看

待其“似傻如狂”的言行。(每点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5.贾宝玉认为那些所谓的“忠臣良将”为了博取“忠君爱国”之名而弃“君主”和“国家”的将来于不

顾,其死只是沽名钓誉,还不如不死的好。他的这段关于“文死谏,武死战”的看法是他对儒家忠臣良将

的看法,体现他对程朱理学的反叛,看似是小孩子的胡言乱语,实则是大人的思想。从宝玉讲自己的死法

上可知,宝玉认为他们就该在不需要死谏和死战的时候进谏和止战,那才是真正的忠君爱国。(每点2 分,意

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A(B 项,“是为了突出坐江轮比坐火车更有意趣”错误,从文中“显然又有另外一种情趣”“最有趣味的

是在夜间”等语句可见,作者认为两者具有不同的趣味,并没有做出谁更有趣的判断。C 项,“含蓄地批评了

这对夫妇‘私带一点烟土’的做法”错误。文中看不出批评,D 项,“和北平小贩不真实的叫卖完全不同”错

误,由原文“不像北平小贩卖东西要故意形容,如‘冰积凌,凉的败火’,‘萝葡赛甜梨了’‘辣了换’;有时

却并非完全货真价实”可知,不是所有北平小贩的叫卖都不太真实。)

7.D(“总结全文”和“深化了文章主题”说法有错,文章前面并没有写百姓的苦难生活,也没有表现对穷

苦老人的同情,所以不能说是总结全文,也谈不上是深化文章的主题。

8.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新鲜有趣:“山东田里的庄稼亭亭直立像一个人到了少壮时代”,河北田地的农作物

“有的还在不很健康的婴儿期,被骄阳晒得形容憔悴。”拟人化的描写,使自然景物具有予鲜活地生命。”对

车站上的小贩的描写新鲜有趣:“挟着成功的欢欣”“满怀失望,垂头丧气,像斗败的雄鸡”的神态描写,将

小贩们朝气蓬勃的形象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对德州站的小商贩的叫卖声和乞丐的要钱声的描写新鲜有趣:

“买鸡!”和“买西瓜!”等语言描写突出了山东人爽直的性格。(分点2 分登满两点、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文章以车窗外的见闻为线索组织材料,使结构浑然一体。开头把火车与江轮对比,强调车窗外的风景

的单调,因而终写沿途风景。把重点落在对车站小贩的描写上,突出火车上看到的人文风景,并以此反映

地方风土人情与社会状况。(每点2 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0.CFI(“官无常贵”与“民无终贱”句式一致,“有能则举之”与“无能则下之”句式一致。句意:因

此,官员并不永远富贵,平民也并不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原句标点为:故官无

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11.D(A 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的“举”是攻占的意思。与文中的“举”意思不同。C 项,原文中的

“劳”是耗费的意思,“劳其筋骨”中“劳”是使动用法,使……劳累,二者意思不同。D 项,文中的“阳”

指服泽的北岸,“泰山之阳”的“阳”是山之南,二者意思不同。)

12.C(“是为了证明君主任用人才要出以公心,抛开私怨的观点”错误,是为了证明君主为政要列德而尚

贤,授之以政的观点。)

13.(1)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处在厚禄尊位的臣子也没有不带着敬畏之心来做事。(“虽”“敬惧”各1

分,句意2 分)

(2)至于兼备多种才能的国家栋梁之才,能说能做,所以是众多人才中的杰出人物。(“国体之人”“隽”各

1 分,句意2 分)

14.材料一侧重论述君主要依照德行任用人才,并能授之高官、厚禄和权力。材料二侧重论述人才之间

有区别,君主要善于分清人才各自不同的优势并据此任用他们。(每点2 分,答满两点给3 分,意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依照德行给予位次,崇尚贤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这类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

他。封他很高的爵位,给他很丰厚的俸禄,任用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人

民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丰厚,那么人民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理事时没有决断权,那么人民就不会畏惧

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人,并不是要赏赐贤人,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依德行来排列

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劳绩来决定赏赐,衡量功勋分给俸禄。因此,官员并不永远富贵,平民也并

不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代尧

在肥泽(地名)的北边选拔舜,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禹在阴方(地名)之中选用益,把政权交给他,

九州平定;汤选用在厨房工作的伊尹,把政权交给他,谋略成功;文王推举从事渔猎工作的闳夭、泰颠,把

政权交给他们,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处在厚禄尊位的臣子也没有不带着敬畏之心

来做事;即使是农民和工匠这类人,也没有不兢兢业业努力做事而富有善心的。

材料二:

大凡偏才的人,全都是只有一种特长。所以偏才在一个具体职位上能够发挥其长处,而放在治理国家的

重任上则会显出其短处。为什么这样说呢?偏才在一个具体职位上,会和其他的人合力获得治国的成就。而

治理国家,则要求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调动百官的能动性。再有,一个国家有习俗和教化的不同,百姓有

激烈和平和的不同,而人才的各种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用他们执政就会有得有失。所以采用王道教化的方

式来执政的人适合统理国家大政,用他们治理小事,就是不合时宜,不切实际。采用区别与保护的方式来执

政的人适合治理纷乱的局面,让他们治理安定局面,则会失去安定。采用权术谋略的方式来执政的人适合治

理危难局面,让他们治理常态局面,则不会出现奇迹。采用矫枉抗厉的方式执政的人适合治理奢侈的民风,

让他们治理疲惫的百姓,则会使百姓受到摧残。采用和谐和和缓的方式执政的人适合治理新创立的局面,让

他们治理旧局面,则会不见实效。采用公正严苛的方式执政的人适合治理纠正奸佞狡诈.让他们治理边境地

区,就会造成百姓逃亡。实行威慑刚猛政治的人适合讨伐叛乱,让他们治理善良的百姓,就会对百姓残暴不

仁。利用权变、构思巧妙的方法执政的人适合治理富足的地区,让他们治理贫瘠的地区,则会徒劳无功使百

姓困苦不堪。所以应当根据才能授官,对此不可不谨慎行事。具有以上种种才能的人,都是偏才。所以有的

人能说不能做,有的人能做不能说。至于兼备多种才能的国家栋梁之才,能说能做,所以是众多人才中的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