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
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风,是我国古代最重视观察的气象之一。炎黄时代,我国已设有“风后”一职,专门负责测风工作,
东晋王嘉《拾遗记》中“帝使风后负书”的记载就是对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我国对于风最早的文字记载,
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内容不仅有四方的风名,还有风向,如庚丁三年时记录的气象卜辞
“壬申,大风自北”。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风的认识也逐渐全面,如战国末年的文字记载中已有八风
唐代时,人们对风向的辨别有了比较系统的记录。如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列出了二十四个风向的
名称,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天干地支和卦名组合而成,并简要说明了判定风向的方法。其卷十《占风远近法》
记载:“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 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
乙(东偏南)。”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和现在一样,利用风吹来的方向判定风向了。
另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仪器辅助判断风向。例如甲骨文记载的“见”,便是一种在商代就开始使用
的简单的风向仪,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作为示风器,即可判断风向。随着生活水平与制造水平的不断提
高,“傀”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后,其改进版本“五两”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用五两或八两重的
羽毛制成候风旗,即使有一点点的风,也可以随风而动,其灵敏度相当高,不仅可以用来观测风向,还可
以根据风旗的上扬程度简单判断风力的大小。
古人常用的风向仪还有“相风乌”,“相风乌”的材质有木质和铜质两种,比较有名的就是铜质相风乌,人
称“铜凤凰”。东汉时期,“铜凤凰”经过张衡的进一步改进,诞生了“相风铜乌”,被作为当时专门用来
观测天象的仪器。
(取材于朱新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风力等级是指风力的大小,通常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现象而定。按风力的
强度等级来估计风力的大小,一般用风速来表示。现在国际通用的风力等级是 1805 年英国人蒲褐拟定的,
国际上称为“蒲褐风级”,应用的是 0—12 级的风速。
我国很早就有对风力大小的认识,根据风对地表物体的影响引起的不同特征来表征风力的大小,早在
商周时期人们就已开始用此方式来表达风力的大小。甲骨文中已有表示风力强弱的记载,分为小风、大风、
大飓等。《尚书》载:“周公居东二年,天大风,禾尽偃,大木斯拔……久矣,天之无烈风淫雨。”当时已
用风的强度来表示风力的大小。到了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风速计——“相风铜乌”。东汉科学家张衡
发明的“相风铜乌”,能达到“遇风乃动,察其所自,云乌动百里,风鸣千里”的功效。“相风铜乌”是现
代风速计的雏形,比欧洲最早出现的类似仪器“候风鸡”早了一千多年。
第1页/共11页
到唐代,已制定出风力的大小等级——八级风力等级。唐朝初期根据风对物体造成的征状,计算出风
的移动速度并定出风力等级。李淳风著述的《观象玩占》有记载:“动叶十里,鸣条百里, 摇枝二百里,
落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这就是根据风对树产生的作用
来估计风的速度。”动叶十里”就是说树叶微微飘动,风的速度就是日行十里。 “鸣条”就是树叶沙沙作
响,这时的风速是日行百里。另外,已有根据树的征状定出来的风力等级,《乙已占》记载“一级动叶,
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这
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风两个等级,合为十级。这些风的等级与国际通用风力等级相比较,相差是不多的,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力等级。
(取材于柴国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风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而风能又是一种最容易直接转换为机械能的能量,如同水力一样,
它成为人类最先利用的能源之一。
人类对自然界风力的利用,最早的要数用风帆推动船只航行了。在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船帆的记
载。相传夏禹受到一种叫鲨鱼的启发而发明了船帆。鲎鱼是一种形状奇特的甲壳鱼,身体宽扁,长有七八
尺高的背鳍。当风吹来时,鲎鱼就会将鳍高高挺起,借助风力前进;无风的时候,鳍自动收拢起来。在
3000 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就已经有了帆的象形文字,战国时期铜鉴的船纹上也有风帆。木船加装风帆
以后,不仅大大推进了船的前进速度,且可以因风致远,船的航行范围得以扩大。
古人利用风能的另一项成果就是风车。在中国辽阳出土的东汉墓壁画上,已有许多风车图形。由此可
知,在公元前后,中国便有了风车。直到 12 世纪以后,风车才在欧洲迅速发展,利用风能磨面、提水、
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中国人制造的风车可分为水平轴风车和垂直轴风车。水平轴风车,是利用风
力带动风轮,通过水平的回转运动传递能量,可以推动磨盘来磨面和抽水灌溉。垂直轴风车,又叫立帆式
风车,由船帆演变而来。它是将同样大小的八个船帆,各装在一个竖直的杆上,每面帆的正中上端则由绳
系之它不受风向变化的影响,风轮总是向同一方向旋转,这种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车历史久远,农家用以车
水灌田,沿海盐民用以提海水晒盐。
(取材于张静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晋时期风后仍然是负责测风工作的官员。
B.到战国末年,人们对风的认识已逐渐全面。
C.秦汉时,“五两”的灵敏度很高而取代“傀”。
D.“五两”“相风乌”都可测定风向及风力大小。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力等级和风速是完全相同的气象概念。
B.周代已经用风的强度来表示风力的大小。
C.根据风对树的作用计算风速有悠久历史。
D.唐代制定的十级风级和“蒲褐风级”接近。
第2页/共11页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乙巳占》记录了当时人们判定风向的方法及风级。
B.东汉张衡发明的“相风铜乌”是风向仪也是风速计。
C.李淳风对于风向和风力等级应当有较深入的研究。
D.现今天气预报所说的西北风指吹向西北方向的风。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的历史文献对船帆有详实而科学的记录。
B.风帆推进了木船速度,扩大了木船的航行范围。
C.东汉墓壁画证明了我国在公元前后已有风车。
D.任何风向的风都不能改变垂直轴风车旋转方向。
5.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我国古代在风的认识和利用上取得的成就。(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也。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览往代之
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
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
志”也。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善于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为则,而汉元帝失制以酿乱;臣以
戆直为忠,而刘栖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复中原,大义也,而梁武以败;含怒杀将帅,危道也,而周主以兴。
无不可为治之资者,无不可为乱之媒。然则治之所资者, 一心而已矣。以心驭政,则凡政皆可以宜民,
莫匪治之资;而善取资者,变通以成乎可久。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
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
而今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
其鉴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止焉。顾.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于
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
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
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
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
也。
(取材于《读通鉴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览往代之乱而愀.然 愀:忧愁
B.而史特.其鉴也 特:特意
C.顾.衣冠之整 顾:但是
第3页/共11页
D.虽扼穷.独处 穷:困窘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善于.彼者 鉴岂能为功于.我哉
B.臣以.戆直为忠 而周主以.兴
C.失亦可资也. 何也.
D.可就止焉. 国是在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
治理(国家)所依托的,正是治国之道所彰显的
B.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
对古人的谋划进行研究考虑,设想把那些谋划作为自己亲身负责的事情
C.“鉴”者,能别人之妍媸
“鉴”能够辨别人的美丑
D.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
前人失败了,他们必定思考如何在不公正的处境中避免失误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引用程子“玩物丧志”的观点批评了阅读史书而不践行的做法。
B.第二段列举史实说明一个人擅长做一件事并不一定擅长做另一件事。
C.第三段以衣冠瞻视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排比手法,从多个角度论述了“通”字的内涵。
10.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旨深哉”,意思是说取名“资治通鉴”用意深远。请你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王夫之所理
解的“资治通鉴”这个题目的内涵。(6 分)
1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10 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
好说不若已者。”(《孔子家语》)
对于句中画线的句子“无友不如己者”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把这句话解释为“没有任何朋友不
如自己”。今人杨伯峻有不同的理解。
(1)请写出杨伯峻的解释。(2 分)
(2)上述哪些材料支持杨伯峻的解释,请做简要分析。(6 分)
(3)“没有任何朋友不如自己”,请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分析其合理性。(2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2-14 题。(共 12 分)
第4页/共11页
扶风豪士歌【1】
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2】,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3】,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4】。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5】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 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6】。
注释:【1】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扶风豪士:由扶风逃难到吴地的豪士。【2】飞胡沙:指
洛阳陷入叛 军之手。【3】早鸦:唐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吉祥鸟。【4】尚书期:陈遵嗜酒好客,
刺史因公来访,虽与尚书有约也被陈遵挽留。【5】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6】“张良”二句:传说
张良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得赠《太公兵法》。后辅佐刘邦,立下不朽之功。天下大定,他自请引退,
跟着赤松子学仙。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洛阳”四句,交待了安史之乱导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
B.“我亦”二句,写诗人因躲避战乱而东奔,路途遥远,难民多得难以计数。
C.“东方”四句,写扶风环境静美,春意醉人,诗人忘却了痛苦,流连忘返。
D.“扶风”四句,写扶风豪士为人不倚仗权势,热情好客,与诗人心意相投。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用战国四公子事,意在感激扶风豪士给自己立功报国的机会。
B.诗人以清水白石为喻,来赞美扶风豪士爽朗的胸襟和磊落的为人。
C.此诗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七言歌行体,押韵自由。
D.“扫落花”与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都写了主人亲自洒扫迎客一事。
14.本诗尾句“桥边黄石知我心”的“我心”内涵丰富。结合全诗,请你谈谈对“我心”的理解。(6 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 分)
(1)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很多时候会让人怀恋自由清新的乡土生活,此时,我们可借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中的语句“ , ”来抒发摆脱束缚、渴望自由的志趣。
第5页/共11页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几乎句句见“月”。其中“ , ”两句,虽未着一个“月”字,却用
拟人的手法写尽了月无论如何也驱赶不走的缠绵缱绻。
(3)欲立大事,起步之后,须持之以恒。《论语子罕》中用形象的比喻“ , ”,进,吾往也”
说明了这个道理。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 , ”的建议,希望唐太宗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6—19 题。
土炕
我在《光明日报》当驻站记者时跑的还是乡村。北方的村庄孰能无炕?新闻就在炕头上。
1993 年 7 月我到山西苛岚县保护区采访,回来时遇大雨。进招待所后衣服拧一把水就放在炉子上去烤,
再往灶腊里加一把火,人就直接钻到炕上的被子里了。两个县委通讯员也光着身子陪我说话,不知怎么就
说到农村教育上去了。说现在的教材是为考大学设计,而农民子弟考大学很难,就干脆连初高中也不念了。
县委认为应改革现行农村教材和教学体制。我一听,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在炕头披着被子就着炕桌,
让他们继续说,随即整理成一份“群众来信”内参稿,立即发报社。 一个月后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回
报社值班。一天中午,报社教育部的朱主任突然推门进来,高喊:“今天咱们报纸可露脸..了!上午全国教育
会议闭幕,请万里副总理到会讲话。他说,我就不讲了,这里有一份《光明日报》的群众来信,我念一下,
这就是我的意见。”万里念的正是我写的那个内参。第二天,内参公开登上头条。有谁能想到,那稿子来
自一条山中雨后的热炕头上。小炕头直接连着大会堂。
山西神池县,为高寒风沙之地。山大沟深,去的记者很少。我曾进山在炕头上采得两个大写..的人
物。 一个是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这里交通极不方便,到我们
去的时候还没有通车,吉普车开到山脚下,我们手脚并用爬山而上。这个地方派不来教师,而孩子们也没
法走出去上学。贾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找了一块杀猪案板,从炕洞里掏了一把
烟灰刷一刷就是黑板。这一办就是二十五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因为有了她再没有一个文盲,全村三
十岁以下的都是她的学生,还出了两个大学生,几个中专生。
她自己有三个孩子,每次坐月子只休息七天就上课。她的孩子在不会翻身时用两个枕头压在炕头上,
会爬时就在墙上钉一根绳子拴着。再大一点就下地扶着炕沿走,看炕上的小哥哥姐姐读书。直到我去的前
三年,村里面才为学校盖了三孔新窑洞。但仍然是在炕头上教学,有四十二个学生。我说给大家照张相,
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跳下炕,争着在地上找自己的鞋。我盘着腿在炕上采访,窗户上有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
窗外一只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公鸡、红花,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到哪里去找
这样的炕头授课图?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教育。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又逢高考。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
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还有一个将青丝熬成白
头的乡村女教师呢。
另一个是我在炕头上采访的八角村植树老汉高富,写他的那篇《青山不老》,二十五年后收入人教版
的语文课本。
退休之后,我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在陕北旅行,几乎每一个炕头上都有动人的
第6页/共11页
故事。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
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
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
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 190 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
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当时的五大领袖全是
南方人,他们小时也都未睡过土炕。然自长征北上,转危为安,节节胜利,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神奇
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小戏..、大戏都能唱。
有一年我到青海湖边采访王洛宾的旧事。高原寒冷,我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访的。当年王洛宾就
是因为在一个车马庄的土炕上,看着灶口的火光,听着老板娘美妙的歌声, 一念心动留下来采风,才有了
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万》。我口问笔录耳听,面前的尕妹子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花儿”,好像泉水淙淙,
永远也淌不完。外面微风过野,雨声潇潇,你不能不承认这大炕就是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我又想起民歌
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而李季、贺敬之这些大诗人更
是且接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李诗“崔二爷怕得炕洞里钻”,贺诗“米酒油馒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些
诗句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我去看过中国最东北端的大炕,不但大而且还有俄罗斯壁炉的味道。而我看
到的最大之炕要数南疆的民居土炕了。 一间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请、喝酒、唱歌、吃
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举行。幸亏我炕上生炕上长,会盘腿坐炕,由此也与维吾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
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炕上铺着大红毯子,三面墙上都是五彩壁毯,
斑斓夺目。
这一方土炕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天咱们报纸可露脸..了 露脸:光荣,有面子
B.采得两个大写..的人物 大写:崇高,伟大
C.小戏..、大戏都能唱 小戏:情节简单的剧种
D.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 温床:指有利的环境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的题目“土炕”,强调了作者家乡风貌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语言幽默而富有哲理,揭示了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C.王洛宾、李季、贺敬之等人的艺术实践,充分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创作原理。
D.作者用朴实自然而又形象传神的语言描述了炕上家国,打开了土炕文化的宏大世界。
18.文章第三段描述了作者盘腿在炕上采访时的场面,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 分)
19.文章第五段写“退休之后,我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综观全文,请分析作者为什么
“见炕生情”。(6 分)
五、本大题共 3 题,共 66 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 分)
第7页/共11页
“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 9 月 8 日至 18 日在地坛公园举办。这是该书市自 2013 年以来,首度重回
地坛公园。地坛作为千年古都北京的九坛之一,是北京文化地标,是与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园景
区,集又化价值与公共服久价值于一体。地坛书市的主题“我与地坛”出自史铁生响誉文坛的散文《我与
地坛》,传达了作家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年的地坛书市紧扣地坛文化内涵与史铁生精神追求,
希望以此给广大读者带来心灵启迪,营造书香氛围,弘扬文明风尚。书市当天,人头攒动,读者的热情
让实体书店经营者、出版社从业者重拾行业发展信心。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中的“以来”一词不可以去掉。
B.句画波浪线的两句可互换位置。
C.句中的“响誉”应该换为“享誉”。
D.句的成语“人头攒动”使用恰当。
(2)不改变原意,对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句的后两句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3 分)
21.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一年一度的秋季校运会结束了,班级要开展“以运动之名,赴青春之约”的主题班会。如果让你参
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简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
述理由。
(2)“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请你结
合读过的某一文学作品,阐释这句话的含义。要求:写出作品名称,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2)请以“秋之色”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忍”字有忍受、容忍、克制等意思,由此我们会想到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及“小不忍则乱大
谋”“是可忍,孰不可忍”“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请以“说‘忍’”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时序更替,时值立冬。回首今年这个夏天,是不同寻常的,是有故事的。
请以“有故事的夏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第8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1.B 2.A 3.D 4.A
5.答案要点;
明确判定风向和风力的方法。
根据风对物体造成的不同征状,划定出十级风力等级
制作测定风向和风力大小的仪器,用以观测天象
善于利用风能发明了风帆、风车等设备。
[共 6 分。答出 1 点给 2 分,答出 3 点即给 6 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6.B 7.A 8.D 9.B
10.答案要点:
“资治”指的不只是了解史实,还要探求实现天下太平的依托并加以实践。
“资”,指的是统治者的治国的依托:用心于政事,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处理,实现百姓安定生活.
“鉴”指的是善于从前人成败中推究具体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通”指通晓涉及到修已治国的方方面面。
[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给 6 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11.参考答案:
(1)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2 分)
(2)第则材料支持杨伯峻的解释。跟贤于自己的人做朋友,才能“见贤思齐焉”,有所进步。商(子
夏)爱跟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天天进步;赐(子贡)喜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天天退步。所以不要跟不
如自己的人交朋友。(6 分)
(3)持“没有任何朋友不如自己”观点的学者认为,无论谁,都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正如第则
材料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2.C
13.C
14.答案要点:
诗人在安史之乱中东奔避乱,目睹路途惨象,关心国事却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
诗人会像战国四公子的门客那样,有经世之才,能建立奇功的自信。
化用张良之典,虽有归隐之心,但不能像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国难当前,报效国家的忠诚
之心。
[共 6 分。1 点 2 分,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15.(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第9页/共11页
(3)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4)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共 8 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或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6.C
17、A
18.答案示例:
“红色的石榴花儿”“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群叽叽喳的娃娃”,画面具有浓厚的乡村
特色;“红”渲染出了热烈的氛围,“咚咚地要啄吃”“叽叽喳喳”描绘出了热闹的场景。“炕头授课图”绘
声绘色,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作者以此热情赞美女教师扎根乡村的无私奉献精神,她们用柔弱
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大梁,同时也希望社会媒体多关注乡村教育现状。
[共 6 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9.答案要点:
我炕上生炕上长
小小的炕头成就了大事,让我感受到自己的职业价值,国家政府对于普通群众的提议的重视。
土炕有贾淑珍、高富这样的人民英雄,有共和国的壮阔所史,还有美不胜收的艺术
[共 6 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五、本大题共 3 题,共 66 分。
20.(1)B
(2)参考答案:启迪(广大)读者心灵
21.略。(10 分)
22.略。(50 分)
附文言译文:
用意深远啊!司马光命名这部史书(《资治通鉴》)。叫做“资治”,不仅仅是知晓天下太平天下动乱罢
了,还是用来做到努力践行探求太平的依托。看到古代的太平景象就高兴,看到古代的动乱就忧愁。知晓他
们用来实现太平的方法去治理(国家),就会称述陈说他们的美政;如晓他们用来招致动乱的方法去祸乱(国
家),就指责批评他们的恶行。文章已经读完,书卷已经合上,喜好厌恶的情感已经倾尽,困乏无力像什么都
遗忘了一样,处理事情却仍然沿用原先的想法,听闻见识即使很多,辨析考证即使很详尽,也是程子所说
的“玩物丧志”(指读书沉迷于舍本逐末、只讲求文字技巧的“词章之学”等)。
治理(国家)所依托的,正是治国之道所彰显的。(同样的措施)对那个人有好处,对这个人不一定有好
处。君王把柔和美善作为准则,但是汉元帝失去驾驭而酿成祸乱;臣子把忠厚耿直作为忠诚,但是刘栖楚
在殿前台阶叩头流血却心怀恶意。抗拒异族入侵扩张恢复中原故土,属于大义,但是梁武帝却因此败亡;心
怀怒气斩杀将帅,是危险的做法,但是周世宗却因此而(使后周)昌盛。没有什么不能成为治理的依托,没有
什么不能成为动乱的媒介。既然这样,那么治理(国家)依托的,就是用心罢了。用心处理政务,那么所有
的政务都能够使百姓安定,没有一个不是治理的依托;善于获取依托的人,依据变化通达处理而成就长治久
第10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