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答案

2023-12-09·25页·70.1 K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2023.1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2023年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落下帷幕。这届亚运会唤起了国人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回忆。三十三载,三届亚运盛会,讲述了精彩的中国故事,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迁。北京获得1990年亚运会举办权时,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均GDP排在全球第131位。当时,亚运会筹办资金存在6亿元缺口,全国上下掀起了捐资捐物的热潮,集资总额达7亿元。此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2023年杭州亚运会向世界展现出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据测算,2016年至2020年,筹备亚运会对杭州市GDP的拉动量约为4141亿元,占同期GDP的7.6%。2023年国庆长假,杭州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0.87万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了34.37%。受访游客中近50%的人表示,此时来到杭州就是为感受“旅游胜地加体育盛会”的独特氛围。申办之初,杭州亚组委就提出了放大亚运辐射效应,以亚运带动乡村振兴和周边城市发展的构想。如今,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杭州市淳安县界首乡因拥有水域广阔、港湾曲折的自然条件,被选定为亚运会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项目的承办地。曾经略显闭塞的山乡渔村如今成为人们体验运动休闲游的热门选择。杭州亚组委组织各种活动向游客们推介协办城市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吸引游客去感受相关城市的特色文化。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5个协办城市的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比均增长5倍以上,其中绍兴增长最高,达7.2倍。杭州亚运会为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径。“ 甲 。”北京、广州、杭州,三座城市,三届盛会,展现出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在自立、自主、自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风姿。(取材于周程袆、于岑嵘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某经济学者曾引用诗句“ 乙 ”来评价1990年北京亚运会对中国体育事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还是在举办亚运会的市政建设、电子和通信系统的建设及其他各项工作的组织等方面,北京亚运会都为我国后来举办各类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大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北京亚运会还将开放、自信的中国展示给了世界,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合作,寻求发展。2023年杭州亚运会“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与1990年北京亚组委提出的节约办亚运是一脉相承的。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有56个竞赛场馆,其中新建场馆仅12个,其余均为旧馆改造升级。场馆尽量使用“绿色”设备,如富阳水上运动中心使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为场馆中庭水系、喷泉以及植物灌溉提供水源,平均每天可节水约1000吨。亚运村里也处处见“绿”:用可降解的秸秆做衣架和牙刷杯,推行小份餐食,使用新能源接驳车……“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倡导在亚运村中真正得到了落实。(取材于吴志刚的文章)材料三1990年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团结、友谊、进步”的口号和吉祥物熊猫“盼盼”火遍全国。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口号体现出对团结合作的追求,颇具地方特色的吉祥物“五羊”向人们讲述这个城市的传奇与精神。2023年杭州亚运会口号和吉祥物的选择体现出更深远更丰富的思考。“心心相融,@未来”,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一问世便惊艳了世界。亚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把这句口号念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兼具友爱和通达之意,希望它能将和平友爱、合作向未来的心声传至四方。”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是三个小机器人琮踪、宸宸、莲莲。它们共同组成“江南忆”组合。“江南忆”出自白居易的诗句“ 丙 ”。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代表了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良渚文明,传递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信;宸宸的名字来源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意在表达沟通合作的发展理念和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莲莲的名字则来源于西湖中的接天莲叶,代表久负盛名的西湖,体现了人文情怀。可爱的吉祥物引人注目,更可爱的是努力当好东道主的杭州人。自筹办亚运会以来,杭州市政府便借亚运东风,大力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让,维护市容市貌,热情接待国内外友人,积极推介家乡杭州…杭州市民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滋养,这养分也必将反哺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杭州亚运会中还有一个“人”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名为“弄潮儿”的“亚运数字火炬人”。这是由超过1亿名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而成的数字人。亚组委相关负责人说:“我国有14亿人口,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既是压力也是优势。弄潮儿,挺立潮头,奋勇向前。我们想以此传达齐心共建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心愿。”(取材于辛音、李霞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筹备阶段就已经为杭州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B. 使国庆假期到杭州旅游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C. 将界首乡选定为赛事举办地,是因其极具乡村特色。D. 举办期间,绍兴市酒店预订总量在协办城市中居首位。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将下面诗句分别补写在甲、乙、丙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A. 甲、乙、丙B. 甲、乙、丙C. 甲、乙、丙D. 甲、乙、丙3.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2010年广州亚运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B. 时至今日,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诸多宝贵经验依然能为我们提供借鉴。C. 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用雨水收集系统为赛事提供用水,实现了节约用水。D. “团结”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共同的口号和追求。4. 中国体育博物馆拟开展“回眸亚运,讲述精彩中国故事”活动。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讲述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齐心合力战困难,全国人民为亚运——1990年北京亚运会筹办纪实B. 跨越三十三载,折射巨大变迁——看三届亚运会展现出的时代风貌C. 北京首办亚运,引来八方财源——漫话北京亚运会与首都经济发展D. 盼盼五羊江南忆,动物精灵送吉祥——谈亚运会吉祥物的动物原型5. 下面是杭州市某小区宣传栏中的一则宣传标语。杭州亚运会哪些举措体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请依据下面的链接材料,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在杭州亚运领略中国式现代化【链接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答案】1. A 2. C 3. B 4. D 5. 杭州借亚运之机发展经济,同时以亚运带动乡村振兴和周边城市发展,体现了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探索。杭州亚运会提出“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并通过各项节能环保措施将其落到实处,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环,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探索。杭州亚运会提出的主题口号“心心相融,@未来”和设计的吉祥物,表达了和平友爱、沟通合作、海纳百川的理念和精神,体现了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探索。杭州在收获亚运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大力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探索。由超过1亿名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而成的数字人“弄潮儿”,寄托了全国14亿人齐心共建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心愿,体现了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探索。【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使国庆假期到杭州旅游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错,原文是“2023年国庆长假,杭州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1300.87万人次,较2022年同比增长了34.37%。受访游客中近50%的人表示……”,可见,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37%,50%是指受访游客来杭州是感受杭州体育盛事的氛围。C.“是因其极具乡村特色”错,原文是“杭州市淳安县界首乡因拥有水域广阔、港湾曲折的自然条件,被选定为亚运会自行车、铁人三项等项目的承办地”,可见,将界首乡选定为赛事举办地,是因其拥有水域广阔、港湾曲折的自然条件,而不是该地极具乡村特色。 D.“绍兴市酒店预订总量在协办城市中居首位”错,原文是“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5个协办城市的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同比均增长5倍以上,其中绍兴增长最高,达7.2倍”,可见,原文只是说在五座城市中,绍兴增长最高,这并不表明绍兴市酒店预订总量在协办城市中就居首位。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句意:既种了九畹的兰花,又栽了百亩的蕙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句意: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句意:人生的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只要自己向前仅仅迈出一步或半步,长久积累,就可以进入一个宽广的世界。甲处,结合“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在自立、自主、自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风姿”分析,此处强调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中国就能进入自立、自主、自强的广阔世界,故应选;乙处,结合“1990年北京亚运会对中国体育事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此处是说北京亚运会既影响中国体育事业,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故应选;丙处,结合“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是三个小机器人琮踪、宸宸、莲莲。它们共同组成‘江南忆’组合。‘江南忆’出自白居易的诗句”可知,此处的关键词是“杭州”和“忆江南”,故应天诗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即此处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2010年广州亚运会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错,原文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见,并不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是在广州亚运之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C.“为赛事提供用水”错,原文是“富阳水上运动中心使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为场馆中庭水系、喷泉以及植物灌溉提供水源,平均每天可节水约1000吨”,可见,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用雨水收集系统是为场馆中庭水系、喷泉以及植物灌溉提供水源,并不单单为赛事提供用水。D.“‘团结’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共同的口号和追求”错,原文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团结、友谊、进步的口号……火遍全国。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口号体现出对团结合作的追求”,可见,“团结”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口号,并不是广州亚运会的口号。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拟写标题的能力。D.“盼盼五羊江南忆,动物精灵送吉祥——谈亚运会吉祥物的动物原型”错,所选的三则材料,只是讲了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熊猫“盼盼”火遍全国,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五羊”,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三个小机器人琮踪、宸宸、莲莲,并没有说三次亚运会吉祥物的动物原型,故副标题“谈亚运会吉祥物的动物原型”不适合作为标题。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据测算,2016年至2020年,筹备亚运会对杭州市GDP的拉动量约为4141亿元,占同期GDP的7.6%”“申办之初,杭州亚组委就提出了放大亚运辐射效应,以亚运带动乡村振兴和周边城市发展的构想。如今,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可知,杭州借亚运之机发展经济,同时以亚运带动乡村振兴和周边城市发展,体现了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探索。(2)根据“2023年杭州亚运会‘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有56个竞赛场馆,其中新建场馆仅12个,其余均为旧馆改造升级……富阳水上运动中心使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为场馆中庭水系、喷泉以及植物灌溉提供水源,平均每天可节水约1000吨。……用可降解的秸秆做衣架和牙刷杯,推行小份餐食,使用新能源接驳车……‘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倡导在亚运村中真正得到了落实”,和链接材料中的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知,杭州亚运会提出“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并通过各项节能环保措施将其落到实处,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环,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探索。(3)根据“‘心心相融,@未来’,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一问世便惊艳了世界”“我们把这句口号念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兼具友爱和通达之意,希望它能将和平友爱、合作向未来的心声传至四方”“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是三个小机器人琮踪、宸宸、莲莲。它们共同组成‘江南忆’组合。……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代表了有五千多年历史的良渚文明,传递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信;宸宸的名字来源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意在表达沟通合作的发展理念和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莲莲的名字则来源于西湖中的接天莲叶,代表久负盛名的西湖,体现了人文情怀”可知,杭州亚运会提出的主题口号“心心相融,@未来”和设计的吉祥物,表达了和平友爱、沟通合作、海纳百川的理念和精神,体现了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探索。(4)根据链接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知,杭州在收获亚运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大力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探索。(5)根据“杭州亚运会中还有一个‘人’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名为‘弄潮儿’的‘亚运数字火炬人’。这是由超过1亿名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而成的数字人”“我国有14亿人口,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既是压力也是优势。弄潮儿,挺立潮头,奋勇向前。我们想以此传达齐心共建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心愿”可知,由超过1亿名亚运数字火炬手汇聚而成的数字人“弄潮儿”,寄托了全国14亿人齐心共建现代化国家的美好心愿,体现了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探索。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上杜相公(1)书曾巩再拜致政相公阁下:巩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余。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恺(2),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汉之相曰陈平,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之治莫盛于平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唐之相曰房、杜,主谏诤则魏郑公,振纲维则戴胄,用兵征伐则李靖。夫谏诤其君、与正纲维、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则房、杜者何为者邪?曰: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卒之称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豪杰魁垒者聚之于朝。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课农桑、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呜呼!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则未尝不爱其明也。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伏惟幸察。不宣。巩再拜。(取材于曾巩《元丰类稿》)注释:【1】杜相公:杜衍,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支持欧阳修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不久遭罢免,后致仕闲居。曾巩去拜望他,写此文自荐。【2】八元八恺:传说中的十六位古代贤臣。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振纲维则戴胄 振:整顿B. 唱而助之 唱:赞扬C. 课农桑 课:督促D. 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 干:涉及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己之材为天下用 则房、杜者何为者邪B. 不以求备取人 以立天下之本C. 虽然,邪者恶之 故敢道其所以然D. 非阁下其谁哉 则未尝不爱其明也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己长格物:不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原理。B. 随能收叙:按照个人才能任用。C. 而庶几三代之事: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D. 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看到你们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闲置。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舜任用十六位无为而治的贤臣,他作为宰相后世无人能及。B. 陈平做宰相时没赶上最好的朝代,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策略。C. 曾巩认为,唐代以后就很少有真正懂得为相之道的宰相了。D. 曾巩感叹当代贤杰们互相争斗,三代、汉唐之盛难以再现。10. 曾巩这篇文章,着笔处本于儒者治世之心、君子修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答案】6. D 7. C 8. A 9. C 10. 儒者治世之心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曾巩在开篇即表明宰相的职责是举荐天下人才为国所用,并以舜、陈平、房、杜为例说明良相应选贤用能,由此引出对杜衍为相知人善任的赞美,以此表达自荐之意。接着在文中赞美杜衍积极采取一系列施政措施,辅佐君主造福天下,由此传达出自己的政治信念。君子修为是高尚的道德修养。曾巩在文中赞美了杜衍不计个人得失、秉持公心的处事原则和不顾奸邪庸碌之人的非议、对信念的坚守,并在文末直接表达了对已遭罢免卸任的杜衍的敬仰,表明自己并非趋炎附势的小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干:求取。句意:并不是谋求名利的人会上门奔走的时候。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表被动,被/动词,做。句意:竭尽自己的才能为天下所用。/那么房、杜做了什么呢。B.以:介词,用/连词,来。句意:不用完美齐备的标准选取人材。/来树立天下的根本。C.然:代词,这样。句意:即使这样,邪恶小人诋毁(人材)。/所以才敢(在此时)向您说出这样的话。D.其: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你们的。句意:除了您还有谁呢。/就爱重你们的贤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不以己长格物: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舜任用十六位无为而治的贤臣”错误,依据“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恺,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可知文中说舜曾担任宰相,(人们)称颂他的功绩就会说(他)任用了十六位贤臣,称颂他的德行就会说(他)无为而治,并不是他任用十六位无为而治的贤臣。B.“没赶上最好的朝代,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策略”错误,依据“汉之相曰陈平,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之治莫盛于平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可知汉代没有比陈平为相时更为兴盛的时期了,那么说明他遵守的原则是恰当的,并不代表他采取了保守策略。D.“当代贤杰们互相争斗,三代、汉唐之盛难以再现”错误,依据“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可知曾巩是说自己每每看到当今才德出众的人竞相涌现,和三代、汉唐(的盛况)相同,未尝不感叹人材之盛。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巩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余”可知曾巩在开篇即表明宰相的职责是举荐天下人才为国所用;依据“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唐之相曰房、杜,主谏诤则魏郑公,振纲维则戴胄,用兵征伐则李靖”可知,曾巩并以舜、陈平、房、杜为例说明良相应选贤用能;依据“天下未尝无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可知,由此引出对杜衍为相知人善任的赞美,以此表达自荐之意;依据“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课农桑、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呜呼!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可知,曾巩赞美杜衍积极采取一系列施政措施,辅佐君主造福天下,由此传达出自己的政治信念。由此可知儒者治世之心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依据“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课农桑、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可知,曾巩赞美了杜衍不计个人得失、秉持公心的处事原则和不顾奸邪庸碌之人的非议、对信念的坚守;依据“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可知,曾巩直接表达了对已遭罢免卸任的杜衍的敬仰,表明自己并非趋炎附势的小人。由此可知君子修为是高尚的道德修养。参考译文:曾巩再拜致仕闲居的杜相公阁下:我听闻做宰相的人,(如果)只竭尽自己的才能为天下所用,那么(即便)为天下事竭尽心力(恐怕)还是不能(治理好);(如果)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那么治理好天下就绰绰有余。舜曾担任宰相,(人们)称颂他的功绩就会说(他)任用了十六位贤臣,称颂他的德行就会说(他)无为而治。后世做宰相的,没有能够和舜相提并论的。汉代的宰相是陈平,考察陈平做宰相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卿大夫各自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汉代没有比陈平为相时更为兴盛的时期了,那么说明他遵守的原则是恰当的。唐代宰相是房(玄龄)、杜(如晦),掌管谏议的是魏征,整顿纲领法度的是戴胄,带兵作战的是李靖。劝谏君主、匡正纲领法度、带兵作战,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把这些事)都交给(适合的)人,那么房、杜做了什么呢?就是:听闻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也拥有一样,不用完美齐备的标准选取人材,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按照个人才能任用,不因地位卑贱而排斥罢了。后人夸赞起良相时,一定首推房、杜二人。唐代以后,天下并不是没有宰相,但能够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为相本质的,(除了房、杜)还有谁呢?数年之前,您担任宰相。那时,皇帝正急于让天下安定繁荣,当时天下才能出众的人汇聚朝堂。即使这样,邪恶小人诋毁(人材)、平庸无能之人忌惮(人材),(这种情况)还是很严重的。唯独您奋然而起,相信自己(对人材的判断),为天下人材能为当世所用而感到高兴,赞扬并帮助他们,和他们共同辅佐皇帝,设立州县学校、督促农桑、重视礼教、改变不认真(做事)的风气、明确赏罚的标准,来树立天下的根本,(这样)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哎!能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为相本质的,除了您还有谁呢?像我曾巩这样的人,确实见识浅薄且地位卑微,但是也经常读书,因而能够了解古代圣贤之道,每每看到当今才德出众的人竞相涌现,和三代、汉唐(的盛况)相同,未尝不感叹人材之盛。看到您和这些人材不断讨论、意图改革政务(的样子),就爱重你们的贤明。看到你们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闲置,就痛惜你们的主张难以推行。因我内心感叹人材之盛、爱重你们的贤明、痛惜你们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怎么会有一刻忘记你们呢!现在我来拜访您,又正值您致仕闲居,并不是谋求名利的人会上门奔走的时候,所以才敢(在此时)向您说出这样的话,(完全)是出于我对您的仰慕罢了。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再多言。曾巩再拜。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含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对中画线句子里的“材”有三种解释。钱穆解释为“制造桴用的竹木”,杨伯峻解释为“同‘哉’”,李泽厚解释为“同‘裁’。剪裁、约束、节制”。(1)依据三个人的解释,分别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大意。(2)在三个人的解释中任选一种,从—中找出一个依据,简要解说其合理性。【答案】11. 由呀,你真比我勇敢,但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制造桴用的竹木呀。由这个人远比我好逞勇武,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由比我还勇敢,就是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 12. 答案示例一:按照钱穆的解释,孔子说要乘桴而去其实是仁道不得推行的悲慨之语,并非真要弃世归隐,子路没有理解,所以孔子改口托辞没有造桴的材料。依据是材料,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乱世中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却仍坚守仁道。答案示例二: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孔子说乘桴浮于海这样危险的事只有子路能跟随自己,子路听出老师有表扬自己勇敢之意就沾沾自喜,所以孔子批评他过于好勇,没有可取之处。依据是材料,孔子挖苦子路粗勇无谋,做事鲁莽,不堪共事,表现了他对子路做事全凭血气之勇的不满。答案示例三:按照李泽厚的解释,孔子肯定了子路的勇敢,但也指出他过于鲁莽、不知约束自己。依据是材料,孔子因材施教,对性勇敢前、鲁莽好胜的子路有意压制,以此达到教育目的。【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从我者,其由与!”本章中,这句话应该是褒贬兼杂。在大道不行,如乘桴浮于海的危险中,什么样的人会跟随我?可能只有子路!后面是孔子又追加的解释。将“材”解释为“制造桴用的竹木”,其意是说,孔子可能是随口一句感叹,并非真的想要出海,而子路信以为真,喜形于色。于是孔子用带有调侃的口吻告诉子路没有地方获取制造桴的材料。因此可翻译为:由呀,你真比我勇敢,但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制造桴用的竹木呀。将“材”解释为“同‘哉’”,这样“无所取材”就变成“无所取哉”了,前面孔子评价的是子路,而紧接着的这句话就成为子路“没有什么可取的了”,实际上就等于全部否定了子路。因此可翻译为:由这个人远比我好逞勇武,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将“材”解释为“同‘裁’,剪裁、约束、节制”,这样“无所取材”就变成“无所取裁”了,就是说子路的勇气超过他老师,但过于鲁莽,不能约束自己。因此可翻译为:由比我还勇敢,就是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示例一:按照钱穆的解释,将“材”解释为“制造桴用的竹木”,孔子说要乘桴而去其实是仁道不得推行的悲慨之语,并非真要弃世归隐,子路没有理解,所以孔子改口托辞没有造桴的材料。依据材料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只是感觉在各国,包括楚国这样的蛮夷之国,推行仁义道德的主张都希望渺茫,因此要脱离黑暗而没有希望的尘世,到海上去漂浮一下寻找点安慰,实际就是发一发牢骚而已,用来比喻明知乱世中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却仍坚守仁道。答案示例二: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将“材”解释为“同‘哉’”,这样“无所取材”就变成“无所取哉”了,孔子说乘桴浮于海这样危险的事只有子路能跟随自己,子路听出老师有表扬自己勇敢之意就沾沾自喜,所以孔子批评他过于好勇,没有可取之处。依据是材料中“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可知,孔子挖苦子路粗勇无谋,做事鲁莽,不堪共事,表现了他对子路做事全凭血气之勇的不满。答案示例三:按照李泽厚的解释,将“材”解释为“同‘裁’。剪裁、约束、节制”,这样“无所取材”就变成“无所取裁”了,孔子肯定了子路的勇敢,但也指出他过于鲁莽、不知约束自己。依据是材料中“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知孔子因材施教,对性勇敢前、鲁莽好胜的子路有意压制,以此达到教育目的。参考译文:孔子说:“主张行不通了,(我像)坐着木筏浮于海上(一样的危险),跟随我的,恐怕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勇敢的精神超过我,其他就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干了。”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子路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冉求)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冉有)问‘听到了有道理的事情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有(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拟古其八鲍照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1]诚。注释:【1】素:同“愫”,真情。1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前六句扣住“奇”字,写蜀山山势高耸,景色奇丽。B. “忧人”“孤客”两句转而写人,流露出悲伤、孤独之情。C. “临堂”句写在临时搭建的堂中浅酌,诗人依然游兴不减。D. “留酌”句中“思”字,既写对往事的追怀,又有反思之意。13.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善用比喻,“仰望与云平”一句设喻新奇,形象地写出仰视蜀山时的感受。B. “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两句对仗工整,生动地描绘出蜀山中奇异的景色。C. “夜夜闻猿鸣”与李白的“但见悲鸟号古木”一样,都以悲凉的意象写蜀山奇险。D. 这首诗文辞俊美,描写细腻,用字精准,情志刚健,体现了鲍照“俊逸”的诗风。14. 有人评论本诗结尾“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时说:“‘君’指代的对象有多重含义,使诗歌意蕴深沉。”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答案】12. C 13. A 14. 结尾句以石为喻,表明人应该像石头一样有坚韧不变的本性,无论境遇如何,即便心中难免忧愁孤寂,也要勇敢面对现实,坚守内心的真诚。“君”可指自己,表达了诗人的自励;也可指友人,表达了诗人的劝勉;还可推广到其他人,表达了诗人的祈愿。这种指代对象上的多重含义和模糊处理,使诗人的思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体验,体现出一种倔强不屈的生命力量。全诗以此作结,意蕴更为丰富深沉,韵味绵长。【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临时搭建的堂”错,“临堂”指的是在堂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设喻”错,仰望与云平写蜀山高与云平,是夸张手法。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最后两句“石以坚为性,君勿惭素诚”,诗人以山石为比喻,表明自己尽管受压抑仍坚其志。“素”,同“愫”,真情。“君”,有说意晦不明,不知何指。这里的“君”为自指,可指诗人自己。古人常在诗的收笔处作自宽自勉之词,这里正是诗人自勉坚守自己的志向。也可指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还可是泛指,指作者所祈愿的任何人。这个结句很见功力。因为指代对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使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富,意蕴更加深厚。从诗情而言,由前面的低沉转为昂扬,就诗意而言,以山石为喻,揭示其坚贞不变的本性,使题旨得到升华。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山”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 ,_____”以山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山”“海”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杜牧《阿房宫赋》中“几世几年,______,_______”用山作喻,批评六国对人民财物的榨取无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仲谋处”将山河永恒与英雄易逝进行对比,抒写感伤之情。【答案】 . 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 .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 剽掠其人 . 倚叠如山 . 千古江山 . 英雄无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焉、剽、倚叠、觅。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越窑遗址记很寻常的一个下午。天阴着,雨水随时会从不胜重荷的云层中滴落下来。这片叫作上林湖的水面很平静,环湖的低山有松,有竹,杨梅正在结果,合欢正在开花。载我们划过水面的狭长的船很漂亮,只是驱动船的柴油机嗓门对这片山水来说,是有点唐突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我们来到这里,看一个越窑旧址。更准确地说,是来怀念,来凭吊一种非常中国的物质,来追怀一种遥远的美丽。窑,一个非常中国的词。这是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利用火的力量,给土这种最普通的物质塑胎炼骨的伟大所在。那时候,中国人探求物理世界的秘密是多么持续专注,多么愿意在技艺精进后使技艺更加精进啊!中国,曾经在不同的窑口里出来那么多东西:砖、瓦、俑、缸、瓶、瓮……这些与日常生活关涉紧密的器物,却总能在某个不知名的匠人手下,经过灵光一闪,上升为艺术,培养了中国人基本的日常美感。但就在某一天,某一个时代,一口一口的窑,莫名地开始坍缩了,那些神奇的火焰也慢慢熄灭了。这些窑,在渐行渐远的时间深处被遗忘,被荒草杂树淹没。那被拍岸的湖水冲刷出来,层层堆积在岸边的碎瓷片是多么寂寞啊!在窑火熄灭后的好多年里,应该也有很多人经过了窑群的废墟,看到了窑场四周瓷器的碎片,却毫无知觉吧。文明的进程常常是这样。一个地方,一种文化,曾经是创造力勃发的,曾经是让各种生产技艺日益精进的,曾经是把美当作内在的蕴含与外在的形态来追求的。可到了某一天,这样的东西起身离开了,连留下的遗迹人们都会熟视无睹。这样的时代,是人们的心灵堕入麻木与粗鄙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众生似乎只是陷于求生与求富的挣扎。又到了某种历史关口,人们又从荒烟蔓草中重新发现了它们,好像内心深处又被触动了什么,唤醒了什么,意识到它们闪烁着遥远的、却是中国人努力追求生活的质地与美感的那些时代的光——那是自己的祖先曾经创造出来的一段辉煌。人们开始怀着一点惭愧的心情站在这样的遗址面前。一口只剩下一个窑底的冷了一千多年的窑,在被掩埋和遗忘很多很多年后,重新被发现,被发掘,被考证,被保护,被展示,让我们记起史书里记载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美流光溢彩的时代。窑里有火的时候,这地方该是多么喧闹多么生机勃勃啊!山路上,运送瓷土的人络绎而来。窑前,一定整出了大片的平地,土和上水被搅,被拌,被捣,被搓,被揉,被塑造成种种坯子。起先没有釉,后来有了釉。制釉与施釉,给生产流程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多的美感。坯入窑了,点火那一刻应该是越来越有仪式感的吧。仪式也给劳动过程增加了美感。火点燃了,热力顺着窑壁自低而高向上升腾。加上瓷土中的金属性矿物元素,这一下,真是金、木、水、火、土共舞一炉了。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催发,互相转化,在当时的世界能够达到的最高的人工温度中,以最炽烈的方式升华。如此这般,打开窑上的封泥,让曾经的炽烈慢慢冷却下来,这个世界就得到漂亮的青瓷了。大多的青瓷的质地都是可以预期的,最激动人心的是,每一窑口中不可见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都可能产生出绝世精品,尤其是批量的定制中神奇的窑变奉献了难以预期的瓷中极品。在人类的全部劳动中,像这种生产流程中就充满了出现神来之笔的可能,时刻都有着创造惊世之美的可能的劳动真是不多,人类利用工具来劳动是了不起的,更了不起的是,让劳动过程和劳动的结果具备美感。这是一种关于劳动的崇高伦理。美的劳动与劳动的美使得日常生活具有了一些神性的光彩。窑旁,有许多菊花样开着的淡青花朵。要知道,在这座窑口中有火熊熊燃烧,有无数种的瓷器被打捆包扎好了顺着水路去向四面八方的时候,中国的土地上还没有这种野草,那时候它们还只生长在美洲的荒野。我愿意相信,这些植物的种子是从那些把这个窑口的瓷器运往海外的船只上带回来的。但现在,它们全然是本土的样子了。植物之美与周遭的自然环境那么容易协调起来,而且能把周遭很多不美的不和谐的东西协调起来,这是美的一个巨大功能。所以,我这时想到瓷器,就不只是想到它们在重重保安措施下安放在博物架上的样子,而是想到它们怎样一天天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多数时候都黯淡无光的日子变得有了某种光亮——美的光亮。那真是一种遥远绵长的光亮。可是怎么形容这种光亮,特别是在湖水拍击下永远晶莹的碎瓷片上的光亮呢?突然想到杜甫的一句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哀玉”这个词很好,移用到眼前的情景,那些一天天任湖水与时光淘洗的碎瓷的质感有了,而我们这些凭吊者的心情也在其中了。(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有点唐突了 唐突:冒犯,破坏和谐B. 莫名地开始坍缩了 坍缩:倒塌,衰败C. 常常有美流光溢彩的时代 流光溢彩:辉煌,繁盛D. 出现神来之笔的可能 神来之笔:因获得灵感而创造佳作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越窑遗址的静谧,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 生活中的器物,由于出自不知名的匠人之手,故而具有了日常的美感。C. 在越窑遗址前,美唤醒了人们的心灵,使人惭愧于自己的麻木与粗鄙。D. 作者写窑旁的淡青花朵,表明美能把不美的、不和谐的东西协调起来。18. 文章第六段写了烧窑制瓷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一过程体现了哪些劳动之美。19. 结尾段中用“哀玉”形容瓷的光亮。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哀玉”的涵义。【答案】16. D 17. B 18. 人们运送瓷土、搅土塑坯的劳动场景,充满了劳动的生机之美。制釉与施釉的生产流程,增加了劳动的技术之美。坯入窑时点火,增加了劳动的仪式之美。烧制后开窑,制出了漂亮的青瓷,创造了劳动的成果之美。窑中不可见的物质转化、神奇的窑变可能创造出具有惊世之美的作品,带来了劳动结果的意外之美。烧窑制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俱美,形成了劳动在哲学意义上的崇高之美。 19. “哀玉”原指凄清美妙的玉声,此处以“哀玉”之美形容中国瓷之美和瓷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美感。越窑已成遗址,只余湖水中的碎瓷,此处以“哀玉”之哀表达对曾经辉煌的越窑青瓷文化已消失感到的悲哀。【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神来之笔:本指作品文句精彩、笔墨传神,指文学、艺术创作时似受到神灵的启示而灵感顿生,从而创作出极佳的作品。结合文中“在人类的全部劳动中,像这种生产流程中就充满了出现神来之笔的可能,时刻都有着创造惊世之美的可能的劳动”可知,这里的“神来之笔”是指劳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惊世之美。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于出自不知名的匠人之手,故而具有了日常的美感”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这些与日常生活关涉紧密的器物,却总能在某个不知名的匠人手下,经过灵光一闪,上升为艺术,培养了中国人基本的日常美感”。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山路上,运送瓷土的人络绎而来。窑前,一定整出了大片的平地,土和上水被搅,被拌,被捣,被搓,被揉,被塑造成种种坯子”可知人们运送瓷土、搅土塑坯的劳动场景,充满了劳动的生机之美。依据“制釉与施釉,给生产流程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多的美感”可知制釉与施釉的生产流程,增加了劳动的技术之美。依据“坯入窑了,点火那一刻应该是越来越有仪式感的吧。仪式也给劳动过程增加了美感”可知坯入窑时点火,增加了劳动的仪式之美。依据“打开窑上的封泥,让曾经的炽烈慢慢冷却下来,这个世界就得到漂亮的青瓷了”可知烧制后开窑,制出了漂亮的青瓷,创造了劳动的成果之美。依据“每一窑口中不可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都可能产生出绝世精品,尤其是批量的定制中神奇的窑变奉献了难以预期的瓷中极品”可知窑中不可见的物质转化、神奇的窑变可能创造出具有惊世之美的作品,带来了劳动结果的意外之美。依据“在人类的全部劳动中,像这种生产流程中就充满了出现神来之笔的可能,时刻都有着创造惊世之美的可能的劳动真是不多,人类利用工具来劳动是了不起的,更了不起的是,让劳动过程和劳动的结果具备美感。这是一种关于劳动的崇高伦理”可知烧窑制瓷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俱美,形成了劳动在哲学意义上的崇高之美。【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哀玉”原指凄清美妙的玉声,依据“这些与日常生活关涉紧密的器物,却总能在某个不知名的匠人手下,经过灵光一闪,上升为艺术,培养了中国人基本的日常美感”可知此处以“哀玉”之美形容中国瓷之美和瓷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美感。依据“我们来到这里,看一个越窑旧址。更准确地说,是来怀念,来凭吊一种非常中国的物质,来追怀一种遥远的美丽”“这些窑,在渐行渐远的时间深处被遗忘,被荒草杂树淹没。那被拍岸的湖水冲刷出来,层层堆积在岸边的碎瓷片是多么寂寞啊”可知越窑已成遗址,只余湖水中的碎瓷,此处以“哀玉”之哀表达对曾经辉煌的越窑青瓷文化已消失感到的悲哀。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23年初,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国家文创实验区,正式启动了“云园区”建设。该建设有望打破物理界线,在云端实现文化产业要素聚集、服务链条路径创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云园区”致力于打造“一个云服务中心+N个数字服务模块”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其中“一个云服务中心”即以“云园区”平台为统一官方入口搭建的一站式服务门户。“N个数字服务模块”包括文化政策服务、数字园区推介、创新创业支持、文化人才交流等模块,主要服务于政府、实验区、企业和员工等四类群体。通过这些精细、实时、智能的服务,可以使“云园区”助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优秀文化企业。(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中的“界线”应换为“界限”。B. 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没有语病。C. 句中的“即”删掉不影响句意。D. 句中的两个“等”的用法不同。(2)句有语病,在保持句意的基础上修改,将修改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20. C 21. 通过这些精细、实时、智能的服务,“云园区”可以助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优秀文化企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理解一般词语词义的能力。A.正确。(1)适用的对象不同。界限:通常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往往用于具体的事物。(2)定义不同。界限:规定某事物的范围,用来确定事物的界限。界线:指不同事物的边界,某事物的边界。此处用于抽象事物“物理”,故句中的“界线”应换为“界限”。B.正确。C.错误。句中的“即”删掉影响句意。“即”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其后的内容解释了“一个云服务中心”的内涵。D.正确。句中的两个“等”的用法不同。第一个“等”是指省略其它若干模块,第二个“等”指若干群体。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句中,“通过这些精细、实时、智能的服务,可以使……”缺少主语,应把“使”去掉,把“可以”放在“云园区”之后;故句子应修改为:通过这些精细、实时、智能的服务,“云园区”可以助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优秀文化企业。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1. 很多同学在决定读哪本书、听哪首歌、去哪里参观游览时,会依据网络上的“评分榜”做选择。你是否赞同这种选择方式?请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示例1:赞同“评分榜”的权威性不言而喻,以某豆为例,上面关于书籍、电影和音乐的点评已成为大众选择的依据,不仅仅是因为在上面撰写点评的很多是行业里的人,更多的是参与讨论和评分的是各领域的发烧友,他们的观点态度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和预期,更能带领非专业的爱好者领略其中的美妙之处,故依据“评分榜”做选择是很好的选择。示例2:不赞同参考“评分榜”做选择,无异于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虚实结合”的情况下做选择。纵观今日盛行的各类排行榜,数据造假、竞价排名、恶意刷单等行为,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为各种榜单打上了不诚信乃至欺诈的标签。古人说得好,“言而无信,行而无耻,岂可容忍?”,故而网络排行,要引起我们的提防,而不是盲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材料着眼于“会依据网络上的评分榜做选择”这一新生事物,分析这样的选择是否合理。材料设置了“你是否赞同这种选择方式”这一写作争议点,要求你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网络上的“评分榜”是互联网兴起后商家和平台为了快速传递信息给用户,希望用户快速做出决定购买而诞生的排名。如电商的购买排行榜、电影等文艺作品的评分榜等,这其间有大量的购买者或者阅读者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评价,当然会对产品或者作品有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消费者和读者做选择。但是当今网络社会,浏览电商平台,畅销热榜“虚实结合”,产品评分真假莫辨,打开搜索引擎,网站次序以价排名,推广信息满屏飞舞……处身互联互通的信息社会,网络为人们获取资讯、理性决策提供了强大工具,但林林总总的排行乱象,也埋藏着形形色色的陷阱。故而题目中要做出选择,即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言之成理即可。写作思路:首先要点明态度,赞同或者不赞同,再就各自观点阐述理由。赞同的可以从排行榜客观的方面,参与点评人员的专业性等方面来阐述理由;不赞同的可以从网络排行的弊端着手予以否定,比如,信息不对称、“虚实结合”、金钱买排行等行为。如有多个理由,注意分条陈述,表达清晰;最后再重申观点即可。总之,理由要充分,条理要清晰。22. 社区拟开展以“爱”为主题的“家庭读书月”活动。请你选一部适合全家人共读的经典名著,从“爱”的主题出发,写一段推介词。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他对儿子的殷殷教海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这封家书简练严谨,充满智慧,句句经典,堪称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可以说是浓缩着诸葛亮一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思想,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实用类的微写作。审题:审清题干要求是关键。(1)明确“推介词”重在“推荐”,应以抒发自我好的感受的表达方式为主,写作主体性很强。(2)注意题材来源于“经典名著”中“适合全家人共读”,因为是题目是名著,所以可选推荐范围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诗文、散文,作品古今中外皆可。小说如《爱的教育》中的“成长故事”,堪称经典;诗文如众多的“家书”,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3)推介词要“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可以表达作品哪些内容打动了我,哪些内容又是我觉得值得推荐给他人的,要体现出家庭之爱的特点和精神风貌,以及情感主旨。因字数限制,要“长话短说”,评其一点,抓住要害。写作思路:以诸葛亮的《诫子书》为例,先点明作者、篇名及关于《诫子书》的内容归纳,再用简短的评价指出要推荐的作品的价值所在,然后结合推荐人的阅读感受进行表述,即写出我的阅读体会,故而建议他人阅读,这部分内容可以借鉴作品相关的经典评价,并结合自我的认识来总结。推荐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落俗套,特别是从适合家庭阅读的角度来推荐,家人共读收益更多。23. 请以“当铃声响起”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当铃声响起,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奔向教室外。好蓝的天啊,好白得到云啊,舒活一下上课时被束缚的筋骨,深呼吸后向着高大的木棉树大喊一声:好大学,我就要来啦!努力后的放松真是舒服极了,奋斗后的结局才会真正无憾!加油,高三!加油,亲爱的同学,当铃声再次响起,我们已满血复活,有花堪折直须折!逐梦路上,你我同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这是一道抒情性微写作题目。审题:要求以“当铃声响起”为开头,给定了开头语,“当铃声响起”是一个场景,可以是上课、下课铃声,还可以是来电话的铃声,闹钟铃声等。具体抒情内容内容随选定的节点而定。以此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限定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当铃声响起”这个场景有很大拓展空间,能够传递出怎样的情感?期待,奋进,昂扬;焦虑,留恋,伤心……都可以。写作指导:以“当铃声响起”为开头,创设情境,如上课铃声响起,可以设计一个预备的场景,可以简单展现同学们的状态,运用环境烘托气氛,然后表达要专心努力学习的情感,奋发有为之外的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注意传达的情感应积极向上,抒情自然真挚。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 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观往而知来”,仔细考察过去,就可以推知未来。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请以“观往知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例文:观往知来过去、现在与未来组成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与生命的三个时间阶段。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充满太多未知的变数,无法掌控;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珍惜当下,惜时而作。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过去毫无价值。就过去而言,它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回望过去,总结经验教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未来可期。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自然界的四季轮回、山川风物的变化有规律性;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规律性。在规律的作用下,各自按照自己的程式完成“代际更迭”。正是如此,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地认识和利用规律,研究事物过往的发展史,立足实际,依据科学就能够展望未来,洞悉到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战天斗地”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仰望星空、期盼未来时,没有忽视,更没有割裂过去,始终研究和分析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走弯路的教训。正是有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参照,在创造未来、迎接未来的征程上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也正是有了经验教训提供的有益参考,我们才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有比较清楚的预见和认知。没有对过往的总结反思做参考,就很难走得“顺风顺水”,未来自然就无法预知。股肱之臣魏征以历史事件为例,向李世民直言进谏。正是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李世民才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治国理政之根,才有了辉煌的贞观之治。诚然,过往只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事实”,带有鲜明的即时性。这就可能出现在那个时代也许是成功的、好的,但是放在当下,可能就是陈腐的、落后的。所以,观往不应用单一、静态的思维,而应该用思辨性的发展性思维审视。如果不加甄别,一味的照抄照搬,或一味地拒之千里之外,都很难为预见未来提供有益参考。生活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要很健康地成长、良好地发展,就要重视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过往,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理性地分析总结,并汲取有益的养分,这样才能对“可追的来者”有一个明确的预判,个人如此,国家亦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加全命题式的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提出古人关于“观往而知来”的观点,并对其作出解释;第二句话指出“观往知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价值与意义。“观往”,就是回望历史、过往,是总结和反思过去,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这些对我们接下来的行走都大有裨益。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这样,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出现的景象才会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和评估。就是说,回望过去,不是简单的回眸,而是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为展望未来服务。基于此,由材料提出的话题引发的思考角度有:为什么要观往;如何实现观往知来;观往知来对当下有什么意义。由于有了明确的标题和文体限制,所以本文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出文章的观点——回望过去,汲取有益的养分发展自己,方可预见未来;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的层面分析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观往”的重要性;然后,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过往,总结汲取经验教训,为洞见未来提供有益参考的意义,可以从个人和国家民族等不同角度分析论证;最后,回到当下,要未来可期,不应该忽视对过去的回望。立意:1.重视“观往”,方可“知来”。2.知未来建立在回望过去的基础上。3.唯有科学理性对待“观往”,才能预见未来。25. 根据要求作文。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中的“@未来”,能引发许多联想和思考。在互联网上,“@”有“在某处”的意思,也有“提到某人”的意思,还有“对某人说”的意思。@未来,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请以“@未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提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中的“@未来”,“心心相融,@未来”是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口号的亮点是“@”,这是全球互联网通用的符号,“@”有“在某处”的意思,也有“提到某人”的意思,还有“对某人说”的意思。意在期许、倡导各国人民在亚运会大舞台上实现交融、共迎美好,也期待亚洲国家紧密团结,携手迎接未来挑战。由此看来,亚运会主题口号既契合了杭州互联网之城的特征,也代表了万物互联。“@未来”,传递着自信乐观、不畏挑战、共迎美好的期许,与“永远向前”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契合一致,也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口号给人以强烈的振奋作用,号召力很强。考生思考时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高科技、人文历史等联系起来,进行立意,构思谋篇。本题要求以‘@未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行文构思时,设计曲折有致的合理的情节,注重细节描写,可以写自己对未来的理想以及如何为此付出努力,突出理想对人生未来的引领作用;也可以写对未来挑战的认知和坚定态度,多侧面的展示自己克服困难的心路历程,从而领悟人生因挑战而奋发、努力、上进,以展现无尽的精彩;也可以展开联想,设计超前的人类未来科技发展的场景和行为,记叙故事情节,展示未来科技条件下的美好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语言要简练生动,细节刻画要到位,表现手法可以多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综合运用。立意:1.永远向前,拥有美好人生。(可写为实现成为钢琴家的梦想,自己刻苦练琴的经历。)2.紧密团结,携手迎接未来。(可写在学习生活中,与同学并肩携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3.科技引领生活,成就未来理想。(可写未来科技发展,机器人进入家庭生活的趣事。)4.迎接挑战,积极进取。(可写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如何积极克服艰难险阻的过程。)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