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命题人、审题人:李丽 曹丹 杜昭华
1.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和第卷(表达)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方框内,涂、写错位不得分,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卷 阅 读(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抽象,从读到诵的转换中有无限空间让作者进行文学创作。从
读到诵的转换空间无限大,想象力可以无穷发挥,对语言表达可以尽情追求。同时,语言表
达的无限性也源于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语言感觉也必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家的早晚期
作品风格之所以有差异,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变化和追求。
既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那什么是文字的好坏呢?除了对文字质量的基本要求,
比如叙述流畅,避免错别字,语言现象不应过分简单等,还有没有其他标准?我认为起码还
有一个标准,就是读者读起来是不是舒服。好文字一定让读者读着舒服,在从读到诵的转换
中充分享受内容和情感的张力,产生共鸣。文学创作是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完成的,读者是
参与方,应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依照转换规律来写作。这个感受并非指三观一致,而是节奏
的顺畅、感觉的顺畅、阅读的顺畅。写作为了表达,表达就必须让读者读明白,能基本感受
到作者的感觉。
文字的个性也就是文字辨识性,简单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眼便认出文字风格的与众
不同。学术界将其概括为“文字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所养成的相
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
和。这些精神特点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能用个性化语言构筑起一个独有的艺术世界”。
这种概括准确全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
首先,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属人性的一部分,就像对爱恨的
欲望一样,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只不过强弱有别罢了。可以夸张点说,表达是生存
方式的一部分、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因此,尽管表达的欲望并不直接导致文学创作,但它无
疑是文学创作以及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其次,既然如此,文学创作是典型的个人行为,作
者才是创作主体,与他人关系不大,这是自己的表达和表达的自己,只能自己看着办。再次,
写作的重要前提是,要找到写作中的自己,只有找到自我,表达自我,才能产生自身风格,
也就是文字个性。
在写作中把握文字个性,有点像歌唱时寻找发音位置。有些人原本在生活中就缺少个性,
如果真这样倒也不是问题,只要了解自我并自我书写,没有个性就是个性。但倘若其他原因,
比如对天赋的迷思,对灵感的焦虑,对自我的回避,让你感到很渺小,自我变形,不敢面对
真实的自己,那就是问题了。解决的办法还是要把上面的逻辑想清楚,世上天才再多,文学
的多样性永远缺少一个你。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坦诚地面对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文学表达?
如果是,那么写作要考虑的只是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
也可以说,文字个性是文学创作的硬通货和必不可少的标识,文学艺术永远以个性和情
感为皈依。文学繁荣,百花齐放,百花就是个性的总和。欧洲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正是个性的彰显。但至当下,尽管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著,但对文学前途的
1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担忧始终没有消退。当文字越来越缺乏个性,迎合市场和数字技术的整齐划一,当文学的表
达被形式化、庸俗化了,那就是灾难的来临。文学一旦失去个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在这一点
上,个性往往意味着生命,意味着那颗怦怦作响的心脏。
(摘编自《文学的个性及其他》)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语言表达的追求以及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使得作家早晚期作品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
异。
B.虽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但好文字一定会让读者读着舒服,让读者与作品产生情
感共鸣。
C.表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是生存方式和基本权利的一部
分。
D.当下,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显著,文学繁荣,百花齐放,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
彰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宗明义,论述了文字个性的含义、对文字个性的解读及其重要性。
B.第三段阐释了什么是文字的个性,运用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C.文章肯定文字个性的重要性,又表达对缺少文字个性的担忧,显示了作者的写作倾向。
D.最后一段强调了文字个性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其中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者的个性得到极大彰显。
B.李白的作品个性外露,富有激情,他的《蜀道难》表现出雄奇的浪漫风格。
C.李清照早晚期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源于个人造诣的提升。
D.陶渊明创作成功的关键是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体,找到自我,表达自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
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
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
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
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
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
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
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
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
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
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
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
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
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
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
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
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2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
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
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
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
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
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
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
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
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
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
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
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
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
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
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
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
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
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
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
村综艺题材的突破。
B.《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让年轻人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
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
C.《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
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
D.《种地吧》纪实般的镜像,给都市里的孩子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有助于让他们
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5.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3 分)
A.《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
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
B.《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
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C.《哈哈农夫》,嘉宾们在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
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
D.《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
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6.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
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
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
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
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
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
人了!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
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
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
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
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
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
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
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
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
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
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
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
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
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
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天刚亮,曹大平夫妇就提着竹篮出了家门。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
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
所以早早就出发了。
曹大平夫妇决定涉水渡河,也是想把还有富余的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
好像它是刚由冰块融化开来的水流。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幸而曹
大平的女人比他高半头,又健硕,她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尽管她也栽歪了身子,而且挎
着的竹篮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曹大平夫妇的衣衫也被水打湿
了,他们赶紧向回返,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
曹大平一直病在炕上,曹大平的女人唉声叹气的,男人的病像一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她
4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的腿。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
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
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
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
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
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
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
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
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
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
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
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
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
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 2004 年第 5 期《收获》)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喜出望外,也侧面表现出金井当地
农民的生存状态。
B.苍苍婆自己也很不幸,但还是对大鲁二鲁报以同情和关爱,这说明她心地善良,表现了
金井人朴素的温情。
C.曹大平夫妇的投机取巧、贪得无厌与大鲁二鲁兄妹的勤恳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们
无法抵制诱惑的形象。
D.“最美的镶嵌”说明金井人只是注意到了浆果所带来的金钱,唯有大鲁二鲁兄妹能认识
到浆果自身的美丽。
8.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迟子建曾点评大鲁、二鲁:“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
的主角”,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
“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
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
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苏子曰:《春.
5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
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
称。 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而《公羊传》以
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曰: “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般,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
于德未有所损益者.面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
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
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纷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
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
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
死扶伤不暇。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襄公行 [A] 王者之师 [B] 犹足 [C] 以当桓公 [D] 之师 [E]一战 [F] 之 [G] 余 [H]
救死扶伤不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期,文中指约定,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期”字意思相同。
B.《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系孔子修订,与《史记》体例不相同。
C.何之,到哪里去,《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的“安在”表示在哪里,二者结构相同。
D.图,文中指图谋,与《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面对来犯之敌,臣下反复劝谏宋襄公不要贻误战机,但他却以要坚守心中的君子之道为
由予以拒绝,最终宋国军队大败于楚国。
B.苏轼认为拥有周天子上公身份的宋襄公,在赠送祭肉、吊丧拜祭的大事上备受朝廷礼遇,
所以理应不是列国诸侯们可以匹敌的。
C. 苏轼以齐宣王类比宋襄公,他认为齐宣王因为不忍心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而不以其行
衅钟之礼的举动也属于欺世盗名的性质。
D.《春秋公羊传》盛赞宋襄公在泓之战中的守礼不移,谓其可比肩文王,而苏轼则表示
对此无法苟同,并有理有据地展开了详细论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5 分)
(2)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6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
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
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
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
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15.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
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人善于状写明月,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 ”
描绘了动静两种状态下的月光、月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
句中,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 ”一句以小
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在古典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飞鸟的意象,作者借它传情达意,读来意趣横生,诸如:《登
高》“ ”一句中,它低回盘旋,仿佛作者漂泊无助的身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一句中,它叫声哀伤,仿佛在呼叫着“不如归去”。
第卷 表达(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在脸上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已荡然无存,使她瘦
削不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
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
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回来了,你?”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
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
有没有魂灵的?”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我就能见到阿毛了?也会有地狱?也会把我分成两半给两个男人?”
7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的。——然而也未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她信
我读过书,尽管我也未见得就嘴巴硬,但于她未见得就能肩膀硬——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
危险。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
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地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鲁迅《祝福》选段 有删改)
17.对文中几处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3 分)
A.文中序号处的冒号都起提示作用,但只有处的冒号也可以用破折号。
B.文中序号处的破折号作用不同:前者表示停顿,后者表示语义转折。
C.文中序号处的画线句子“回来了,你?”是个倒装句,问号应该放在“了”之后。
D.文中序号的破折号是为了强调被引出的下文“谬种”。
18.文中序号处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3 分)
19.本题的文段选自鲁迅《祝福》一文。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上也很有表现
力。文段中序号处画线的句子连用了三个问号,请你参考教材相关内容,分析此处的问
号在表情达意上有怎样的表现力。(4 分)
“那么,我就能见到阿毛了?也会有地狱?也会把我分成两半给两个男人?”
20.文段中序号处的画线句子中两个“硬”的含义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4 分)
“尽管我也未见得就嘴巴硬,但于她未见得就能肩膀硬”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题。(6 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
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
圭表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一种计时器,早在《周礼》中就有关于圭表的记载, 。圭表
是通过测定日影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 :一是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
作表;一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
日晷也是 的仪器,它的主要部件是一根晷针和有刻线的晷面。随着太阳在天空运
行,晷针在太阳下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这样就可以指示时间了。
漏刻,也是一种中国古代计时器。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
刻度就指示了时间。
(《中国古代计时的工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门是若有若无的期待——门可以阻断交流的机会,门可以凝聚流动的情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以“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抒写你的生活体验,也
可以发表你的看法,表达你对“门”的理解。
要求:文体明确,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 800 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8
{#{QQABZQaUggioAABAARgCEQEKCkAQkBECCAoGhEAEIAAAQBFABAA=}#}
德阳五中高 2021 级高三上期 12 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
A.“使得作家早晚期作品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错误,原文是“作家的早晚期作品风格
之所以有差异,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变化和追求”,选项缺少“很大程度”的限制。
C.“表达欲……是生存方式和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张冠李戴,原文为“表达是生存方式的
一部分、基本权利的一部分”。
D.“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曲解文意,原文是“但至当下,尽管文学的多
样化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著,但对文学前途的担忧始终没有消退”。
2.A【解析】“文章开宗明义”错误,文章前两段主要阐述的是文字语言,而不是文字个
性。
3.C【解析】“主要是源于个人造诣的提升”说法不全面,应该还有生活本身的变化。
4.B【解析】 “变革意义在于让年轻人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
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曲解原文。原文“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
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
“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
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
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意思是说
让都市人成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者、生产者。
5.C【解析】《哈哈农夫》节目让嘉宾真实地体验了农人的生活状态,最能反映出“重返
土地”的主题
A.充满设计感,且“桃花源”只是美化乡村;
B.参与者更多的只是作为消费者来到乡村。
D.只是成人礼的仪式。
6.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
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
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
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
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
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
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
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7.C【解析】“贪得无厌”错
8.金井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更替恒常。意味着大自然有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不
可违背。金井的雪花骤然而至,意味着金井人全年劳作的颗粒无收/意味着大自然
对违背自然传统的惩罚。雪后的景色圣洁唯美,是对大鲁二鲁纯朴劳作的肯定/引
发人们对理想自然的农村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念、美以及人性的思索。
9.故事里的大鲁二鲁有严重智障,(1 分)他们面对生活不会思考,没有利益之需,
没有非分之想,(1 分)代表着自然的没有开化的人性。(1 分)与那些被人性的精
明与欲望控制的村民格格不入(1 分)所以说:“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他们顺
应自然规律,只是按照习惯、传统和天意去生活,近乎机械而勤劳地劳作,(1分)
最后得到了自然的眷顾。(1 分)所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1
10.BEH
11. A 【解析】“终期于尽”的“期”字意思是“至”。
12. C 【解析】 “类比”应为“对比”,“也属于欺世盗名的性质”曲解文意。
13.(1)(楚军)渡河完毕,阵势没有完全布好。官吏又说:“请趁他们没有完全布好阵势
攻击他们。”(“既济”“毕陈”“追”各1 分,大意2 分)
(2)凭着天子上公的身份,却和夷狄这样的微贱者对敌,最终打了败仗,宋襄公的罪过,
也就清楚可见了。(“当”“微”“败绩”各1 分,大意2 分)
【参考译文】
(一)
宋襄公与楚国人约定在泓水之北交战。楚国人渡过泓水而来。官吏又说:“请趁他们
军队还没有完全渡过河攻击他们。”宋公说:“不可以。我听说君子不趁人之危。我虽然差
一点丧失国土,(但)我仍不忍心(这么)做。”(楚军)渡河完毕,阵势没有完全布好。
官吏又说:“请趁他们没有完全布好阵势攻击他们。”宋公说:“不可以。我听说君子不击
鼓攻击未布好阵势的敌军。”(楚军)已经布好阵势,然后襄公(才)击鼓进攻他们。宋军
大败。因此贤者赞扬他不击鼓进攻没布好阵的敌人,亲临战争这样的大事,仍不忘大礼,
(可惜)有(仁德的)国君却没有(可以辅佐他的)贤臣。认为即使是周文王作战也不过
如此。
(二)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巳朔日这一天,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国
军队大败。苏子说:《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详尽的。宋襄公,是天子(最
为敬重)的上公。宋国,是前代殷朝的后裔,对于周朝来说是宾客,周天子有祭祀活动就
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宋国)不是各国诸侯敢于和
他匹敌的。而(这里)说“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楚国,是夷狄之国,人们称其为卑贱
的民族。以天子尊敬的上公的身份,却和夷狄这样的微贱者对敌,最终打了败仗,宋襄公
的罪过,也就清楚可见了。而《公羊传》却认为文王作战(也)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
疑问,所以(我)不可以不(对此)加以论辩。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而是)以不仁义的本质,窃取“仁者”的
美名罢了。齐宣王时有牵牛路过堂前的人,(齐宣王)说:“牛(要)牵到哪里去?”(牵
牛人回答)说:“将要用来衅钟。”齐室王说:“赦免它吧,我不忍心看它浑身颤抖,像没
有罪的人被处死一样。”赦免一头牛,对于品德没有减损或增益的地方,而孟子用王道来
赞许他。所说的用仁慈宽厚的人心,推行仁慈宽厚的政治,是(夏、商、周)三代共同的
特点。而宋襄公抓住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掉一头牛
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个国家的君主就像(杀掉)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
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
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
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
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是王莽一类的人。宋襄公
认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仁义的名声得到,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
太小不同,(但是)他们不能欺骗天下的结果是相同的。
古人说过: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足够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
行王者之师,仍然足够来抵挡齐桓公的军队,(现在)一战之后,救死扶伤都来不及。自
古以来昏庸无道的君主,像宋襄公这样的有很多了,死了以后(其一生的好坏)才能论定。
但没有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