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3-11-18·10页·3.6 M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

2023.11

1.C(坚持收玉米,主要不是来自外力,而是来源于内在的朴素自觉)

2.C(“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的说法过于绝对)

3.A(材料和A项都可以用来论证乡土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自觉)

4.(1)丰富论据,共同论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存在的相同的文化基因:为人做事依据良知,超越功

利;(2)表明这一文化基因自古有之,不曾断绝,为提倡更好地挖掘和延续这一文化基因、重拾乡

土文化的主张提供依据;(3)故事中李贤祖父的行为对李贤有积极影响,从而肯定了李贤祖父的“盛

德”,作者借此也间接肯定了六爸行为的重要意义。(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5.(1)前一个例子语言古典雅致,如“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等有文言特色;(2)后一个例子语言质朴直白,如“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水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

无法收获……”等用白话表达,直白自然;(3)亦文亦白的语言,契合文本内容,使行文自然,让

文章更显摇曳之美。(每点2分)

6.D(文章中心思想并不是赞美匠人们对手艺的钟情和追求,文章叙述手艺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手艺,

借此表达对“手艺”与“尊严”以及乡村“真相”的思考,流露出深沉、真挚的情感)

7.C(“也表现了他们讨生活的不易”理解错误,文章写他们说喜话,没有表现他们生活不易之意)

8.(1)生存的尊严:依靠手艺生活,养活自己;(2)匠人的尊严:苦学大本领,成为大师傅,受人

敬重;(3)手艺的尊严:享受手艺的“滋味”,追求技艺的价值认同。(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示例:甲组:(1)文章用大量说明性文字介绍相关常识,如木匠的种类、搘锅的讲究等,实录了

村庄生活与风俗文化的真实存在;(2)文章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现了手艺匠人及其技艺,呈现了

村庄手艺人的真实生存状态;(3)文章首尾用议论方式,思考“手艺”与“尊严”等内容,揭示了

村庄的内在精神本质。

乙组:(1)文章用大量笔墨介绍锅灶汤罐、砌屋上梁、说喜话等物与事,实录了村庄生活与风俗文

化的真实存在;(2)文章通过木匠瘌子和瓦匠四叔两个人物的刻画,展现了手艺匠人的形象与风采,

呈现了村庄手艺人的真实生存状态;(3)文章首尾作者对“手艺”与“尊严”等内容的真切思考与

感悟,揭示了村庄的内在精神本质。(每点2分)

10.BDG(每处1分)

11.A(“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友”表示把……当作朋友,两者用法不相同)

12.D(“也可辅助政治,实现王道”无中生有,材料中以“德衰而乐存”来表现音乐的影响力持久,

但并不能弥补王道的缺失)

13.(1)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制定出治理国

家政策的。(“极”“所以”“同”“治道”各1分)

(2)君主未制作(歌颂自己的)音乐之时,就选用前代帝王那些适于当代的音乐作品,来对百姓进

行深刻入里的教育。(“作”“乃”“深入”及定语后置各1分)

14.(1)乐的产生:都是情动于心,发声而为乐;(2)乐的功能:与伦理相通,教化人民;(3)乐

的宗旨:和谐政治,辅助治道。(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

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

令,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制定出治理国家政策的。音,皆出于人心。感

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

详而欢乐,反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

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

{#{QQABAYwQggAIQAAAAAgCQwFwCAGQkAGCCAoOwBAAsAABQBFABAA=}#}

乱世之音,就像是互相凌越上下皆乱。桑间濮上的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

放纵,臣子犯上欺下、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

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

别音进而懂得乐,通过辨别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治国方法。所以,对于不懂得声

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

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音乐的隆盛,并不是

好听到极点的音乐。合祭祖先的礼仪,不一定要用味道极其鲜美的祭品。宗庙中弹奏的瑟,用音色

沉浊的朱弦和底部有稀疏孔眼的,一个人唱歌,只有三个人应和,却有余音袅袅的效果。合祭的礼

仪,崇尚玄酒(代替酒的清水),盘中盛的是生鱼,肉汁也不调味,却有余味无穷的效果。所以,先

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为了尽量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使好恶之情得

到节制,从而回归到人生的正途上来。

材料二:

所谓“道”,就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律,仁义礼乐都是“道”得以实现的工具。

那些道德高尚的君主去世以后,其子孙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长久安宁地治理着国家,这些都是运用礼

乐教育感化百姓的结果。君主未制作(歌颂自己的)音乐之时,就选用前代帝王那些适于当代的音

乐作品,来对百姓进行深刻入里的教育。如果这种教育起不到入情入理的作用,不能像“雅颂之乐”

那样歌颂君主的盛德,那么君主(就要)在成就大业之后亲自制作音乐,这是他们在用音乐歌颂自

己的盛德。所谓音乐,是用来改变民风民俗的。用音乐去改变民风民俗是简易可行的,效果也是非

常显著的。虽然乐曲的声音是从各种乐器中演奏出来的,但它却来源于感情,接触到肌肤,深藏在

骨髓(即使思想受到刻骨铭心的教化)。所以有的时候,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虽然有些偏差,但宣传

君主盛德的管弦之音却没有衰败。舜为政治国的年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可是制作音乐歌颂君主

圣德的做法一直保存下来,所以,孔子在齐国还能听到歌颂君主盛德的《韶》乐。

15.C(此句整体理解错误,应理解为对时光飞逝、又过一年的惊叹)

16.(1)借前人命途多舛,为官难有建树的典故,安慰友人自古仕途不顺也是常态,不要过于在意;

(2)开导友人虽时光流逝,但容颜未老,年富力强,还可有所作为;(3)鼓励友人既然文才可追司

马相如、何逊等人,不妨远离官场,安心著书立说,留下千古美名。(每点2分)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符合条件

的其他诗句亦可)

18.A:步行可以减脂;B:运动频率太低。(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即使”改为“尽管”(或“虽然”);“功败垂成”改为“事倍功半”;“减缓”修改为

“减轻”“减少”或“降低”。(每处2分)

20.C(A项表示转折;B项表示“马上”;C项表示事情发生得早;D项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

的行为)

21.浮想联翩此起彼伏心有灵犀(每空1分)

22.(1)运用比喻修辞,将羊肠小路比喻成死去的“巨蚯蚓”,生动形象地表现这条小路的崎岖不平,

饱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贫瘠。(2分)(2)多处运用叠词,长短句相间,强化了小路的特征,具有

画面感,读来也富有节奏感。(2分)

{#{QQABAYwQggAIQAAAAAgCQwFwCAGQkAGCCAoOwBAAsAABQBFABAA=}#}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