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3-12-11·17页·1.1 M

2023—2024 学年度东北育才高中部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科试卷

答题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校对:高三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

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

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因素。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

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

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

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

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

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

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

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

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

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

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

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

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

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

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

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

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

禅机,亦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千姿百态,无非困境抒发,

情景合一。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

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

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

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

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

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涓

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

(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

材料二:

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

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

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

是在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王维有些诗强调自

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

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

的合而为一。所以,王维体悟的性空或心空,实际上还是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

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

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

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

成,也有不少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

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

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

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

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在山水

诗里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了解中国山水诗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不但可以加深我

们对山水诗中所含哲学意趣的理解,把握中国山水诗追求清朗空静的意境的原因,而且

可以从这一个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改变

生存环境也很有意义。

(摘编自葛晓音《澄澈诗心中的大自然——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并且直接影响了

中国山水文学的创作发展。

B.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

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模仿。

C.中国文人重视心与物交互作用,既能够从自然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

表达现实感受、抒发情感。

D.盛唐山水诗人以静照忘求的方式营造清朗空静的意境,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彰

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角

度不同,但是核心观点一致。

B.西方古典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缺乏

对艺术内在生命的深度挖掘。

C.盛唐山水诗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体现出清朗空净的意境之美,进而形成了澄怀观

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

D.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

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所借鉴。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

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B.“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C.“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王夫之《姜斋诗话》

D.“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葛立方《语韵阳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 分)

5.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请结合材料谈谈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

院》成为名篇的原因。(6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 题。

暑去寒来春复秋

李碧华

小豆子[注]也来了好几个月,与弟兄们一块,同游共息,由初雪至雪雾。

练功最初是走圆场,一圈一圈地在院子中走着,越来越快,总是走不完。棍子敲打

突地停住,就得挺住亮相。一两个瘫下来、散漫的必吃上一记。到了稍息,腿不自主地

在抖。还要压腿。把腿搁在横木梁上,身体压下去,立在地上的那条腿不够直,师父的

棍子就来了。一支香点燃着。大伙偷看什么时候它完了,又得换另一边耗上。小癞子又

泪汪汪的。他总是压不下去,便要“撕腿”。背贴着墙,腿做横一字张开,师父命二人一

组,一个给另一个两腿间加砖块,一块一块地加,腿越撕越开,痛苦得很。

孩子们都没穿过好衣服。他们身上的,原是个面口袋,染成黑色,或是深颜色,做

衣服,冬天加一层棉,便是棉衣。春暖了,把棉花抽出来搁好,变成两层的夹衣。到了

夏天,许是再抽下一层,便是件单衣。大的孩子不合穿,传给小一点的孩子。破得不能

穿了,最后把破布用襁糊裱起来,打成“袼褙”做鞋穿。

天气暖和了,这天烧了一大锅水,给十几个孩子洗一回澡。这还是小豆子拜师入门

以后第一次洗澡,于蒸汽氤氲中,取一个木勺子,众多弟兄你替我浇,我替你浇,喧闹

得很。几个孩子又架着脏兮兮的小癞子进来,把他像木偶傀儡一样扔到水里去,溅起水

花。

“别逗了,烦死了。反正我活不长啦,我得死了。哎哟,谁踩着我啦——”小癞子

只一壁叨叨不清,师兄弟们早已习惯,全没上心。他们只是嬉玩着,舒服而且舒坦。

孩子长得快,拉扯地又长高了。个个略懂所谓十八般武艺……

眨眼就到了“分行”的日子。

孩子们穿好衣服,束好腰带,自个伸手踢脚喊嗓,之后,一字排开。眼前几个人呢,

除开关师父,还有上回那师大爷,拉胡琴的歪鼻子丁二叔。大人们坐好了,一壁考试一

壁掂量。就像买猪肉,挑肥拣瘦。先看脸盘、眉目。挑好样的生。

一个一个被拣去了,剩下些胖的、眼睛小的、笨的……因没人要,十分自卑难过。

只在踢石子,玩弄指头儿,成王败寇的残酷,过早落在孩子身上。

师大爷又问:“你那个绝货呢?”

胡琴拉起了。关师父得意地瞅瞅他,把小豆子招来:“来一段。”

不知恁地,关师父常挑一些需得拔尖嗓子的戏文让他练。四合院里还住了另外两家

人,他们也是穷苦人家。自某一天开始,卖茶的寡母把小木车和大铜壶开出去,一路地

吆喝:“来呀,喝大碗茶呀……水开茶酽,可口生津啊,喝吧……”师父总是扯住他教训。

只他一个。

“小豆子你听,王妈妈使的是真声,这样吆喝多了,嗓子容易哑,又费力气。你记

住,学会小嗓发声,打好了底……”

今天小豆子得在人前来一段了。昨儿个晚上,本来背得好好的。可一开腔唱“我本

是——我本是——”高音时假声太高,一下子回不过来。回不过来时心慌了,又陷入死

结中。

正抽着旱烟的师父,“当哪”一声把铜烟锅敲桌面上,再冷不提防便捣入他口中,打

了几个转。

“什么词?忘词了?嘎?今儿我非把你一气贯通不可!”师大爷忙劝住。

“再唱!”

小豆子一嘴血污。小石头见他吃这一记不轻,忙在旁给他鼓励,一直盯着他,嘴里

念念有词,帮他练。

小豆子含泪开窍了。琅琅开口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见人家夫妻们

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啊呀天吓,不由人心热似火——”

嗓音拔尖,袅袅糯糯,凄凄迷迷。伤心的。像一根绣花针,连着线往上扯,往上扯,

直至九霄云外。

师大爷闭目打着拍子。弟兄们只管瞅住他。

小豆子过关了。

师父踌躇满志:“哼!看你是块料子才逼你!”

他的命运决定了。他童稚的心温柔起来。

“不好了!不好了!——”一个徒儿蓦地走过来,惊扰一众的迷梦。胡琴突然中断

了。

“什么事?”

小黑子仓皇失措,说不出话来,只呆呆指着杂院。

杂物房久不见天日。堆放的尽是刀枪把子,在木架子上僵立着。简陋的切末、戏衣、

箱杠,随咿呀一响,木门打开时,如常地映入眼帘。太阳光线中漫起灰尘。

见到小癞子了——他直条条地用腰带把自己吊在木架子上面。地下漾着一摊失禁流

下的尿。

孩子们在门外师父身后探看。他们第一次见到死人。这是个一直不想活的死人。小

豆子吓得双手全捂着眼睛。肩上一沉,大吃一惊,是师兄小石头过来搂着他。

木门砰然,被关师父关上了。第二天一早,只见两个苦力拉着平板车,上面是张席

子,席子草草裹着,隐约是个人形。关师父点头哈腰,送一个巡捕出门。大伙目送着同

门坐科的弟兄远去。

小豆子在小石头耳畔悄悄道:“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

他走出去了。只有死掉,才自由自在走到外边的世界。自门缝望远,“它”渐行渐远

渐小……

(选自李碧华长篇小说《霸王别姬》,有删改)

[注]“民国”十八年,九岁的小豆子被母亲狠心剁下骈指(与大拇指并排长出的第六指),投在关

金发门下为徒,学习梨园十年为满。言明四方生理,任凭师父代行,十年之内,所进银钱俱归师父收用。

倘有天灾降临,车惊马炸,伤死病亡,投河觅井,各由天命。有私自逃学,顽劣不服,打死无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癞子又泪汪汪的”中的“又”说明他已不止一次地在“压腿”上面经历非人

的磨难了,揭露出科班练功非同一般的辛苦。

B.孩子们的衣物省了又省,裁了又裁,既有师父节省克扣的成分,更是艰难时世下

人们艰难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C.离开母亲,身在戏园,小豆子凄苦无依,看着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走到那个

自由自在的世界里去了,他心中是有几分羡慕和期盼的。

D.结尾处“‘它’渐行渐远渐小”中的“它”意味深长,表明小癞子从来就不曾以“人”

的身份和尊严存在过,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癞子自言“我得死了”,师兄弟们全然不上心,既为后文小癞子的上吊埋下伏笔,

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世态炎凉的普遍性。

B.师父教小豆子用小嗓发声的情节是行文的必要补充,也为后文小豆子最终过关做

铺垫。

C.铜烟锅直捣小豆子嘴的情节,动作极具暴力色彩,虽是源自对小豆子巨大期望之

后的失望感,但也难掩师父的冷酷无情。

D.对杂物房的描写用了白描手法,借物件的“僵立”“简陋”“如常”,让人不寒而

栗,自然联想到人世的冷漠凄凉。

8.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具体分析。(4 分)

9.标题“暑去寒来春复秋”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

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

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

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

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

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

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

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

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离毁辱之诽谤,隳先王之名,臣之所

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

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

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

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齐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

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

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齐田单后A 与骑劫战B 果设诈C 诳燕军D 遂破骑劫E 于即墨下F 而转战G 逐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而望幸焉”的“幸”

意思相同。

D.安,使……安定,与《谏逐客书》中“而歌呜呜快耳者”的“快”的用法

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

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

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

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作为一名主将,

其“不忍”之心是他未能成功伐齐的根本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离毁辱之诽谤,隳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4分)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9 分)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注]古山骨:指石。谷口:西汉人郑朴,字子真,修道守默,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受;

家于谷口,有盛名,世号谷口子真。狖(y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鼠名,俗称飞鼠,形

似蝙蝠。巾鞲(gu):为古代士人之盛服。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园林主人的情趣,格调明快,不施

藻饰,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

B.首联具言徐都宫新居假山取材之美,造型奇峭逼真。“峰岚”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势不孤”更见峰峦重叠之妙。

C.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

彼此融合无间,颇得自然意趣。

D. 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的典故,并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世俗卑劣小人,

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

16.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

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写出了洞天

石扉打开前惊心动魄的声势。

(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

“ , ”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

(3)清晨,在上学的路上,一缕秋阳映在小强的脸上,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他不禁想

起古人以“光”字入诗的名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 小题,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乡土已成为中国人的群体记忆,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

即便是没有过农村生活的体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也会培养起对乡土的独特

感情。在今天,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我们生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精神

的乡土。如今,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处在高速发展期,我们很多人生活在现代化

的都市。虽然身形出入在城市 的街头,但只要心里还有一片乡土,就不会失去

淳朴而本真的天性,就不会迷失方向。神圣而纯洁的中国乡土,足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

文化自信,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行稳致远。

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

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

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的确,人与社会环境是融为

一体的,我们应该耕耘美丽的中国乡土,为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一个特殊的比喻句,请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分析该比喻句的

特点。(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也有人选择夜跑 。

晨跑可以有效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助于完成瘦身目的。

因为经过一夜的代谢,血液内血糖含量相对较低,身体正处在糖类最缺乏的状态,此时

进行适当运动能够燃烧脂肪。而且晨跑可以让人快速兴奋起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新一

天的工作和生活。

夜跑能够缓解压力。与晨跑相比,夜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较低。经过一

天的活动,身体协调性更好,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在睡前4 至 5 小

时进行夜跑还有助于睡眠。

晨跑时 ,起床后身体肌肉僵硬,心跳和血压会随着运动逐渐上升,马上剧

烈运动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系统负担突然加重。其次要适当补充水分或热量,经过一夜的

消耗,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晨跑前 ,能够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夜跑一忌不宜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造成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

损伤。

20.下列句子中的“燃烧”和“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3 分)

A.从8 月 8 日开始,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的山火,燃烧了整整7 天。

B.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应忘记争取民族独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C.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传来,世界人民的怒火开始燃烧了。

D.做事要讲求效率,过多的低效加班是在燃烧大家的工作热情!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均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

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做自己的

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