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3-11-22·9页·939.5 K

2024届高三11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祭坛,由直径不同的3个同心圆逐渐升高形成了三层台阶,良渚文化的福泉山祭坛呈阶梯

形的上下三重结构。其祭坛周围都埋有大型墓葬,坛上都发现有祭祀遗存。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出现了早期文明曙光B.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C.建立了森严等级秩序D.铸就了一体化文明格局

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士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

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

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

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

3.对于西晋以来的“五胡内迁”,有学者指出:“五胡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

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该学者认为,“五胡内迁”()

A.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B.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C.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

D.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4.唐高宗废尚书令,新设形同宰相的“北门学士”;唐玄宗以协助政务为由“临时”命翰林学士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唐

宪宗命翰林首席学士掌制诏印,并使其拥有独立的办公机构,与帝、相共商国家大事,至此,翰林学士承旨成为定

制。唐代设立翰林学士意在()

A.消弭权臣擅政隐患B.倡导重文轻武方针

C.提高宰相文化水平D.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5.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催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

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

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

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

6.“南宋人的一天”云展览聚焦南宋时期临安城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以游玩体验的视角切入,带领观众感受南宋时

期精致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南宋人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美学。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辰时(7:00-9:00):去晋商票号取钱

B.巳时(9:00-11:00):泛舟运河之上

C.戊时(19:00-21:00):赴娱乐场所看戏

D.亥时(21:00-23:00):逛临安夜市

7.雍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当地人开始以汉族“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逐渐形成“文字凭据”的观念。

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积极参与人们婚姻的缔结与变动,婚姻监督与监管权从亲属向政府地方代理人转换。

这一现象表明()

A.朝廷重视改土归流成效B.政府行为推动民族融合

C.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D.儒家思想强化婚姻观念

8.明末清初,颜元在书院中专门开辟了锻炼身体、操练战争器械、数学地理等教学内容。康熙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

地图,传教士运用当时非常先进的三角测量,结合经纬度测量,制成全国地图《皇舆全图》。这表明,当时()

A.书院教育培养了新式人才B.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一定传播

C.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D.西学东渐丰富传统儒家思想

9.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

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

A.太平军雇佣外国人制造武器B.太平天国起义危及清朝统治

C.清朝官员思想有了彻底转变D.洋务运动的开展得到了推动

10.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最终要实现“有天下而无国”的“地球之治”。梁启超为《仁学》

所撰的序中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据此可知,维新派()

A.谋求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B.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

C.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念D.反对西方民族国家观念

11.如图为1907年《星期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顺治门外丞相胡同,外城女传习所,开学周年纪念,于八月

间开展览会接待男女来宾。本学学生课艺、书画、制造物件,暨京外各女学堂寄来之件,一概陈列学中,任人品评

高下。”此画可用于研究()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的艰难

C.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D.传统女性的解放

1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

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

A.深化了对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B.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

C.标志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D.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

13.据学者统计,1949年5月25日至9月18日,东北及华北人民利用铁路交通积极支援江南,经由浦口运往上海、

南京等地物资共有81.1357万吨,其中煤74.6361万吨,粮食2.7736万吨,木材1.227万吨,其他物资共2.499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铁路运输推进了淮海战役的进程B.电气化改造提升铁路货物运输量

C.铁路在城市政权巩固中作用突出D.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14.1960年11月18日,李富春在全国第九次计划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讲综合平衡,要有全面观点,强调要贯

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必须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

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主张旨在()

A.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B.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C.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

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7.7%,比2001年增长了近4倍。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势头造成一定不利影

响,但中国外贸总体依然复苏向好,2021年中国出口额飙升,远高于2008年前的峰值。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B.发展中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C.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已经瓦解D.区域集团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

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

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

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

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

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中国”这个共同体之内,最主要的互应变量,至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向。政治范围

内,包括政权的性质和行政的结构;经济范围内,包括生产方式、生产力和资源的分配;文化范围内,包括意识形

态、价值观念和宗教组织;社会范围内,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尤其注重精英阶层的作用。这四个方面交叉影

响,互相制衡,总的结果呈现为复杂共同体本身的强弱、盛衰和聚散。

——摘编自许伸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三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

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的基础”。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

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

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

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的复杂系统中,社会、文化两项变量套叠非常紧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期,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现代化”的侧重点,并加以阐释。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历史图表的研究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存在着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同盟会誓词

理解为在“十八行省”范围内建国,而将东北三省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视为可有可无之地。当时南方的革命阵

营卫包含一些立宪派、旧官你和温和革命派成员,他们大多数反对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1907年,杨度在《中国新

报》上发表文章,认为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会导致国家分裂,以至迪到列强瓜分而亡国。此后,民族平等、团

结的主张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捉倡民族平等,但多来现在理论

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

——摘编自《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

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中国民族事务工

作。为了全面贯彻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

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调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

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

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以来中国民族观念经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

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

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图: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

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届高三11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ADBDA6—10:ACBDC11—15:DACDA

详解:

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祭

坛”、“墓葬”“祭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材料信息可以得

出当时出现早期文明的曙光,A项正确;早期国家形态侧重的是国家机构,材料并未对国家机构展开论述,排除B

项;新时期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并未建立起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中列举的两种文化带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多元性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其中有关于

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

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可知,秦简中有关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了

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了秦的暴政,排除A项;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因此得到

提高,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拥

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认为少数民族内迁且主动汉化,是

出于建设大规模政治体的目的,即建立全国统一政权,这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中原汉

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排除A项;该学者强调“主动汉化”,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治制度

的学习,并非强调“改变”,且材料信息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并非西迁,无

法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翰林学士的设立主

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削弱了相权,从而巩固了皇帝的专制统治,D项正确;A项错在“消弭”,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没有重文轻武的方针,排除B项;翰林学士的设立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而不是提高宰相的文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5.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压制武将的地位,为了避免武将面对地位变化而产生心理落差,太祖

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武将阶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抑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缓和矛盾,A项正确;B项

太过绝对,排除B项;笼络武将正确,但笼络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实行抑武政策,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材料

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商帮

出现在明清时期,而非在宋朝,故去晋商票号取钱,在宋朝不可能出现,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南宋都城在临

安,是大运河的起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宋娱乐场所是“瓦舍”,可以去看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宋朝时期,出现了夜市,逛临安夜市场景会出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雍

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汉族的“六礼”等观念渗入苗疆,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也积极参与边疆社会,体

现了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C项正确;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A项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

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现象表明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材料

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明末

清初,颜元在书院中专门开辟了锻炼身体、操练战争器械、数学地理等教学内容。康熙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

传教士运用当时非常先进的三角测量,结合经纬度测量,制成全国地图《皇舆全图》”可知,明末清初,实学受到

学者和统治者的重视,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一定传播,B项正确。当时书院只是增加了实学的内容,并未培养新

式人才,而且无法体现康熙测绘全国地图,排除A项;明末清初社会并未转型,排除C项;西学东渐丰富传统儒

家思想无法体现康熙帝曾命传教士测绘全国地图,排除D项。故选B项。

9.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太平

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由于农民军借用了西洋技法,因此清政府的官员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这说明太平天国

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外部势

力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援助,排除B项;C项夸大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0.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

谭嗣同和梁启超借助传统的仁学思想强调国家无大小之别,应该一律平等,这表明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

念,C项正确;虽然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但材料并未体现维新派谋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借助仁学思想阐发新义,而不是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维新派反对

西方民族国家观念,民族国家观念是指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

项。

1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中国)。依据材料“画中

有‘顺治门外丞相胡同,外城女传习所,开学周年纪念,于八月间开展览会接待男女来宾。本学学生课艺、书画、制

造物件,暨京外各女学堂寄来之件,一概陈列学中,任人品评高下’”可知,反映的是清末女学堂中开展的周年纪念

活动和展览会,从中可以看出女学生的思想解放和追求平等自由,体现了当时女性的解放,因此可用于研究传统女

性的解放,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一个女传习所的活动,不能就此得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而且这也不符合

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女学生的思想解放和追求平等自由,不能说明社会转型的艰难,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思想的内容,无法得出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排除C项。故选D项。

12.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中国。根据材料“1935

年12月”“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

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可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这是对当时中国国情

的认识,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

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排除C项;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

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排除D项。故选A项。

13.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根据“东北及华北人民利

用铁路交通积极支援江南,经由浦口运往上海、南京等地物资共有81.1357万吨”可知,1949年,东北和华北人民

利用铁路对上海、南京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物资支援,这有利于巩固这些新解放的地区,体现了铁路在城市政权巩固

中的作用,C项正确;淮海战役在1949年1月就已经宣告结束,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对铁路的电气化改造,

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上海、南京等地的物资支援,并不是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60

年11月18日”“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等信息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李富春建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目的是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D

项正确;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是材料主张的原因不是

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根据材料“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壁垒的放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之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商品贸易,中国出口额飙升,说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

描述的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没有体现主导经济全球化信息,排除B项;苏联解体,标志着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瓦解,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此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而非区域集团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原因:夏商周三族的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民族的雏形;西周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或

分封制扩展了文化认同);非华夏各族内迁促进了华夏认同;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兼容并包;诸侯纷争和兼并战

争促进局部统一。

(2)社会变量:宋代推行以文立国政策;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形成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等。

文化变量:宋代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宋代教育进一步发展。

社会变量和文化变量套叠:宋代实现了社会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一;文人士大夫阶层深受理学影响,构成了宋朝统

治的稳定基础。

(3)1953年侧重于“重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的遏制威胁,我国的重工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国防科技依然落后,为此党提出

要“集中发展重工业,实现国防现代化”,经过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巩固了国防力量。

1964年侧重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全面的四个现代化。

阐释: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为此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重视农业和科技的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和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1979年后在强调经济现代化的同时重视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

同时也暴露了法制建设不够健全,拜金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保驾护航,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7.(1)不同:明代:田赋占比最高。清代:关税和厘金占比逐渐超过了田赋。

(2)趋势:田赋比例下降,关税和厘金在财政中的比例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人口流失,大量田地抛荒;政

府蠲免田赋;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收入增加;通商口岸增多,对外贸易额上升,关税收入增加。

(3)历史图表能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更能比较直观、形象、清晰地表现出历史的联系、变化和趋势,具有较大的

研究价值。

18.(1)变化:清末时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在革命派中具有一定影响;之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的

观念得到广泛认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论。

原因:清末至中华民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南方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温和革命派的努力。新中国:新中国制定并实

施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2)成就:将“民族平等”写入宪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规范民族称谓;构建“中华民族

命运共同体”。

意义: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

(3)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参考示例一

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

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国家统一。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

息的政策,推行德政,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在思想文化方面、名节。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除了儒

家之外,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民德大幅度下降,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

参考示例二

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

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

局中无能为力,太平天国运动,反抗不断,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民力衰竭,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下。由此可见、民力憔悴的局面。

参考示例三

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

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出身儒学世家,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

砭时弊。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宦官专权加剧,以范滂、清廉正直,

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

伏笔,东汉时期,形成了注重气节,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

参考示例四

论题:梁启超对于春秋、宋代和明末民德的划分是符合历史发展的。

论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面对日渐纷乱的社会现实,分别提出“无为而治”和“仁,试图寻求解决之道,面对儒学

僵化,以二程为代表的儒学家发展了儒学,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品德和责任使命意识起了积极作用,社会剧

烈动荡,严厉抨击君主专制,以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总之,

春秋,以个人自身修养提升、国家,正是民德思想的体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