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2-06·15页·126.2 K

黎川二中23-24上期中检测高三历史一、选择题1. 观察下列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明太祖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B.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C. 内阁拥有“批红”的特殊权力D. 宰相职权分散为行政、军政、刑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描述的是宰相制度和中书省被废除后,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由朱棣设立,而非朱元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内阁的具体职责,且拥有“批红”的特殊权力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排除C项;明朝时期宰相制度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2. 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B. 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C. 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D.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可知,南宋时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说明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此消彼长,并非逐步缓和,排除A项;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 有同学在研究清朝人口问题时,收集了如下数据,并据此对清朝前中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全国人口总数(单位:万人)顺治九年(1652年)1448.3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2358.7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A. 疆域开拓并得到巩固B. 美洲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C. 皇帝勤政与皇权强化D. 对外贸易和交往达到顶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52年至174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清朝前中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朝前期疆域开拓并得到巩固,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积扩大,美洲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加之清朝前中期皇帝勤政与皇权强化,清政府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人口迅速增长,但清朝前中期对外贸易和交往并未达到顶峰,并不是这时期人口激增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疆域开拓并得到巩固是清前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美洲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是清前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皇帝勤政与皇权强化是清前期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4. 19 世纪 90 年代之前,中国知识界对“民主”概念多半囿于介绍而缺乏认同感,“民主”一词在文献中数量不多,当时更喜欢用“民政”。“民主”的话语使用在 1904、1906、1909 年出现了高峰。这一变化说明( )A. 君主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 救亡图存道路发生变化C. 民主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民主共和政体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 根据材料“‘民主’的话语使用在 1904、1906、1909 年出现了高峰”可知,这体现出甲午战后,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救亡图存的道路发生了转变,B项正确;此时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对民主思想的普遍认同,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此时仍是清政府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5. 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时间外交活动1917年宣布参加一战,取消德国在华特权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签订合约1921~1922年提出废除“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1926年强硬废除《中比条约》A. 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B. 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C.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D. 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可知,北洋政府通过多次外交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C项正确;北洋军阀多依赖帝国主义作为其靠山,“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A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帝国主义扶持北洋军阀作为其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记述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成果,并未体现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6. 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由其亲信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代替国会行使立法权,制定《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其这样做意在A. 实施宪政,稳定政局B. 制约孙中山,打击国民党C. 依附美国,对抗日本D. 树立权威,复辟帝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解散国会并由其亲信组成中央政治会议行使立法权,制定《中华民国约法》以总揽统治权,这一系列行为是为袁世凯树立权威,复辟帝制作准备,D项正确;袁世凯这样做意在树立权威,复辟帝制,“实施宪政,稳定政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国民党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这样做意在树立权威,复辟帝制,“依附美国,对抗日本”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7. 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所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这种现象表明A. 政治宣传促使各地方军队来归附B. 各地军队决心接受三民主义思想C. 政治工作成为国民革命主要工作D. 政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看出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让部队明确战斗目的,实际上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归附军队需要政治工作而不是政治宣传促使军队归附,故A项错误;B项“各地军队”指向范围太大,不明确,排除;国民革命的主要工作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C项错误。8. 1933-1936年田赋与主要工商税预算比较表(单位:国币百万元),下表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时间田赋主要工商税合计税额比置税额比重税额比置1933年84.411.0%679.589.0%763.9100%1934年87.910.2%777.589.8%865.4100%1935年104.112.5%729.687.5%833.7100%1936年184220.4%719.179.6%903.3100%合计460.613.7%;2905.786.3%3366.3100%A.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 工商业已取代农业的主导地位C. 农民的税收负担有所减轻D. 经济结构与税制结构存在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商税额在不断上升,但是所占比重在下降,而农业税额在上升的同时,所占比重却在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经济结构与税制结构存在矛盾,D正确;通过税额的变化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论,排除A;B表述绝对,排除;农业税额上升,农民的负担加重,排除C。9. 20世纪30年代中期,四川地方当局曾拟议变卖成都皇城地产。这块地的产权属于四川大学,此举引起川大校方的激烈反对。四川大学号称“国立大学”,但实际却控制在地方军人之手。四川大学师生连续发表宣言,急电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各大新闻单位披露消息迫使四川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A. 国民政府已丧失对四川的有效统治B. 社会舆论对时局产生影响C. 大学师生结成了反封建的统一战线D. 知识阶层主导了社会走向【答案】B【解析】【详解】四川大学师生连续发表宣言,利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迫使省政府收回变卖成都皇城地产成命,反映出社会舆论对时局产生了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国民政府与四川地方政府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大学师生结成了反封建统一战线,排除C项;仅此一个事例不足以说明知识阶层主导了社会走向,排除D项。故选B项。10. 下列全面抗战初期的时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卢沟桥事变爆发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卢沟桥事变爆发于1937年7月7日;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是在1935年8月1日;八一三事件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B项正确;ACD项时间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1. 如表举措的实施( )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头拖的部分举措 时间内容_1939年1月召开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1941年11月公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2年5月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阐明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1942年12月开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A. 巩固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B.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 完善了陕甘宁边区的组织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39年至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根据材料“公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阐明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开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及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组织动员民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并且对民众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教育,这适应了抗战相持阶段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革命斗争,与题干时间及内容不符,排除A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完善陕甘宁边区的组织建设”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还涉及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2. 1945年12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建立根据地,并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等工作。这一指示A.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开始转移B.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了充分准备C. 是落实《双十协定》的重要表现D. 是根据革命形势做出的战略调整【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945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共产党代表的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做出了一些战略调整,故D项正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做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的决定,排除A项;1946年开始解放战争,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双十协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 1948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提出对城市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加以保护,坚决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工作方针。中国这一政策( )A. 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B. 提升了解放军攻克大城市的能力C. 鉴于解放战争出现的新形势而出台D. 为战争进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8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工商业政策》的指示,提出对城市中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加以保护,坚决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工作方针。”可知,1948年2月,解放战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为保障解放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共中央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A项;提升了解放军攻克大城市的能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为战争进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这些法律法规A. 肯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地位B. 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C. 开启了各族人民团结共进的历程D.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由《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答案为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肯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地位,不是独立地位,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不是加强统一管理,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各族人民团结共进的历程,排除C项。15. 1969年8月12日,美国情报部门完成了关于中苏关系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认为当前中苏关系改善的可能性极小。8月14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尼克松总统说:“苏联是更具有侵略性的一方,如果听任中国在一场中苏战争中被摧毁,那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B. 国际局势影响美国对华政策C.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 美国积极维护中国正当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与苏联对抗中,认为随着中苏关系日渐恶化,美国认为苏联摧毁中国是不利于美国利益的,由此可知,国际局势影响美国的对话政策,B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美苏的力量对比,排除C;美国是为了本国利益而非中国利益,排除D。16. 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B. 农村改革过于急躁冒进C.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城市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中数据可以看出收入增长率大幅度增长,消费增长率也增长,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故选A;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村收入增加,不能说农村改革过于急躁冒进,B错误;材料显示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率,不能说农村居民水平收入高于城市,也不能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CD错误。二、非选择题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李心传(1166-1243),南宋隆州井研(今四川)人。父李舜臣,治《易》颇有心得,以所《本传》三十三篇为朱熹所称道。受父亲影响,十四五岁时就立下修史之志。然其在科场上不意,“于是绝不复应举,闭户著书”。其少年的经历与见闻,为其修史提供了条件。而关心天下,录文献掌故的他为修史准备了资料。其史学著作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闻证误》等。其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高宗一朝史事,吸收了《左传》《汉纪》《后汉纪》在编纂上的优良传统,编年系事,又不为例所限。他在注中引用的材料,有书名可据的,近两百多种。他常重视材料的考辨,求真去伪,择善而从。后人称其“辨驳详明,根据凿凿”。有学者评论:“其文繁而不病其冗,一切是非得失,皆据实铨叙。”——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心传编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心传编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体现出的史学研究法。【答案】17. 条件:受家庭治史氛围的熏陶;年少的经历与见闻;辑录文献掌故,掌握大量史料;前代的史学成就为其奠定基础;李心传个人的刻苦努力及其远大志向;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18. 方法:参考大量文献,掌握丰富史料;重视考据辨驳,甄别一手史料;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受父亲影响,十四五岁时就立下修史之志。”可知,受到家庭氛围影响;根据材料“其少年的经历与见闻,为其修史提供了条件。”可知,年少的经历与见闻的影响;根据材料“而关心天下,录文献掌故的他为修史准备了资料”可知,辑录文献掌故,掌握大量史料;根据材料“吸收了《左传》《汉纪》《后汉纪》在编纂上的优良传统,编年系事,又不为例所限。”可知,前代的史学成就为其创造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他在注中引用的材料,有书名可据的,近两百多种。他常重视材料的考辨,求真去伪,择善而从。”可知,李心传个人的刻苦努力及其远大志向的影响;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综合以上,可知李心传编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条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录文献掌故的他为修史准备了资料”可知,其参考大量文献,掌握丰富史料;根据材料“辨驳详明,根据凿凿”可知,其重视考据辨驳,甄别一手史料;根据材料“求真去伪,择善而从”可知,其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综上可知,李心传编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所体现出的史学研究法。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外贸易政策的理解。【答案】(1)变化:明朝:明初海禁,隆庆开禁(或允许民间贸易)。清朝:清初海禁(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先开禁后又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外势力的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全;强化了自然经济;抑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受到影响,逐渐落后。(任答3点即可) (2)不同:明清时期以限制对外贸易为主,英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原因:国家贫困(财政困难);欧洲国家争霸,英国弱小;资本主义兴起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教权衰弱,王权强化。(任答3点即可) (3)理解:发展对外贸易对国家整体发展有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策略;对外贸易政策要与国情相适应;对外贸易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中国。变化:明朝:据材料“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得出明初海禁;据材料“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得出隆庆开禁(或允许民间贸易)。清朝:据材料“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得出清初海禁(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据材料“康熙时期,……开海禁……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得出康熙先开禁后又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影响:据材料“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得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外势力的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全;据材料“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得出抑制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结合所学,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受到影响,逐渐落后。【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中国。不同:据材料“严厉海禁”“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得出明清时期以限制对外贸易为主;据材料“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得出英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原因:据材料“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得出国家贫困(财政困难);据材料“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得出欧洲国家争霸,英国弱小;据材料“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得出资本主义兴起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据材料“绝对君权”并结合所学得出教权衰弱,王权强化。【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理解:根据明清闭关锁国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强大的历史经验教训,可得出发展对外贸易对国家整体发展有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策略;根据英国实行重商主义产生的积极影响,可得出对外贸易政策要与国情相适应;结合所学,近代英国实行殖民扩张,在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可得出对外贸易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立六疾馆,以养穷民”。梁武帝“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唐前期有的佛寺设置了疠(麻风病)人坊,僧侣替病人“吮脓洗濯,无所不为”。武周末期,寺院中病坊数量增多,影响扩大,政府遂于长安年间(701-704年)设置悲田使管理其事务。因病坊置于寺院,悲田使对病坊仅行监督之权。——张志云《唐代悲田养病坊初探》材料二:文艺复兴给医学带来了两个不朽的影响:人道主义和解剖学。“解剖学之父”安德鲁斯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对盖伦主义造成巨大冲击。16 世纪至17 世纪,伽利略、笛卡尔等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哲学家纷纷加入到医学研究领域,医学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业革命促进了听诊器、眼底镜、皮下注射的发明以及镇静安眠剂氯醛和麻醉剂氯仿等化学有机物合成,改善了手术条件,使用乙醚等麻醉术和消毒术逐渐流行起来,开始进入消毒与无菌时代,使得外科技术迅猛发展。——李文辉等《西方医学简史回顾及其哲学思考》材料三:美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长期以来,多任美国总统试图引入全民医保制度,终因受到有关利益集团反对和自由主义观念禁锢而搁浅。于2014年1月1 日正式实施的“奥巴马医改法案”,最重要的内容是将3200万美国公民强制性纳入医保范围。但新法案的推进仍遇到医师协会、富人、律师及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等利益集团的较大阻力。目前,有17 个州选择退出医疗救助扩展计划,5个州保持观望态度。——谭相东、张俊华《美国医疗卫生发展改革新趋势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悲田养病坊出现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及中华文化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概述推动近代西方医学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以来英国在控制疫病传播方面取得的两项重要成就。(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的缺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概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作用。【答案】19. 历史背景:前代救济机构设置的经验积累;佛寺僧侣积极从事慈善事业;疫病的传播;国家政府的督促与重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优抚弱势群体。文化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20. 因素: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科学革命的发展;科学家和学者在医学领域的努力研究;工业革命的促进。重要成就: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21. 缺陷:尚未普及全民医保。成因:利益集团的反对;自由主义观念的影响;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的制约。作用: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任答2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历史背景:据材料“(南朝)齐文惠太子……立六疾馆”“(南朝)梁武帝……置孤独园”得出前代救济机构设置的经验积累;据材料“有的佛寺设置了疠(麻风病)人坊,僧侣替病人‘吮脓洗濯,无所不为’”得出佛寺僧侣积极从事慈善事业;结合所学,悲田养病坊是治病救人的慈善机构,其设立与疫病的传播有关;据材料“设置悲田使……管理其事务……对病坊……行监督之权”得出国家政府的督促与重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据材料,古代中国,政府和民间设立专门矜孤恤贫、敬老养疾的慈善机构,体现了优抚弱势群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因素:据材料“文艺复兴给医学带来了两个不朽的影响:人道主义和解剖学”得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据材料“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哲学家纷纷加入到医学研究领域,医学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出科学革命的发展,科学家和学者在医学领域的努力研究;据材料“工业革命促进了听诊器、眼底镜、皮下注射的发明以及镇静安眠剂氯醛和麻醉剂氯仿等化学有机物合成,改善了手术条件”得出工业革命的促进。重要成就:结合所学,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缺陷:据材料“美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唯一没有建立全民医保制度的国家”得出尚未普及全民医保。成因:据材料“受到有关利益集团反对”得出利益集团的反对;据材料“自由主义观念禁锢”得出自由主义观念的影响;据材料“有17个州选择退出医疗救助扩展计划,5个州保持观望态度”并结合所学得出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的制约。作用:结合所学,从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活方式、强化卫生意识等方面分析。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榆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有其必然的原因。在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荒漠戈壁,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虽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其他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在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由于这一制度的成熟稳定、效果明显。不仅汉朝廷延续了这一制度,历朝历代包括元朝和清朝也加以继承。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经营方式。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发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秦朝统一文字,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宋代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理学体系,重建了人们的信仰。在民族关系上,一方面汉族主导的中原王朝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任答四点)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无惧于外来文明的冲击,始终绵延传承。(“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提出观点,根据材料“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有其必然的原因。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展开论述,如根据材料“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可知,在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荒漠戈壁,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虽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其他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根据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可知,在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由于这一制度的成熟稳定、效果明显。不仅汉朝廷延续了这一制度,历朝历代包括元朝和清朝也加以继承。根据材料“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可知,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经营方式。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发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可知,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秦朝统一文字,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宋代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理学体系,重建了人们的信仰。根据材料“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可知,在民族关系上,一方面汉族主导的中原王朝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最后总结,如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无惧于外来文明的冲击,始终绵延传承。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