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市十一校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联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3-12-20·23页·6.9 M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联测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题,每题3 分,共计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

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

A.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2. 西汉前期,乡间有许多小规模经营的铁匠铺。每当农忙季节,铁匠们带着各种高质量的铁农具来到田间

地头。农民用钱或者谷物换购急需的农具,铁匠们则获得了收益。上述现象有利于( )

A. 均输平准改策的推行 B. 手工业突破官府限制

C. 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 D.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 永徽年间,太常乐工宋四通等人为宫人通传信物。高宗特令将他们处死,并命令将这一处分附入刑律之

中。谏议大夫萧钧上疏说,此案发生在敕令未附入刑律前,按当时刑律不应被处死。随后高宗免除了宋四

通等人的死罪,改为流刑。据此可知,唐朝司法实践( )

A. 强调礼法并用 B. 重视人文关怀

C. 重视依法判决 D. 有效制约皇权

4. 宋代画院如同学校,开设《说文》《尔雅》《释名》等文字音训课程,以加强画家的 文化修养。画院的考

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由此可见,宋代

画院的绘画( )

A. 注重表达深邃的意境 B. 关注市井风俗画的创作

C. 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 D. 推动了绘画技法的规范

5. 下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

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第1页/共8页

A. 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 B. 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

C. 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 D. 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

6. 道光、咸丰之际,一批优秀的文人士大夫从古籍考证和玄学思辨中抬起头来,把眼光投向活生生的现实

世界,掀起了一股火热的经世致用思潮。史学领域也由一味考辨古史转向探讨本朝掌故。道成之际学术风

气的转变表明( )

A. 儒家思想遭到知识界的批判 B.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质疑

C. 清政府着手探索近代化道路 D. 时局变动推动正视现实挑战

7.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图(局部),图中信息反映当时( )

第2页/共8页

A.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B. 边疆安全面临严重危机

C. 清朝统治行将土崩瓦解 D. 北洋军阀派系纷争不断

8. 据重庆市公安局人口调查统计,全市 1936年2 月有人口 328805 人,到 1945年 12 月时则迅速增长到

1245645 人,增长了近3 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 46.7平

方公里扩张为 300 平方公里。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

A. 长江上游优越的区位优势 B. 社会和经济重心整体西移

C. 近代以来雄厚的工业基础 D. 开设为西南地区通商口岸

9. 下图为画家韩羽发表于 1958 年的漫画作品《“让路!”》。在作品的左图中,两座山峰紧紧靠在一起;右

图中,一位腰插铁镐的农民手推脚蹬,赤手空拳地推开两座山峰,开掘出“丰收渠”,引来渠水灌溉农田。

这组作品反映出( )

第3页/共8页

A. 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改变 B. 农业合作化提高生产效率

C. 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D. 农民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

10. 1969年5月1 日,毛泽东特意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一批外国驻华使节,向世界各国发出了中国愿同他们

改善和发展关系的积极信息。不久,中国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恢复驻外使馆的工作,开展正常的对

外交往。这些措施( )

A. 冲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B. 为开辟外交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C. 促成中国迎来新一轮建交高潮 D. 服务于国内的 现代化建设事业

11. 1985 年,访四川的美国记者特里尔记录了他的一段见闻:“重庆有很多挖得很深的防空洞,那是当年为

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挖的。这些冬暖夏凉的防空洞现在都利用起来了,开了茶馆、旅馆和咖啡馆,最近还办

起了几家舞厅。”据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社会经济活力有所增强 B. 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 市场调节取代行政指令 D. 对外开放事业向内陆扩展

12. 如图是公元前 31 世纪埃及统治者纳尔迈的权标头浮雕。浮雕中纳尔迈高坐九级台阶上的殿堂,上方有

保护他的女神,身后是其随从,前方是牛、羊、俘虏等战利品。据此推知,当时的埃及( )

A. 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B. 官僚系统比较完备

C. 农业生产高度发达 D. 具有初步国家形态

第4页/共8页

13. 从 12 世纪中叶起,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用通俗语言写的韵文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作者常常对沉稳守

旧的商人、愚蠢的宫廷大臣、狡猾奸诈的骑士等进行讽刺和揶揄。这一现象反映出欧洲( )

A. 拥有丰厚的古典文化积淀 B. 市民文化冲击传统思想

C. 存在理性思考的社会风气 D.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14. 在 1723年的“国王诉剑桥大学案”中,王座法庭裁决恢复了本特利的学位。担任该案件复审的首席法

官指出:本特利在受到对他不利的指控时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这与自然公平是不相容的。上述案例

可以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国王有权干涉司法 B. 司法重视程序公正

C. 法官依据先例判决 D. 法庭坚持无罪推定

15. 1837 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请愿书——《人民宪章》,随后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提出“普选

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它的宗旨是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1848 年请

愿活动遭到镇压,国会也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英国内阁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该则材料作为例证

可以用来说明( )

A. 宪章运动提高了工人经济地位 B. 议会与内阁政治上共进退

C. 英国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艰难性 D.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16. 如图为某智能产品的生产曲线图,据此可知( )

A. 居中游国家获利最大 B. 发展中国家居上游

C. 国际产业分工更合理 D. 全球利益分配不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题,满分52 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民众作息时间的规定,始终出现在唐宋元明清 1000 多年的法律文书上,除了“公事急速及

吉凶疾病之类”,凡是夜行者都算是“犯夜”,而最不被官方所容的是“传习妖教,夜聚晓散”。明清时

期,夜行之禁的法规更细,更要求乡里组织派人宣讲并在夜间巡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观念第

第5页/共8页

一是来自经典的说法,第二又是写进法律的规定,第三也符合古代民众自然劳作的需要。所以生活时间的

反常就是伦理秩序的颠倒,成为被普遍认同的常识。……宋朝以后,尤其是到明清时代,商业城市中不分

昼夜的生活节奏,给传统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这种颠倒的都市生活习惯,日益瓦解着各种官方的规矩,

“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葛兆光《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治理“犯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代“‘夜禁’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并由此谈谈

你对法治建设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 1942 年 7 月 7 日发行的《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号的封面与封底。

封面照片《塞上风云》:1937 年 10 月,向长城内外进军的八路军杨成武支队

封底照片《沙原铁骑》:1937 年 10 月,向冀西进军的八路军骑兵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写份解说词。(要求:说明创刊号的 设计意图及该杂

志的历史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最初是马来土著部落的领地,后来葡萄牙、荷兰相继入侵过这里,19 世纪初被英国占

领,成为英属殖民地。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人很早就来新加坡谋生,使新加坡成为华裔最多的国家。多种

族带来了多种宗教信仰。华裔多信佛教、道教;马来人多信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锡克教;欧洲

人则信基督教、天主教。因而新加坡面对复杂而又分化融合的种族群体,提倡“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强化维

第6页/共8页

持和谐和服从权威的意识,以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来鼓励公平竞争、勇于开拓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新加坡

人对当今流行的各种“星”十分热衷,特别是对港星,对各种“星”极具渲染,给人以一种正义感很强的

感觉。但是新加坡的华人有些还是很迷信,不少人相信“命运”“风水”,对于这种“俗”文化,新加坡

更是表现出宽容。

——摘编自陈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二 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

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视为家常。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同时,文

化的发展也相伴而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

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

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经济文化市场面临困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

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东方的中国,人们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

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摘编自罗静《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与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受到冲击的 表现及应对举措。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一书的最后一编的部分目录,共三章,每一章有三节。

第四编 全球国际体系的嬗变(1945—2000 年)

一、战后初期的全球国际体系

第 10章 二、美苏冷战的爆发和两大阵营的形成

全球分裂

三、殖民帝国体系的衰落和第三世界的兴

一、美苏冷战

第 11章

二、两极体系的弱化

三个世界的博弈

三、全球国际经济体系的变迁

第 12章 ......

第7页/共8页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兴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第 10、11 章的范围内列举两个与战后全球国际体系演进有关的史实,

并分别说明其所属的相应章节。

(2)如果让你为第 12 章设计2 个小节标题,谈谈你的设计并分别阐明理由。

第8页/共8页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联测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总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题,每题3 分,共计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

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的( )

A. 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 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

C. 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 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

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的多个其他族姓的

附属国,各有其姓氏,但却都以“鲁人”自称,反映了对于鲁地这一共同居住地的认同,区域共同体逐渐形

成,D 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不断瓦解,排除 A 项;B 项与史实不符,鲁国并未称霸,排除 B 项;鲁

国附属国都属于同一民族,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 西汉前期,乡间有许多小规模经营的铁匠铺。每当农忙季节,铁匠们带着各种高质量的铁农具来到田间

地头。农民用钱或者谷物换购急需的农具,铁匠们则获得了收益。上述现象有利于( )

A. 均输平准改策的推行 B. 手工业突破官府限制

C. 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 D.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农忙季节,铁匠们带着铁农具到田间地头,

农民可以用谷物或者钱换购所需要的农具,这反映了农产品生产自给的成分减少,进入市场的成分增加,

D 项正确;均输平准属于政府干预市场、稳定物价,与材料中农民用粮食或钱换购农具无关,排除 A 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手工业受到官府的限制,排除 B 项;材料中农民在田间地头完成的交易与提高粮食

产量、推动经济恢复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永徽年间,太常乐工宋四通等人为宫人通传信物。高宗特令将他们处死,并命令将这一处分附入刑律之

中。谏议大夫萧钧上疏说,此案发生在敕令未附入刑律前,按当时刑律不应被处死。随后高宗免除了宋四

通等人的死罪,改为流刑。据此可知,唐朝司法实践( )

第1页/共 15页

A. 强调礼法并用 B. 重视人文关怀

C. 重视依法判决 D. 有效制约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高宗因“太常乐工宋四通等人为宫人通传信

物”,命令将他们处死,并将这种情况列入刑律,但当时的谏议官员认为,这个案子发生在皇帝的诏令被

写入刑律之前,这些人犯罪的时候,刑律还没有处死的规定,所以不应该被处死,最后高宗免除了这些人

的死罪,体现了唐朝的司法实践注重按照刑律进行判决,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礼的应用,排除 A 项;

材料中并非因为人文关怀,所以免除死罪,而是因为刑律规定,排除 B 项;在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封建社

会,任何制度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宋代画院如同学校,开设《说文》《尔雅》《释名》等文字音训课程,以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画院的考

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由此可见,宋代

画院的绘画( )

A. 注重表达深邃的意境 B. 关注市井风俗画的创作

C. 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 D. 推动了绘画技法的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画院注重加强学生文化的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

A 项正确;:据材料“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可知并非风俗画,排除 B 项;材

料反映宋代画院注重画家文化修养,未提及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排除 C 项;材料中宋代画院加强画家文

化修养、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与“绘画技法的规范”不一致,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5. 下图采自明邝璠《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的文字信息为:“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

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上述图文信息反映出当时( )

第2页/共 15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